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们从记事开始就与数学长生交集了。如何学好数学、学会数学,在数学中找到乐趣?这是一个永恒的难题。盛老师设计了50个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可以激活孩子的数学思维,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将小学、中学中的数学难点预先融合到孩子的生活中。这些效果的取得非常容易达到,那就是借助孩子的天性——玩!让我们与孩子一起玩起来吧!
内容简介
《玩着,玩着,就迷上了数学:50种亲子游戏全面激活孩子数学思维》根据培养孩子的数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不同要求,分5章设计了50种亲子游戏,每种游戏包括游戏道具、游戏人数、游戏年龄、游戏规则和程序、游戏拓展、游戏功效、游戏剖析,游戏背后的故事8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每种游戏的设计意图、玩的方法和技巧、怎么样让孩子玩得有趣以及玩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游戏既是全面激活孩子的数学思维的活动,也是亲子互动,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好老师的活动。
作者简介
盛前新,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高中数学老师,199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2002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2011年参加上海方略教育集团为期一年的“接力明天”培训,并获“优秀学员”。在近二十年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孩子数学思维早期激活和良好学习习惯早期养成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大量独特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玩”他设计的“数学游戏”,不仅让孩子激活了思维,提升了能力,学会了思考,爱上了数学,而且重塑了性格,磨炼了意志,学会了感恩,增进了亲情。他是女儿的好爸爸和侄儿的好叔叔,更是他们的好导师、好玩伴和好朋友。他上初中的女儿和上高中的侄儿数学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总分基本稳定在班级名列前茅。他让无数的孩子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幸福和荣耀,他让无数的父母享受亲情带来的温暖和甜蜜。他倡导要让数学大众化、平民化和游戏化,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好老师、好玩伴和好朋友。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1章 运算能力篇
游戏1 大数吃小数
游戏2 一个跟着一个走
游戏3 加减运算我最棒
游戏4 乘法运算我最棒
游戏5 小数运算我最棒
游戏6 百米赛,看谁快
游戏7 投飞镖,定乾坤
游戏8 混合运算看谁快
游戏9 混合运算“车轮”战
游戏10 解方程大比拼
游戏11 争当大富翁
游戏12 付钱我最快
游戏13 修路搭桥保畅通
游戏14 哪有不平哪有我
游戏15 时间都去哪儿了
第2章 抽象思维篇
游戏16 贴小红花,看谁多
游戏17 赢元宝,看谁多
游戏18 想“发财”,看运气
游戏19 中大奖,有多难
游戏20 填幻方,看谁种数多
游戏21 海底捞金龟
游戏22 宝宝选兴趣班
游戏23 宝宝找妈妈路漫漫
游戏24 手牵手,心连心
游戏25 幸福的聚会
第3章 逻辑思维篇
游戏26 快乐大PK———单挑
游戏27 快乐大PK———二打一
游戏28 快乐大PK———三打一
游戏29 快乐大PK———三打二
游戏30 田忌赛马———单挑
游戏31 田忌赛马———混战
游戏32 鸿门宴,楚汉争———中国象棋
游戏33 五洲人民一条心———五子棋
游戏34 混合双打———80分
游戏35 思维体操———三打一
游戏36 思维体操———三打二
游戏37 三足鼎立争天下
第4章 空间思维篇
游戏38 神奇的“对称”
游戏39 魔方大世界
游戏40 乾坤大挪移
游戏41 折折剪剪找规律
游戏42 切切数数找最多(少)
游戏43 礼盒包装巧设计
游戏44 优质高效建新房
第5章 动手能力篇
游戏45 看谁眼力好
游戏46 看潮起潮落
游戏47 寻找无理数的近似值
游戏48 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游戏49 多米诺骨牌
游戏50 画鸭蛋,送长辈
后记 还有一些心里话
前言/序言
2000年秋,我有幸走入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开学几天后,我就注意到教我们的一位老教授整天笑容可掬,满脸堆着幸福,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的课讲得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后来得知,他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孩子全都读到了博士,其中两个儿子博士毕业后都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女儿还在读博士。这在当时的南京师范大学也是很轰动的。很显然他是在享受着儿女给他带来的幸福、快乐和荣耀。
