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頂層設計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卓元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改革
  • 頂層設計
  • 政治
  • 經濟
  • 製度
  • 轉型
  • 發展
  • 政策
  • 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63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378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改革的大棋局是如何規劃的,又是如何層層推進的?
20多年前改革主綫之爭如何決定瞭中國改革的方嚮?
中央文件和人大報告是如何煉成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經濟改革部分的亮點是什麼?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首次披露改革總體思路齣颱背後的思想交鋒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深度解讀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清晰勾勒下一輪改革與轉型路綫圖

內容簡介

十四大以來,中國改革大目標是怎麼演變的?中國改革為什麼能成功,同時各領域的改革存在哪些問題?市場與價格該如何權衡?中國會不會走嚮“權貴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如何過轉型坎?這些是本書關注的重要問題。

同時,十八大以後,中國改革進入瞭攻堅剋難的階段,“權貴市場經濟”抬頭,壟斷利益集團盤根錯節,改革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通過總體規劃來化解改革阻力。本書分析瞭中國經濟的改革與轉型及其背後的動力,指齣中國的改革首先是由政府製定改革目標,然後從頂層開始做全麵設計與規劃,自上而下的全麵推動。

做好頂層設計後,就要深化改革。本書重點討論瞭深化改革的三個重點領域:經濟體製改革、價格改革和國企改革。通過深化改革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的全麵轉型。

作者簡介

張卓元,知名經濟學傢,1933年7月生,廣東省梅縣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曾參與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等瞭十餘次黨和國傢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著有《論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産價格》、《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價值、價格、成本與利潤》、《論孫冶方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係》、《社會主義價格理論與價格改革》、《張卓元經濟文選》、《張卓元改革論集》《中國經濟轉型論集》《新中國經濟學史綱(1949-2011)》等。

目錄

序言/VII
自序/IX
前言/XIII
第一章 精心規劃的大棋局
1. 關於經濟體製的大討論/003
2. 通嚮中等發達國傢的大戰略/009
3. 全麵小康社會:不斷升級的大目標/013
4. 一個《決定》和一個藍圖/018

第二章 撬動改革的頂層設計
1. 什麼是改革的頂層設計/025
2.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的邏輯/028
3. 頂層推動: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設立/032
4. 用頂層推動化解改革阻力/035

第三章 步步為營的改革之路
1. 盤點改革開放35年的得與失/041
2. 迴顧經濟改革的風雨曆程/046
3. 詳解價格改革的幾次突破/052
4. 國企改革依然長路漫漫/057

第四章 八傢論道:中國改革大思路
1. 一次集中各方智慧的嘗試/067
2. 八傢改革綱要的理論創新/070
3. 為改革決策科學化探路/074

第五章 繞不過的經濟體製改革
1. 經濟體製改革理論大突破/077
2. 把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085
3. 混閤所有製經濟地位的再確定/092
4. 經濟體製改革也是硬道理/101

第六章 所有製改革與非公有製經濟的崛起
1. 所有製改革: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105
2. 地位確立:非公有製經濟的入局之路/109
3. 發展與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的坦途/112

第七章 任務緊迫又艱巨的國企改革
1. 國有企業改革理論的新突破/117
2. 國有資産管理體製需改革/120
3. 如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126
4. 打破壟斷,避免“權貴”市場經濟/133
5. 十八大後的國有企業改革仍需攻堅剋難/136

第八章 不斷推進的價格改革
1. 價格改革有哪些規律/145
2. 價格改革如何推進和價格政策如何製定/154
3. 價格改革最主要的經驗與教訓/159
4. 推進財稅、價格改革,促進資源節約/165
5. 生産資料價格雙軌製嚮何處去/167
6. 深化價格改革的設想/176

第九章 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1. 中國經濟麵臨的轉型任務/185
2. 放緩增速,提高質量效益/190
3. 推動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193
4. 《決定》提齣瞭哪些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198

第十章 邁過經濟轉型的坎兒
1. 中國經濟必須邁過轉型的坎兒/203
2.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轉型/207
3. 中國經濟轉型應製約盲目攀比GDP/216
4.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219

第十一章 中國經濟轉型大未來
1. 深圳:中國經濟轉型的示範/225
2. 中國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227
3. 不要過分糾結經濟增速/235
緻謝/239

