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教材:林下經濟植物栽培

國傢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教材:林下經濟植物栽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邦富 編
圖書標籤:
  • 林下經濟
  • 經濟作物
  • 職業教育
  • 中等職業教育
  • 植物栽培
  • 農業技術
  • 生態農業
  • 示範校教材
  • 林業經濟
  • 綠色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746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2610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傢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教材:林下經濟植物栽培》選擇適宜南方地區林下栽培的經濟植物66種,以林下經濟植物栽培的基本理論和栽培模式為基礎,對藥用植物、食用植物、觀賞植物的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用途、林下栽培技術、采收、加工及貯藏作瞭較為詳細的介紹。

目錄

前言
緒論
1.林下經濟植物資源的特點
2.發展林下經濟植物栽培的意義
3.林下經濟植物栽培的原則
4.林下經濟植物栽培應注意的問題

項目一 林下經濟植物栽培模式——林藥模式
任務1 草本類藥用植物栽培
1.七葉一枝花
2.金綫蘭
3.鐵皮石斛
4.多花黃精
5.玉竹
6.虎杖
7.孩兒參
8.石蒜
9.山麥鼕
10.夏枯草
11.蕺菜
12.山薑
13.華山薑
14.射乾
15.玄參
16.三枝九葉草
17.半夏
18.天南星
任務2 灌木類藥用植物栽培
1.梔子
2.草珊瑚
3.天仙果
任務3 藤本類藥用植物栽培
1.金銀忍鼕
2.何首烏
3.栝樓
4.絞股藍
5.巴戟天
6.雷公藤
7.三葉崖爬藤
8.鈎藤
9.百部
10.顯齒蛇葡萄

項目二 林下經濟植物栽培模式——林菜(果)模式
任務1 草本類食用植物栽培
1.野韭
2.食蕨
3.黃花菜
4.土人參
5.馬齒莧
6.花蘑芋
7.蜂鬥菜
任務2 灌木類食用植物栽培
1.山莓
2.野山楂
任務3 藤本類食用植物栽培
1.中華獼猴桃
2.野葛
3.落葵薯

項目三 林下經濟植物栽培模式——林花模式
任務1 草本類觀賞植物栽培
1.野百閤
2.香薷狀香簡草
3.葉底紅
4.少花柏拉木
5.短毛熊巴掌
6.虎耳草
7.血水草
8.掌裂葉鞦海棠
9.蝦脊蘭
10.鳶尾
任務2 灌木類觀賞植物栽培
1.黃花倒水蓮
2.硃砂根
3.鴨腳茶
任務3 藤本類觀賞植物栽培
1.淩霄
2.南五味子
3.常春藤

項目四 林下經濟植物栽培模式——林菌模式
任務1 藥用菌類植物栽培
1.靈芝
2.茯苓
任務2 食用菌類植物栽培
1.竹蓀
2.香菇
3.平菇
4.木耳
5.銀耳

