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尔·查莫维茨(Daniel Chamovitz) 著,刘夙 译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生命哲学
  • 自然疗法
  • 植物智慧
  • 身心健康
  • 生态学
  • 园艺
  • 灵性成长
  • 自然之美
  • 自我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70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710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看点:
  1.《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专题报道
  梁文道:如果它(植物)真的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那整个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改变的,
  我们跟植物的关系会彻底被改变掉......
  2.世界科普杂志一品牌《科学美国人》出品、《自然》《华尔街日报》等大力推荐
  《科学美国人》:美国历史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知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到目前,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每个月约有555,000份国内(美国)发行量,以及90,000份国际发行量,为全球科普杂志一品牌。
  3.一个只有宁静心灵才能倾听的世界: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能定位
  本书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吸引我们将其与人类的感觉相对比,结果发现我们与向日葵、橡树之间的共同点远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
  4专业科普作家捍卫科学,探讨生命之美但不妖魔化
  本书作者是专业的植物学家,和部分介于科学和伪科学之间的身心灵图书不同,作者固守科学领域,引领读者在科学的范围内重新考量植物。
  5本书为小开本精装、赠送折叠双开封面,30余张精美插图,展示精美的植物世界。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时代华语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内容简介

  捕蝇草是怎样知道闭拢叶子的时机的?它真的能感觉到昆虫微小、细长的腿吗?樱花树又是怎样知道何时应该开花的?它们真的能记住天气吗?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不断惊异于植物的多样性和形态。知名生物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现在将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中,对植物如何体验世界给以严谨而引人入胜的简介,包括它们所看到的颜色还是它们所遵守的时刻表。通过着重介绍遗传学等领域的全新研究成果,作者带领我们走进植物的内在世界,把它们的感觉和人类感觉做对比,揭示出如下事实——我们和向日葵及栎树的共同之处,比你知道的更多。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植物如何分辨上和下,如何知道邻近的同类已经遭到了一群饥饿甲虫的侵害,是否能够欣赏你一直放给它们听的齐柏林飞艇乐队的音乐,或者是否更偏好于巴赫那旋律优美的连复段。通过对植物触觉、听觉、嗅觉、视觉以至记忆的考察,作者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植物会不会对周围环境有意识?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难能可贵地对我们踏过的草丛、我们嗅过的花朵、我们爬过的树木给以深入关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作者简介

  丹尼尔·查莫维茨博士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吗哪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他成长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利奎帕,大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并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遗传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他曾是耶鲁大学和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逊癌症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并在全世界的大学做过讲座。他对植物和果蝇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科学期刊上。查莫维茨现与其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以色列的霍德哈沙龙。

精彩书评

  “和我们一样,植物若想赢得生存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大程度地利用它的周边环境。即使是一朵水仙花,也能察觉到你什么时候挡住了它的光;而杜鹃花会知道你什么时候在用枝剪暴力地对待邻近的同类。通过机敏而清晰的文笔,查莫维茨介绍了和人类感觉对应的植物感觉,以及植物的记忆和定向方式。当你意识到植物知道如此多的东西时,在咬食它们之前,也许你会先仔细考虑一下。”
  ——汉娜·霍尔姆斯(Hannah Holmes),《怪癖》和《郊外旅行》的作者


  “就像查莫维茨那些揭示了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联系的开创性研究一样,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中,他的洞察已经超过植物世界的界限。这本书寓教于乐,充满了美妙的例子,强调了植物和动物共享的基因组遗产使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反应。看完《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你会以一种新眼光看待植物。”
  ——格罗利亚·M. 科鲁齐(Gloria M. Coruzzi),纽约大学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的卡罗尔与密尔顿·佩特里教授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生动、雄辩又具有科学准确性,浅近易读。如果你对地球生命感到好奇,而且正在寻找一本能给人深刻印象的介绍数百年来由仔细的科学实验所揭示的植物生活的书,那么我把这本迷人的书推荐给你。”
  ——斯蒂芬·D. 霍珀(Stephen D. Hopper),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主任


