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古今166位杰出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成就,灵动展现哲学这一古老的基础学科的不朽魅力,集人类文明史上全面的哲学智慧于一书。
平易近人的语言
活力四射的设计
全面解读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思想
精彩展现伟大人物们的智慧之光
与哲学领域的伟大灵魂对话,在哲学思想的历史进程中全面了解哲学!
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精装、全彩,极具收藏价值。
海报: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究竟什么才是真理?我们该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生活和存在的本质,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用他们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哲学百科》语言平实,以短小精悍的分析打破专业术语的桎梏,通过一目了然的图表梳理复杂的理论,借助经典的名人名言令哲学理论真正为我们所理解和记忆,采用诙谐的例证和图解将哲学家们的思想逐一剖析。
无论你是刚踏入哲学大门的新人、充满求知欲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哲学知识的业内人士,都会在《“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哲学百科》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哲学百科》是《“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是由著名的英国DK出版公司授权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介绍全人类思想的百科丛书。该丛书以人类自古至今的各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全面解读了各学科领域的思想,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选择。
无论你是未涉足某类学科,或是有志于踏足某领域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还是已经成为专业人士,这套书都会给你以智慧上的思想上的启发。读这套书就像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灵魂对话,让你无不惊叹与感慨。
《“人类的思想”百科丛书》包罗万象的内容、科学严谨的结构、精准细致的解读,以及全彩的印刷、易读的文风、精美的插图、优质的装帧,无不带给你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人文社科类经典读物。
英国DK出版社,国际知名的出版社,全球视觉工具书的第1品牌,成立于1974年,其愿景是创作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包含丰富信息的图书,使读者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DK图书被认为是从生到老不断学习的生活指南,其科普、百科、生活等图书畅销全球。
引言
古代哲学(公元前700年-250年)
水造万物
米利都的泰勒斯
道可 道,非常道
老子
数字是宇宙的统治者
毕达哥拉斯
诸法无我
悉达多·乔达摩
主忠信
孔子
万物皆变化
赫拉克利特
万物归一
巴门尼德
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普罗塔哥拉
投桃报李
墨子
世间唯有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
留基伯
未加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
世俗知识不过是影子
柏拉图
真理存在于我们周围
亚里士多德
死亡与我们无关
伊壁鸠鲁
知足常乐者最富有
西诺普的第欧根尼
生命的目标是与大自然一致
基提翁的芝诺
中世纪哲学(250年-1500年)
上帝并非罪恶之源
圣奥古斯丁
上帝预测了人类自由的意志和行为
波伊提乌
灵魂有别于肉体
阿维森纳
只要想到上帝便可知其存在
圣·安瑟伦
哲学与宗教不可调和
阿维罗伊
上帝不具备任何属性
摩西·迈蒙尼德
别灰心,有失必有得
贾拉鲁丁·迪穆哈迈德·鲁米
宇宙并非恒久存在
托马斯·阿奎那
上帝并非他者
库萨的尼古拉
无知的人生最幸福
德西德流斯·伊拉斯谟
文艺复兴及唯理主义时期(1500年-1750年)
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
名望与心灵的宁静永远无法共存
米歇尔·蒙田
知识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
人类是机器
托马斯·霍布斯
我思故我在
勒内·笛卡儿
想象力决定一切
布莱兹·帕斯卡
上帝是万物产生的内在因
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
人类的知识无法超越经验
约翰·洛克
世间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之真,一种是事实之真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存在就是被感知
乔治·贝克莱
法国大革命时期(1750年-1900年)
疑惑并不使人愉快,但确信则更为荒谬
伏尔泰
习俗是人类生活的优秀指南
大卫·休谟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让-雅克·卢梭
人是会交易的动物
亚当·斯密
世上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的身体,一个是外在世界
伊曼努尔·康德
社会确实是一份契约
埃蒙德·伯克
为绝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的幸福
杰里米·边沁
思维没有性别之分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选择何种哲学类型取决于做选择之人的类型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缺乏主题比缺乏哲学观更可怕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现实是一个历史过程
格奥尔格·黑格尔
人类总将自身眼光的局限视作世界的局限
亚瑟·叔本华
神学即人学
路德维希·安德烈斯·费尔巴哈
人类是自身肉体和思维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焦虑是自由所导致的眩晕
索伦·祁克果
迄今存在的全部社会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
卡尔·马克思
公民的道德心必须向立法者屈服吗?
