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馆·书法指南

小书馆·书法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剑华 著,小书馆 绘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入门
  • 书法技法
  • 练字
  • 字体
  • 楷书
  • 行书
  • 隶书
  • 书法教程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3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93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小书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小书馆”, 是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14年重点推出的一套专门荟萃小书的丛书。
  “小书馆”第一辑已于2014年3月出版,收入了以下10本小书:《中国哲学小史》(冯友兰著)《国文趣味》(姜建邦编著)《中国人文小史》(叶鋆生著)《书法指南》(俞剑华著)《国学概论讲话》(谭正璧著)《中国政治二千年》(张纯明著)《我们怎样读书》(范寿康编)《学诗浅说》(瞿蜕园、周紫宜著)《人间词话讲疏》(许文雨著)《曾国藩治学方法》(胡哲敷著)。
  在中外出版物中,有一类小书,篇幅短小,语言通俗,轻松可爱,如溪水中的松影,自有一种清简之美。以中国近百年著述为例,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笔力轻点,便勾勒出文史研究的通幽曲径。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笔意蹁跹,文采斐然,堪称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明辨故实,条分缕析,还原一个本真的三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不啻为作诗填词的入门捷径……这些“小而可贵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绝对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丛书名曰“小书馆”,顾名思义,就是精选这类小书的一套丛书。其所收小书的标准如下: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为“小书馆”所收之范围。尤其是很多绝版多年的小书,曾为读书人所喜爱,但堙没已久,难觅其踪。“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拂去这些书上厚厚的时间之尘,这也是“小书馆”起初的缘起。但书海茫茫,收不胜收,“小书馆”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达到一定册数,且可编为一辑的,便会推出。
  “小书馆”所收之书,虽是小书,却是值得大观的。这套丛书的作者,很多为一派之宗,于他们各自的领域开山立派,影响着当时的思潮与风尚。诸如新理学的创立者冯友兰,中国民俗学之父娄子匡,与王国维、吴梅并称戏曲三大家之一的齐如山,诗书画印皆成一家风骨的白蕉,掌故学大师瞿兑之,数学科普大家刘薰宇,等等。还有一些作者虽然不如大师那样令人瞩目,但其著述同样会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这些小书可谓是那些时代具品质的文字,但它不是时髦的,也不是热门的,有的还是冷僻的。在此纷繁之世,出版这样的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读书一事,不合时宜,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学者、出版家傅璇琮说:“我觉得读冷僻书,犹如吃青皮橄榄,或喝毛尖绿茶,初似生涩,终有一种回味。不像赶时髦,趋热门,热闹一阵子,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剩下。冷能避俗。”不过“人各有心,不能皆合”,正如你喜青皮橄榄、毛尖绿茶,他却喜口香糖、可乐,或是其他别的东西,喜者自喜,厌者自厌,但这无妨,自然与社会原本就是多样性的。“小书馆”不敢期望众人的青睐,但求为这个时代依然还能沉浸在阅读中的读书人,提供几本可看的书,也就够了。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这样看来,读书亦如吃饭、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等,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但迄今为止,书籍仍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的文字记录,关乎心智、成长、品位……如此,于闲暇之际,一壶茶,一册书,去寻得书中的乐趣,开始惬意的思想之旅,岂不快哉!
  让“小书馆”与您结伴而行。

海报:

内容简介

  

  《书法指南》,《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七本。
  《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书。是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俞剑华惟一的书法论著。后世学者评价此书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本书是自1948年初版80年后,出版的第1本简体字版本。

作者简介

  俞剑华,189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为陈师曾入室弟子。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科。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水彩画、铅笔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文学等。历任暨南大学教授,上海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俞剑华是20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美术史论泰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绪言
书法之必要书法之目的 书家之养成 欧化东渐后之书法 学校学生之书法 书法之练习 本书之目的 本书之主张


第二章 求师
求师之必要 求师之种类 求师之困难 以古人为师 以今人为师 本书之责任

第三章 天才
天才之便利 小有才 偏才 名家之才 大家之才 天才之利用

第四章 学力
学力之必要 学力之成功 有恒 专一 遵守规矩 勿求急效

第五章 学程
学程之研究 学程之三期 一备用 甲大楷 乙小楷 丙行书 第一期之时间 选帖之理由 二应用 应用之重要 应用之目的 应习之种类 甲继承 乙草书 丙分隶 丁魏碑 戊小篆 己大篆 练习之注意 三成家 成家之困难 成家之程度 书家所能之多寡 成家之方法 成家之种类 学习之方法 现今成家之便利