在他的课上,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数学教学方法,还学到了很多很多的育子方法。他说的一些话,到现在还回味无穷,越想越有道理。他说孩子从3岁到16岁是数学思维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说在他三个孩子上学期间,他除了工作和睡觉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设计、指导和陪伴孩子玩游戏上,尤其是玩扑克(玩得最多的是用扑克算“24点”)、下棋(玩得最多的是象棋),他说很多游戏就是“思维的体操”。玩这些游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迅速反应能力和注意力等,还能塑造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磨炼坚强的意志,领悟生活中的哲理,构建和谐民主的家庭。他说家长指导和陪伴孩子玩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亲情互动、爱流涌动的过程。他说只要孩子喜欢父母、信任父母,感觉到父母爱的付出和对他们的尊重,他们就会把父母的教导和期望放在心上,一好带动百好,教育自然就不是难事了。
说来也巧,2002年当我研究生毕业时,女儿正好3岁,也就是老教授说的数学思维激活的最佳时期。她从生下来就一直在她外婆家,平时很少回来,也很少和我见面。记得有一个星期六,她妈妈要加一天的班,外公外婆正好有重要的事要外出,都没时间带她。没办法,他们只有咬咬牙,把吃的喝的都交代好了以后,让我在家带一天。有这样的机会我当然也想表现一下,因为我对怎么去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早有一点小构想,当时家里正好有一副麻将牌,比现在市场上的麻将牌要薄很多,我就想好了,上午带孩子用麻将牌做三个游戏: 一是玩“让麻将坐滑梯”。找一个大约1米多长,一拃宽的木板,一头放在地上,一头放在床沿上,调整一个合适的倾斜度,然后让孩子坐在床上,我坐地上,让孩子把麻将一个接一个地从上面滑下,我就不停地在地上捡,捡了再递给她,每当她看着麻将向下滑的时候,开心极了,笑个不停。二是玩“多米诺骨牌”(老式的麻将比现在的要扁一些、高一些)。首先,我和她一起把一块块麻将竖起来,然后我把每两个麻将间的距离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摆了很多后,就让她把第一个麻将推一下,然后摆好的麻将就一个一个地连续倒下,引得她哈哈大笑,后来就让她自己摆,我指导一下,再后来我们两人就比赛,看谁摆的牌倒得多,我想就在推倒麻将的那一刻,没有孩子不兴奋的。三是玩“麻将放炮”。还用上面用到的木板,大约在中间偏一点的下面垫一本小新华字典,使木板一端在地上,一端翘起,大约250px高,然后在地上的那一端放上10个麻将,为了安全起见,让孩子头上戴一顶小帽子,然后让孩子用脚用力猛跺另一端,这样麻将一下腾空而起,飞了起来,孩子高兴得蹦了老高。在不知不觉中,一上午时间就过去了,中午我们吃过饭后,她就睡觉了,因为玩得很累,孩子睡得很香很香,一下就睡到了下午4点钟,孩子度过了一天的幸福时光。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有这么大的能耐!游戏有这么大的魅力!我在想,这些游戏恐怕不仅仅是让孩子觉得好玩,应该也会让孩子思考游戏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从那以后,孩子正好从外婆家回来上幼儿园了,天天和我们在一起。我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一有时间就设计游戏并陪孩子玩游戏。2007年,我的侄子,因为在老家小镇上天天和一些小伙伴们乱玩,极其厌学,成绩一塌糊涂,父母无计可施,没办法我就让他到我们家这边上学。他比我女儿大3岁,面对他的情况,我并不是急着去管他学习上的事,除了要求认真完成学校的作业外,我就设计了很多游戏让他们俩玩,我边指导边做裁判,并根据游戏的难度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比如,输的一方要根据游戏的难度决定跳绳多少下、做仰卧起坐多少个,或者是钻桌子、贴纸条等; 赢的一方还可以多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要是我和他们玩游戏我输了的话,除了和他们一样接受上面的惩罚外,还要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给他们多少钱(积分),然后用一学期累计下来的钱,到放假的时候带他们出去玩。现在他们都长大了,侄子上高二了,女儿上初二,他们的思维激活了,思考已成为一种习惯,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真的就是享受,考满分、考第一也是常有的事,他们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和荣耀。做家长的,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呢?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起点,也是优秀素质、体质的培养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教育孩子无可替代的主角,而年轻的父母很多还没有取得这个“教师资格证”,就无证上岗了!他们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就稀里糊涂地当上了老师,而且还是第一任啊!有些父母也知道要多陪伴孩子,要和孩子交朋友,甚至有的还辞去了工作专门陪孩子,但遗憾的是却不知道陪孩子做什么、玩什么、怎么和孩子交朋友,也不考虑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结果好心的陪伴成了添乱,交友成了添堵,反而让孩子很烦,心情很不好。