精彩書摘

前 言
經濟改革新徵程
自高中時代因列昂傑夫的《政治經濟學》而喜歡上經濟學以來,我與經濟學結下瞭逾一甲子的緣分。我從1993年開始參與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至今已有12次。作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曆者,我看到瞭中國改革是如何起步的,也深刻地認識到,它是如何成就的。迴望它的艱難睏苦,尤讓人捏一把汗;盤點它的卓越成就,總讓人靈魂欣悅。
中國改革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每邁齣一步都要經曆無數麯摺。目前的中國改革已經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瞭改革的深水區,即改革的攻堅剋難階段,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任務緊迫,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尤顯著急。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本文以下簡稱《決定》)便是指導全黨全國全麵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決定》做齣短短數月,已經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産生瞭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決定》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遠曆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已經慢慢為人所知。
新徵程:改革大幕已經拉開
我國改革開放肇始於1978年底,此後我們黨每逢雙數屆的三中全會都是以改革為主題做齣決定。如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做齣瞭《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做齣瞭《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乾問題的決定》,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做齣瞭《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乾問題的決定》。然而,這次《決定》同上述三次《決定》相比較,有哪些重要特點呢?在我看來,至少有四個特點:
第一,範圍不同。以往三次都是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內容涉及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製、建立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等,而這次《決定》的範圍擴大到瞭整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製度,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改革範圍的變化,反映瞭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需要從主要推進經濟改革擴展到全麵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體製的改革,唯如此我們纔能在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時,形成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五位一體或六位一體改革(即加上黨的建設製度改革)是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的。我們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由於嚴格實行八項規定、反對四風、加大反腐敗鬥爭力度等政治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政府有力地推動瞭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改革,逐步使全麵深化改革成為一股滾滾洪流、勢不可當。
第二,緊貼現實緊迫的經濟問題,亮點紛呈。雖然2003年中央已做齣瞭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決定,但是由於此後落實情況不是很好,加上幾年的大乾快上以及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反應有點過度,實行4萬億元投資刺激計劃,使國民經濟原本已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突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顯得更加刻不容緩,而這又主要靠深化改革纔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長期積纍的難題。《決定》針對當前經濟生活中突齣的矛盾和問題,明確提齣,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為此,《決定》提齣許多大膽而又必要的市場化改革主張和舉措,在經濟領域就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積極發展混閤所有製經濟、國有資産監管機構主要以管資本為主、明確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探索實行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進預算管理製度、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進一步放開現代服務業和一般製造業等等,可謂亮點紛呈。
第三,改革舉措具體明確,更加注重各個領域改革舉措的落實。這次《決定》從起草文件一開始就要求按照改革總目標要求,滾動統計提齣瞭多少個改革舉措以及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實單位和時間錶,最後形成16個方麵、60項改革和360個改革舉措,並且強調抓緊落實。《決定》從2013年4月起草開始,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大力宣傳十八大精神,廣泛凝聚改革共識。《決定》起草過程中政府就在抓改革舉措的落實,如國務院從2013年4月起分4次取消和下放約400個審批事項,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試行負麵清單管理模式,推進利率市場化,大力推進反腐敗鬥爭等等。《決定》通過後,改革更是全麵提速和密集齣颱。有人粗略統計,從《決定》通過到2014年3月初兩會召開,僅僅3個多月時間,60項改革已啓動實施的已過半數。這種情況,同十八大前10年改革處於半停滯狀態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四,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為強有力推進改革的最高層次的組織保障。《決定》提齣:“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是《決定》的一個最大亮點,是落實《決定》的最根本的保證。迴想2005年和2006年,曾經有專傢嚮黨中央和國務院建議,為避免改革方案受到既得利益群體的左右,剋服既得利益群體對改革的阻撓和反抗,需要恢復改革初期建立的體改委或體改辦,或在國務院成立改革的領導和協調機構。這些建議當時未被采納。而現在成立的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大大超齣瞭當年專傢的建議和期望,是層次更高、更加權威的機構。
不僅如此,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在《決定》做齣後兩個月,2014年1月22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小組就成立並舉行瞭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會議審議和通過瞭領導小組和6個專項小組以及中央改革辦的工作規則和工作細則等,進一步吹響瞭改革的號角。接著,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主持召開瞭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瞭《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關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齣的立法工作方麵要求和任務的研究意見》、《關於經濟體製和生態文明體製改革專項小組重大改革的匯報》等。看來,人們期待的改革大幕已經拉開瞭。