亨利·大卫·梭罗
考虑事物产生的效应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
行动起来就可以让事情有所改善
威廉·詹姆斯
现代哲学(1900年-1950年)
人类应该超越自身
弗里德里希·尼采
自信的人们终将获胜
阿哈德·哈姆
信息由符号组成
弗迪南·德·索绪尔
自成一体的经验不是科学
埃德蒙德·胡塞尔
直觉是生活的方向
亨利·伯格森
只有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思考
约翰·杜威
不能铭记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那
苦难成人
米格尔·德·乌纳穆诺
相信生命
威廉·杜波伊斯
通往幸福之路在于有计划地减少工作
伯特兰·罗素
爱是丰富知识的桥梁
马克斯·舍勒
只有以个体身份才能成为哲学家
卡尔·雅斯贝尔斯
生活是一系列与未来的碰撞
荷西·欧德加·依·加塞特
要哲学化,首先要忏悔
田边肇
我的语言的极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极限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我们自身是需要被分析的实体
马丁·海德格尔
个人唯一正确的道德选择是为社会牺牲自我
和辻·哲郎
逻辑是哲学的最后一个科学成分
鲁道夫·卡尔纳普
了解一个人的唯一方式是绝望地爱他(她)
沃尔特·本杰明
“这就是”不可能是正确的
赫伯特·马尔库塞
历史不属于我们,我们属于历史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关于现实的科学表述肯定是可证伪的
卡尔·波普尔
智慧属于道德的范畴
西奥多·阿多诺
存在先于本质
让–保罗·萨特
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
原因存在于语言之中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为了认识世界,我们必须打破对它的已有认知
莫里斯·梅洛-庞帝
男人被定义为人类,而女人只是女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
语言是社交艺术
威拉德·冯·奥曼·蒯因
自由的基本感觉就是解脱枷锁
以赛亚·伯林
像山一样思考
阿伦·奈斯
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将会更好
阿贝尔·加缪
当代哲学(1950年至今)
语言就是肌肤
罗兰·巴特
我们怎么会没有文明管理?
玛丽·米奇利
一般科学并非旨在发现新事物或者进行理论创新
托马斯·库恩
公正必须一视同仁
约翰·罗尔斯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理查德·沃尔海姆
万物随它去吧
保罗·费耶阿本德
知识生来被售卖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对于黑人来说,只有一种宿命,那就是成为白人
弗朗兹·法农
人是近代的产物
米歇尔·福柯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生活在舒适的幻觉中
诺姆·乔姆斯基
社会是基于对其自身传统的批判
尤尔根·哈贝马斯
文本之外别无他物
雅克·德里达
除了自己放置的东西,我们心底别无他物
理查德·罗蒂
每个欲望都与疯狂有关
露丝·伊利格瑞
每个帝国都告诉自己和世界,它不同于其他所有帝国
爱德华·萨义德
思想总是通过反对发挥作用
埃莱娜·西苏
当今的女权主义中谁是上帝
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哲学不只是记录的工作
亨利·奥德拉·欧路卡
在苦难面前,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彼得·辛格
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构筑于对失败的分析之上
斯拉沃热·齐泽克
人名录
术语表
索引
致谢
哲学根源
萌芽中的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议题在今天的科学发展出来之前就是哲学领域长久讨论的话题了。古腊最早期的哲学家一直在寻找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以及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从那时起,我们就为了思索意识和自我、心灵和躯体、知识和知觉、社会的构成以及如何过上美好生活而绞尽脑汁。
科学的各个分支几乎都起源于哲学,启蒙于16世纪之前,直到一场“科学革命”的爆发,开辟了18世纪的理性年代。虽然科学知识的进展回答了许多关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问题,但仍无法解释我们的心灵如何工作。然而,科学和技术确实提供了研究的范式,告诉我们该如何提出适当的问题,并收集相关资料来验证理论。
分离的心灵与肉体
17世纪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提出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宣称所有的人类都是二元的存在——拥有独立的机器一样的身体,以及非物质、可思考的心灵或灵魂。后来的心理学思想家,如约翰·赫尔巴特,对机器的比喻进行了扩展,将人脑以及心理加工过程描述为人脑机器在工作。
