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民俗学

忧郁的民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永逸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忧郁
  • 文化研究
  • 人类学
  • 社会学
  • 情感
  • 田野调查
  • 日本文化
  • 现代性
  • 边缘人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299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558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忧郁的民俗学》结合民俗学学科特征、历史、发展现状,对“忧郁的民俗学”这则小品中身患抑郁症的母亲病因进行了探析,描述了西南山区一个偏僻小山村的乡风民俗,也不乏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与此同时,它又跳出了个体的束缚,提出很多关涉人存在的基本意义的话题,以此激发读者对当下生活世界的反思。

内容简介

  举目四望,学科的红火、老母的暮年、小我的悲喜、艺术的光晕、民间的段子、乡土的音声、节庆的盛大、泰斗的脾气、诗人的才情交叠缠绕,细细品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环绕着土地,也环绕着民俗,一起描绘着这个急速奔走的时代。

作者简介

  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2009),及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等若干篇。

目录

一、急景凋年:民俗学·老母·小我
1.小引
2.小学科的大窘境
3.“民俗学,那是干啥的?”
4.文学与史学的民俗学
5.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
6.Folklore Studies:被忽视的汉学家的中国民俗学
7.重点学科:沉重的叹号
8.竖筷插碗的风波
9.乡土中国的医与患
10.日渐文艺化的倒痰
11.母亲的家世
12.槐树地的风水
13.“两头蛇”的窘境
14.擦肩而过的走阴
15.“我的病是你们整出来的!”
16.孝道的吊诡:老无所乐
17.忍辱负重的“非遗”
18.没了眼睛与嘴唇的土地

二、草根·小剧场·空壳艺术:当代艺术神话的小成与光晕
1.草根相声的阳谋
2.大、小“剧场”及共复象
3.“原小态”艺术的摆渡者
4.被遗忘的赛社和革命剧场
5.神话吹牛皮

三、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守旧的民间叙事
1.阴门阵的当代史
2.园丁与花果蔬菜认同的限度
3.粗俗的背后:老西儿与二姑娘
4.现代性:“都市”民俗学的魔咒

