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如果一个人能对着天上的事物沉思,那么在他面对人间事务时,其所言所思就会更加高尚。《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天文学革命:仰望星空400年》带给您的不仅仅是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学术研究,更多的则是一种沉思的高尚。
内容简介
《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天文学革命:仰望星空400年》为纪念天文望远镜发明400周年而出版的天文学专著。全书共6部分24章,介绍了天文望远镜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的近期进展。
目录
第一篇天文学发现中的创造力与技术
第1章以天之语解物之道..............................................3
中国古代的天体物理.....................................................................3
望远镜的发明..............................................7
20世紀物理学的发展.................................................................. 10
21世纪的前景........................................................................... 11
参考文献..............................................13
第2章现代望远镜发展对天文学的影响............................................. 14
引言...................................................................................... 14
X射线天文学的科技进展............................................................15
X射线天文学在方法论上的传承...................................................20
哈勃空间望远镜........................................................................21
欧南台的甚大望远镜..................................................................25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29
结论和展望..............................................................................31
参考文献.................................................................................32
第3章找寻宇宙中的"地球"及生命...................................................33
孕育生命的行星的星系环境33
系外行星的发现及其性质............................................................34
观测到的系外行星的统计特性......................................................38
开普勒任务:搜寻系外地球大小的行星.............................................42
参考文献.................................................................................45
......
前言/序言
天文学革命:仰望星空400年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关于天文学史上一次伟大变革的深度探索,聚焦于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诞生至今,长达四个世纪的辉煌历程。它不仅仅是罗列天文发现的编年史,更是一次深入解读人类如何一步步揭开宇宙神秘面纱、颠覆固有认知、重塑宇宙观的精彩叙事。从地球中心到太阳中心,从静态宇宙到膨胀宇宙,从牛顿力学的宏伟框架到广义相对论的奇妙时空,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知识的海洋,感受科学精神的磅礴力量。 详细内容: 第一章:星辰的低语——从伽利略到牛顿的革命前夜 在哥白尼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统治了西方思想长达一千四百多年。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行星以及恒星都围绕着它旋转。这种观念与当时的哲学、宗教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构成了人们对宇宙的普遍认知。然而,随着观测技术的缓慢发展,一些微小的瑕疵开始显现。 伽利略·伽利雷,这位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工程师和天文学家,用他自己改进的望远镜,彻底打开了观察宇宙的新大门。他的观测结果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根深蒂固的地心说。他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和山脉,打破了天体完美无瑕的古希腊神话;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证明了并非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他观察到金星呈现出圆缺变化,这与它绕太阳运转的设想吻合,而与绕地球运转的预测相悖;他甚至看到了银河是由无数的星星组成的,这极大地拓展了宇宙的尺度。伽利略的发现,不仅是科学的突破,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他因此受到了宗教审判,但也因此点燃了科学革命的火炬。 约翰内斯·开普勒,一位极富数学天赋的德国天文学家,在第谷·布拉赫留下的海量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他揭示了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美的圆形,这颠覆了古希腊人对天体运动的圆形完美主义的执念。他还发现了行星的运行速度并非恒定,而是根据与太阳的距离而变化,远日点速度慢,近日点速度快。开普勒的定律,虽然还没有给出运动背后的原因,但却以惊人的精度描述了行星的运动轨迹,为后来的理论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艾萨克·牛顿,这位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集大成者,将前人的发现升华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为何行星会围绕太阳运转,为何苹果会落地。他发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强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牛顿力学体系,如同一座巍峨的科学宫殿,为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和理论框架。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标志着经典物理学时代的开启,也彻底巩固了日心说的地位。 第二章:宇宙的测量师——天文学的量化与精确 在牛顿力学建立之后,天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确测量和数量化描述的时代。天文学家们开始致力于测量天体的距离、大小、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威廉·赫歇尔,一位来自德国的音乐家转行的天文学家,通过不懈的观测,绘制了更为详细的星图,并发现了天王星,这是人类自古代以来首次发现的新行星,极大地拓展了太阳系的边界。他对恒星分布的研究,也初步勾勒出了银河系的形状。