有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到处买资料、收集别人孩子用过的资料,疯狂地找好老师、好学校、好班级,给孩子安排了好多课外的各种学习班,做了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长、不利于培养孩子学习兴趣、不尊重孩子的事,反而让孩子恐惧学习、讨厌学习。有些处在逆反期的孩子,因不喜欢父母的安排,更是做了很多让父母伤心的事,严重地损伤了亲情,考出的分数和名次常常让家长眼中无泪、心中泣血。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对生活知识的提升和理性认识。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必须要有很多的生活常识和丰富的感性认识。数学中的定义、定理、规定、规则、法则、公式、公理、性质、约定等,其实也就是游戏中的规则和程序,解数学题也就相当于在这些规则下进行游戏。在学数学时玩游戏,学得开心,在玩游戏时学数学,玩得踏实,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和谐的美妙“动人”,以潜在的功能“育人”。在这里,我很期待家长不仅能指导和陪伴孩子玩游戏,还能在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根据孩子的认知结构,站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制高点,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喜欢思考、学会思考,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游戏过程中要遵循“孩子是主体,家长是主导”的原则,家长引而不发。我更期待家长能将对孩子的爱心转化为耐心和信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不能爱心有余,耐心不足。
家长们请相信: 春天你播种一粒种子,秋天将收获一筐的果实
《思维的殿堂:构建孩子逻辑与创新的基石》 一本关于如何系统性、趣味性地培养孩子高级思维能力的实践指南 引言:超越知识的边界,迎接思维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知识积累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是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思维的殿堂:构建孩子逻辑与创新的基石》正是一本应运而生、旨在为父母和教育者提供全面指导的工具书。它聚焦于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将抽象的思维训练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而灵活的认知基础。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种益智游戏或早教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思维”本身的构成要素——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空间认知以及系统思考等核心能力,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培养框架。我们深知,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建构。因此,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做中学,玩中学,思中学”,引导孩子在探索和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效的思维模式。 --- 第一部分:思维的解构与重塑——理解孩子大脑的运行机制 本部分旨在帮助家长建立对孩子思维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我们将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僵硬框架,转而关注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何为“高级思维”? 清晰界定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模式识别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特征。我们将探讨思维的“可塑性”——大脑神经元连接的动态变化如何受环境和训练的影响。本章还会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思维培养误区,如过度依赖死记硬背,忽视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第二章:认知基石:从感知到认知的飞跃 介绍蒙特梭利、皮亚杰等教育大师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精髓。重点分析感觉运动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转变,强调具象操作在思维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将提供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有效整合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为建立清晰的认知地图打下基础。 