  “如果你曾经对植物做出选择的方式和原因感到惊奇,那么《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为你提供了答案。查莫维茨是把植物学的科学语言翻译成外行语言的大师。”
  ——迈克尔·马利斯(Michael Malice),作家,哈维·佩卡尔(Harvey Pekar)《自我和傲慢》一书的主题人物,狂热的多肉植物爱好者


  “查莫维茨把智人读者直接带到了植物世界的鞋子里——或许我应该说带到了根里——让人设身处地地了解植物的境遇。看过这本书,你再不会视而不见地路过一棵植物,或是毫无感觉地摘取叶子了。植物的感官特性以及植物界和动物界共享的基因会让你大为惊奇,在你的脑海中拂之不去。”
  ——伊丽莎白·托瓦·贝利(Elisabeth Tova Bailey),《野蜗牛吃东西的声音》的作者

目录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一、植物能看到什么
植物学家达尔文
马里兰猛犸:不停生长的烟草
奇妙的光周期现象
遗传学时代的失明植物
植物和人类一样有“视觉”
二、植物能嗅到什么
未有解释的现象
菟丝子的喜好
“会说话的树”
植物的嗅觉很灵敏
三、植物能感受到什么
捕蝇草
含羞草的电运动
起负面作用的触碰
植物和人类的触觉
四、植物能听到什么
摇滚植物学
聋子基因
植物是聋子?
五、植物如何知道身在何处
植物也能分辨上下
运动激素
跳舞的植物
有平衡感的植物
六、植物能记住什么
捕蝇草的短时记忆
对创伤的长时记忆
植物也要经历春化
“记忆”也会遗传?
植物也有智力?
结语
致谢
索引