憶改革頭25年崢嶸歲月
迴顧中國改革開放35年曆史,我們看到,頭25年各方麵改革蓬勃開展,中國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啓到2002年,有幾次突破性的改革令人印象深刻。下麵擇其重點,簡要談一下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幾次重大改革舉措。
第一,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實行傢庭聯産承包製改革。由於實行“交足國傢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農民開始有瞭生産經營自主權,大大調動瞭農民的積極性,解放瞭農業生産力,加上1979年大幅度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平均提高25%多),刺激農産品迅速增長、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改革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長61.6%,年均增速達7.1%,大大高於一般年均2%~3%的增速。
第二,20世紀80年代放開農副産品、工業消費品和生産資料價格。其結果是,放到哪裏活到哪裏,隻要放開哪種商品的價格,哪種商品就會像泉水般湧流齣來,使廣大乾部和群眾都看見瞭市場的“魔力”。市場機製的流程一般是:放開價格—價格上漲—刺激增産—增加供給—價格穩定甚至下跌—供給穩定或減少—價格上漲,如此循環往復,促進市場繁榮發展。價格改革使睏擾中國人民幾十年的商品供應短缺緊張、憑票排隊購買、生活十分不便的局麵很快得到根本性改變。到20世紀末,中國已實現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曆史性轉變,市場林立,各種商品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第三,20世紀80年代起,公有製一統天下局麵被打破,個體私營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特彆是1992年以後發展迅速,這一在原有體製外的增量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形成和完善起著重要的作用。現在,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對GDP(國內生産總值)的貢獻已超過60%,對國傢稅收的貢獻已超過70%,對就業崗位的貢獻已超過80%,對促進經濟增長、活躍經濟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麵的需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後,市場化改革在經濟各領域大步推進。下麵五點突破尤其值得重點強調。一是明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1993~1995年,私營經濟戶數增幅均高達50%以上,1996~2002年年增幅也達15%以上。二是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嚮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不再沿用落後的承包製,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迅速展開。三是用市場經濟國傢通行的分稅製代替原來的地方財政包乾製,使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穩定地提高到占50%以上,從而增強瞭中央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能力。四是市場逐步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2000年底,我國絕大多數産品和服務價格已放開由市場調節,生産要素價格已走上市場化改革進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已初步建立,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一般估計已達70%多,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初步建立起來。五是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已從直接管理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通過宏觀經濟管理體製改革,我國政府已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實施相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和健康運行。
第五,1998年起國有企業三年脫睏,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走上公司製股份製道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大量國有企業由於機製缺陷,不能適應市場而陷入睏境。1997年黨和政府提齣幫助國有企業脫睏的任務,其目標是:1998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睏境,力爭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乾企業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到2000年底,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1997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為16 874戶,其中虧損的為6 599戶,占39.1%;到2000年,虧損戶減為1 800戶,減少近3/4。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三年脫睏,用去銀行呆壞賬準備金1 500億元以上,技改貼息200億元,債轉股金額4 050億元。政府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脫睏的同時,進行瞭現代企業製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努力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改革使國有企業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1997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800億元,而到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已達4 852億元。與此同時,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也取得進展。1998年,國有工商企業有23.8萬戶,而到2003年,已減少到14.6萬戶。
第六,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重大舉動,具有裏程碑式意義。加入世貿組織,錶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做齣這一決策,是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最耀眼的曆史功績。在入世談判過程中,許多人憂心忡忡,認為入世會影響國傢經濟安全,許多産業包括金融業、商業、農業、信息業等會受到很大衝擊,弊大於利,至少短期弊大於利。但中國入世後的實踐證明,入世對中國利大於弊,原來的許多擔心都沒有齣現。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入世提高瞭中國的收益率。入世以後,中國的經濟總量、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外匯儲備等的增速在一段時間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快。而且,開放促進瞭改革,入世使中國一大批同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得以廢止和修改。許多産業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從此,同國際接軌已不再是貶義詞,對外開放逐漸深入人心。
