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在总结我国园区规划研究的相关经验和吸收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园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园区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方法具体,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操作性强。适合经济研究、管理咨询、工程咨询领域的人员使用,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整体来看,这本书稿质量较好,符合出版要求。
内容简介
《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内容介绍“现代园区经济”已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经济,它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当前,按照新园区、新概念、新环境、新创意的原则建设的各类经济园区,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亮点和热点。园区建设规划先行是政府决策部门、市场、管理者达成的普遍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卫民编著的《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一书应运而生,它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袁卫民,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工程硕士(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副研究员。现任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各类工程项目的前期咨询及评审工作。截至2012年底,主持完成各类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评审共计120余项。完成项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产业链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研究》、《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选择》、《青海省创建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研究》、《青海省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研究》、《青海硅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十二五”青海工业经济重点产业布局研究》等。同时,在《中国工程咨询》、《青海环境》、《经济导刊》、《农业经济》等期刊中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园区经济与园区规划
第一节 园区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园区的类型
第三节 “现代园区经济”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国外园区管理模式
第五节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
第六节 园区规划
第二章 园区规划的宏观经济背景研究
第一节 区域研究
第二节 产业研究
第三章 园区发展能力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第二节 制约因素与挑战
第三节 资源禀赋
第四节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五节 园区发展SWOT分析
第四章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第一节 园区功能定位
第二节 园区产业定位
第五章 园区产业链搭建
第一节 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产业链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产业链设计——以格尔木工业园产业链设计为例
第六章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第一节 开发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二节 功能分区——以农业园区为例
第三节 园区产业空间布局
第七章 载体链设计与保障体系规划
第一节 载体链设计
第二节 保障体系规划
第八章 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案例
第一节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概况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四节 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构建与布局
第五节 配套与技术支撑体系
第六节 资源支撑和环境协调性分析
第七节 保障措施
第九章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民和县高载能冶金工业园总体规划》案例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市场分析
第四节 规划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第五节 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六节 园区选址
第七节 规划方案
第八节 原辅材料供应
第九节 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节 环境保护
第十一节 园区的管理与实施
第十二节 规划投资及融资方案
第十三节 效益分析
第十四节 保障措施
第十五节 政策与建议
第十章 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东西台盐化工业小区概念性规划》案例
第一节 总则
第二节 规划目标、定位和规模
第三节 产业发展规划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五节 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节 市政公用工程控制规划
第七节 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规划
第八节 安全防灾支持体系
第九节 景观风貌规划
第十节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一节 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第十二节 政策支持体系
第十三节 组织管理支持体系
第十一章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察尔汗金属镁一体化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案例
第一节 总则
第二节 规划目标、定位、规模及产业发展
第三节 用地布局
第四节 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第五节 道路交通工程规划
第六节 市政公用工程控制规划
第七节 综合防灾规划
第八节 环境保护规划
第九节 绿地规划
第十节 空间景观规划
第十一节 奖励与惩罚
第十二节 附则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国内几个典型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区划和功能定位有关的,下面重点分析几个典型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特点与优劣势。
1.上海浦东开发区模式
上海浦东开发区是由川沙县及3个上海市区交界地组成的,共500多平方公里。成立浦东开发区以后,撤销川沙县政府,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保留原县、区下面的乡镇和街道机构,实行管委会和乡镇、街道两级管理,实现了浦东新区的统一领导。浦东新区下设4个主要的开发区,各区的开发T一作由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公司行使经济开发职能,没有行政管理职能。经过8年的建设,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浦东新区的城市功能越来越齐全,准政府的方式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因此,2000年8月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浦东区政府,实现了准政府向行政区政府的过渡。
2.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模式
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是由分布在各区县的相互独立的5园I区组成的。为了加快首都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政策,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园区,成立了大管委会,实行大管委会和各园区管委会两级管理体制。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各园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每个开发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划基本是由所属政府决定。如海淀园采取管委会与行政区分离的方式,税收、工商都由海淀区政府负责,管委会进行落实政策,协调企业与政府各方面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企业服务等。在大兴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釆取封闭式的管委会管理体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是各独立园区之间的政策不统一,形成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和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有行政体制的制约,如大管委会确定的有些政策和制度创新难以在行政区体系中得到贯彻。
3.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
深圳市是全国的特区,由于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优惠都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深圳特区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和政策优惠,而是发挥集聚效应,创造高新技术开发区品牌。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于1996年,是在原有4个独立的功能性开发区和加工区基础上组建的。当年组建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目的就是要把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独立开发区组合起来,把分散的审批权归还给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
前言/序言
“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视察,在对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给予充分肯定之后,提出:“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El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陆续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叫特区的“特区”)。
此后,各类、各级开发区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开发区本身是应改革开放而生的,创新是其本质特征。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管理也越来越规范,逐渐形成了功能强大的“园区经济”。
“现代园区经济”已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经济,它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园区经济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微观尺度的区域经济的现代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当前,按照新园区、新概念、新环境、新创意的原则建设的各类经济园区,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亮点和热点。
园区建设规划先行是政府决策部门、市场、管理者达成的普遍共识。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颁证认定的青海省综合类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承担了大量园区规划、咨询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国内外园区规划理论的发展,重视新技术的运用。《园区规划的理论与案例》一书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
书稿写作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有的文中列出;有的资料,特别是网络资料因无署名,作者无法一一标注;案例部分在文中做丫脚注,标明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有的参与者没有列名,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们一并表示感谢!
袁卫民
于青海西宁
2013年10月
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