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小虎 著,王美祈 译
图书标签:
  • 书画
  • 笔墨
  • 王季迁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艺术理论
  • 鉴赏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59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5395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页数:3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富盛名的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王季迁
  数十年秉持求真探索精神的艺术史学者徐小虎
  七年访谈,三十年口传心授,为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做一次大总结。

内容简介

  1971年至1978年,徐小虎就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对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进行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在徐小虎的巧妙追问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作者简介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

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徐小虎教授受王季迁启发,总结出“笔墨行为”(brushwork behavior)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穷三十年之心力,综合日本书画断代研究和西方的风格分析,开拓出一套清晰缜密的鉴定方法,集中体现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一书中。

如今,徐小虎仍在以巨大的学术热情,呼吁一部完整的“中国绘画真迹史”。

王季迁(1907—2002)

江苏苏州人,知名收藏家,先后追随顾麟士、吴湖帆学习绘画及鉴赏。1935年,当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逐渐确立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博览各大博物馆的书画精品。

王季迁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在美期间,大批私人收藏的中国书画流散海外,他借机收藏了《朝元仙杖图》、《韩熙载夜宴图》、《早春图》、《竹石图》等大量书画。王季迁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与众多学者、收藏家交往频繁,为西方世界真正鉴赏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书画,开启了难得而又可靠的门径。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也都纷纷聘请他担任顾问。

王季迁平时撰文甚少,除本次访谈外,只留下数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书画评语。

精彩书评

  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氏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高居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吴湖帆先生……可以在他的许多弟子中求拔萃之才,我以为王季迁先生不仅能全面继承乃师,而且是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先生地下有知,必为此感到欣慰。
  ——杨仁恺(著名书画鉴定家,原辽宁博物馆馆长)


  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目录

用另一种方式观看中国画(高居翰)

追忆王季迁老师(张洪)

自序

第一篇 气韵、画品、纸绢、笔墨等的欣赏

第二篇 绘画外在的判断标准、一些主要的皴法

第三篇 渲染与雅俗

第四篇 用笔与雅俗

第五篇 正锋和侧锋(中锋和偏锋)

第六篇 美感与雅俗

第七篇 含蓄与正统

第八篇 沈周

第九篇 倪瓒

第十篇 唐寅

第十一篇 四王

第十二篇 石涛

第十三篇 八大山人、牧溪

第十四篇 粱楷、王蒙

第十五篇 黄公望、夏珪

第十六篇 戴进、李唐、陈洪绶

注释

附录:吴湖帆先生与我(王季迁)