第二编 用具
第一章 用具之必要

第二章 笔
笔之种类 笔毛之种类 笔之性质 笔锋之长短 笔管之形状 制笔之工店 普通所用之笔 用笔之注意 古人之论笔 南北笔之不同

第三章 墨
墨之种类 近代墨之退化 墨盒之功用 墨汁之功用 磨墨之注意 墨经之论墨 墨声之辨别

第四章 纸
纸之种类 宣纸之种类 纸性之研究 古纸之可贵 洋纸之性质 废纸之利用

第五章 砚
砚之种类 端砚之研究 砂砚之利用 砚之洗涤 磨墨之注意
第六章 其它文房用具

第三编 碑帖
第一章 碑帖总说
碑帖之重要 碑帖之分期 南帖北碑论 北碑之盛行 碑帖之范围

第二章 拓本
拓本之研究 法帖之真伪

第三章 印本
印本之便利 印本之种类

第四章 丛帖
帖学之势力 丛帖之种类 丛帖二十六种

第四编 运笔
第一章 执笔
执笔法之种类 执管法 执笔之尺寸 五指之运用 笔管之形势 运用肘腕 执笔之松紧 执笔法之研究

第二章 笔法
笔法之研究 后汉蔡邕《九势》 晋卫夫人《笔阵图》 王羲之《书论》 唐太宗《笔法诀》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唐孙过庭《书谱》 宋姜夔《续书谱》 元董内直《书诀》 历代论笔法之批评

第五编 点画
第一章 点画总论
点画之基础原则 四种法 十种法 笔阵图之七法 欧阳询之八法

第二章 点画分论
平画法及其种类 直画法及其种类 点法及其种类 撆法及其种类 捺法及其种类 挑法及其种类 钩法及其种类 接笔法及围转 笔意 字病

第三章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之由来 永字八法之名目 永字八法之歌诀 八法分论

第四章 偏傍
偏傍之研究 偏傍之重要 偏傍一百七十一种

第六编 结体
第一章 结体之原理
统一 变化 均齐 平衡 调和 比例
第二章 欧阳询书三十六法
第三章 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第四章 九宫格
九宫格之用法 九宫格之研究 最新九宫格

第七编 书体
第一章 书体总论
书体之变化 秦八体书 汉六体书 后汉三体书 王莽六体书南北朝王愔古书三十六种 梁庾元威一百二十体书 唐五体书 唐玄度论十体书 唐张怀瓘十体书断 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 宋僧梦英十八体书 宋宣和论书 明赵宦光论九体书 又论真草隶篆

第二章 书体分论
甲骨文 甲骨之由来 甲骨之发掘 甲骨之收藏 甲骨文之著述 甲骨之书法及书家 金文 金文之由来 金文之盛行 彝器之种类 金文之著述 金文之书法及书家 金文之字帖 石鼓文形状 历史 文字 辩论 著述 翻刻 存字 临写 文意 拓本 印本 集联 写法 用笔 小篆 小篆之由来 《说文》之重要 李篆之存废 汉代之篆书 近世小篆之书家 小篆之书法 分隶 隶之由来 分隶之争 汉隶之习法 汉隶代表十五种 习隶之阶段 近代隶书之书家及书法 正楷 正楷之由来 钟王之势力 小楷之种类 正楷之流弊 魏碑之重要 魏碑之代表 魏碑之书法 魏碑之价值 魏碑之复兴 魏碑之参政书 唐之书家 初唐四家 颜柳 颜书之价值及字帖 宋之书家 苏黄米蔡 元之赵子昂 明之书家 清之书家 行草 行书之重要 行书之由来 行书之种类 历代之书家 草书之由来 章草 今草 书谱 草圣 草书之书法

精彩书摘

  书法之师,约有二种:一今人,一古人。师今人者,口讲指画,耳提面命,随时指正,随时督责,故成功极易。师古人者,不见其人,只观其迹,探讨玩索,多费气力,且笔迹之真赝难定,法帖之优劣有别;一幅之值,动辄数百金,又非一般人所能胜,故师古人者成功甚难。
  中唐以颜真卿、徐季海、柳公权为三大家。鲁公书雄浑伟壮,如正人君子,衣冠俨然,不可狎犯。骨力开张,气魄浩大,最宜初学,足以扩充腕力,开拓胆气。
  今之学者对于正书,先学颜书三四年后,如不求上进,只图应用,则可肆力小楷。若欲深造,直取魏隋碑中之清爽峻洁而为心之所喜者学之,唐以下之正书,束之高阁,不必寓目可也。