心灵和肉体分离的程度成为争论的主题。科学家想知道心灵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因素以及我们的环境所塑造的。“先天和后天”的争论由英国自然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点燃,由弗朗西斯·高尔顿接棒,将话题引入自由意志、人格、发展和学习。这些领域还没有完全被哲学所触及,并且已经为迎接科学研究做好了准备。同时,心灵的奥秘随着催眠的发现而受到热烈的追捧,严肃的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心灵世界除了外显的有意识思维是否还有更多内幕。这些科学家开始探查“无意识”的本质,以及它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的诞生
在这些背景基础上,现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了。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里也开始出现心理学系。正如哲学带有特定的地域色彩一样,心 理学在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在德国,像威廉?冯特、赫尔曼·艾宾浩斯和埃米尔·克雷佩林这样的心理学家采用严格的科学和实验方法进行研究;而在美国,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哈佛同事采用更为理论性和哲学化的方法。除了这些研究方向外,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派在巴黎生根发芽,它围绕着神经学家让-马丁·沙可的工作,即催眠治疗癔症展开。这一学派吸引了一些心理学家,如皮埃尔·让内,他关于无意识的观点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9世纪的最后20年可以看到新的心理科学的重大飞速发展,同时,研究心灵的科学方法建立起来, 这些方法和生理学和研究躯体的相关学科大致相同。起初,科学的方法仅用于研究知觉、意识、记忆、学习和智力,后来它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的实践又为新的理论提供了宝贵财富。
虽然这些观点通常来源于心灵研究者的自省,他们的研究也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但他们为下一代心理学家更客观地研究心灵和行为奠定了基础,并且催生了治疗心理障碍的新理论。
人格的四种气质
克劳迪亚斯·盖伦(129–201年)
背景介绍
聚焦:体液说
此前:
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的体液中含有四种元素。
公元前325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有四种来源:感官的、物质的、道德的和逻辑的。
此后:
1543年,解剖学家安德雷亚斯·维萨里在意大利出版了《人体构造》。他指出了盖伦的错误,却被当成异教徒而遭受指控。
1879年,冯特认为气质的差异源于在两个维度上所占的比例不同,这两个维度分别为可变性和情绪性。
1947年,在《人格维度》一书中,艾森克提出人格基于两种维度。
罗马哲学家和医生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根据古希腊的体液说,提出了人格类型的概念。体液说试图揭示人体是如何工作的。
体液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前495—前435年),他提出所有的物质都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寒冷而干燥)、空气(温暖而潮湿)、火(温暖而干燥),和水(寒冷而潮湿)构成。“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年)基于这些元素提出了一个医学模型,认为人体中有四种液体。这些液体被称为“体液”。
200年后,盖伦将体液说扩展到人格,他观察到人体的体液水平与情绪和行为倾向或“ 气质”有着直接的联系。
盖伦的四种气质, 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的基础是人体的体液处于均衡状态。如果一种体液过多,那么其对应的人格类型就开始占主导。多血质的人拥有过多的血液,他们热情、高兴、乐观且自信,但是也可能会有些自私。黏液质的人拥有过多的黏液,他们安定、温和、冷静、理性且坚持,但是也可能会有些迟钝和害羞。胆汁质的人是暴躁而炽烈的,他们拥有过多的黄色胆汁。最后,抑郁质的人黑色胆汁过多,他们具有诗人和艺术家的气息,也经常体验到悲伤和恐惧。
体液的失衡
根据盖伦的说法,有的人生来就容易带有某种气质。然而,他又说,虽然气质问题是由体液的失衡导致的,但是饮食和锻炼可以将其治愈。在更为极端的病例中,治疗的方法还有排毒和放血。例如,一个超级多血质的人表现得特别自私,是因为他体内的血液过多;将身体切开一个小口放血就可以对此进行治疗。
盖伦的学说对医学界的统领直到文艺复兴时才结束,那时有了更科学的研究成果。1543年,在意大利行医的医生安德雷亚斯·维萨里(1514—1564)发现盖伦的解剖描述中有超过200个错误,但是尽管盖伦的医学观点一败涂地,他仍然持续影响着20世纪的心理学家。1947年,艾森克推断,气质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并且他找到了两种人格特质呼应着古老的气质,即神经质和外向性。
