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导临:王羲之十七帖》碑帖精选历代著名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必选之贴。
《碑帖导临:王羲之十七帖》是一部汇帖,凡二十七帖,一百三十四行,一千一百六十六字,以首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王羲之写给他朋友益州剌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2),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碑帖导临:王羲之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无狂怪怒张之习,有中正平和之气。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碑帖导临:王羲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施,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编者按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汉字的书体经过多次演变,从诡谲奇崛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苍茫浑厚的金文、再到规整匀净的篆书、严整肃穆的隶书、端庄成熟的楷书和连绵飞动的草书、不拘不放的行书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行草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能快写,又易识别,同时优秀的行草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就分别是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它们不但形体优美、而且意境高远。书家以娴熟的用笔技巧、精妙的笔法、塑造出完美多变的字体造型,营造出幽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行草书在我国的书法艺苑中和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行草书名家,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艺术技巧是书法创作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书家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外化和对象化,而且能充分体现创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创作能力的大小,影响着作品整体美的构成。书法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学习范本的用笔技巧,二是学习范本的结字布白方法。我们学习笔法不仅仅是起、行、收笔处的运笔程式,笔法的目的是塑造线条质量,体现笔法自身的表现力,连接点画线条,使其间关系合理,以调整笔锋的状态。笔法的选择与线条质感直接相关,通过对笔触的分析,线条质感的判断,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观因素的考查等为背景,通过点线轮廓将笔法还原到笔触面的笔锋着纸状态及决定笔锋的运笔动作层面,这样才能实现笔法的全过程。结构作为线条的框架,决定线条质量的有效程度,结构的审美是书家风格、品味、格调的反映。结构因时相传,更因时、因地、因书体风格而不同,但还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
本丛书选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隶、楷、行、草书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数码还原专利技术,进行放大处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简体释文,供临学者和书法教学工作者作教学辅导和参考,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及初学者研习都不失为一本好书。对于书法教学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较小,对各种笔法和结构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对帖中字每一个笔画的用笔细微之处如提按顿挫、方圆藏露、转折映带等的丰富变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过对笔画线条外轮廓的分析,还原其用笔过程。同时,对结构的比例、轻重,大小、疏密等也更为直观,更易分析和讲解。对学习者来说,一帖在手,不仅增加对帖的感性认识,而且对进一步理解技法有较大的帮助,让初学者少走弯路。
每种书体都有各自结字规律,每种帖都有自已的结字特色。我们对篆、隶、楷、行草书的结构规律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每种书体十二种结字原则,同一种书体中不同书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个性。十二种法则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则(对比原则)和少量个性特征。每个结构原则又选用字帖中的十二个字来『图说』这个结字原则。这些原则均出自历代书论经典著作,归类总结后集聚起来,根据每种帖的特征进行举例讲解,深入浅出,帮助出帖。
与其他市面上动辄堆砌晦涩理论的字帖不同,这本“导临”的结构安排极其科学合理,完全适配了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而言,它循序渐进地拆解了复杂结构的笔画组合,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模块化”学习路径,让你不会在面对庞大的碑帖时感到无从下手。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书中穿插的那些针对性的“疑难点解析”单元,更是如同醍醐灌顶。我个人在临习某一特定字形时常遇到的“结构松散”问题,在这本书里找到了非常有效的矫正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样写不对”,而是用对比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错误与正确的力度和空间处理差异。这种注重实效、直击痛点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练习效率,感觉每翻过一页,自己的进步就更扎实了一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封面选用了那种带着微微哑光质感的厚磅纸张,触感沉稳而不失细腻,墨色的晕染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标题“碑帖导临”的古典韵味。初拿到手时,那种分量感就让人觉得这本书绝非泛泛之作,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到了每一个细节。字体的选择非常贴合主题,楷书与行书的穿插应用,既保证了清晰度,又散发着古朴的书卷气。特别是那些碑帖的放大局部图,真的是高清到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那些细微的枯笔飞白、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如同亲眼在原作前临摹一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设计上做的留白处理,不多不少,正好能让人在阅读和临习时,目光得以休息和聚焦,这种对读者体验的体贴入微,真的让临帖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重复。
评分深入阅读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我发现作者对书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法讲解,更像是一种对书家精神层面的挖掘。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提、按、顿、挫”这些术语,而是结合了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心境的流转,来剖析每一笔画背后的“意图”。比如,有一处讲解到中锋运笔的微妙变化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笔锋比作是水中游弋的鱼,既要有力量的贯注,又不能失了灵动的飘逸。这种深入浅出的阐释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书法审美的认知边界。以前总觉得临帖是“学形”,现在才明白,真正的门径在于“取神”,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引导是极其精准和富有启发性的,让我从一个纯粹的模仿者,开始尝试去理解和体会书家创作时的那种“气韵生动”。
评分这本书在墨色的还原度上,真的做到了极致的追求,这对于我们研究碑刻文字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由于原作多为拓片,不同拓片的质量和时代差异巨大,如何在一个印刷品中尽可能地还原出“刀法入石”的质感,是出版界的一个难题。然而,这本书通过采用高精度的多色印刷技术,成功地模拟出了拓片特有的“洇墨”效果和纸张的纤维感。我甚至可以分辨出一些细微的“飞白”边缘,那种墨色在纸纤维上被“拉扯”开来的感觉,跃然纸上。这种对原作肌理的尊重和忠诚,使得临习者在对着它进行对摹或参照练习时,能够接收到最接近真实的视觉信息,极大地降低了因信息失真而产生的学习偏差,让人感觉像是在和一位技艺精湛的拓片修复师对话一样严谨。
评分这本书的附件和辅助材料的设置,体现了出版团队的用心良苦和对书法学习过程的深刻洞察。随书附赠的那几张半透明的练习纸,尺寸和装帧完美契合,它们的质地柔韧适中,即使用墨量稍大也不会轻易洇透,这为我进行“罩临”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后附带的那个关于“古碑风化与拓印差异”的简短篇章,虽然篇幅不大,却极其专业,它科普了不同拓法对笔画形态的影响,让我理解到,我们今天所见的碑帖并非“唯一标准”,而是多种历史信息叠加的结果。这不仅提升了我的鉴赏能力,也让我在临习时,能够更灵活地处理那些因拓印模糊而产生的“不确定性”,真正做到“心中有法,手下自有”的境界,而非死板的照搬。
评分西泠印社的碑帖导临系列是很好的一套书法学习资料,配合原大字帖相得益彰。值得推荐给广大书法学习者。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好评,下次再买,赞!
评分字帖是放大的,和原帖比感觉有点儿失真!尤其是转折部分!
评分此系列书印刷精美'是我喜欢的内容'支持京东''''''
评分一个新尝试,对临摹应该有帮助。不过觉得放大的字没别的版本清晰
评分商品质量很好,好评,下次再买,赞!
评分不错挺好的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纸张质量很好
评分正版新书,纸张好,学习书法的经典书籍,非常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