精彩书摘

  “会说话的树”
  1983年,两个科学家团队公布了一项和植物通讯有关的惊人发现,这让我们对从柳树到棉豆的所有植物的了解都有了革命性变化。这些科学家声称,树木可以彼此警告食叶昆虫即将到来。在这些较为浅显的结论背后,是令人震惊的暗示。报道这些研究的新闻很快在大众文化中传播开来,不光是在《科学》杂志上,连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在谈论“会说话的树”。
  戴维?罗兹和戈登?奥里安斯是华盛顿大学的两位科学家,他们注意到,如果一些柳树邻近的其他柳树已经被天幕毛虫6所侵害,那么天幕毛虫就不太会在这些柳树的叶子上大吃特吃。罗兹发现,在病树附近的这些健康柳树能够抵抗这些毛虫,是因为它们的叶子含有酚类和单宁类物质,这使得叶子的味道对毛虫来说变得很差,而在病树的那些易遭噬食的叶子里就找不到这些物质。因为科学家在病树和它们健康的邻居之间找不到任何物理上的联系——它们并不共享相同的根系,枝条彼此也不接触——罗兹推测病树一定向健康柳树传达了一种借空气传播的外激素信息。换句话说,病树向邻近的健康柳树发去了信号:“小心!加强防备!”
  仅3个月之后,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者伊安?鲍德温和杰克?舒尔茨发表了一篇影响重大的论文,支持了罗兹的报告。鲍德温和舒尔茨一直与罗兹有联系,他们不像罗兹和奥里安斯那样监视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生长的树木,而是设计了条件高度可控的实验。他们研究的是在不透气的有机玻璃笼中种植的杨树和糖槭7幼苗(大约1英尺8高)。实验中一共用了两个有机玻璃笼。第一个笼子里面有两个居群的幼苗——有15株幼苗各有两片叶子被撕成两半,另15株幼苗则未受损伤。第二个笼子里面是对照组幼苗,自然,它们都没有损伤。两天之后,在受伤幼苗其他的叶子中发现有很多化学物质的含量升高了,这些物质包括已知能够阻碍毛虫生长的有毒酚类和单宁类物质。在对照组笼子中的幼苗体内则没有这些物质含量升高的迹象。然而,这一实验最重要的结论是,和受伤幼苗在同一笼子中的未受损伤幼苗的叶子中,也发现酚类和单宁类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增长。鲍德温和舒尔茨提出,只要是受损的叶子,不管是在他们的实验中被撕损的叶子,还是在罗兹的观察中被昆虫摄食的柳树叶子,都会释放一种气体信号,使伤树可以和未受损伤的树木通讯,结果,那些未受损伤的树木会保护自身免受即将来临的昆虫侵害。
  这些早期的有关植物通讯的报告常常被科学共同体中的其他人拒绝接受,他们认为这些研究要么缺乏正确的对照组,要么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结果,却夸大了其意义。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却热情接受了“会说话的树”这个观念,把研究者的结论都拟人化了。不管是《洛杉矶时报》、加拿大的《温莎星报》,还是澳大利亚的《时代报》,新闻市场都在为这个观念走火入魔,登载的消息都有类似下面这样的标题:“科学家翻动新树叶,发现树木会说话”,“嘘,小小的植物有大大的耳朵”。《萨拉索达先驱论坛报》的头版标题则是“科学家相信,树木会说话,会彼此回应”。《纽约时报》1983年6月7日的主社论标题甚至是“当树木说话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推测“会说话的树木的树皮比立枯病更狠”9。所有这些公众媒体的关注都不足以使科学家接受鲍德温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化学通讯的想法。但是在最近十年中,植物通过气味来通讯的现象已经在包括大麦、绢蒿和桤木在内的大量植物身上得到了反复验证,而在那篇开创性论文发表之时刚刚离开学院的年轻化学家鲍德温,则继续了他卓越的科研生涯。
