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石油化工
  • 节能
  • 标准
  • 汇编
  • 行业
  • 技术
  • 规范
  • 能源
  • 减排
  • 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38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02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8
字数:16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共收录了截至2013年9月底前发布的石油和化工行业标准共87项。其中,国家标准83项,行业标准4项,主要包括综合节能标准、化工节能标准和相关标准三部分。内容涉及石油和化工行业中与节能密切相关的能量平衡、能耗计算、技术导则、经济运行、节能监测、节能评价、能源消耗限额等重要标准。为便于查阅,每部分按照标准号顺序由小到大编排。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收集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国家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综合节能标准
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3-2008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1028-000工业余热术语、分类、等级及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
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
GB/T 2588-2000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
GB/T 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
GB/T 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
GB/T 3486-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
GB/T 4272-2008 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T 5623-2008 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
GB/T 6422-2009 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
GB/T 6425-2008 热分析术语
GB/T 8174-2008设备及管道绝热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T 8222-2008 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
GB/T 12497-2006 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
GB/T 12723-2008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GB/T 13234-2009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3462-2008 电为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 13466-2006交流电气传动风机(泵类、空气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
GB/T 13469-2008 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与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
GB/T 13470-2008 通风机系统经济运行
GB/T 13471-2008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GB/T 14909-2005 能量系统分析技术导则
GB/T 15224. 3-2010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
GB/T 15316-2009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
GB/T 15317-2009 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
GB/T 15320-2001 节能产品评价导则
GB/T 15587-2008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15910-2009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
GB/T 15911-1995工业电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GB/T 15913-2009 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
GB/T 15914-1995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618-1996 工业炉窑保温技术通则
GB/T 16664-1996 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665-1996 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
GB/T 16666-2012 泵类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
GB/T 17166-1997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
GB 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7719-2009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贝
GB/T 17954-2007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GB 18613-2012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18855-2008 水煤浆技术条件
GB 19577-2004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761-2009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2007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2013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21056-2007风机、泵类负载变频调速节电传动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条件
GB/T 22336-2008 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
GB/T 23331-2012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GB 24500-2009 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24562-2009 然料热处理炉节能监测
GB/T 24563-2009 煤气发生炉节能监测
GB/T 24566-2009 整流设备节能监测
GB 24789-200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24915-2010 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

二、石油、化工节能标准
GB/T 18916.3-2012取水定额第3部分:石油炼制
GB/T 18916.7-2004取水定额第7部分:酒精制造
GB/T 18916.8-2006取水定额第8部分:合成氨
GB/T 18916.9-2006取水定额第9部分:味精制造
GB/T 18916.10-2006取水定额第10部分:医药产品
GB/T 18916.12-2012 取水定额 第12部分:氧化铝生产
GB/T 18916.13-2012取水定额第13部分:乙烯生产
GB 21257-2007 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2-2013 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3-2008 电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4-2008 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5-2008 黄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 21367-2008 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 21370-2008 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 24560-2009 电解、电镀设备节能监测
GB/T 24561-2009 干燥窑与烘烤炉节能监测
GB/T 20901-2007 石油石化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三、相关标准
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
……