部分图片说明

索引

致谢

精彩书摘

  1、笔墨像人的声音一样,它们有各自的特性,而互不相似。
  2、有技巧能力而缺少表现的是“能品”,有特别精神或表现却缺乏技巧的是“逸品”,而拥有技巧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则是“神品”。
  3、我们习惯上将绘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我个人认为可以去掉“妙品”,因为它只会使品画分等更加混乱。
  4、董其昌的画经常缺乏技巧能力,但大多数的作品却有很高的精神,我宁愿将他置于“逸品”。另一方面,在书法上我将董其昌列为“神品”,因其极富技巧,并且充满了神奇的新精神。
  5、对我而言,笔墨则显出个人的声音。国画中的笔墨就像是受过训练的声音一样,所以它们不仅有一种声音,还具有特别的表达模式。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特别的用笔方法,来画出他们的点、线,如披麻皴、斧劈皴,等等。如果你只是发一个声音,就如用笔做一个记号。但是当你唱歌时,它就像绘画一样变得有规律了,个性也就显露出来,而个人的风格无论是唱歌还是绘画,也就很容易被辨识了。
  6、中国的笔墨就像声音训练般,必须经过极多练习、耗费许多功夫,才能达到精通的地步。
  7、了解中国画,你必须知道好的标准,而不仅只满足于分辨不同的笔法和皴法。笔画就像句子组成一个型式,我们现在说的是内在的特质,就是你必须熟悉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笔墨,他们特别的用笔,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笔法。你要多看画,眼睛的训练是靠视觉经验的深度,你必须特别注意笔墨。最后,你如果要真正抓住笔墨的真意,你就需要自己试验用笔。为什么我只看倪瓒所画的一角,就可以认出他的作品?因为我已经沉迷于他的画中,并且亲手练习了好几百遍,所以我对他手腕的每个转折、腕力增加或减少律动等,都很熟悉。
  8、笔墨在中国画中,就像受过训练的歌者的声音,我们借着熟悉他们独特的用法和手腕的运作,去学习辨识、鉴赏它们。您也说,所有的艺术家虽然在模仿前代的大师、学习前人的笔法,但是却永远得不到原作品的本质和表现。每个新的艺术家最后都发展出自己的笔墨风格,所以我们要学习认识笔法和较困难的用笔。
  9、画家不应该把力量、精力都置于线条表面,而成为一个吓死人的大线条,应该将它隐藏在线条里面,并有所控制之下,或者显出一点点,但绝不是全部。
  10、北宋画家通常用水墨来染天空的部分,而到南宋早期,天空虽然也经常被染,但是有时也以空白来代替,在元代就完全不再染天空了。
  11、首先我们要把笔画画在干而新的纸上,染是留在最后,而且通常在染之前要先等线条干。石涛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就是在纸还湿的时候画上线条,因而创造出他独有的一种笔墨相融的效果。
  12、将笔墨看得这么重要,可能是不对的,会遏止很多表现力和创造力;可是,仅因为表现,甚至是最高的表现,而牺牲掉内在笔墨的趣味,我认为这是一种太大的牺牲。我们应该可以达到中庸的地步,就是二者兼有的好画:以好笔墨来创造表现与内涵(笔墨里面的味道)。
  13、大部分中国画传统的建立,得自少数天才的启发,偶尔也会有些反对传统风格的活动出现,如赵孟頫不屑作马、夏风格是最有名的,但是一定还有很多默默从事创作的改革家,牧溪也许是其中之一。
  ……