改革放緩,踟躕10年待突破
盤點瞭改革開放頭25年的重大突破性舉措後,我們也要看到,2003年以後,中國經濟改革同頭25年相比有所放慢,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12年。改革放緩纍積瞭大量的問題,亟待解決。在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一次經濟論壇上,有的國外學者如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認為這幾年中國“無改革”。我當時是他發言的評論人。我說,一方麵上述論斷並不是很全麵準確的,因為2003年以來中國還是在繼續推進改革且取得瞭一定成效,如2005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整體上市、取消農業稅、集體林權製度改革、2005年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成品油價格形成機製改革、增值稅轉型、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改革、資源稅費改革、房地産稅改革試點、文化體製改革、醫療衛生體製改革、以全覆蓋為目標的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等;另一方麵,也要承認,這幾年的確沒有特彆重要和關鍵的環節以帶動全局的改革。
那麼,為什麼2003年以來近10年會齣現改革進展緩慢的現象呢?我認為原因有四個。
第一,上上下下專注於發展而顧不上改革。這段時間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和乾部的精力都是專注於發展而顧不上改革。由於經濟增速很高,2007年高達14.2%,各級政府部門都幾乎用全力解決經濟高速增長中齣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如煤電油運的緊張問題,使改革難以擺上議事日程。所以有一些學者將當時的政府稱為發展主義政府或增長主義政府。地方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抓短期GDP增速最大化,以顯示自己的政績,政府官員也因此可以獲得升遷。有的地級市市委書記說,我隻抓項目,彆的不管,人稱“項目書記”。抓投資、抓項目成為地方政府各部門主要工作。在方針原則上,人們常說發展中齣現的問題要靠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這個說法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要做大“蛋糕”,但做大“蛋糕”後分“蛋糕”中齣現的分配不公、差距過大等問題,光靠進一步做大“蛋糕”是很難解決的。從經濟學原理說,生産、流通、分配、消費都是相對獨立的環節和過程。分配環節和過程中齣現的問題光靠發展生産是難以解決的。在實踐上,有的專傢認為中國現在就是要靠發展,通過加快發展增加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以改善民生,保社會穩定,而改革要冒較大風險,不能期望有多少舉動,以免危及社會穩定。這有一定道理,但不是長久之計,還會不斷積纍矛盾,或使已有矛盾往後推,甚至積重難返。還是要靠改革來逐步理順體製和各方麵關係,實現長治久安,讓老百姓過上穩定的好日子。這纔是根本之策。
第二,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這主要體現在壟斷行業積重難返,改革難度較大。現實的問題是,壟斷行業改革很難推進,新的廠商很難進入壟斷行業中非自然壟斷環節,競爭機製很難引入,國務院兩個“36”條很難落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改革受到壟斷行業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政府改革的難度也很大。強勢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對政府官員有莫大好處,這個權力極難割捨,這也是審批製改革進展緩慢的原因。政府直接支配資源過多、介入經濟過深,必然會阻礙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或決定性作用。政府改革已經成為深化各項改革的關鍵環節或突破口,但這一改革因為會使相當一部分官員利益受損而阻力重重,難有進展。
第三,學界有人懷疑市場化改革産生的爭議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如有的經濟學傢認為對國有經濟中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需要進行改革是個僞命題;有的文章主張就是要實行“國進民退”;有人認為當前主張民富優先是奇談怪論,是挑撥人民群眾同政府的關係;有的文章把當前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歸咎於民營經濟發展過快,動搖瞭公有製的主體地位等等。上述觀點的提齣,引起學界的爭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革的順利推進。
第四,缺少改革專門機構的統籌協調與強力推進。200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把原國傢體改辦同國傢計委閤並,組建國傢發改委,這樣就不再有專司改革的機構瞭。當時主張把體改辦與國傢計委閤並的一個重要根據是,那幾年由國傢計委提齣的民航、電信等壟斷行業分拆改組的改革方案,由於能把改革和發展較好地結閤起來,在發展中推進改革,比較現實可行,因而在實踐中被采納並初見成效。與此不同,那時體改辦等提齣的方案卻未被采納。這在當時是有說服力的,也把當時參加機構改革方案起草的成員說服瞭。但是從2003年以後八九年的實踐看,那次機構改革後國傢發改委並沒有更好地推進改革包括壟斷行業改革,反而是改革進展緩慢,究其原因,是國傢發改委那幾年幾乎是全力以赴地處理經濟高速增長中碰到的各種緊迫問題,無力顧及改革,或者抽不齣更多精力來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這樣,原來以為把體改辦並入國傢發改委有利於更好地推進包括壟斷行業改革的如意算盤落空瞭。2011年,原國傢體改辦主任陳錦華在《國傢體改委誌在改革》一文中也說:“國傢體改委機構撤銷,人員沒有留住,有些重要改革也沒有繼續深化下去。體改委消亡有點兒過早瞭,中國還不到這一步。”
轉方式、促轉型,迫切要求重啓改革議程。2012年黨的十八大在提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同時,要求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其指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弊端,構建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係,使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做齣瞭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共16部分、60項改革、336個改革舉措,並明確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齣的改革任務。”這錶明我國改革已重新齣發並進入新階段,即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的改革徵程再度齣發。可以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再次吹響瞭改革的號角。《決定》勾勒的改革藍圖宏大而全麵,全麵深化改革的藍圖僅經濟領域就滿是亮點。經濟領域的改革又以經濟體製改革為特色。
經濟體製改革:全麵深化改革的“封喉之劍”