  尽管植物通过靠空气传播的化学信号受到邻近植物影响的现象,现在已经是公认的科学事实,许多疑问还仍然存在:植物真的在彼此通讯(换句话说,有目的地彼此警告即将到来的危险)吗?还是说,健康的植物只是在窃听受侵害植物的独白,后者本来不想被人听到它在说话?当植物向空气中散发气味时,这真的是交谈的一种方式吗?还是说它只是在释放气体?植物会呼叫帮助、警告邻居的想法富有寓意、充满拟人化的美感,但这真的反映了信号传递的原始意图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墨西哥伊拉普阿托高等研究中心的马丁?海尔及其团队在最近几年里一直在研究野生棉豆(Phaseolus lunatus)。海尔知道当棉豆被甲虫取食时,它会产生两种反应。被昆虫取食的叶子会向空气中释放混合挥发物,而花(尽管并未被甲虫直接侵害)会制造蜜汁,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在他研究的早期,也就是千年之交的时候,海尔在德国耶拿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学研究所工作,鲍德温也在那里工作,当时是(现在也是)系主任。就像在他之前的鲍德温一样,海尔也想知道棉豆为什么要释放这些物质。
  海尔和他的同事把已经被甲虫侵害的棉豆植株放到与甲虫隔离的植株旁边,并监测不同叶子周围的空气。他们从3棵不同的植株上选择了总共4片叶子——从一棵已经被甲虫侵害的植株上选择了两片叶子,一片叶子已被取食,一片叶子还未被取食;从一棵邻近的但仍然健康的“未受侵害”植株上选择了一片叶子;又从与甲虫或受侵害植株隔绝一切接触的一棵植株上选择了一片叶子,作为对照组。他们用一种叫作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高级技术(在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中对这一技术常有展现,香水厂在研发新香水时也要用到它)来鉴定每片叶子周围空气中的挥发物。
  海尔发现,同一棵植株上被取食的叶子和健康叶子释放的气体中,其挥发物完全相同,而作为对照组的叶子,其周围的空气却完全不含这些物质。此外,与受到甲虫侵害的植株相邻的棉豆健康叶子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挥发物,而且和在被取食的植株那里监测到的物质也相同。这些健康植株同样也不太可能再被甲虫摄食。
  这一组实验显示,未受害的叶子如果与受害叶子邻近,就可以在防御昆虫上具备优势,这证实了早先研究的结论。但是海尔仍不相信受害叶会向其他植株“说话”,警告它们近在咫尺的侵害。相反,他怀疑邻近的植株恐怕是像窃听一样“窃嗅”了受害植株的内部信号,这个内部信号本来是发给同一植株的其他叶子的。
  海尔用一种简单而精巧的方法改进了实验设置,以检验他的假说。他把两棵棉豆植株彼此靠近放置,但用塑料袋把受害叶密封了24小时。这回当他再检查和第一次实验相同的4种类型的叶子时,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受害叶仍然释放和以前相同的化学物质,同一棵豆蔓上的其他叶子和邻近植株的叶子现在却和对照组植株一样——它们周围的空气中没有这些物质。
  海尔和他的团队打开包裹受害叶的塑料袋,利用一个通常用在电脑芯片上给电脑降温的风扇,把受害叶周围的空气吹往两个方向:其一是向同一棵豆蔓上端的相邻叶子吹,其二是向远离豆蔓的空气中吹。他们检查了从茎蔓高处的叶子散发出来的气体,测量了它们产生的蜜汁量。被受害叶散发的气体吹拂到的叶子自己开始散发同样的气体,并同时产生蜜汁。没有暴露在受害叶散发的气体之中的叶子则没有变化。
  海尔实验示意图
  上面两幅图显示,海尔让甲虫侵害以灰色表示的叶子,然后检查同一株豆蔓和相邻另一株豆蔓上其他叶子周围的空气。上左图显示两株豆蔓上的所有叶子周围的空气中都含有相同的化学物质;上右图则显示当海尔把受害叶用塑料袋隔离之后,它们周围的空气异于两株豆蔓上所有其他叶子周围的空气。下面两幅图显示了海尔的第二个实验。他把来自受害叶的空气要么吹向同一株豆蔓的其他叶子(下左图),要么吹离这些叶子(下右图)。
  这个结果意义重大,因为它揭示,从受害叶释放的气体对于这一植株保护其他的叶子免受侵害来说是必需的。换句话说,如果一片叶子被昆虫或细菌侵害,它会释放气味,警告兄弟叶保护自己免受迫在眉睫的侵害,这就好比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台上点火是在警告即将到来的袭击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嗅”到了受害叶散发的气体的叶子对于接连而至的暴力侵害有了更强的抵抗力,这就保证了植株自身的存活。