前言/序言

  自序
  小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亚洲艺术与考古研究所进修时(1964—1967),有幸在老师带领下,与同学一同拜访著名收藏家、鉴定家和现代书画家王季迁(己千,1907—2003)先生,参观他曼哈顿家中的书画收藏。我这离开了中国已经十七八年的“文化孤儿”,第一次在美国看到住宅墙上挂着真正的中国画,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涌上心来。再看到画桌上的砚台,还有大大小小的中国毛笔挂着躺着,闻到墨香的味道,突然感觉像鱼跳回水中那种无限的愉悦。我试着跟王老用已荒废多年的中国普通话对谈,好像回到了家,感动至极。看见我俩在一角那么亲密地互动,老师与同学们很不以为然,因为那种放肆行为是不妥当、非学术性的。眼看惹起众人不满,我只有乖乖地闭口上课!
  我由于过去十三年一直待在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愉快地生活、学习着,亲自动手从事绘画、捏陶、音乐、舞蹈、戏剧,等进了书呆子般的普林斯顿研究所,才发现师生都是在“间接”地做学问,靠着历代文献与学说为立论的基础。当时还没有日本二玄社原寸原色的复制品,只能拼命看少数中国书画图录著作上极小又模糊的图片,或者一些能放大的彩色幻灯片(有时包括画作局部),以两两并排比较的方式,来做分析研究。虽然后者相当有效,但是失去了原寸原色的重要考据价值,而且当时我们只能以西洋的结构分析法,来观察中国绘画的质量与时代的特征。
  2012年4月10日于日月村组合屋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书名: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作者: 王季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涵盖中国书画创作技法、美学理论或历史断代的学术专著,亦非对某一位名家进行事无巨细的传记式梳理。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且真诚的对话,通过王季迁先生那饱经岁月洗礼、炉火纯青的艺术感悟,带领我们穿越表象,直抵中国书画艺术最核心的灵魂——笔墨。 王季迁先生,一代书画大家,其一生致力于中国书画的传承与创新。他既是技艺精湛的实践者,更是思想深邃的探索者。而《画语录》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它捕捉并呈现了王季迁先生在特定语境下,对于“笔墨”这一中国书画最基本、最精髓要素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并非是冷冰冰的理论陈述,而是伴随着他一生艺术实践而生发出的,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感悟。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某一学科的逻辑来铺展,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语录体”的呈现。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智慧的宝库,每一则语录都如同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这些光芒,或照亮了笔墨在宣纸上的运行轨迹,或揭示了墨色在晕染中的微妙变化,或阐述了线条在勾勒中的情感张力,亦或指引了水分与纸张的和谐交融。 在王季迁先生的笔下,“笔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与材料的概念。它被赋予了生命、情感、哲学甚至是宇宙观。他谈笔,不仅仅是在谈论毛笔的执握方式,更是在谈论笔尖的力度、速度、角度所蕴含的“力道”与“精神”。一支笔,在高手手中,可以挥洒出千军万马的气势,亦可描摹出草木微末的生意。这种“力道”,是内在力量的体现,是艺术家心绪与意念的载体。他所强调的“用笔”,并非一味追求技巧的华丽,而是追求笔墨内在的生命韵律,追求笔触与宣纸之间的共鸣,追求一种“以形写神”的最高境界。 而“墨”,在王季迁先生的语境中,更是变化万千,妙不可言。他谈墨,并非仅仅是在谈论墨汁的浓淡干湿,更是在谈论墨色所蕴含的丰富层次与情感表达。五彩俱全,皆以墨为之,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通过无数次的实践与体悟,对墨色变化精微之处的深刻洞察。从焦墨的沉郁凝重,到淡墨的清雅空灵,再到浓墨的苍劲雄浑,每一种墨色都承载着不同的情绪与意境。墨的晕染,如同生命的气息在宣纸上流动、呼吸,它能够营造出空间的纵深,能够烘托气氛的幽深,能够传达出微妙的情感。王季迁先生对“墨法”的探讨,深入到墨在宣纸上的“化”,即如何让墨色产生自然的晕染、渗透、飞白等效果,这些效果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笔墨内在生命力自然流淌的痕迹。 本书中,王季迁先生的论述,常常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他以自己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可能会在谈论某一件作品时,不厌其烦地分析其用笔的顿挫、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塑造出作品的整体神韵。他不会拘泥于僵化的理论,而是强调“意”在笔先,“神”在墨后。他会引导读者去感受笔墨之间的“气韵”,这种气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家生命力的外显。 《画语录》并非一本“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怎么去理解”的书。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王季迁先生提出的观点,往往是开放式的,他鼓励弟子和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属于自己的探索。他所强调的“笔墨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法层面的追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它关乎宁静的心境,关乎对自然的敬畏,关乎对生命的热爱,关乎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创新的勇气。 在书中,你或许会读到他对笔墨线条的“筋骨”的论述,它要求线条既要有力量又不失弹性,如同人的筋骨一般,支撑起整个画面。你也可能会读到他对墨色“层次”的强调,它要求墨色丰富而富有变化,避免单调和平板,如同自然的色彩般深邃而迷人。这些表述,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它们并非枯燥的教学,而是艺术智慧的闪光。 此外,王季迁先生在论述笔墨时,常常会跳出单纯的书画领域,而将其与人生哲学、自然之道联系起来。他可能会借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阐释笔墨的和谐统一,或者用“大道至简”的理念来指导笔墨的运用。这种跨领域的融合,使得《画语录》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智慧的书。他所理解的中国书画,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是通过笔墨这一独特媒介,与观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因此,阅读《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你将不是在学习一套死的公式,而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对艺术生命最深沉的感悟。你将跟随他的指引,去“看”那些无形的笔触如何在纸上“舞蹈”,去“听”那些无声的墨色如何诉说着生命的悲欢。你将有机会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书画的世界里,“笔墨”能够成为永恒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它能够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这本书,将是你探索中国书画世界,尤其是其精神内核的一扇独特而宝贵的窗口。它邀请你一同走进王季迁先生的艺术世界,去感受笔墨的呼吸,去体味艺术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中国书画的“通识读本”,却又充满了艺术家的个人魅力。王季迁先生的声音,带着一种经历过岁月沉淀的醇厚,他用极其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书画笔墨的奥秘。我尤其喜欢他谈论“笔墨的生命力”的部分。他认为,笔墨的生命力,来自于作者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并不是简单地讲授绘画技巧,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笔墨的灵魂。他将笔墨的干湿浓淡、枯湿浓淡,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他会将飞白的运用比作风吹过的枯叶,将墨色的浓淡比作雨后的天空。这种将抽象的笔墨变得生动形象,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书中他还谈到了“笔墨的时代性”,强调艺术的生命力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滋养。他认为,脱离了时代,艺术就会变得陈旧,失去活力。这让我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有了新的思考。王先生的言谈,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也充满了对创新精神的鼓励。他让我们看到,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笔墨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关于艺术人生的思考。

