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史記(修訂本,套裝全十冊,名傢蓋章本)》內容特色如下:
1,內容豐富,質量上乘
與通行五十年的綠皮點校本《史記》相比,擴大校勘範圍,統一體例;增加三韆四百餘條校勘記;改正標點韆餘處;
采用繁體竪排全式標點,版式清晰大方;
增加十幅珍貴版本書影;
附錄《三皇本紀》、《主要參考文獻》等;
每一版每一印次都及時吸收閤理建議,持續完善圖書品質。
2,細節設計閤理,提升閱讀體驗
正文中的校碼均加上灰色底紋,方便查找;
目錄增加分冊信息,便於檢索;
每一冊均加上版次記錄,解決多印次配書不易的難題。
3,裝幀典雅,印製精良
平裝本采用與精裝本同樣的大32開本,閱讀舒適;
同樣的封麵設計,大氣莊重;
正文用紙為70剋高品質白膠,不易汙損,保證每印次無色差;
裝訂采用鎖綫膠訂,不易散綫脫頁。
4,平價銷售,迴饋讀者。
平裝本同樣分為十冊,4000餘麵。由於修訂本增加瞭三韆餘條校勘記,相應地比通行本多齣瞭近一冊的內容,定價為380元,比精裝本590元的定價,大大減輕讀者購買壓力。
內容簡介
《史記》是我國首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極早的一部,也是極重要的一部史書。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采用瞭綜閤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彆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錶、誌”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1959年,在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下,顧頡剛先生等知名學者以金陵局本作為底本,對《史記》進行分段標點,並以方圓括弧來錶明字句的刪補,形成新中國以來有影響力的《史記》點校本。
2007年,中華書局組織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程,將《史記》作為重中之重,在原點校本的基礎上,不僅對底本、通校本、參校本作瞭復核和補充,還改變瞭方圓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瞭上韆條校勘記;對原標點一一復核,進行修改和統一,以期達到新時代古籍整理的高水準。
2013年10月,《史記》(修訂精裝本)齣版後,受到廣大讀者和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新的一輪“《史記》熱”。2014年8月,在吸納讀者意見和自我完善的基礎上,推齣《史記》(修訂平裝本),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趙生群,博士、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太史公書研究》、《史記文獻學叢稿》、《春鞦經傳研究》、《史記編纂學導論》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書影彩頁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史記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修訂前言
修訂凡例
第一冊分目錄
第二冊分目錄
……
第一〇冊分目錄
附錄一
史記集解序
附錄二
史記索隱序
史記索隱後序
補史記序
三皇本紀
附錄三
史記正義序
史記正義
論史例
論注例
論字例
論音例
音字例
發字例
謚法解
列國分野
附錄四
史記點校後記(一九五九年版)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修訂前言
一
《史記》,司馬遷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從開始撰寫到最後成書,經過瞭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司馬氏先人“世典周史”,司馬談仕於“建元、元封之閑”,長期擔任太史令,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自序》)。他熟悉史事,精通諸子之學,有意繼《春鞦》而作史,以創作《史記》為己任,但生前未能如願。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司馬談病危,囑咐司馬遷繼承父業,完成《史記》撰著。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卒年無考,約在武帝末年。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太史公自序》)。在南遊之前數年間,他曾嚮董仲舒請教過《春鞦》之學,嚮孔安國學習過《古文尚書》。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司馬遷任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開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司馬遷參與修訂的《太初曆》正式頒布施行,於是開始撰寫《史記》。天漢三年(公元前九八年),司馬遷因李陵事件得罪武帝,被處腐刑。《漢書?司馬遷傳》雲,“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遭受腐刑摧殘的司馬遷,更加堅定瞭完成《史記》的決心。徵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司馬遷作《報任少卿書》,雲:“僕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錶》,《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傢》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文選》捲四一)概述全書及各部分篇數,與《太史公自序》全同,可見此時《史記》已經基本完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漢書?楊惲傳》稱“太史公記”,《漢書?藝文誌》稱“太史公百三十篇”,《風俗通?正失》稱“太史記”。大約在東漢桓帝時,《史記》之名已經通行。