參考文獻
附錄 林下經濟植物GAP栽培的原則與要求
彩圖

前言/序言


《中國古代服飾圖鑒:從先秦到明清的華美衣冠》 內容概述: 本書是一部全麵展現中國古代服飾發展演變曆程的圖文並茂的學術著作。它以時間為軸綫,從先秦時期斑斕的原始色彩,一路穿越秦漢的嚴謹大氣,魏晉南北朝的飄逸風流,隋唐的雍容華貴,宋代的素雅精緻,元代的粗獷鮮明,直至明清的繁復華麗,係統梳理瞭各個朝代不同階層、不同場閤下的服飾形製、材質、紋樣、色彩以及穿著習俗。書中匯集瞭大量考古發現的實物圖片、傳世繪畫、壁畫、雕塑等珍貴圖像資料,並輔以詳實的文字解讀,力求還原每一個時代的服飾風貌,揭示服飾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禮儀製度、審美情趣和技術工藝。 詳細章節介紹: 第一章:華夏衣冠的曙光——先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本章將追溯中國服飾的源頭,重點介紹夏、商、周三個朝代。我們將通過對齣土文物(如陶器上的服飾紋樣、甲骨文中的服飾記載)的分析,描繪齣早期華夏先民的衣著特點。例如,商代服飾以“上衣下裳”為基本形製,並開始齣現初步的染色和紡織技術;周代則建立瞭更為完善的服飾禮儀製度,等級森嚴,如冕服、弁服等,服飾的顔色、紋樣、形製都與身份地位緊密關聯。我們會重點解讀“深衣”這一重要服飾形製在這一時期的演變,以及當時主要的紡織原料(如麻、葛)和加工工藝。 第二章:帝國氣象,大氣磅礴——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漢是中國曆史上的統一帝國時期,服飾也呈現齣磅礴大氣、嚴謹統一的風格。本章將詳細介紹秦朝服飾的特點,如對周代服飾製度的繼承與改革。重點在於漢代的服飾,我們將深入探討漢代的“袍服”,分析其形製、變化以及在不同場閤下的穿著規定。同時,我們會介紹漢代流行的“麯裾”和“直裾”兩種裙服形製,並從齣土的漢墓壁畫、陶俑、畫像石中挖掘服飾細節。此外,本章還會涉及漢代絲織業的發展,紗羅、錦的精美工藝,以及色彩的運用,如深衣以黑、紅、青為主色調,體現瞭莊重與典雅。 第三章:風流韻雅,飄逸齣塵——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這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殊的動蕩時期,但也孕育瞭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風格。魏晉南北朝的服飾,尤其是士人階層的服飾,呈現齣一種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飄逸之美。本章將重點介紹“褒衣博帶”的士人風範,分析寬大的衣袖、鬆散的衣襟以及頭飾、鞋履的搭配。我們將通過顧愷之、戴逵等畫傢的作品,以及當時文人筆記中的記載,來還原當時的服飾場景。同時,本章也會關注這一時期民族融閤帶來的服飾影響,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元素如何滲透到中原服飾之中。 第四章:盛世華章,雍容輝煌——隋唐時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隋唐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其服飾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繁榮與開放。本章將詳細闡述唐代服飾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特點。我們將重點介紹唐代女性服飾的魅力,如“襦裙”的演變,高腰襦裙、袒領襦裙的流行,以及其色彩的鮮艷大膽。同時,也會介紹唐代男子的常服,如圓領袍衫、襆頭等。本章將特彆關注唐代絲織品的高度發展,特彆是“百花紋錦”、“團花錦”等,以及其精湛的染色和印花工藝。我們會從唐代壁畫(如《簪花仕女圖》)、齣土文物(如唐三彩俑)中挖掘服飾的豐富信息。 第五章:素雅風韻,精緻內斂——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與唐代的盛世華麗不同,宋代服飾呈現齣一種更為內斂、素雅、精緻的風格,體現瞭宋人內斂的審美情趣。本章將重點介紹宋代男女服飾的特點,如男子常服中的“直裰”、“褙子”,以及女性的“襦裙”、“衫”等。我們將深入探討宋代服飾的材質選擇,如棉、麻的廣泛使用,以及絲織品的精細化。本章還會著重分析宋代服飾的色彩運用,如偏愛淡雅的青、白、灰、褐色等,以及其紋樣的寫實與象徵意義,如花鳥紋、幾何紋等。我們將參考宋代繪畫(如《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形象)、齣土服飾實物等來展現宋代服飾的風貌。 第六章:粗獷豪放,異域情調——元代(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由濛古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服飾風格帶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特色,同時也吸收瞭漢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服飾元素。本章將介紹元代統治者以及濛古族服飾的特點,如“質孫服”等。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元代漢族服飾的繼承與發展,以及不同民族服飾的融閤現象。本章將通過元代壁畫、齣土服飾實物,以及相關史料,來展現元代服飾的粗獷、豪放與異域情調。 第七章:繁復華美,等級森嚴——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代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服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瞭獨具特色的風格,尤以晚明時期服飾的繁復華美著稱。本章將詳細介紹明代官服、常服以及士庶服飾的形製和特點。我們將重點解析明代官員的“補服”製度,以及不同品級的官服上的“補子”紋樣。同時,本章也會深入探討明代女性服飾的演變,如“襖裙”、“比甲”等,以及其精美的刺綉工藝。我們將通過明代繪畫、雕塑、以及少量留存的實物,來呈現明代服飾的等級森嚴與華美絢麗。 第八章:承前啓後,變革與創新——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清代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服飾在滿漢融閤的基礎上,産生瞭顯著的變化,並為近代服飾的變革奠定瞭基礎。本章將重點介紹清代滿族統治者的服飾,如“旗裝”、“馬褂”等,以及漢族服飾在清代的演變,如“長衫”、“馬甲”等。我們將詳細解析清代官服的形製、紋樣以及其嚴格的等級製度。同時,本章也會關注清代女性服飾的發展,如“旗袍”的雛形,以及其在不同時期的變化。此外,本章還會涉及清代服飾的材質、工藝、以及一些特殊的習俗(如男子留辮子、女子纏足與服飾的關係)。我們將通過大量清代宮廷繪畫、人物畫像、以及留存的實物,來展現清代服飾從傳統走嚮近代的過程。 本書特色: 1. 史料翔實,圖文並茂: 本書收錄瞭大量來自考古發掘、傳世文獻、繪畫、雕塑等不同類彆的珍貴圖像資料,並進行詳盡的文字解讀,力求讓讀者直觀地感受曆代服飾的魅力。 2. 體係完整,脈絡清晰: 以朝代為基本單元,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演變,清晰展現不同曆史時期服飾的特點、演變規律以及相互影響。 3. 視角多元,深入淺齣: 不僅關注帝王將相的禮服,也兼顧普通民眾的常服,探討服飾在社會文化、禮儀製度、審美情趣等方麵的多重意義。語言通俗易懂,適閤廣大曆史愛好者、服飾研究者、設計師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4. 學術嚴謹,通俗易讀: 在保證學術研究嚴謹性的同時,力求語言錶達生動形象,避免枯燥的學術術語,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領略中華服飾的博大精深。 5. 跨越時空,迴溯華美: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親身感受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的衣著風貌,理解服飾背後所承載的豐富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重拾民族文化自信。 適用讀者: 中國曆史愛好者 服飾史研究者與學生 服裝設計師、時尚從業者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博物館、檔案館等相關機構工作人員 結語: 服飾是文化的載體,是曆史的鏡子。《中國古代服飾圖鑒:從先秦到明清的華美衣冠》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衣裳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藝術、科技的百科全書。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和文化底蘊,感受古人生活的智慧與情趣,從中汲取靈感,傳承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感實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質樸而又帶著一絲現代氣息的配色,讓我忍不住在書店裏多停留瞭幾秒鍾。拿到手裏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紙張的厚度和質感,那種微微泛著亞光的光澤,讀起來的時候,即便是長時間翻閱,手指觸感也很舒適,不至於産生那種廉價的粗糙感。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和段落間距的把握恰到好處,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專業書籍的我們來說,簡直是福音。更值得稱贊的是,很多關鍵概念的圖文配閤,不僅清晰明瞭,而且插圖的質量非常高,不是那種隨便應付的掃描圖,而是經過精心繪製或攝影的專業圖像,色彩還原度高,細節處理到位,這極大地提升瞭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紹某種特定植物的生長周期時,穿插的彩色照片不僅美觀,更像是直接在田間地頭做觀察記錄,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足見編著者對教材質量的嚴肅態度,讓人感覺這是一套真正為學習者著想的精品之作。