前言/序言


《智慧能源:赋能可持续未来》 内容简介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能源的有效利用与创新已成为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智慧能源:赋能可持续未来》并非一本关于特定行业节能标准的汇编,而是一部全面探讨能源领域前沿技术、创新模式与未来趋势的深度力作。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智慧能源的全景图,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从而为构建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内容涵盖了当前能源领域最受关注的几个关键维度: 第一部分:能源科技的革新浪潮 本部分将聚焦于驱动能源革命的关键技术,探讨其原理、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 深入解析智能电网的架构、核心技术(如先进量测体系 AMI、电网通信技术、能量管理系统 EMS)及其在提升电网韧性、优化电力调度、促进可再生能源接入方面的作用。同时,将重点介绍分布式能源(如屋顶光伏、小型风电、储能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如何与智能电网融合,构建更加灵活、分散且具弹性的能源供应网络。 先进储能技术: 详细阐述当前主流及新兴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能储能等。本书将分析各类储能技术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效益,并探讨它们在电网调峰调频、可再生能源消纳、电动汽车充电、离网供电等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分析如何赋能能源行业。从预测性维护、设备故障诊断、能源需求预测、负荷优化调度,到智能电网的运行监控、风险评估,再到新能源发电预测的精准化,AI和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能源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方式,实现“智慧化”运营。 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 关注那些正在重塑能源格局的颠覆性技术,如先进的太阳能光伏技术(钙钛矿电池、聚光光伏)、高效风力发电技术(漂浮式风机、高空风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潮汐能与波浪能发电,以及核聚变等前沿探索,分析其技术瓶颈、经济可行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CCUS被视为重要的减排手段。本书将深入介绍不同类型的CCUS技术,包括点源捕集、直接空气捕集(DAC),以及碳的利用(如生产化学品、建筑材料)和安全封存的途径,并评估其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与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能源系统的优化与融合 本部分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优化和不同能源形式的融合,提升整体能源效率并降低环境影响。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 详细介绍多能互补的理念,即在同一区域或同一用户侧,将不同种类的能源(如电、热、冷、气)进行协同优化利用。本书将分析综合能源系统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如能源枢纽、冷热电联供 CCHP、能量路由器),以及其在园区、建筑、城市等不同尺度下的应用实践,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智慧建筑与低碳社区: 探讨如何在建筑层面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高效利用。从绿色建筑设计、被动式节能技术,到智能楼宇管理系统(BMS)、物联网(IoT)在建筑能源监控中的应用,再到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本书将展示如何打造更节能、更舒适、更可持续的居住和工作空间。同时,也将关注低碳社区的构建,包括共享能源设施、微电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 工业能源效率提升策略: 聚焦于工业领域,分析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特点和节能潜力。本书将介绍先进的工艺流程优化、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工业锅炉与窑炉的节能改造、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和管理策略,并分享成功案例。 交通运输的电气化与绿色化: 探讨电动汽车(EV)、氢燃料电池汽车(FCV)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电池管理系统(BMS)、智能充电网络等。本书还将关注轨道交通、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减排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能源政策、市场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从政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审视智慧能源的发展环境,并展望未来趋势。 能源政策与监管框架: 分析各国在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碳定价(碳税、碳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补贴政策、技术研发支持、标准制定等。探讨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能源市场化改革与创新: 探讨电力市场改革、绿色电力证书交易、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等市场化机制如何激励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分析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交易、溯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 探讨智慧能源发展对就业、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分析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如能源公平性、供应链安全、技能人才培养等,并提出应对策略。 面向未来的能源愿景: 展望下一代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如氢能经济的全面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太空太阳能发电的可能性等。探讨人类社会将如何通过智慧能源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 《智慧能源:赋能可持续未来》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全面的内容和深入的分析,将成为能源行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投资者以及所有关注能源未来发展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本书不仅揭示了能源领域的巨大机遇,更指明了通往可持续未来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节能技术的宝藏库。作为一名刚进入石油化工行业的年轻工程师,我渴望了解这个行业最前沿的节能知识和实践经验,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复杂的节能技术和标准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过程集成与优化”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各项节能技术,而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强调如何将不同的工艺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能量的协同利用和优化配置。书中列举的多个成功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实现显著的节能降耗。例如,关于“冷箱集成与热回收”的案例,让我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冷量和热量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可再生能源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的章节,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不仅介绍了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前景,还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指南和经济性分析,这让我看到了行业绿色转型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也非常人性化,重要的概念和技术都配有详细的图解和说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快速掌握。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学习工具。

评分

这部《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的出现,无疑是为行业内寻求绿色发展路径的从业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作为一名在化工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在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和不断上涨的能源成本双重夹击下,节能降耗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我满怀期待地翻开这本书,期望它能像一本宝典,为我提供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意义的节能方案。首先吸引我的是其结构设置,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类标准,而是力求将复杂的标准体系化、条理化,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不同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适用范围。例如,在关于炼油厂节能的章节,我看到了对过程加热炉效率提升的详细指导,从炉型选择、燃烧优化到余热回收的各个环节都给出了具体的技术参数和评估方法,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分析也做得十分到位,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如乙烯、丙烯、聚合物等,都提供了详细的能耗基准和对标分析,这能帮助我们识别出生产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变频技术在泵、风机等动力设备上的应用部分,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不仅阐述了变频技术的原理,还提供了实际运行中的节能效果数据,这对于我们评估引进变频设备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提供了坚实依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编纂者们显然在深入理解行业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内容的前瞻性和实践性都让我印象深刻。

评分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这本书,是一部集权威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宝贵资料。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行业政策法规的研究人员,我深知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对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本书的内容,准确地反映了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最新政策导向和技术前沿。它不仅囊括了基础的通用性节能标准,更深入到石油化工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如石油开采、炼油、乙烯、合成氨、化肥等,针对每个环节都提供了详细的节能技术要求和评估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能源审计与管理体系”的强调。它不仅仅是让企业了解如何进行节能改造,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引导企业建立起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将节能意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书中关于“绿色工艺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石油化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它详细阐述了如催化剂改进、反应条件优化、低能耗分离技术等,这些都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降低能耗的关键。此外,本书对“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勾勒出了未来能源管理的蓝图,即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和智能调控,从而达到最优化的节能效果。这本书的内容,对于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研究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自从我拿到《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这本书,我的工作思路便被彻底打开了。作为一名负责能源管理的基层管理者,我经常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寻找最大化的节能效果。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节能技术和管理要求进行了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优化运行管理,提升设备效能”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强调操作人员要节约能源,而是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出了全方位的管理建议。例如,在关于“高能耗设备节能技术”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如压缩机、反应器、蒸馏塔等关键设备的常见能效损失原因,并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书中关于“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用详实的图表和数据,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将原本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热和废气转化为有用的能量,从而实现显著的节能降耗。我还注意到书中对“节能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关注,它不仅仅是列举技术,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技术引进、评估、实施和效果监测的全流程指导,这对于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避免“踩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理解和应用节能标准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开展能源管理工作。