第三章:情绪与思维的交织:培养“成长型思维” 思维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积极的情绪状态。本章深入探讨了卡罗尔·德威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我们将指导家长如何通过语言的艺术,将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努力和策略的赞赏,从而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内在驱动力。我们探讨了如何将“失败”重新定义为“有价值的数据反馈”。 --- 第二部分:逻辑链条的构建——严谨推理能力的系统训练 逻辑思维是所有学术和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本部分专注于提供从基础到复杂的逻辑训练路径。 第四章:布尔代数与基础判断:是与非的世界 这不是枯燥的数学运算,而是对二元对立、条件陈述的趣味性训练。通过一系列的“真假猜谜”、“逻辑排序卡片”和“指令游戏”,让孩子理解“如果……那么……”的基本结构。例如,利用情景剧本,让孩子判断特定行为的必然性或可能性。 第五章:归纳与演绎:从个例到普遍的桥梁 介绍经典的归纳推理(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和演绎推理(基于既定规则,推导出结论)。提供“模式续写”练习,例如根据一串不规则的图形变化,推断下一张应该是什么。对于演绎推理,我们设计了“侦探游戏”,要求孩子根据提供的几条线索,唯一确定目标人物或物品。 第六章:系统思考与关系建构:理解复杂的关联性 复杂的世界由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本章侧重于培养孩子识别层级结构、循环反馈和多重影响的能力。我们引入“因果链图示法”,让孩子在解决一个简单冲突(如植物枯萎)时,能够画出从“缺水”到“土壤板结”再到“根系受损”的完整链条,避免单因论。 --- 第三部分:创新的火花——激发发散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并非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被激活的思维模式。 第七章:打破常规:发散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技法 本章传授如何引导孩子产生数量多、差异性大的想法。教授“属性转移法”——拿一个日常物品(如勺子),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想象它除了舀东西之外的其他用途(如刮胡子、做乐器、打火星等)。重点在于数量优先于质量的初期阶段,鼓励无拘无束的联想。 第八章:解决冲突的艺术:多角度审视问题 介绍解决问题的经典模型(如SCAMPER模型,但以更适合儿童的方式呈现)。例如,通过“改造一个旧玩具”的项目,引导孩子思考“替代(Substitute)”、“结合(Combine)”、“逆转(Reverse)”等多种策略。强调在面对一个难题时,至少要找到三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九章:空间认知与具象化思维训练 空间想象力是高级数学和工程学的基础。本书提供一系列非传统的空间训练,如:利用积木进行“镜像搭建”;通过徒手绘制房间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以及“折纸与展开图”的互动练习,训练孩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旋转和切割能力。 --- 第四部分:实践与评估——将思维融入生活 思维能力的提升必须是持续和可衡量的。本部分指导家长如何将思维训练自然地融入家庭环境,并进行非正式的评估。 第十章:餐桌上的哲学讨论:从日常对话中提炼思维 如何将新闻、电影情节或家庭决策转化为思维训练的契机?例如,在讨论“为什么小明不应该插队”时,引导孩子从“公平性”、“规则遵守的意义”、“对他人感受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论述,训练其多维度论证能力。 第十一章:家庭“思维挑战”项目的设计与执行 提供一系列跨学科的家庭项目,例如“设计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瓶”,要求孩子在项目中整合生物学知识(系统思考)、材料选择(逻辑规划)和美观度(创造性)。项目强调规划、执行、反思的完整闭环。 第十二章:评估孩子的思维“脚印”,而非“分数” 本书强调,思维能力的评估不应依赖标准化的考试。我们将提供一套观察清单,指导家长记录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过程痕迹:他们是否会尝试不同的策略?是否会质疑前提?他们是否能清晰地解释自己的推理步骤?这些“脚印”比最终答案更有价值。 --- 结语:成为思维的“园丁”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场漫长而充满回报的旅程。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速成的“秘籍”,而是教会父母如何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思维园丁”,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阳光,让孩子的天赋得以自由伸展,最终构建起一座坚实、灵活、充满创造力的思维殿堂。这本书将陪伴您和孩子,一起探索认知世界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