四、大春节观的确立:从旁观型春节到参与型春节
1.年味儿浓的难度与高度
2.个体的尊重,人的节日
3.政府与社会的可能性
4.食洋化之:从七夕到春节

五、水穷云起:周作人的脾气
1.破门的威力
2.刚柔兼济:作为另类的思想家
3.适兴:倔犟的童痴

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后记

前言/序言


《忧郁的民俗学》并非一本探讨忧郁主题的民俗学著作,其书名带有一定程度的诗意和象征性,旨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景观。本书的核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情感体验,而是以民俗学的视角,审视那些在集体记忆中流传、在社会生活中沉淀的种种“忧郁”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文化意义。 这里的“忧郁”,并非仅指个人情绪低落,而是被拓展为一种对存在、对历史、对变迁的复杂感受,一种弥漫在民间叙事、仪式、信仰和习俗中的某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怀旧情结,甚至是集体性的伤痕。本书试图解构这些“忧郁”的文化肌理,探寻它们是如何在世代相传中被塑造、被传承,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本书的论述结构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围绕几个关键的切入点展开。首先,我们会从口头传统与失落的记忆开始。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中常常潜藏着对过去辉煌或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如今不可挽回的丧失的哀叹。这些叙事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承载着对文化断裂、社会变迁的深刻体认。作者将深入分析某些特定的故事母题,例如离乡背井的游子、被遗忘的祖先、消逝的传统技艺等,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集体失落感。我们将考察这些叙事如何通过口头传播,将一种模糊的、共享的“忧郁”情绪传递给后代,并成为集体认同的一部分。 其次,本书将探讨仪式与祭祀中的慰藉与哀伤。许多民俗仪式,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丧葬祭祀,都交织着喜悦与悲伤。一些本应是庆祝的场合,却可能因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而丧葬仪式,更是直接面对死亡与别离,其中蕴含的哀伤是显而易见的。本书将分析不同文化中,人们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表达、处理和转化这些情感。例如,某些祭祀活动可能通过象征性的回溯,试图连接失落的过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而另一些仪式则可能通过集体性的悲伤表达,来巩固社群的凝聚力。我们将考察这些仪式如何成为一种“忧郁”的表达与消解的场域。 第三个重要章节将聚焦于地方信仰与地域性的乡愁。每一个地方都可能孕育出独特的神灵崇拜、传说故事和风物习俗,这些都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当人们离开故土,或当传统的乡野景观被现代化的浪潮所吞噬时,一种强烈的乡愁便油然而生。这种乡愁,常常伴随着对逝去生活方式的眷恋,对熟悉环境的思念,以及对失去根源的迷茫。本书将通过对一些特定地方的信仰体系和传说故事的分析,来呈现这种“地域性的忧郁”是如何被构建和维系的,以及它在人们身份认同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物质文化与日常器物的“忧郁”痕迹。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物,如老旧的家具、褪色的衣物、传承下来的工具,往往承载着使用者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这些物件在时间的流逝中,可能因为磨损、损坏,或者因为主人的离去而显得“忧郁”。作者将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些被遗忘或被闲置的物品,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个体与集体情感的媒介,以及它们如何无声地诉说着关于时间、记忆与失落的故事。 本书并非要将民俗学窄化为对“忧郁”情感的单一研究,而是将“忧郁”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视角,一种审视社会变迁、文化传承和人类情感复杂性的独特方式。通过对这些“忧郁”的民间表达和文化机制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它们在构建个体身份、维系社会联系和理解人类经验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忧郁的民俗学》将以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俗现象,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智慧,理解那些在集体记忆中回响的、关于存在与流逝的悠远情思。本书适合所有对民俗学、社会学、文化研究,以及对人类情感与集体记忆的复杂性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既微妙又深刻的文化肌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禅意”,读起来让人心平气和,却又引发深思。作者在探讨“生死观”和“轮回说”时,展现了一种超脱的智慧。他并没有回避死亡的残酷,但他通过对各种民间信仰和习俗的梳理,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和对生命周期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转世轮回”的民间故事的描述,这些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却也传递了一种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因果报应的朴素认识。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并非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一个整体。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价值。它让我意识到,民俗中的很多观念,并非是迷信,而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篇章,如同散落在山间的野花,每一朵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却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地域性民俗”的挖掘。他并没有将民俗视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它们与具体的地理环境、地方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江南水乡的传说,还是北方边陲的歌谣,都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基因。我仿佛能听到吴侬软语中蕴含的柔情,也能感受到塞外风光中的豪迈。他对于“风水”和“占卜”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探索。这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神秘,但却承载了古代人民对生存环境的理解,对社会秩序的期盼,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民俗的丰富多样,也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上,几抹晕染开的灰色和淡淡的紫色交织,仿佛夜空中低垂的云层,又像某种古老仪式后残留的余烬。书名“忧郁的民俗学”更是直击人心,立刻勾起了我深埋在心底的好奇,那种对未知的、带着一丝伤感和神秘的探索欲望。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它时的那种感觉,像是发现了埋藏在时间尘埃中的秘密宝藏。拿到手后,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带着一种复古的温暖,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文字就像一股清冷的风,带着露水和泥土的气息,将我引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并不直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将零散的民间传说、古老的习俗、以及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歌谣,串联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边缘”民俗的关注,那些不曾被主流文化所记载,却在山野村落间悄然流传的传说,它们往往带着最原始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智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老者促膝长谈,他用缓慢而沉稳的语调,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饱满的露珠,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发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义,也让我对那些流传千古的民间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平静,但也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怅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忧虑,让我感同身受。