评分

这部《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行动的指南。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分析的学者,我深知技术标准在驱动行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本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到微观的技术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非常赞赏书中对“能源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视。准确的计量和有效的监测是实现节能管理的基础,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能源计量器具的选型、安装和校准要求,以及如何建立健全能源监测网络,为企业开展节能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书中关于“化工过程的能耗诊断与评估”的部分,更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详细阐述了能耗诊断的方法、步骤和关键环节,并提供了多种能耗评估模型和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识别出能耗“黑洞”,为节能改造提供精准的方向。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能效提升技术集成”的讨论,它强调了将多种节能技术进行集成应用,发挥协同效应,以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例如,将余热回收技术与低能耗分离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效率的最大化。这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评分

这部《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的出版,无疑为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绿色转型道路上添砖加瓦。作为一名长期在行业一线从事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我深知技术创新是推动节能降耗的关键。本书内容涵盖广泛,技术前沿,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新型能源储存与利用技术”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如储能电池、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平衡能源的波动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书中对“智能制造与工业物联网在节能中的应用”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生产模式的变革。它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预测和优化,从而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列举的多个典型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前沿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为我们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此外,本书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能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它将激励我们不断探索更高效、更环保的节能技术。

评分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这本书,以其系统性的内容和前瞻性的视角,为我这样的环保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参考框架。在当今社会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内容翔实,涵盖了从节能理念的传播到具体技术措施的实施,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污染物排放控制与节能协同”的章节。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双赢”的局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低氮燃烧技术”、“VOCs回收与治理”等与节能紧密相关的环保技术,并阐述了这些技术在降低能耗方面的潜力。此外,本书对“绿色工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和实践。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生产布局、改进工艺流程、加强清洁生产等措施,构建绿色低碳的工厂体系。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循环经济模式在石化行业的应用”的章节,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减量化的思路,这对于推动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行业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技术视野,为我这样的行业资深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节能潜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涵盖了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操作的各个层面。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先进催化剂与反应器技术”的章节,它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改进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优化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条件,来降低反应过程的能耗,提高产品收率。这对于提升整个石化产业链的能效水平至关重要。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低能耗分离技术”,如膜分离、吸附分离等,这些技术在传统蒸馏、精馏等高能耗过程中的应用,为化工行业实现节能降耗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本书对“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化节能”的关注,更是将节能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它阐述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调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节能效果。这本书不仅为行业内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方向,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行业发展的我而言,《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本书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和实践的指导。它以一种极为严谨和科学的态度,系统梳理和整合了国家及行业内关于节能减排的最新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我非常赞赏其内容涵盖的广度与深度。从宏观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到微观的设备能效提升,再到具体的工艺流程优化,几乎囊括了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的方方面面。书中对于“清洁能源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行业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曙光,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潜力,还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这对于我们正在探索能源结构调整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节能诊断与审计”的部分,更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详细阐述了节能诊断的流程、方法和关键点,以及如何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改造方案。这能帮助企业更精准地识别节能潜力,避免盲目投入。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工业水循环利用与节能”的章节,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部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介绍了先进的水处理和回用技术,还强调了水循环利用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节水节能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标准汇编,它更像是一部指引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它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注入了新的绿色动能。作为一名在化肥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常常为如何在高耗能的生产过程中找到突破口而感到困扰。而《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标准汇编》的出现,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书中对化肥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能耗环节,如合成氨、尿素生产等,都给出了详细的节能技术指南。我尤其对关于“能量系统优化”的章节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孤立地谈论某个设备的节能改造,而是从整个工厂能源流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集成化的节能策略。书中关于“热能梯级利用”和“过程耦合”的论述,更是将理论上升到了实践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切实方法。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对反应热、冷凝热等废热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从而显著降低蒸汽消耗和电力消耗。此外,关于“智能制造与节能”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书中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石油化工行业的特点,提供了相应的技术集成方案和实施建议。这对于我们企业升级改造,拥抱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节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内容,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在化肥生产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节能降耗,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