  ……

前言/序言

  吾师俞剑华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美术史论泰斗。
  先生189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原名琨,字剑华,后以字行,为陈师曾入室弟子。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科。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水彩画、铅笔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文学等。历任暨南大学教授,上海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53年出席过全国第二次文代会。
  先生一生生活俭朴,端方笃厚。从事美术教育60年,桃李满天下。除教学外,他不是外出写生考察,就是伏案著书立说,写字作画。如蜂酿蜜,如蚕吐丝。尤其在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术史论界所罕见。著名画家胡佩蘅在《参观俞剑华先生画展》一文中写道:“这次展出的手稿叠起来,真不止‘等身’的,一本一帙,一页一行,乃至一点一画,都是俞老付出艰苦劳动得来的,而且大部分是解放后的收获。俞老虽年近古稀的高龄,而孜孜不倦如此。”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国画通论》、《书法指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历代名画记》标点注释、《宣和画谱》标点注释、《历代画论大观》(十二卷)、《敦煌艺术考察记》(上下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
  其中《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其时,新文化运动的余韵尚在,先生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热情支持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但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弊端也看得非常清楚。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有目共睹,但是其中的民族虚无主义非常严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中有强烈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有许多政治性因素,革命的激情淹没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且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的又有许多是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不甚了了的政治人士,许多认为革命就要彻底的人士,倡导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先生深刻地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矫枉过正,认为绝不能以西代中,主次不分。他认为传统文化复兴大有希望,在传统文化自身内部有改良的可能。他认为:“教育之于国家,各有其特性,各有其专长,各有其发荣滋长之道,各有其补偏救弊之法。如衣之适于寒者,必不适于温;药之适于泻者,必不适于补。今一切不顾,见人之用之而效也,而亦采而用之,不问其适当与否,其弊诚令人不寒而栗矣。”正是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先生力图拉近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普通民众能够理解、能够学习而非遥不可及的空洞理论,《书法指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的。当时书法领域谬种流传,正如先生在《书法指南》中所言:“今日学校之中,虽科学之幼稚如故,而书法之陵迟乃莫可救药,以支离错误为习惯,视规矩准绳为迂腐,书法之坏,至此极矣!”在这样的情势下,一本匡正谬误、宣明意义、指导方法的《书法指南》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书法指南》《绪言》中,先生详细阐释了《书法指南》的目的:“在此应用为目的者,固可与此中寻得其入门之方法,与适用之技能,即以美观为目的而欲养成书家者,亦为必修之阶级,于此可筑其坚固之基础。惟书法之成就,由于技能之练习者多,由于知识之研究者少。学者苟能依本书指示之方法,加以努力不息之练习,始能有成……本书所述,采古人之议论,衡以个人之经验,期其有裨实用,无背大雅。其有涉于玄妙、空疏及偏激之言,概不列入,志在叙述书法之全概念及初学应具之常
  识……”在这本书中,既有初学者得入门径的方法,又有已窥门径者进阶的法门,亦简亦繁,直奔要义又条分缕析,使读者知从何处入手,何处努力。
  先生是学贯古今的大学者,又是书画家,他既有学者渊博的学识,又有书法绘画的深入体验,他很清楚什么样的指南对读者来说是真正切实可行、有可操作性的。因此《书法指南》既囊括了书法史上的经典理论,又有具体的操作步骤,语言平易朴素,是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如第一编《总论》中云:“求学之道无他,一曰有恒,一曰专一,一曰遵守规矩,一曰勿求急效”,这是给读者讲道理,然后又指出途径:“在已作事者,则年龄不拘,只要有此需要,有此清兴,便可从事练习,不怕丑,不畏难,不间断,不求急效,每日习半小时至一小时,则于不知不觉之中,将斐然可观矣!”讲完这些之后,开始讲述具体步骤。操作之前要工具,先生设身处地为读者想得非常周到,什么样的笔,什么样的墨,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砚,什么样的碑帖,各种不同的笔、墨、纸、砚、碑帖有怎样的特性,如何选择,都交代得一丝不苟,如一位认真、负责、和蔼的老师,仿佛真有老师在身边谆谆指授。然后又讲运笔、点画、结体、书体,在运笔中,先讲执笔,对执笔之种类、执管法、执笔之尺
  寸、五指之运用、笔管之形势、运用肘腕、执笔之松紧、执笔法之研究,一一交代,务必使读者清清楚楚。在笔法中,详细阐述笔法之研究、后汉蔡邕九势、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书论、唐太宗笔法诀、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唐孙过庭书谱、宋姜夔续书谱、元董内直书诀,最后对历代论笔法之批评,分析前人优劣,使学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1934年《书法指南》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至今已过去了79年,这70多年中也出版了很多教授书法的书籍,这些书籍中不乏佳作,但对书法的道、理、法的阐述大都没有《书法指南》全面、深入,实用。这是因为,很多书籍,多偏于技法,着重于笔法的传授,很少有大学者躬身编著此类书籍,限于编者学识,一般都浮于技法层面,所以先生的《书法指南》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而且,如今看来,也丝毫没有过时之虞,这是今天我们重新出版《书法指南》意义所在。
  俞剑华关门弟子周积寅及其再传弟子 王宗英