他并没有激烈地呼吁保护,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那些正在被遗忘的角落里,依然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民间文化。书中关于“失传的技艺”和“被遗忘的歌谣”的部分,尤其让我动容。那些曾经承载着一代人生计和情感的技艺,如今只能在零星的记载中寻觅;那些曾经在田间地头、在夜晚炉火旁传唱的歌谣,如今只能在老人的回忆中依稀听闻。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些即将消失的美丽定格在纸上,让它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得以永生。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歌谣的旋律,感受到那些失传技艺的温度,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所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它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正在以一种我们尚未察觉的方式,丢失着我们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缺失,也提醒我们要珍视那些正在消逝的、属于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我时常会在午后,泡上一杯淡淡的绿茶,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思绪随着作者的笔尖缓缓流淌。书中的叙事结构并非是线性的,更像是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章节,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一种宏大而又精巧的意境。我喜欢作者在描述民俗细节时那种近乎偏执的考究,他对每一个仪式、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禁忌的解释,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但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相反,正是这种细节的真实,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烛气息,听到远处传来的诵经声,甚至能触摸到那些古老器物上粗糙的纹理。书中提到的很多民俗,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它们带着一种原始的、甚至是有些野蛮的力量,却又蕴含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我特别被那些关于“送魂”的习俗所吸引,那种对逝者灵魂的牵挂和送别的仪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在面对生死时的无力与坚韧,以及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复杂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是过时的事物,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解构”的快感,它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民俗。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民俗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他对于“图腾崇拜”和“图腾象征”的解读,更是让我对那些神秘的符号和图案有了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图案,背后可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起源、信仰和历史。他对于“神话传说”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无限可能,以及那些神话如何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植于人类的生存需求、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之中。它让我看到了民俗的“活”的生命力,看到了它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回归”。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迷失,而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将我拉回到那些更为质朴、更为本真的生活状态。作者对“节日习俗”和“人生礼仪”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节点,那些充满了仪式感和情感的时刻。从孩童的出生、成年、婚嫁,到老者的离世,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更是生命旅程的标记,是家族传承的见证。我喜欢他对于“嫁娶”习俗的细致描述,那些繁复的礼节,那些寄托着美好祝愿的物品,无不展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他对“丧葬”习俗的讲述,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悲伤、尊敬,以及对逝者安息的期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要忘记那些连接着我们与过去、与亲人、与传统的纽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难以形容,却又让人着迷。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营造悬念,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那些关于“生者与死者”、“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鬼魂传说”和“祖先崇拜”的解读。他没有将这些故事简单地妖魔化,而是从中看到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族延续的渴望。那些关于“魂魄不散”的传说,以及“祭拜祖先”的习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的精神,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代与代之间那深厚的、血脉相连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表达,它们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冥婚”或者“守灵”的故事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心酸,但也同时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羁绊,那是来自血缘的,也是来自文化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共鸣”。作者在描述那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民俗时,仿佛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并没有回避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也没有忽视婚姻中的责任与担当。他通过对各种民间传说、歌谣以及习俗的讲述,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家庭幸福的渴望,以及在面对情感挑战时的坚韧。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月老”、“媒婆”以及“定情信物”的描写所吸引,这些习俗承载了人们对情感的寄托,对命运的期盼,以及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它让我意识到,民俗并非是古板的教条,而是充满人性关怀的情感表达。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情和婚姻的意义,它提醒我,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情感的滋养,不要忽视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作者对于“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的探讨,让我对人类与超自然力量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迷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信仰背后所蕴含的心理需求、社会功能以及哲学思考。我喜欢他对于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场景的细致描写,从服装的颜色、道具的摆放,到祭品的选择、祷词的吟唱,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都指向了人类对秩序、和谐以及对未知力量的敬畏。读到那些关于“祈福”和“驱邪”的仪式时,我能感受到参与者的虔诚和内心的期盼,也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本书让我理解了,民俗中的很多仪式,并非仅仅是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更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对宇宙规律的理解,以及对集体认同的构建。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类内心深处对神秘和超越的渴望依然存在,而民俗正是这种渴望最直接、最古老的表达方式。

评分

很有深度

评分

单位购书,非常愉快的采购!!!

评分

非常有情怀的一本书,忧国忧民

评分

?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

一直听说,还未阅读。

评分

非常有情怀的一本书,忧国忧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