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為什麼全麵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根據《決定》精神,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國今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今後無論是全麵建成惠及全國14億人口的小康社會、避開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傢行列,還是到建國100周年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本上實現現代化成為發達國傢,都要求我們奮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因此,需要著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不斷破除各種各樣體製障礙,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激發各種社會活力和企業活力,使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能夠更好地持續下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雖然經過35年改革開放後的高速增長,但至今仍然是發展中國傢,仍然處於而且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GDP仍然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全世界人均GDP為10 040美元,中國為5 445美元,隻相當於美國的1/9)。按照年人均純收入2 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扶貧標準計算,2013年,我國農村貧睏人口仍有8 249萬人。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我們要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其首要目標,就是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這就要求我們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此不應有任何動搖。經濟是基礎,物質財富的增加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首先要使經濟再上一個颱階,物質財富有大幅度的增長,在此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進步和轉型。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顯露齣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長期粗放擴張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瓶頸製約越來越突齣,麵臨轉型,即從追求數量擴張規模到追求質量、講求效率轉變的迫切任務,要求加快轉變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方式,核心是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嚮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多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是一項睏難重重的過程,靠理論宣傳、完善政策法律法規等效果不大,主要要靠深化改革,形成激勵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體製機製。這裏包括: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係,主要由市場機製配置資源,資源和生産要素價格要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和生態損害成本,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政金融體製改革,各個市場主體競相通過創新驅動增強活力競爭力,發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等。一句話,必須積極穩妥地從廣度上和深度上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力爭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還體現在經濟體製改革對其他改革的牽引作用上。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要求市場經濟的法治化,從而帶動民主法治等政治體製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瞭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文化體製改革發展方興未艾。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直接帶動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健康等領域改革的深化,並要求進一步推進科技、教育改革與之相適應,要求建立健全的生態文明體製。
另一方麵,政治等方麵的改革也在促進經濟體製改革。比如,行政管理體製改革、政府職能的轉換,對深化經濟體製改革起著至關緊要的作用。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就要緊緊抓住政府改革這個關節點,改變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對微觀經濟活動乾預太多、審批太多,而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保護環境方麵又做得很不到位等狀況。政府改革和職能轉換,既是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著力點。經濟活動法治化,改進和完善社會管理,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重要條件。
特彆需要提齣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由於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堅持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加大反腐敗鬥爭力度,社會風氣大有好轉,提高瞭中央權威,為深化改革創造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所以,經濟體製改革和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以經濟體製改革為重點,並不是不重視其他改革,而是為瞭更好地全麵深化改革。
10個亮點照耀經濟體製改革前路
既然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那麼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部分,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呢?就我個人的學習體會來說,至少有10個亮點值得認真學習和深入體會。下麵就這10點內容進行概括性的介紹,在本書的其他章節中,我還會反復提到和重點強調。
第一,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代替我們已沿用21年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提法。決定性和基礎性隻有兩字之差,但含義卻有相當大的區彆。決定性作用能夠更加確切和鮮明地錶達市場機製對資源配置的支配作用,更好地反映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即價值規律的內在要求。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的提法還特彆針對政府在一個時期以來嚴重的越位現象,如地方政府公司化傾嚮嚴重,妨礙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發揮,進而妨礙市場主體活力的增強和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針對這種現象,就要像《決定》指齣的那樣申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須遵循這條規律。”中國很多經濟學傢都反復講過,迄今為止的中外實踐錶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市場經濟就是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但是指齣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卻是這次《決定》第一次提齣來的,說明《決定》在這個問題上走在理論界前麵。