  2013年3月 于金陵



书籍简介:艺海拾贝——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书籍信息: 书名: 艺海拾贝——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作者: 陆文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 出版年份: 2023年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内容梗概: 《艺海拾贝——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量级著作。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老化”与“边缘化”困境,通过对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细致剖析,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以及在当代设计语境下所焕发的全新生命力。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工艺流程的描述上,而是将视角置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的宏大命题之下,探讨了手工艺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定位、材料科学在传统技艺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通过当代设计思维重塑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第一篇:溯源与定格——非遗的脉络与语境 本篇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幅中国传统工艺的宏大图景。作者从地理分布、历史分期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对我国的传统工艺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重点介绍了以“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为代表的纺织类工艺,以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为核心的陶瓷器物类工艺,以及木雕、竹编、漆器等装饰性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在考察历史脉络的同时,本书强调了特定地域文化对工艺风格的影响。例如,江南地区的精巧细腻与西北地区的粗犷大气在不同门类工艺中所体现出的地域差异性。作者详细阐述了传统工艺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礼仪、实用与审美三重角色,为理解其现代转型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二篇:指尖上的哲学——技艺的深度解构 本篇是本书的技术核心部分,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第一手的口述资料,对几项关键工艺的制作细节进行了极度细致的解构。 榫卯的几何智慧: 以传统木作中的“穿带榫”和“燕尾榫”为例,不仅展示了其力学原理和构造美感,更深入探讨了古代匠人对结构稳定性的哲学理解——如何在不使用现代胶合剂的情况下,实现永恒的结合。书中包含大量高精度三维建模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节点连接。 矿物与时间的协奏曲——釉彩的烧制奥秘: 针对古代瓷器烧制中对温度、气氛控制的依赖性,本篇引用了现代材料学分析,解释了不同稀有矿物(如石英、长石、氧化铜)在高温下如何实现色彩的奇迹性转化。特别收录了对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现象的科学推演。 漆器的髹饰与时光的沉淀: 详述了生漆的采集、过滤、髹涂、打磨以及堆灰、螺钿等复杂工艺的层层递进。书中用微距摄影技术捕捉了漆面肌理的细腻变化,揭示了“薄如蝉翼,坚如磐石”的漆器为何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第三篇:跨界与新生——传统工艺的当代语境重塑 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对“创新”的探讨。作者认为,优秀的传统工艺不应被视为历史的陈列品,而应是面向未来的设计语汇。本篇聚焦于近二十年来,传统工艺如何在当代设计、时尚、建筑和生活美学中实现“借壳重生”。 材料的跨界对话: 探讨了如何将竹编的编织技法应用于现代灯具设计,使光线通过竹篾的缝隙产生富有东方韵味的光影效果;以及如何将传统的錾刻技术,融入到不锈钢或钛合金等现代金属材质的表面处理中,创造出具有工业美感和历史厚度的产品。 功能性的解放与重塑: 案例分析了当代设计师如何打破传统工艺(如玉雕、竹雕)仅用于制作陈设品的限制,将其功能转向可穿戴饰品、高定家具的部件,甚至是建筑幕墙的装饰元素。例如,探讨了将传统刺绣中的几何纹样,数字化后应用于建筑外立面的动态遮阳系统。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 重点分析了3D扫描、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如何辅助手工艺人进行复杂结构的预制和精确计算,例如在大型木结构修复或设计中,数字工具如何帮助传统工匠保持其核心手感的同时,实现更大规模的复制与优化。 第四篇:传承者的肖像——匠心与未来 本篇以人文关怀的视角,记录了多位坚守在非遗传承一线的大师和青年设计师。通过他们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技术传承中的困境——市场认可度、学徒制度的瓦解、原材料的枯竭等。 同时,本书也描绘了新生代的努力:他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推广传统技艺,如何将产品设计与文化故事深度捆绑,以更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为古老的技艺注入商业活力。书中强调,真正的传承不是僵硬的复制,而是对“匠心”精神的继承,以及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 阅读价值: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文化、设计美学、材料科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对于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而言,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于文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它提供了深入理解传统工艺现代转型路径的权威参考。