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剋思主義者,無産階級革命傢、戰略傢和理論傢,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經中共中央批準,在紀念毛澤東同誌120周年誕辰之際,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一批研究毛澤東思想和生平的專傢學者曆經十多年,查閱瞭大量曆史文獻檔案,訪問瞭許多當事人,吸收瞭近年來最近學術理論成果,隆重推齣瞭《毛澤東年譜》(1893-1949)。
《毛澤東年譜》(1893-1949)是記述毛澤東從誕生到建國間的生平、業績的編年體著作,比較全麵而充分地記錄瞭他的各種活動,特彆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過程,反映瞭他的思想理論和工作方法等。
《毛澤東年譜》如實地反映瞭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建黨、建軍、建國的功業。從這部年譜中,可以瞭解毛澤東在這56年間是怎樣工作和生活的,具體到幾乎每一天的情況。
《毛澤東年譜》體現瞭資料性、學術性、傳記性相統一,以檔案材料為依據,采用客觀記述方法,發錶瞭大量未編入毛澤東著作集中的講話和談話,內容十分豐富而翔實。
內容簡介
《毛澤東年譜(1893-1949 修訂本 套裝上中下冊)》記述瞭一代偉人毛澤東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九年的生平、經曆和實踐活動,反映瞭他對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特彆是多側麵多角度地體現瞭他的科學思想體係,包括他的理論觀點、戰略思想、政策和策略以及關於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論述等,展示瞭他的思想發展軌跡,反映瞭他作為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把馬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閤的具體過程,並盡可能地錶現他的胸懷、情操、氣度和風貌。這部年譜從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麵反映瞭中國共産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過的艱難麯摺的道路和光輝曆程,走到取得全國勝利。
作者簡介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黨中央直屬事業單位,是編輯黨和國傢重要文獻、研究黨和國傢主要領導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門。
精彩書評
★這部年譜的齣版,對於研究毛澤東同誌的思想理論與工作實踐,研究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經驗和艱辛探索,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由來和形成基礎,有著重要意義。
——新華社
目錄
上
1893年
1902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1月-6月)
中
1937年(7月-12月)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1月-8月)
下
精彩書摘
鞦考入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在離傢時,抄寫一首詩留給父親,“孩兒立誌齣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1916年曾載於《青年》雜誌第1捲第5號,原文是“男兒立誌齣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署名西鄉隆盛。據考證,這首詩不是西鄉隆盛的作品,而是日本和尚月性所作,原詩是:“男子立誌齣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以錶達一心嚮學和誌在四方的決心。東山小學除教經書外,還教授被稱為“新學”的自然科學和其他新學科。有一位從日本留學迴來的體育教員,經常嚮學生講述日本明治維新和列強窺視中國的情形,並教授音樂和英語。毛澤東在這所學校裏很有長進,寫得一手好文章,受到校長和教員們特彆是國文教員的喜歡。蕭三在《毛澤東同誌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中說:“這個學校每個星期天的上午都要由教員齣題目,由學生各自作一篇文章,作完後整天休息。毛澤東同誌每次都認真為文,成績很好,他寫的‘言誌’、‘救國圖存論’、‘宋襄公論’,全校有名。”國文教員賀嵐崗見毛澤東對曆史很有興趣,買瞭一部《瞭凡綱鑒》送給他。這時,毛澤東的心思不在讀經書上,而經常到學校藏書樓藉閱中外曆史、地理書籍。對中國古代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業績錶示仰慕,讀瞭許多關於他們的書。同時也學到一些外國曆史和地理。從一本世界英傑傳裏,讀到拿破侖、葉卡特琳娜女皇、彼得大帝、華盛頓、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和林肯的事跡後,對同學蕭植蕃(蕭三)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910年鞦在東山學堂期間,讀瞭錶兄文運昌藉給的關於康梁變法的書報,其中有梁啓超主編的《新民叢報》。毛澤東對這些書報反復閱讀,有的可以背誦齣來。對《新民叢報》連載的梁啓超《新民說》一文,看得非常用心,並寫有批語。對該文“論國傢思想”一節所寫的一段批語,說到兩種君主製國傢:一為“立憲之國傢,憲法為人民所製定,君主為人民所推戴”;一為“專製之國傢,法令為君主所製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後者如中國數韆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這時,毛澤東並不反對君主製度,隻是反對君主專製,而贊成君主立憲製,希望由康有為、梁啓超那樣的維新派進行改革。他崇拜康有為和梁啓超。1911年春1911年十八歲春到長沙,考入湘鄉駐省中學堂讀書。在這裏,首次看到同盟會辦的《民立報》,知道孫中山這個人和同盟會的綱領,知道黃興在廣州領導反清武裝起義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難的事跡,開始擁護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激奮之下,寫一篇文章貼在學校牆壁上,第一次發錶自己的政治意見,主張由孫中山、康有為、梁啓超組織新的政府,反對專製獨裁的清王朝。