第二,明確混閤所有製是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實現形式,要積極發展混閤所有製經濟。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在國有經濟和資本、集體經濟和資本發展壯大的同時,個體私營經濟和民間資本也迅速發展起來,2012年,私營經濟注冊資金超過31萬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60%,居民儲蓄存款超過40萬億元。在這種情況下,積極發展混閤所有製經濟,能更好地充分動員各種資本,打破所有製界限,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齣力;能夠讓民間資本更好地參加國有企業公司製股份製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允許混閤所有製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統計資料錶明,混閤所有製企業的經濟效益高於國有企業,因此,國有企業要盡可能引進非國有的戰略投資者。發展混閤所有製經濟,也有利於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同等使用生産要素和同等受益。混閤所有製是股份製升級版。股份製企業不一定是混閤所有製企業,但混閤所有製企業一定是股份製企業。積極發展混閤所有製經濟,是今後我國完善基本經濟製度的重要著力點。
第三,國有資産監管機構以管資本為主,隻當老闆,不當婆婆。這是國有資産監管機構職能的重大轉變。過去國資委主要是管國有企業,既當老闆又當婆婆,今後要求以管資本為主,也就意味著國資委主要管國有資本的配置,所以《決定》要求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投資公司,主要運作國有資本,如像新加坡的淡馬锡公司和我國的匯金公司那樣。《決定》還明確指齣,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傢戰略目標,其重點是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的前瞻性戰略性産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傢安全。國資委今後以管資本為主,將更好地促進混閤所有製經濟的發展。還有,《決定》要求,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製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受到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舉措。
第四,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肯定。《決定》第一次明確指齣,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還說,公有製經濟財産權不可侵犯,非公有製經濟財産權同樣不可侵犯。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閤所有製企業;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成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
第五,強調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建立和健全現代市場體係,是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的根本前提。為此,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要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的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以及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係等。
第六,探索和實行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決定》首次提齣,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在製定負麵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的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的管理模式。實行負麵清單管理辦法,也就是“非禁即入”,是投資準入和市場監管的重大改革。這意味著將實現由“嚴進寬管”的審批製度嚮“寬進嚴管”的備案製度的轉變,市場監管由事前監管為主轉嚮事中和事後監管為主。這是我國加快現代市場體係建設邁齣的實質性步伐。實行負麵清單製度,是市場經濟國傢的通行做法,可以提高市場監管的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較好解決對非公有製經濟的歧視性問題,對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至關重要。現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在進行試驗,取得經驗後可逐步在全國推廣。
第七,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提齣開徵房地産稅,但是一直沒有付諸實施,隻是兩三年前在上海和重慶市進行試點。這次《決定》明確要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意味著要真抓實乾瞭。房地産稅是一般市場經濟國傢都實行的,是地方稅的主要稅種,並且對抑製房地産的投機和投資需求有重要作用,大量實踐經驗證明這是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運行的良策。我們要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開徵,逐步使房地産稅成為地方稅的一個主要稅種。
第八,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擴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這對建立透明規範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製非常重要。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這幾年無序擴張,根據國傢審計署2013年12月30日公布的關於地方政府債務的審計結果,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已從2011年底的10.7萬億元,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17.9萬億元,相當於GDP的33%,各方麵都認為風險很大,急需規範和約束。《決定》提齣的措施,正是規範和約束地方債務的重大舉措,也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健康發展。
第九,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這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又進入一個新的起點。《決定》指齣,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要切實建設好、管理好,為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纍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乾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現在,上海自貿區已試行負麵清單製度,金融領域和其他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也不小,正在積纍經驗過程中。
第十,中央成立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是使《決定》各項改革落到實處的最重要組織保證。前麵對此已有論述,這裏就從略瞭。
全麵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改革大幕已經拉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踏上改革開放的新徵程。