  那么那些相邻的植株呢?如果它离被侵害的植株足够近,那就能从被害植株叶子之间的内部“对话”中获益。邻近的植株窃听到了附近的嗅觉对话,从中获取了关键信息,有助于它保护自身。在自然界中,这种嗅觉信号可传播至少几英尺(不同的挥发性信号传播的距离有远有近,这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就棉豆而言,它们天然就喜欢群居而生,这对于实现一株有难、八方知晓的目标来说是足够了。
  当邻近植株被噬食时,棉豆究竟闻到了什么东西?正如在菟丝子实验中描述过的“番茄香水”一样,“棉豆香水”也是多种气味的复合混合物。2009年,海尔和韩国的同事合作,分析了从被害植株的叶子散发出来的各种挥发物,以便确定化学信使究竟是什么。这里的关键在于鉴定那种明显负责与其他叶子进行通讯的化学物质。他们比较了遭受细菌感染的叶子所散发的物质和遭受昆虫取食的叶子所散发的物质。在这两种侵害下叶子释放的挥发性气体成分类似,唯有两种气体不同,才可以区别这两种侵害。受细菌侵害的叶子会释放一种叫作水杨酸甲酯的气体;被害虫摄食的叶子就不会释放这种气体,但会产生另一种叫茉莉酸甲酯的气体。
  水杨酸甲酯在结构上和水杨酸非常相似。在柳树皮中可以找到含量丰富的水杨酸。事实上,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描述了一种从柳树皮提取的、能够缓解疼痛和退热的苦味物质,现在已知就是水杨酸。古代中东的其他文明也用柳树皮入药,美洲原住民也是如此。多个世纪以后,我们知道水杨酸是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化学前体,而水杨酸本身也是现代的许多除痤疮洗面奶的关键成分。
  尽管柳树是水杨酸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天然来源,人们从中提取水杨酸已经很有年头了,但其实所有的植物都会制造或多或少的水杨酸。植物同时还制造水杨酸甲酯(顺便一提,这是奔肌15膏油的重要成分)。可是,植物为什么要生产止痛药和退热药呢?其实正如其他任何植物化学物质(即植物制造的化学物质)一样,植物并不是为了人类利益才制造水杨酸的。对植物来说,水杨酸是加强植物免疫系统的“防御激素”。当植物被细菌或病毒侵害时就会生产水杨酸。水杨酸可溶于水,它就从植物受感染的地方释放出来,通过维管系统到达植物的其他部位,发出细菌正在入侵的信号。植株的健康部位于是做出反应,开始进行多种方式的防御,要么杀死细菌,要么至少阻止瘟疫的扩散。在有的防御过程中,植物会在感染区域周围构筑一道由死细胞组成的壁垒,阻止细菌向植株其他部位移动。有时你能在叶子上见到这些壁垒,它们看上去是一些白点。在这些白点所在的叶片区域,细胞实际上是自杀了,这样它们附近的细菌就不能向远处扩散了。
  从更广的层面上看,水杨酸在植物和人体内的功能是相似的。植物用水杨酸帮助其避免感染(这意思就是说,植物在生病时会用到水杨酸)。而我们遇上引发疼痛的感染时,自古以来就应用水杨酸治疗,现在又应用了其现代衍生物阿斯匹林。
  回到海尔的实验上。在受到细菌侵害后,实验所用的棉豆散发水杨酸甲酯,这是水杨酸的挥发性形态。这个结果证实了十年前由拉特杰斯大学的伊利亚?拉斯金实验室所做的另一项工作,即水杨酸甲酯是烟草在遭受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主要挥发物。植物可以将可溶于水的水杨酸转化为挥发性的水杨酸甲酯,反之亦然。要理解水杨酸和水杨酸甲酯的不同之处,可以这样想:植物尝到水杨酸,而嗅到水杨酸甲酯。(正如我们所知,味觉和嗅觉是紧密相关的感觉。主要不同就在于,我们用舌头尝到可溶于水的物质,而用鼻子嗅到挥发性的特质。)
  在海尔把受感染的叶子用塑料袋包起来的时候,他隔绝了水杨酸甲酯从受感染的叶子飘往同一株豆蔓或邻近植株未受感染的叶子的过程。而当来自受感染的叶子的气体吹到未受感染的叶子之上,使它终于“闻”到水杨酸甲酯的时候,这片叶子就通过叶片表面微小的开口(叫作气孔)吸入这一气体。一旦进入叶片深处,水杨酸甲酯就重新转化为水杨酸,而我们已经知道,这就是植物在生病时所服用的药物。