虽然体液说不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是盖伦提出的“许多生理和心理疾病相互关联”的观点构成了现代治疗的基础。
克劳迪亚斯·盖伦
克劳迪亚斯·盖伦,也被称为“帕加玛的盖伦”(帕加玛位于土耳其),他是古罗马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哲学家。他的父亲埃利乌斯·尼康是一个富有的古希腊建筑师,他给盖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外出旅行的机会。盖伦定居在罗马,为帝王服务,包括马可·奥勒留,并成为他的主治医生。盖伦在负责医治角斗士时学会了创伤的处理,他还撰写了超过500部医书。他认为通过动物来研究解剖是最好的方法。然而,虽然盖伦发现了许多内脏器官的功能,但是他因为假设动物的躯体(如猴子和猪)和人类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也犯了不少错误。盖伦活了至少70岁,关于盖伦的争论在他死后仍在继续。
主要作品:
190年 《气质》
190年 《本能》
190年 《关于自然科学的三篇论文》
……
在大众的眼中,哲学是一片唯有聪慧而又古怪的思想家方能开垦的土地。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人类摆脱了日常琐事的烦恼,获得思索生活和宇宙真谛的契机时,我们实际上正漫步于哲学的天地。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总会不由自主地对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产生好奇。与此同时,人类又是极其聪慧的,这使得人类能够在产生兴趣之余还能做出辩证推理。而推理的实质其实就是哲学思考,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未察觉到这一点。
哲学的真谛不在于发现关键问题的答案,也不在于不假思索地接受普遍观点或是传统权威,而在于通过运用理性推理寻找答案的过程。由于不满足于宗教和权威所给予的既定解释,历史上的第一批哲学家,即希腊和中国的先哲们开始试图探索更为合理的答案。正如我们会跟朋友和同事交流看法一般,这些先哲们互相探讨观点,建立各种不同的“学派”以传授其参透到的结论以及悟道的方式。这些先哲们鼓励弟子反对和批判那些可能束缚思想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思索寻求崭新、不同的答案。很多人认为哲学家都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参悟出哲学思想的,这是极大的误会,事实上这种情况鲜少发生。新思想是通过讨论、检验、分析以及批判他人的思维产生的。
辩论和交流
此派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任何书面著作传世,甚至没有留下一条总结其伟大思想的观点。苏格拉底确实将自己视作最有智慧的人类,因为他清楚地了解自己有多么无知。苏格拉底的学说扎根于他所建立的哲学辩论和交流实践中,通过质疑他人的设想明确并扩大对基本真理的深层理解。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也几乎全部是以对话的形式组成的,苏格拉底在这些对话中则扮演主要的角色。其后的许多哲学家同样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提出论点和反论点而非简单的陈述其推理和结论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任何将自己的看法公之于世的哲学家所遭遇的都绝不会是被大众完全接受,而是受到“是的,但是……”或者“如果……”这样的质疑。事实上,哲学家之间在哲学的每个领域内皆持有强烈的分歧意见。比如,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就持完全相悖的意见,从那时起二人的不同观点成为了其他哲学家理论思想的分水岭,激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也催生了更多更新的思想。
然而为什么这些先哲的观点在现今仍受到我们的探讨和辩论呢?为什么哲学家们还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呢?几千年来以来困扰着哲学家们的“基本问题”究竟是什么?
存在与知识
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出现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而世界则成了唤醒其哲学好奇的契机:他们关注地球以及所有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各种生存形态,他们关注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他们关注包括天气、地震以及蚀相等在内的各种自然现象。他们为以上事物的存在寻找解释——不是宗教学说中有关上帝创造世界这类的神话传说,而是真正能满足这些哲学家的好奇和智慧的解释。先哲们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宇宙由什么组成?”,这一问题随即被扩展成“存在的本质为何?”