前言/序言


推薦序

張卓元教授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中從事經濟學基礎理論和中國發展實際過程的研究,1993年以來,他又參加瞭曆次中央綱領性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是一位兼具深厚理論素養和對中國實際深切瞭解的經濟學傢。他的這本《改革進化論》,不但對中國甘苦並陳的改革曆程如數傢珍,而且所有論斷都言而有據,有翔實的資料作為支撐。因此,每一個關心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希望從曆史中總結經驗和對未來的可能走勢作齣判斷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研究員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寶鋼經濟學講席教授
         2014年6月6日

自 序
發端於1978年底的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35年。一般預計,按照2013年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後中國加快全麵深化改革的勢頭,中國有希望到2020年建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基本完成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根本性轉變。
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是逐步嚮市場化的方嚮推進的。大體說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在經濟活動中引入市場機製,尊重價值規律的作用,農村實行包産到戶,城市企業擴大自主權,激發瞭經濟活力。
二是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製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後,逐步放開農副産品和小商品、工業消費品、工業生産資料的市場和價格,並逐步允許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在原有體製外長齣一塊不斷增大的市場主體,擴大對外開放,整個社會經濟生活迅速活躍起來。
三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從此改革開放大步推進,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方嚮的國有企業改革迅速展開,個體私營經濟加快發展,財稅、金融、價格、外貿等市場化改革全麵開花,到20世紀末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迅速起飛。
四是進入新世紀後,進入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階段。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攻堅剋難的任務有: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央企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剋服所有製歧視讓非公經濟平等進入市場和參與競爭,加快形成現代化競爭性市場體係,推進資源産品市場化改革,深化財稅金融和科技體製改革,完善農村土地製度並形成城鄉一體化體製機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等,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動力和製度保障。
需要特彆提齣的是,經濟改革發展到完善新體製階段,必須有行政體製改革,其中主要是政府改革的配閤,還要有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體製改革的配閤,纔能真正建成比較健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因此,最新的改革頂層設計—三中全會《決定》部署全麵深化改革是一項非常正確的決策。
中國漸進式經濟改革並非單兵突進,而是采取小配套、一攬子、整體設計等方式嚮前推進的。1987年在受托製訂中期改革規劃時,我們就曾提齣,經濟改革要沿著兩條主綫推進,一是所有製改革,形成新體製的基礎結構;二是經濟運行機製改革,以價格改革為中心形成新的競爭性市場體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價格改革一直走在改革最前列,初步實現經濟運行機製轉軌,並逼迫企業改革迎頭趕上,從而於1998年提齣國有企業三年脫睏和改革任務。中國還成功實現以開放促改革,並在加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受益。
本書正是以上述經濟改革雙綫推進的思路,論述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並試圖探討其中的若乾規律性。改革隻有進行時。中國經濟改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導下,正加勁嚮前。在這過程中,肯定會湧現許多新的規律性元素要求我們深入研究。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認真總結改革實踐的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升華,以日益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係。

張卓元
2014年4月26日

用戶評價

評分

書都是正版,價格也有活動,還可以

評分

一直上京東商城網購,東西非常不錯,價格便宜,物流快,是正品

評分

這本書真的不錯,值得學習,而且在京東上買很便宜。

評分

我為什麼喜歡在京東買東西,因為今天買明天就可以送到。我為什麼每個商品的評價都一樣,因為在京東買的東西太多太多瞭,導緻積纍瞭很多未評價的訂單,所以我統一用段話作為評價內容。京東購物這麼久,有買到很好的産品,也有買到比較坑的産品,如果我用這段話來評價,說明這款産品沒問題,至少85分以上,而比較垃圾的産品,我絕對不會偷懶到復製粘貼評價,我絕對會用心的差評,這樣其他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會作為參考,會影響該商品銷量,而商傢也會因此改進商品質量。

評分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中國改革頂層設計中國改革頂層設計中國改革頂層設計

評分

趕上活動,想買很長時間瞭,買瞭一堆。

評分

正版,發貨很快,包裝結實;特彆是負責集體采購的人員業務熟練。快遞師傅很好。

評分

評分

還不錯!挺喜歡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