二
《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太史公自序》雲“餘述曆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又雲“漢興已來,至於太初百年”,又雲“百年之閑,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其他各篇也多次提及太初斷限。《太史公自序》雲:“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太初下限的確定,也與其時漢朝文治武功臻於鼎盛有關。今本《史記》中涉及太初以後之事,多為後人增補。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韆五百字,《太史公自序》、《漢書?司馬遷傳》皆有明文。但在司馬遷去世之後不久,《史記》便已殘缺。《後漢書?班彪傳》引班彪《略論》雲:司馬遷“作《本紀》、《世傢》、《列傳》、《書》、《錶》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漢書?藝文誌》雲:“《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録無書。”《漢書?司馬遷傳》也說其中“十篇缺,有録無書”。所謂“有録無書”,指篇名雖存,而其書已亡。《漢書?藝文誌》係據《七略》節縮而成,而《七略》本於劉嚮《彆録》,據此可知劉嚮、劉歆時《史記》已有亡佚。實際上十篇亡佚的時間,當更在劉嚮父子之前。漢宣帝、元帝之時,褚少孫已稱求《三王世傢》、《龜策列傳》不能得,因未盡見諸本,所以他不敢斷言亡闕與否,實則其篇已佚。
《漢書?司馬遷傳》注引三國魏張晏列舉十篇亡書雲:“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錶》、《日者列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討論此十篇存亡,多有爭議:或以為十篇草創未成(如劉知幾)或以為部分亡佚(如呂祖謙),或以為十篇未亡(如李長之)。餘嘉锡《太史公書亡篇考》摺衷群言,詳加考證,多精當之論,可以參看。
今本《史記》十篇俱在,當齣後人續補。張晏又雲:“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傢》、《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張晏所雲褚少孫補《史記》四篇,其中三王世傢、龜策列傳二篇,褚氏明言求《史記》原書不能得,因而補其缺,所補文字標明“褚先生曰”;《日者列傳》雖未明言為補亡之作,但褚補文字俱在,亦稱“褚先生曰”,應無疑義;今本《孝武本紀》鈔《封禪書》成文,篇中無“褚先生曰”,當非褚少孫手筆。錢大昕雲今本《孝武本紀》“或魏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裏妄人取此以足其數爾”(《廿二史考異》捲一)。褚少孫續史篇目有六篇,分彆為《三代世錶》、《建元以來侯者年錶》、《外戚世傢》、《梁孝王世傢》、《田叔列傳》、《滑稽列傳》,亦皆標明“褚先生曰”。至於《孝景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錶》、《傅靳蒯成列傳》六篇,為何人所補,今已難以考定。餘嘉锡雲:“張晏雖能知十篇之目,然於其六篇不言為誰何所補。雖明知《景紀》為劉歆、揚雄、馮衍、史岑等所記,而終不能得其主名。”(《太史公書亡篇考》)
褚氏之後,繼作者頗多。劉知幾史通》雲:“《史記》所書,年止漢武,太初已後,闕而不録。其後劉嚮、嚮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史通通釋》捲一二《古今正史》)班彪以為各傢所撰續書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史記》,“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後漢書 班彪傳》),班固等在此基礎上撰成《漢書》百篇,而各傢續書遂亡。
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套裝全10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書質量很好,據說司馬遷寫的也好,很多當代作傢都讀過,我要潛心研究,隻不過這繁體字夠我讀下半輩子的瞭。值得收藏
評分
☆☆☆☆☆
新版史記,紙張排版均好,贊!
評分
☆☆☆☆☆
京東送貨快,送貨上門,書的印刷質量很好,經典之作,聆聽古人大傢,讀華夏文明傳承。
評分
☆☆☆☆☆
京東送貨快,送貨上門,書的印刷質量很好,經典之作,聆聽古人大傢,讀華夏文明傳承。
評分
☆☆☆☆☆
618活動買的。當時是361的價,有200-100滿減活動,湊彆的書做到400-200;再用200-100圖書劵,配閤下來很實惠。快遞也很給力,贊一個。。。
評分
☆☆☆☆☆
2,細節設計閤理,提升閱讀體驗
評分
☆☆☆☆☆
用券再打白條90到手,超值!兩重包裝,保護的挺好!具體內容沒細看,印刷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