  ……

前言/序言

  20世纪90年代,当我还是耶鲁大学一位年轻的博士后时,我就开始对植物和人类感觉的相似性产生兴趣了。我本来很想研究一种植物特有的、与人类生理不搭界的生物学过程(我家已经出了六位博士了,全都是外科医生,这很可能是我对这一环境状况做出的反应)。于是,植物如何用光来调节发育这个问题就深深吸引了我。在研究中,我发现了一组独特的基因,是植物在判断周边有光亮还是黑暗时所必需的。后来我又获得了一个完全在我的研究计划之外的发现:在人类DNA中也能找到这样的一组基因。这让我大为惊异。由此就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些表面上是“植物特有”的基因,在人体内起什么作用?多年之后,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知道,这些基因不光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存在,而且在两者体内都是用来(在其他发育过程中)调节个体对光的反应的!
  这让我认识到,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基因差异并不像我原来想的那么大。就在我自己的研究课题从植物对光的反应演化为果蝇的白血病的时候,我开始探索植物生理和人类生理的相似之处。我发现,尽管没有植物知道如何说“西蒙尔,喂我”,但的确有很多植物“知道”不少东西。
  实际上,在你家后院就能找到的花草树木都具备极为精密的感觉系统,只是你没怎么留心罢了。大多数动物能够选择环境,在风暴中寻找掩蔽之处,寻觅食物和配偶,或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然而,因为植物不能运动,无法移向更好的环境,它们必须有能力抵抗和适应持续变化的天气、不断霸占自己领地的邻居和大举入侵的害虫。因此,植物演化出了复杂的感觉和调控系统,这使它们可以随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而调节自己的生长。榆树必须知道它的邻居是不是遮住了阳光,这样它才能想办法向有阳光的地方生长;莴苣必须知道是不是正有贪婪的蚜虫打算把它吃光,这样它才能制造有毒的化学物质杀死害虫,保护自己;花旗松必须知道它的枝条是不是正在被猛烈的风撼动,这样它才能让树干长得更强壮一些;樱花树则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开花……
  在基因水平上,植物是比很多动物都更复杂的生命,在整个生物学领域那些最重要的发现中,有不少就是通过研究植物而获得的。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使用他制造的原始显微镜研究木栓时第一次发现了细胞。在19世纪,格雷戈尔·孟德尔用豌豆得出了现代遗传学定律。20世纪中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则用玉米揭示了基因的转座(跳跃)现象。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跳跃基因”是所有DNA的特征,而且和人类的癌症紧密相关。还有,我们都知道达尔文是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一些最重要的发现就属于植物特有的生理现象,其中有不少发现会在本书中加以介绍。
  显而易见,我对“知道”这个词的用法不合传统。植物并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哪一株植物都没有大脑,不能协调来自它全身的信息。然而,一株植物的各个部位仍然是紧密关联的,与光、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及温度有关的信息,持续不断地在根和叶、花和茎之间进行交换,这样才能让植物最好地适应环境。我们不能把人类行为和植物在它们的世界中的活动方式等同起来,但当你看到我在这整本书中使用的那些通常只用于表达人类经验的词语时,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用心。我在探讨植物看到什么或嗅到什么时,我并不是在声称植物有眼睛或鼻子(或是拥有各种情感的脑中输入了所有感觉)。但是我相信,这些用语有助于敦促我们以新的方式思考视觉、嗅觉、植物的本质,以及那个终极问题——我们是什么?
  本书并不是另一本《植物的秘密生活》。如果你在寻找那些认为植物和人一模一样的论述,那么在本书中你将一无所获。正如著名植物生理学家阿瑟·加尔斯顿早在1974年指出的,我们必须对“没有足够支持证据就提出的古怪说法”保持警觉。他说这话的时候,正是《植物的秘密生活》这本极为流行却无甚科学性的书在公众中流行最广的时候。这本书不光是误导了读者,更糟的是,还给科学界带来了一大后果——因为科学家对任何暗示动物感觉和植物感觉的相似性研究都十分警觉,这便妨碍了有关植物行为的重要研究。
  自《植物的秘密生活》掀起巨大的媒体风浪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在这期间,科学家对植物生命现象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中,我会介绍植物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证植物的确具有感觉。这本书并不打算对现代科学中植物感觉这个题目进行详尽而全面的综述,那样将会使本书变成一本除了最专业的读者以外没人能看得下去的教科书。相反,在每一章中我着重论述了人类的一种感觉,并把人类的这种感觉和植物的类似感觉相互比较。我讲述了感觉信息是如何被感知的,它是怎么得到处理的,以及对植物来说这种感觉的生态意义何在。在每一章中,就所讨论的感觉,我还同时提供了历史的和现代的理解视角。我选择了视觉、触觉、听觉、本体觉和记忆这几个主题来讨论,此外我还用了一章的篇幅专门讨论嗅觉,但我在本书中并没有专门关注味觉,因为嗅觉和味觉这两种感觉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植物。在用来自缅因州森林的木材建造的房屋里,我们醒来,倒一杯由产自巴西的咖啡豆烹制的咖啡,套上由埃及的棉花制成的T恤衫,在纸上打印报告,用汽车把孩子们拉到学校——而这汽车的轮胎是由非洲的橡胶制作的,其使用的燃料是汽油,也是由亿万年前死去的苏铁植物转变而成的。从植物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可以退热(想想阿斯匹林)或治疗癌症(紫杉醇)。小麦引发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卑微的马铃薯引发了大规模移民。而且,植物一直在刺激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惊奇:硕大的巨杉是地球上最大的独立的单一生物体,一些藻类却跻身最小的生物之列,而玫瑰毫无疑问能让所有人微笑。