评分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踏实感。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碎片化的艺术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人应接不暇,也难以沉淀。而王季迁先生的书,恰恰给了我一个静下来,深入思考的契机。他谈论笔墨,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联系着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先生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笔墨功夫,不仅来自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将笔墨的形态与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他会将树木的枝干比作飞白的运用,将水的流动比作墨色的变化。这种将艺术与生活、自然融为一体的视角,让我觉得中国书画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高超的技巧,更在于其与生命的紧密相连。书中对具体绘画技巧的讲解,虽然不是详细的教程,但却点出了核心的要领,让我明白,每一次落笔,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他谈论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都充满了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书画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急于求成是行不通的。王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书画笔墨的一次深刻解读,更是一次对艺术人生态度的启迪。

评分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厚积薄发”的艺术真谛。王季迁先生在书中,并没有急于展示他的技法有多么高超,而是反复强调“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不仅要精通笔墨技法,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生活阅历和高尚的人格修养。他将这些看似与绘画无关的因素,都视为影响笔墨质量的关键。我尤其被他关于“师法自然”的论述所打动。他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给予我们无穷的灵感和启示。他鼓励我们多去观察自然,去感受风雨雷电、花草树木的生命力,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笔墨之中。书中他谈到,每一次落笔,都应该是有所依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王先生的言谈,充满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也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他让我们明白,艺术的道路,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懈的努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书画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而是能够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量,去领略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又“意犹未尽”的书。王季迁先生在《画语录》中,将中国书画的笔墨艺术,解剖得淋漓尽致,却又显得如此轻松自然,仿佛是在与一位老友聊天。我尤其喜欢他谈论“悟性”的部分。他认为,笔墨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体悟。没有足够的心性修养,即使掌握了再多的笔墨技巧,也无法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些学习经历,有时候过于注重技巧,反而忽略了内心的感受。王先生的话,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重新思考学习的方向。他将笔墨的运用,与个人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的笔墨,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种将艺术与人格融为一体的观点,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书中他对笔墨“变化”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笔墨的变化无穷,而这种变化,是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鼓励我们走出画室,去感受生活,去体验自然,从那里汲取创作的灵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书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技法层面,而是能够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去领略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到其精髓。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笔墨”二字,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一种情感的寄托。王季迁先生的讲述,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注入我的心灵,让我对中国书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他谈笔墨的枯湿浓淡,谈线条的刚柔顿挫,不仅仅是在描述技术,更是在描绘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情绪的起伏。我尤其被他关于“时代精神”与笔墨关系的论述所打动。他认为,笔墨的生命力,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滋养,脱离了时代的艺术,终将走向衰败。这句话让我深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究竟该如何平衡?王先生的解答,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他鼓励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去探索,去表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书中对历代书画大师的点评,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没有简单地赞美,而是深入分析他们笔墨的独到之处,以及这些独到之处是如何与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相互辉映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书画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仅仅是被表面的视觉效果所吸引,而是能够透过笔墨,去感受作者的心灵,去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体验。王季迁先生在《画语录》中,并没有去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理论,而是用最简洁、最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中国书画的笔墨之道。他反复强调“简单”的力量,认为真正的笔墨,恰恰在于其简单之中蕴含的丰富变化。他将笔墨的运用,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相联系,例如,他认为“减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让画面更具意境。我尤其喜欢他谈论“笔墨的节奏”的部分。他认为,笔墨的节奏,就像音乐的节拍,能够带动观者的情绪,引发观者的共鸣。他将线条的起伏、墨色的浓淡,与生命的律动联系起来,让我觉得,中国书画,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生命的艺术。书中他还谈到了“笔墨的时代感”,强调艺术的生命力离不开时代精神的滋养。他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笔墨风格,而这种风格,是艺术家与时代互动的结果。王先生的言谈,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充满了对艺术创新的鼓励。他让我们看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笔墨的深刻探索,也是一次关于艺术人生态度的启迪。