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和宏观的文化视野,《艺海拾贝》不仅是一部工艺学的图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世界中找到新立足点的深度思考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把我们当成未来的书法家去要求,而是非常务实地考虑到了日常练习中的痛点。比如,它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书写工具——从狼毫到兼毫,从硬笔到毛毡笔——来调整你的运笔力度和出墨方式,这种对器材差异的细致考量非常贴心。此外,它还提供了很多针对性的“常见错误纠正”的小贴士,旁边配上对比鲜明的范例,让你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我曾经因为写小楷时手腕僵硬而苦恼了很久,结果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关于“放松练习法”的介绍,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放松练习,果然在后续的练习中,手腕的灵活性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即学即用的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普通的“技法手册”,它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书法文化史的浓缩。在介绍具体书体演变的过程中,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时代思潮甚至是书家的人格特质。比如,讲到颜真卿的楷书,不仅仅是分析它的结构如何雄浑厚重,还会简略提及安史之乱对颜体的精神内核产生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学习书法不再是单纯的机械模仿,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心灵之旅。这种文化深度的挖掘,让学习过程变得极其有意义。它让我明白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往往蕴含着书写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怀。读完之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又深了一层,感觉手里握着的不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反复品味的文化瑰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简直是我读过的书法指导类书籍中最具亲和力的一个了。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脾气极好的老师傅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指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那些复杂笔画变化时的那种耐心和细致。比如,讲到“蚕头燕尾”的写法,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写”,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那样写”,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审美取向都解释得明明白白。读到一些关于临帖方法的章节时,我简直恨不得马上搁下书本,拿起毛笔就练起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真正引导你去“观察”和“体会”字帖中的神韵。很多地方作者还会穿插一些个人感悟和学习心得,这些真诚的分享,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温度,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啃教材,而是在进行一场愉快的艺术对话。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本厚厚的指南抱有一丝敬畏,担心里面会充斥着太多艰涩难懂的古代文献引用,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作者在处理那些深奥的书法理论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字功底。他巧妙地将诸如“中锋侧锋的转换”、“墨分五色的运用”这些核心概念,融入到了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章法布局”那一块,以往的书籍往往只提供一些死板的格子划分,但这本却引入了“疏密有致的空间哲学”,教你如何在有限的宣纸上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些基础,但一直找不到突破点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宏观层面的指导尤为重要。它不仅关注单个笔画的工整,更引导我思考整篇作品的气场和节奏,这对于提升我的艺术视野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米白色配上鎏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铜版纸,而是带着一点点柔和的纹理,摸起来很舒服,墨色印在上面非常清晰,层次感很强。你翻开目录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编排者的用心,从基础的执笔运腕,到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各种书体的深入探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尤其是它对历代大家墨迹的选例,简直是精品荟萃,那些拓本的清晰度和还原度都做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书法的精妙。我记得有几页专门讲了“气韵生动”的理解,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笔画细节来阐述,不像有些理论书那样空洞玄妙,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人读完后仿佛茅塞顿开,很期待能尽快上手练习。

评分

相对于篇幅,定价不算便宜,不过活动价格下来,还算可以。两位作者之前不是很熟悉,不过看内容还是言之有物的。值得。

评分

一下子买这么多书,一个一个评价都不错啊。

评分

郭芙蓉:放心吧,她那百宝箱少说也值个几千两,家伙准备好了吗?

评分

郭芙蓉:足够了,一刀剁脖子,一刀开膛。

评分

书是好书,物流也很快,包装也不错,看着还是不错的,能增长知识

评分

郭芙蓉:走着!

评分

虽然是一本小书,但确实有帮助。

评分

质量很好,用着也不错,感觉物有所值,购买也十分方便!

评分

书内容不错印刷确实不敢恭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