  知道了植物的用处,那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多了解一下科学家已经在植物身上取得的发现呢?让我们开始行程,去探索植物内在生命背后的科学吧。首先我们要揭示,当植物在你家后院一动不动地消磨时光时,它们都看到了什么。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是一部深刻探索生命本质的哲学著作。它以一种超乎寻常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层层迷雾,去追寻那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并非试图提供一个枯燥的科学定义,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哲思的语言,揭示生命深层的韵律和智慧。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引入一个宏大的宇宙图景。在那里,星辰的诞生与熄灭,宇宙的膨胀与收缩,无不诉说着生命的宏大叙事。作者巧妙地将天体物理学的宏伟与微观世界的精妙连接起来,暗示着生命并非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熟悉的有机体,它可能是一种更普遍的存在形式,一种宇宙演化的必然。他以如诗的笔触描绘了宇宙尘埃如何孕育出生命的可能性,挑战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狭隘认知。 随后,焦点逐渐收拢,作者将我们带入地球,观察生命的萌芽和演化。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生物学分类,而是从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自我组织等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生命。他探讨了生命体如何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获取能量,维持自身的复杂性,并以惊人的适应力应对着变幻莫测的外部条件。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引人入胜的叙述,阐释了生命体内部的精妙平衡,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复制和变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不断超越自我,演化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我们常常忽视的静默存在——植物。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植物的生理功能,而是试图解读植物所蕴含的生命智慧。他认为,植物以其独特的方式,默默地解答着生命的一些根本问题。它们以极大的耐心,迎接着日升月落,四季更迭;它们以无言的坚韧,扎根于大地,汲取养分;它们以优雅的姿态,伸展枝叶,拥抱阳光。在作者眼中,植物是生命最纯粹的表达,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宣言。 作者深入剖析了植物与环境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他描绘了植物如何感知光线、水分、温度,并以令人惊叹的精确性做出回应。他讲述了植物之间如何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分享资源,甚至协同防御。这些并非简单的反射行为,而是生命体与环境深度融合的体现。植物的根系在地下悄无声息地探索,延伸出生命的网络;它们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进行着宇宙中最古老的能量转化。作者认为,这种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正是植物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令人着迷的是,作者通过对植物形态、生长模式、繁殖策略的观察,解读出它们所传达的生命信息。他看到了植物对“存在”的全然接纳,对“当下”的全然投入。它们不畏风雨,不惧严寒,只是静静地生长,繁衍,传递生命。这种生命的“存在即意义”的哲学,在喧嚣纷繁的人类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作者鼓励读者从植物身上汲取灵感,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命状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书中,作者也触及了“死亡”这一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他没有将死亡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看作生命循环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植物从衰败中回归泥土,滋养新的生命;它们的种子承载着生命的希望,等待着下一个轮回。这种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环,让死亡不再是恐惧的深渊,而是生命延续的序曲。作者用一种坦然而诗意的笔触,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普遍焦虑,展现了生命在宏大时空中的连续性。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也探讨了“意识”与“感知”。作者并未将意识局限于人类特有的范畴,而是提出了生命体普遍存在的“感知”能力。植物对环境的敏感反应,它们的内部调节机制,甚至它们的“选择性”生长,都暗示着一种超越简单机械反应的生命活力。他引申出,生命体对外界的感知,是其存在和演化的基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正是通过不断的感知和反馈来实现的。 本书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他以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思考,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和对宇宙万物的赞美。 在深入探讨了植物的生命哲学后,作者将视线引向了人类自身。他认为,人类的许多困惑和迷失,或许可以在大自然,尤其是在植物的生命模式中找到解答。我们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对物质的无尽索取,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疏离,都让我们偏离了生命的真实轨迹。植物以其缓慢而坚定的生长,以其顺应自然的姿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范式。 作者并没有给予读者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让读者自己去体悟。他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观察一株草的生长,去感受一棵树的呼吸,去倾听风吹过叶片的低语。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或许就蕴含着生命的宏大智慧。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广阔、更深刻的眼光来看待生命,看待自己,看待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旅程,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鼓励我们走出人类中心的傲慢,去理解和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它让我们意识到,生命并非一场孤立的个体奋斗,而是一个由无数生命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巨大网络。