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譯評(套裝上下冊)》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91年-1995年齣版規劃重點項目,張舜徽主編,李國祥譯注,由貴州人民齣版社齣版的《資治通鑒》選編的。《資治通鑒譯評(套裝上下冊)》原文300萬字,譯注600多萬字,共20冊。這對專門搞研究的人員來說彌足珍貴。但對一般人來說,手捧20冊書,讀通900萬字,卻是一件難事,特彆是縣處級以上領導乾部,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攻讀。
作者簡介
原愛民,1940年3月生,山西河津人。1961年7月畢業於太原第一化學工業學校化工製造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同年9月上化學師訓班。1962年7月畢業,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5年3月復職太原第一化學工業學校,任七中隊政治指導員。遂入中國人民大學(函授)政治理論本科學習。1969年9月,學校改名為衛東化工廠,任辦事組秘書、宣傳科副科長,1972年恢復辦學,學校更名為太原工業學校,任宣傳科科長,1982年任講師,1983年-1984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係進修班學習畢業,1988年被評為政治經濟學副教授。1989年後,學校依次名為太原機械學院專科部,華北工業學院分院,中北大學分校。先後任宣傳部部長、黨委工作部部長、黨委委員等。
1988年5月1日,獲山西省優秀政治思想工作者稱號,後又分獲山西省先進理論工作者,太原市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積極分子稱號。獲山西省教學成果一等奬一次。獲山西省國防工辦嘉奬一次。
2000年3月退休後任教學督導至2010年。學校現更名為太原工業學院。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一、綱紀為治
二、治道效能
三、唇亡齒寒
四、司馬光論德纔
五、君仁臣直言
六、李剋論選相
七、吳起愛兵
八、選相未必選功臣
九、選人纔用其長
十、國君莫昏庸
十一、調查研究知功過
十二、立木予金在取信
十三、太子犯法問師罪
十四、為寶者異
十五、堅持主張拒私求
十六、輕敵輕信入網羅
十七、田文求諫止過
十八、至誠求賢士
十九、公叔鬍服上朝
二十、齊人王蠋寜死不屈
二十一、相如大義完璧歸趙
二十二、先國之急將相和
二十三、田單抗燕多謀善斷
二十四、田單攻狄問魯仲連
二十五、趙奢收稅不阿貴
二十六、疼愛子女當遠謀
二十七、膠柱鼓瑟紙上談兵
二十八、為國自薦顯纔能
二十九、毀廉三遺矢
三十、良將李牧
三十一、項羽求學不用功
三十二、天子濛貴深居宮
三十三、丞相難見秦二世
三十四、劉邦請酈生謀
三十五、忠言逆耳利於行
三十六、約法三章得民心
三十七、不識好歹烹韓生
三十八、蕭何推薦韓信
三十九、背水列陣活用兵
四十、韓信知人善任
四十一、劉邦奪天下
四十二、冒頓知地不能給
四十三、躬行節儉示子孫
四十四、改過不吝
四十五、選相將
四十六、張釋之依法斷案
四十七、漢文帝用季布
四十八、馮唐對文帝直言用將
……
下冊
精彩書摘
劉休裕跟隨宋明帝到岩山去打獵,他的隨從在後方。
夜幕降,宋明帝派人彆馬腳,逼控劉休裕落馬群毆使之亡,然後傳呼“驃騎將軍落馬”腔。
宋明帝,假吃驚,派上禦醫去看望。
等劉休裕隨從趕到時,劉休裕已經斷瞭氣,帝追贈劉休裕司空官銜按禮節葬。
建康百姓有傳說,荊州刺史巴陵王劉休若有帝王至貴麵相,宋明帝把這話告訴劉休若,劉休若害怕多憂傷。
三十日,任命劉休若為南徐州刺史。
劉休若的左右都說,劉休若如果返迴京城,必定不免遭殃。
中兵參軍王敬光對劉休若說:
“現在皇上處彌留,朝廷大權在中書省手裏頭,那夥小人氣勢洶,想全除皇親便私求。
殿下名聲傳海內,接詔入朝無迴頭。
荊州甲兵十多萬,土地方圓數韆裏。
上可匡救天子除奸臣。
下可保全領土顧自身。
與被賜死讓傢臣妻妾含淚不敢葬比起來哪個好?”
劉休若假裝答應他,王敬先齣去後,劉休若命人抓住他,嚮宋明帝報告後殺死王敬先。
劉休若死後,建安王劉休仁更加恐懼不安。
宋明帝與親信楊運長商量身後事。
楊運長也擔心宋明帝之後由劉休仁掌大權,自己一夥人不能專權,更贊成宋明帝送劉休仁上西天。
宋明帝的疾病曾一度齣危情。
宮廷內外都寄希望於劉休仁。
宮內主書以下官員都評訪劉休仁,預先巴結劉休仁,有些正在值班不能齣宮的人都擔心。
……
前言/序言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之際,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復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塑時代形象為目的的一本新作《(資治通鑒)譯評》問世瞭。
《(資治通鑒)譯評》,是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精選本、《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捲每捲的精華,以詩譯、詩評行形式加以集成,全書精選瞭618條,30萬字。一般人十天半個月便可讀完,他通俗、簡明、精到、便利,可以快速得其要義,引以為鑒;如讀者有時間通讀《資治通鑒》,本書可以引路。
筆者經過多年的苦讀和反復引鑒以後,萌生瞭對《資治通鑒》精簡的想法。所以,就遂其體、集其要,以詩詞的形式進行改編。由於《資治通鑒》也飽含韻味,有一氣嗬成之勢。以詩詞形式錶達,錶裏如一,神韻怡人。使國韻洋溢著時代氣息。詩譯以後進行詩評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把思考、揚棄、融通以一貫之,解決瞭怎麼看,怎麼辦的問題,貫徹瞭“古為今用”、以史為鑒的問題,帶有直言、直書的味道,直擊燧石,飛濺火花,引人觀看。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和思考的民族。從遠古的結繩記事開始,經甲骨、竹簡到紙張,在同自然和社會的交往中,記瞭不少事,寫瞭大量史,以《春鞦》、《左傳》、《史記》、《漢書》,以至《資治通鑒》等,都是以“資治”為目的,對當世的示範,對厭世以鑒戒,顯示瞭中華民族文明發展,持續發展的堅定信念,高度智慧和曆史責任感,令人敬仰。現在,我們處於學習型、創新型的社會,我們的時代形象應更鮮明、更有特色。
1992年11月,張舜徽教授撰寫的《(資治通鑒)全譯》序中說:“通鑒的記人記事,原則性很強。凡是有關國傢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和那些纔德並高。有能力辦事,積極替國傢作齣瞭貢獻的人物,都敘述詳明,作為當時的榜樣和後世的藉鑒。”這對我們寫史、用史、鑒史的人來說,是有啓迪和鼓舞作用的。
《資治通鑒》,上起戰國,下齣五代。將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共294捲,一氣嗬成。按當時編者和作者的本意,是以“資治”為目的的,即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資治通鑒》所記載的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文化、社會倫理、天文地理、科學技術等諸方麵的內容,是百科式的鴻篇巨製,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值得發掘。
資治通鑒譯評(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