这一问题构成了哲学的一个分支,我们现在称其为形而上学,又称玄学。虽然早期的哲学问题现在大都得到了现代科学上的解释,然而相关的形而上学问题,如“世界为什么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客观存在”却一直无法得到解答。
由于人类同样生存在宇宙之中,因此,形而上学同样研究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何为“有意识的存在”。如何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类思维的客观存在?大脑和肉体的关系为何?不朽的灵魂是否存在?形而上学中关注存在、本体的领域庞大而宽泛,是大多数西方哲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一旦哲学家们将收获的知识放诸理智的检验之下,另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我们如何得知?”而对本质以及知识局限性的研究则成为了哲学的第二种主要分支——认识论。
认识论的核心在于了解人类如何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途径。人类是否生而具备部分(乃至全部)知识,还是说经验才是学习的途径?人类能通过单纯的推理理解事物吗?这些问题对哲学思考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人类需要依靠自身的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也需要决定知识的范围和界限。否则,我们将会对之前所了解的一切产生怀疑,认为已知的一切不过是由于受到了感官的欺骗而盲目跟从而已。
逻辑和语言
推理建立在论述的真实性之上,一旦建立,人类就能够运用理性推理构建一系列思想,最终得出结论。这一点对所有人而言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也正是“建立一种合理论述”这一想法将哲学与第一批哲学家出现前的迷信和宗教学说区分开来。先哲们必须找到一条证实其思想合理性的途径。他们想到了逻辑学,一种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打磨精致的推理技巧。起初,逻辑不过是用于判断某一观点是否站得住脚的得力工具,然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这一工具使得规则和习俗不断向前发展演变,逻辑学最终成为哲学衍生学科中的又一分支。
如同哲学的大多数分支一样,逻辑学与科学,尤其是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逻辑学论证的基本结构——提出假设,然后通过一系列步骤得出结论——与数学证明的过程完全一致。因此,哲学家们经常借助数学为那些显而易见的、无可争议的真理进行证明;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从毕达哥拉斯到勒内笛卡儿,再到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也是成就斐然的数学家,这丝毫不令人惊讶。
虽然逻辑学看上去似乎是哲学所有分支中最为精确、也是最为“科学”的一支。在逻辑学的领域里只存在对与错,然而倘若我们深入研究哲学,就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19世纪数学领域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质疑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逻辑学规则,即便是在远古时期,埃利亚的芝诺著名的悖论也是从很多明显错误的论点中得出荒谬的结论的。
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哲学上的逻辑,它不同于数学,是用语言而非数字或符号表达的,因而需要经受语言所固有的含糊与精妙的考验。建立一条经得起推敲的论点需要精确严谨地运用语言核查言论和观点,以确保该论点如实传达出我们的想法;而在研究他人观点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分析他人观点的逻辑思维过程,还需要分析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判断其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在这一过程中又产生了在20世纪中繁荣发展的又一哲学分支——语言哲学,旨在检验哲学言论中的词汇及其含义。
道德、艺术和政治
由于语言具有不准确性,因此哲学家们尝试在解答哲学问题时通过详细阐明的方式克服这一弊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众的提问就试图直击其传统观念的根本。他提出了一些看上去简单明了的问题,如“公平是什么?”、“何为美丽?”,目的不只为引出问题的答案,更在于引导民众自己探索答案。在讨论此类问题时,苏格拉底勇敢地向我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价值观发起挑战。
过上“好”日子是什么意思,公平和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收获、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这些问题组成了伦理学(或道德哲学)这一哲学分支的根本;而由“美和艺术由什么组成”这一问题衍生的相关分支则发展为现在的美学。
对个人道德品质问题的思考会自然而然地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如何治理社会、公民权利与责任等。政治哲学作为哲学的最后一条主要分支,研究的便是上述问题。从柏拉图的共和式到卡尔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哲学家们已然找到了他们认定的社会形态模式。
东方宗教与西方宗教
哲学诸多分支间不仅相互关联,还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有时甚至很难界定某一理论究竟归属于哪一分支。与此同时,哲学的触角还深入到了包括科学、历史以及艺术在内的诸多截然不同的领域中。由于起源于对宗教和神学教条的质疑,哲学也会检视宗教领域,尤其会对如下问题产生质疑,如“上帝真的存在么?”、“不朽的灵魂是否存在?”
618买的。实在太划算了,好书
评分不错,京东的书质量很好,速度又快!一直很放心!
评分DK书籍无脑推荐,每次活动必入!印刷精良,图画精美,讲解深入浅出,大人小孩都可以看,最好的百科类书籍!非常喜欢
评分看起来不错,以看图册的心情看书,感觉不一样哈
评分不用多说的好书,除了贵没别的毛病。趁活动收了好几本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大人孩子都喜欢看。
评分350多页,期盼更多活动,希望收齐这一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