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話時說:“這是我第一次發錶政見,思想還有些糊塗。我還沒有放棄我對康有為、梁啓超的欽佩。我並不清楚他們之間的差彆。所以我在文章裏提齣,把孫中山從日本請迴來當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啓超當外交部長!”5月國內掀起反對清政府嚮帝國主義齣賣鐵路權的運動。湖南紳、商、學界組成“湘路協贊會”,反對清朝斷送主權藉外債築路。革命派焦達峰、陳作新等同諮議局的一些議員,策劃領導反清政府的長沙起義。毛澤東和同學一起捲進這一鬥爭潮流。湘鄉駐省中學學生以反對留辮子錶示對清王朝的不滿情緒。毛澤東和另一同學首先剪去自己的辮子,並強製十幾個人也剪掉辮子。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話時說:“在剪辮子事件上,我和一個在法政學堂的朋友發生瞭爭論,雙方就這個問題提齣瞭相反的理論。這位法政學生引經據典來論證自己的看法,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但是,我自己和反對蓄辮子的人,站在反清的政治立場上,提齣瞭一種相反的理論,駁得他啞口無言。”
……
前言/序言
《東方紅日:毛澤東革命生涯的早期篇章(1893-1949)》 一部關於中國現代史與一位偉大革命傢命運交織的史詩。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 meticulously 勾勒齣中國近代史上最關鍵的四十七年,也即毛澤東同誌從誕生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革命生涯。這並非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而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畫捲,它詳細記錄瞭一位農傢子弟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影響世界格局的偉大領袖,並帶領中國人民走嚮民族獨立和解放的艱辛曆程。 上冊:曙光初現——從韶山衝到井岡山(1893-1927) 本捲的時間跨度從1893年毛澤東同誌齣生於湖南韶山衝的那個寒冷鼕日開始,直至1927年鞦收起義前夕。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深重苦難之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封建專製的餘暉尚未散盡,現代化的曙光又顯得如此遙遠。 毛澤東的早年生活,在傢鄉的山巒田野中,在私塾的搖頭晃腦中,在對傢族事務的耳濡目染中,逐漸孕育瞭他對社會不公的敏感和對改變現狀的渴望。他早年接受的新式教育,特彆是對中國經典和史書的研讀,為他日後深刻的理論建樹奠定瞭基礎。湘潭、長沙的求學經曆,使他接觸到瞭更廣闊的世界,開闊瞭視野,並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8年,懷揣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想,他與蕭子升等人組織瞭“俄羅斯研究會”,並赴北京,短暫接觸瞭早期馬剋思主義的傳播。這期間,他對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産生瞭深刻影響。五四運動的爆發,如同一聲驚雷,徹底點燃瞭毛澤東的革命熱情。他積極投身於長沙的學生運動,深入工農群眾,進行社會調查,初步認識到工農聯盟在革命中的巨大力量。 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毛澤東是與會的重要代錶之一。他在黨的早期組織中發揮瞭關鍵作用,參與製定黨的綱領,並緻力於在湖南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他深入農村,開展農民運動,這為他日後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埋下瞭伏筆。第一次國共閤作時期,毛澤東在國民黨擔任重要職務,為推動國民革命的發展做齣瞭貢獻。然而,國民黨右派的背叛,特彆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給瞭剛剛萌芽的中國共産黨沉重的打擊。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嚴峻形勢下,毛澤東同誌沒有被嚇倒,而是堅定地選擇瞭武裝反抗的道路。八七會議上,他提齣瞭“槍杆子裏齣政權”的著名論斷,並領導瞭鞦收起義。盡管鞦收起義未能完全按計劃成功,但它標誌著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並為開闢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瞭基礎。 中冊:星火燎原——井岡山會師到長徵勝利(1927-1935) 本捲詳細記述瞭中國革命史上最艱苦卓絕卻又最富於傳奇色彩的時期——井岡山鬥爭、中央蘇區的發展,以及驚心動魄的長徵。 鞦收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同誌毅然率領部隊嚮井岡山進軍。在這裏,他創造性地提齣瞭“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為依托,開展武裝鬥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逐步壯大革命力量,最終奪取全國政權。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走嚮農村,開闢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偉大開端。在這裏,毛澤東同誌和他的戰友們,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探索瞭黨領導下的軍隊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等一係列根本性問題。 1928年,硃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餘部到達井岡山,實現瞭“硃毛會師”,壯大瞭革命武裝力量,鞏固和發展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隨後,根據地範圍不斷擴大,先後建立瞭湘贛、閩西等革命根據地。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誌深入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提齣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論斷,有力地駁斥瞭當時黨內存在的悲觀情緒和“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堅定瞭全黨全國人民的革命信心。 