通过这本书,我们或许能够找回与自然的连接,找回生命的本真,理解生命的深层意义。这本书将引导我们去发现,原来,生命的答案,就蕴藏在最平凡的生命形态之中,等待着我们去静静地倾听和领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略微怀疑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生命奥秘”的书籍太多,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过度煽情。然而,这本书的论述方式却出乎意料的扎实而又充满人文关怀。它巧妙地将生物学的前沿发现,融入到对人类情感和生存哲学的探讨之中。例如,书中解析植物如何通过复杂的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和“防御”的部分,其逻辑推演严密得像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作者似乎拥有将科学的冰冷数据转化为温暖故事的魔力。特别是其中对比了不同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社会结构,让人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那些无形的契约和合作关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比喻,它们不仅解释了科学原理,更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让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仪式感。每次阅读,我都会泡一杯热茶,找一个光线柔和的角落,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的阅读空间。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能将一滴水珠在叶片上停留的方式,分析出背后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原理,同时还不失美感。特别是关于植物之间化学信息素的交流部分,那种无声的“对话”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如同史诗般的场景转换。它让人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数隐形信息流交织的世界里,只是我们缺乏解读这些信息的能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克制与深邃,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提供证据和视角,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速度慢了,看东西的时间长了,这是一种难得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颠簸的,但绝对是值得的。它并不是一本可以轻松一口气读完的书,因为它不断地抛出需要你停下来深思的问题。有那么几个章节,涉及到植物应对逆境的机制,描述得太过真实和残酷,让人不禁对生命的韧性产生一种混合着赞叹与悲悯的情绪。我记得有一段描写极端干旱环境下,植物如何进行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舍弃,那种为了整体存续而做出的“牺牲”,比很多历史故事中的抉择都更为宏大和悲壮。作者的文笔时而如同冷峻的纪录片解说,逻辑清晰,直击核心;时而又转变为充满激情的独白,探讨生命价值的本质。这种风格的快速切换,给阅读带来了极强的张力,像是在高山与深谷之间穿梭,每一次换挡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直面生命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法则。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洗涤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场与自然深处的对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的散文集。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和描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生命现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合作用的描述,它将复杂的化学过程描绘得如同神圣的仪式,让人不禁对外表的平凡之下蕴藏的巨大能量感到敬畏。书中的语言极其细腻,比如形容一片叶子如何迎向晨光,那种描摹的精准和情感的投入,让人感觉自己也一同站在清晨的露水中,沐浴着第一缕阳光的洗礼。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花园,那些静默生长的生命,似乎都在对我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种感悟是深刻的,它超越了知识的层面,直接触及了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没有声音的呐喊和赞美。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赋予非人类事物“人格化”特质的写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消弭了我的偏见。它没有简单地将植物拟人化,而是通过详尽的实证,揭示了它们内部运作机制的复杂性与智慧。它更像是一部用生物学语言书写的“哲学导论”。书中对植物体内信息传递网络的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分散式智能”的强大。这不仅仅是关于根系如何寻找水分或叶片如何优化光吸收,而是关于一个沉默的系统如何实现高效、去中心化的决策。读到后面,我开始觉得,我们对“智慧”的定义可能过于狭隘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从微观的细胞层面步步深入,最终延伸到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这种由小及大的视野拓展,令人心胸开阔。它提供的知识是实用的,但它带来的启示却是形而上的。

评分

书不错 内容很好 物流也很快

评分

书收到,京东快递服务一流啊

评分

还行,总体来说还不错,慢慢看吧,物流也比较快,有需要再来

评分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标题就已经足够了

评分

物流挺快的,包装也不错。

评分

宝贝不错,发货速度快,下次还来京东

评分

京东的东西快捷方便 优惠 一直选择京东购物

评分

品质有保证,送货很快,买东西就上京东!

评分

还记得以前听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这本书确实不错从植物的视角看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