评分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道”与“术”的融合。王季迁先生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以一位实践者的身份,分享他对中国书画笔墨的深刻理解。他谈论笔墨的“法度”,严谨如尺,规矩如律,但又不失“变化”,灵活如风,生动如蝶。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于全书之中。我曾经一直以为,中国书画就是一套固定的程式,只要掌握了这些程式,就能画出好画。但是,王先生的书,让我明白,笔墨的“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道”。“道”是笔墨的灵魂,是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而“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他通过对不同画家的作品进行点评,生动地展示了“术”如何服务于“道”,如何将抽象的“道”具象化。书中他还谈到了“笔墨的语言”,认为笔墨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语言,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观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欣赏过的画作,尝试去“听”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这本书,不仅是对笔墨艺术的解读,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艺术哲学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真是一本能够“听”得见的艺术讲座。王季迁先生的声音,仿佛就活跃在书页之间,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质朴、最真诚的语言,与我们分享他对中国书画笔墨的理解。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讲述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感。他谈论笔墨的“苍劲”,就如同看到山峦叠嶂,感受大地的力量;他谈论笔墨的“秀润”,就如同看到烟雨朦胧,感受生命的灵动。这种将抽象的笔墨转化为具象的感知,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书中他多次提到,笔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艺术家心灵的延伸。一个人的笔墨,能够透露出他的性格、他的学养,甚至他所处的时代。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欣赏过的那些画作,开始尝试去“听”它们所诉说的故事。王先生在书中分享了他与许多老一辈艺术家的交往经历,以及他们之间关于笔墨的探讨。这些片段,不仅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更让我看到了中国书画界薪火相传的传统。他并没有将这些大师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平等的姿态,去理解他们的艺术,去学习他们的经验。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是我非常欣赏的。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道路,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它鼓励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并且不断地去实践,去感悟。

评分

《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认为中国书画是一种比较“高冷”的艺术,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笔墨之道,也能够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充满人情味。王季迁先生在书中,将笔墨的运用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谈论“留白”,不仅仅是在绘画技法上,更是在生活的智慧上,告诉我们要懂得“无为而无不为”。他谈论“气韵生动”,不仅仅是在强调画面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更是在强调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内在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书画的“中国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精神的象征。王先生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书画背后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他对于笔墨的阐释,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教我们如何画画,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知世界。书中他的一些个人感悟和人生经历,穿插其中,使得整本书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富有感染力。我感觉,这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书,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翻开《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烟火气的画室,王季迁先生的声音仿佛就萦绕在耳边,娓娓道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次深度访谈,一次对中国书画精髓的探寻。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王先生亲切、朴实的语言,将博大精深的笔墨之道化解为可感、可悟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笔墨”二字的解读,它不是简单的线条和墨色,而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学养、对自然的观察以及与古人对话的心得。王先生强调的“意在笔先”,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并非机械的描摹,而是心灵的抒发,是情感的流淌。他将笔墨的运用与人格修养、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认为真正的笔墨功夫,是个人内在世界的真实写照。书中对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画种的笔墨特点都有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不同题材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而焕发出生机。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画法,更是在学习一种看待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他将这种理解融入到对笔墨的阐释中,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艺术范畴的价值。它让我重新审视中国书画的魅力,理解为何千百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穿越时空,依然打动人心。王季迁先生的言谈,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畏,他的话语虽然朴实,却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这本书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书画艺术背后那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文人情怀。

评分

很好看的,说开卷就有益。

评分

本人可谓京东迷,自从开始在京东购物,基本告别其他购物平台,京东自营,品质基本上有保障,主要物流方便快捷!希望京东越做越好!

评分

7 20世纪对宋代绘画的再造 班宗华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看介绍买的时候,应该不错

评分

还没看,不过很喜欢这类的书。

评分

17 中国的罗汉与罗汉画 白化文

评分

本人可谓京东迷,自从开始在京东购物,基本告别其他购物平台,京东自营,品质基本上有保障,主要物流方便快捷!希望京东越做越好!

评分

有一定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