評分

這本書在案例分析和實戰指導方麵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對於一本職業教育教材的預期。它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層麵,而是充滿瞭大量鮮活的、可復製的實踐經驗。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的許多成功案例,不僅詳細描述瞭從選址、土壤改良到最終收獲的完整流程,還對不同區域、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技術微調進行瞭對比分析,這對於我們這種需要應對復雜環境變化的學習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特彆是對於一些小眾或地域性較強的技術點,作者竟然也能找到相應的案例進行佐證,這顯示齣作者團隊在資料收集和實地調研方麵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不是在讀一本冰冷的教科書,而是在翻閱一本匯集瞭多年行業精英智慧的“行動指南”,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解決問題的思維路徑和工具箱,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纔是職業教育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邏輯和知識鋪陳的層次感,簡直是一次教科書級彆的結構示範。從宏觀的背景介紹,到微觀的操作細節,每一步的過渡都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章節跳躍感。初學者翻閱時,會發現它不是那種一上來就拋齣大量術語和復雜概念的“勸退型”教材。它似乎深諳循序漸進的教學真諦,總是先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勾勒齣整個領域的框架,然後再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乃至後期的産品開發應用。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處理方式,很多章節後麵都附帶有“現場操作要點”或者“常見問題解析”,這些小模塊的設計,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在你身邊隨時指導,及時解答瞭我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遇到的睏惑。這種結構設計,讓知識的吸收不再是綫性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個螺鏇上升的過程,每讀完一個部分,都會對前一個部分的理解加深一層,構建起一個穩固且立體的知識體係。

評分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實用性”與“前沿性”的完美平衡。它既紮根於經過時間檢驗的傳統栽培智慧,也毫不迴避地探討瞭當前行業內最新的技術動態和發展趨勢。例如,書中對智慧農業、精準灌溉等新興技術的介紹,不是敷衍瞭事地提及,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特定植物栽培中的應用前景和具體操作界麵,展現齣極強的時代感。這種既能指導眼前的生産實踐,又能引導未來的技術方嚮的能力,使得這本書的生命周期會很長,不會因為技術迭代而迅速過時。它像是一座橋梁,一端連接著穩固的農業基礎,另一端則指嚮充滿希望的未來農業方嚮,對於渴望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精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工具箱裏最可靠的那把“多功能瑞士軍刀”,值得反復研讀和珍藏。

評分

這本書在專業術語的解釋和背景知識的補充方麵,做得可謂是麵麵俱到、考慮周全。對於一些行業內習以為常的專業名詞,它並沒有默認讀者都已掌握,而是輔以非常清晰的注解,甚至在一些關鍵點上,還會提供該術語的拉丁學名或英文對照,這在提升教材國際視野的同時,也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背景讀者的理解門檻。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每一個栽培環節時,都會穿插相關的生態學、土壤學或植物生理學的基本原理。這些背景知識的引入,並非為瞭增加難度,而是為瞭讓讀者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僅僅機械地記住“怎麼做”。這種對科學原理的追溯,使得學習過程更具啓發性,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整個學科體係的深刻認知,避免瞭死記硬背的弊端。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本優秀的科學啓濛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