然而,革命鬥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共産黨麵臨著來自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黨內也存在著“左”傾和右傾的錯誤路綫的乾擾。特彆是在1931年至1934年的幾年間,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綫給中央蘇區帶來瞭嚴重的損失,導緻根據地不斷縮小,革命力量遭受重創。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瞭舉世聞名的二萬五韆裏長徵。長徵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壯舉,是一部充滿艱辛、犧牲與輝煌的史詩。毛澤東同誌在長徵途中,特彆是遵義會議上,以其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纔能,糾正瞭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確立瞭毛澤東同誌在黨和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挽救瞭黨,挽救瞭紅軍,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徵的勝利,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的一座不朽豐碑。它粉碎瞭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企圖,保存瞭革命的火種,並將革命的根據地從南方轉移到瞭北方,為之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和最終奪取全國政權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下冊:浴血奮戰——從陝北到新中國奠基(1935-1949) 本捲聚焦於中國革命最關鍵的戰略轉摺時期,即長徵勝利後,中國共産黨在陝北的落腳,抗日戰爭的爆發與勝利,以及最終解放戰爭的勝利,直至新中國的成立。 長徵勝利後,黨中央和紅軍抵達陝北,開始瞭艱苦卓絕的鬥爭。在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共産黨逐步確立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正確路綫。麵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承受著深重的災難。毛澤東同誌深刻分析瞭國內外形勢,提齣瞭“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戰略方針,並在“停止內戰,一緻抗日”的口號下,推動瞭國共第二次閤作的實現。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爭,成為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毛澤東同誌在此期間,撰寫瞭大量光輝著作,如《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這些著作不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瞭強大的思想武器,也極大地豐富和發展瞭馬剋思主義。 抗戰勝利後,中國麵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抉擇。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企圖消滅共産黨,獨占中國。在中國共産黨的一再努力爭取和平無果後,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毅然決定拿起武器,進行反抗。解放戰爭的爆發,標誌著中國革命進入瞭以奪取全國政權為目標的決戰階段。 在毛澤東同誌的軍事指揮藝術和戰略思想指導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後取得瞭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這些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瞭國民黨軍隊的力量,為最終的勝利奠定瞭基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終於推翻瞭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取得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毛澤東同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瞭!” 本書特點: 詳實考據,尊重史實: 本書以上萬件原始文獻、檔案資料、迴憶錄以及海量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力求呈現最真實、最準確的曆史細節。 宏大敘事,立體呈現: 不僅聚焦於毛澤東同誌個人的成長軌跡,更將他置於時代洪流之中,展現其與中國革命進程的緊密聯係,以及他對曆史進程的深刻影響。 思想深刻,見解獨到: 詳細解讀毛澤東同誌在不同曆史時期提齣的重要思想、理論和策略,深入剖析其形成過程和曆史意義。 人物鮮活,場景生動: 通過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齣毛澤東同誌在不同曆史場閤的言行舉止,以及他與眾多革命前輩、同誌們的交往,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價值深遠,啓迪後人: 本書不僅是對一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位偉大革命傢精神風範的傳承,對於理解中國革命道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以及當代中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曆史價值。 《東方紅日:毛澤東革命生涯的早期篇章(1893-1949)》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中國曆史、關注中國共産黨曆史、渴望理解中國人民解放道路的讀者的重要著作。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中國革命的艱辛與輝煌,感受一位偉人的成長與擔當,共同迴望那段決定民族命運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