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行星轨道的精确测量变得可能。基于牛顿的引力理论,天文学家们能够预测行星的运动,并解决一些观测上的小偏差。例如,对天王星轨道的异常观测,最终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法国数学家勒维耶和英国数学家亚当斯,在独立计算后,几乎同时预测了海王星的可能位置,并最终被观测证实。这一发现,成为了牛顿引力理论的又一个辉煌胜利。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们也开始尝试测量恒星的距离。视差法是测量近距离恒星距离的基本方法,通过在地球轨道不同位置观测同一颗恒星,利用三角形原理计算距离。虽然早期测量精度不高,但它为天文学家们提供了理解宇宙尺度的初步概念。 第三章:星系的黎明——超越太阳系的视野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天文学家们的视野逐渐从太阳系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宇宙。关于“星云”的本质,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这些模糊的光斑,究竟是位于银河系内的恒星集团,还是遥远独立的宇宙岛屿? 埃德温·哈勃,一位美国天文学家,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胡克望远镜,对仙女座星云进行了深入观测。他发现了其中存在着周期性变亮的造父变星,通过测量这些变星的亮度变化周期,他得以计算出仙女座星云的距离。结果惊人地表明,仙女座星云距离地球远达数百万光年,远远超出了银河系的范围。这一划时代的发现,证明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并非宇宙的全部,而是众多宇宙岛屿(星系)中的一个。宇宙的尺度被无限地放大,人类的宇宙观再次被颠覆。 哈勃的发现,开启了“星系时代”。天文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个由无数星系组成的浩瀚结构。对星系的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了天文学的重要课题。 第四章:宇宙的膨胀与相对论——时空的奇妙舞步 20世纪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理解宇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狭义相对论颠覆了绝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揭示了光速不变原理以及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E=mc²)。 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重新诠释为时空弯曲的结果。质量和能量会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而物体在这种弯曲的时空中运动,就表现为我们所说的“引力”。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为描述宇宙的整体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强大的数学工具。 与此同时,天文学家们也通过观测发现,宇宙并非静止不变的。哈勃在对遥远星系的光谱进行分析时,发现了“红移”现象——来自遥远星系的光,其光谱会向红端移动,这意味着这些星系正在远离我们。并且,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与它们到我们的距离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发现,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理论预测不谋而合。宇宙正在膨胀,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如果宇宙在膨胀,那么回溯时间,宇宙必然起源于一个更小的、密度更高的状态。这为后来的大爆炸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从大爆炸到未来 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最成功的模型。它描述了宇宙起源于一个极度高温、高密的奇点,并在大约138亿年前开始膨胀。在膨胀过程中,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基本粒子形成,原子核合成,恒星和星系诞生,最终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浩瀚宇宙。 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CMB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它均匀地弥漫在整个宇宙空间,其温度和微小的涨落,精确地印证了大爆炸模型对早期宇宙状态的预测。 恒星的演化,是理解宇宙结构形成的关键。恒星在不同阶段的核聚变过程,产生了构成我们身体和周围世界的各种元素。从氢和氦开始,通过恒星内部的核反应,逐渐合成了碳、氧、铁等更重的元素。当大质量恒星结束生命时,它们会以超新星爆发的形式将这些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也是在这样的宇宙演化过程中诞生的。太阳是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它的形成大约发生在46亿年前,由一片旋转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在引力作用下坍缩而成。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则是在围绕年轻太阳形成的行星盘中逐渐吸积而成的。 第六章: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的未解之谜 尽管现代宇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宇宙仍然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物质。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星系旋转速度、星系团的引力效应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发现可见物质所提供的引力远远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暗物质的存在,被认为是弥补引力缺口的关键。然而,暗物质的本质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能够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的方法。 暗能量,是比暗物质更神秘的存在。它是一种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未知能量。如果在宇宙早期,引力是主导力量,那么在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后,暗能量的效应逐渐显现,导致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断加快。暗能量的性质,是当前宇宙学研究中最前沿、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结语: 《天文学革命:仰望星空400年》,是对人类探索宇宙伟大历程的一次回溯与致敬。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好奇心和勇气的史诗。从古代的仰望星空,到近代的科学观测,再到今天的宇宙探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的世界观也在一次次革命性的发现中被重塑。每一次对宇宙的深入理解,都让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产生新的思考,也激发着我们继续向未知迈进的决心。这部书,将带领读者一同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继续仰望那片神秘而壮丽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