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将自己的身体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躺倒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着手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他们发现一连串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 兰登猛然领悟到,馆长其实是峋山隐修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成立于一〇九九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一个既能给人启迪又异常危险的秘密。 兰登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足迹遍及巴黎、伦敦,他们不断遭人追杀。除非他们能够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否则,峋山隐修会掩盖的那个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作者简介
丹·布朗(Dan Brown,1964-),美国著名畅销作家,毕业于阿默斯特大学,曾是一名英语教师。一九九六年开始写作,先后推出了《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和《失落的秘符》五部小说,其中《天使与魔鬼》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而《达·芬奇密码》一经问世就高踞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打破销售记录,成为史上畅销的小说,创下书市奇迹。其后,他历时六年完成的新作《失落的秘符》首印量高达六百五十万册,在开始发售三十六小时后全球销量已破百万,成为被经济危机的乌云笼罩的美国书市年度大亮点。而他的新作《地狱》,也于二〇一三年五月十四日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第l章
罗伯特·兰登慢慢醒来。
黑暗中电话铃响了起来——一种微弱的、不熟悉的响声。他伸手去摸床头灯,把灯打开。他眯着眼打量了一下环境,发现这是一间文艺复兴风格的豪华卧室,路易十六风格的家具,装饰有手工湿壁画的墙面,还有一张宽大的四柱红木床。
我到底是在什么地方?
挂在床柱上的提花浴衣上写着:巴黎丽兹酒店。
雾在慢慢散去。
兰登拿起听筒,“您好!”
“兰登先生吗?”一个男人的声音问道,“但愿我没有吵醒您!”
他睡眼惺忪地看了看床边的钟。午夜十二时三十二分。他刚睡了一个小时,但感觉如昏死过去似的。
“我是酒店接待员,先生.打扰您了,很抱歉,但是有位客人要见您。他坚持说事情非常紧急。”
兰登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客人?这时他的目光汇聚到床头柜上一页皱皱巴巴的宣传单上:
巴黎美国大学
竭诚欢迎
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
罗伯特.兰登今晚莅临赐教
兰登哼了一声。今晚的报告——一幅有关隐藏于沙特尔大教堂基石上的异教符号幻灯片——很可能激怒了哪位保守听众。极有可能是有宗教学者上门找碴儿来了。
“对不起,我累了,而且……”兰登说。
“可是,先生,”接待员赶紧打断了他,压低了声音,急迫地耳语道,“您的客人是位重要人物。”
毫无疑问,他的那些关于宗教绘画和教派符号学的书使他不太情愿地成了艺术圈子里的名人。去年他与一个在梵蒂冈广为流传的事件有牵连,此后他露面的频率提高了上百倍。打那以后,自命不凡的历史学家和艺术迷们便源源不断地拥向他家门口。
兰登尽量保持礼貌地说:“麻烦您记下那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告诉他我在周二离开巴黎前会给他打电话。谢谢。”接待员还没来得及回话,他便挂上了电话。
兰登坐了起来,对着旁边的《客人关系手册》蹙着眉头。手册封面上自吹自擂地写道:如婴儿般沉睡于灯火辉煌的城市,酣睡于巴黎丽兹酒店。他转过头疲倦地凝视着对面的大镜子。回望着他的是个陌生人,头发乱莲蓬的,疲惫不堪。
你需要休假,罗伯特。
去年他可元气大伤,憔悴了许多。但他不愿意在镜子里得到证明。他本来锐利的眼睛今晚看起来模糊呆滞。硕大干瘪的下巴上满是黑黑的胡茬儿。在太阳穴周围,花白的毛发与曰俱增,正侵蚀他那浓密的又粗又黑的头发。虽然他的女同事们一直说花白的头发使他显得更儒雅,可兰登不那么想。
但愿《波士顿杂志》现在能看到我的样子。
颇使兰登感到尴尬的是,上个月《波士顿杂志》把他列为该市十大最有魅力的人物,莫名其妙的荣誉使他不断成为哈佛同事首当其冲的调笑对象。今晚在离家三干英里的地方,他作报告时,那种赞扬再度出现,令他惴惴不安。
女主持人向巴黎美国大学海豚馆里满满一屋子人宣布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今晚的客人不需要介绍。他写了好多本书,如:《秘密教派符号学》、《光照派的艺术》和《表意文字语言的遗失》等。我说他写了《宗教圣像学》一书。其实我也只是知道书名,你们许多人上课都用他的书。”
人群中学生们拼命地点头。
“我本打算介绍他令人难忘的履历,然而……”她以调侃的眼神瞥了一眼坐在台上的兰登。“一位听众刚递给我一个……什么呢?……可以说是更有趣的介绍.”
她举起了一本《波士顿杂志》。
兰登缩了缩身子。她到底从哪搞到那玩意的?
女主持人开始从那篇空洞的文章中朗读已选取的片段。兰登感到自己在椅子上越陷越深。三十秒钟后,人们龇着牙笑了起来,而那女人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兰登先生拒绝公开谈及去年他在梵蒂冈选举教皇的秘密会议上所起的非凡作用,这使人们对他越发产生了兴趣。”女主持人进一步挑逗听众说:“大家想不想多听一些?”
大家一齐鼓掌。
但愿有人能让她停下来。兰登默默祈祷道。但她又继续念那篇文章。
“虽然兰登教授可能不像有些年轻的崇拜者认为的那样风流倜傥,可这位四十来岁的学者却拥有他这个年龄不多见的学术魅力。他只要露面就能吸引很多人,而他那极低的男中音更是使他魅力大增,他的女学生把他的声音形容为‘耳朵的巧克力’。”
大厅内爆发出一阵大笑。
兰登有些尴尬,只能强装笑脸。他知道她马上又会说出“哈里森。福特穿着哈里斯花格呢”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因为他穿着哈里斯花格呢裤子和柏帛丽高领绒衣。他原以为今晚终于可以安全地这么穿而不致惹出那样荒谬的说法来。他决定采取措施。
“谢谢您,莫尼卡。”兰登提前站了起来,并把女主持挤下讲台。“《波士顿杂志》显然非常会编故事。”他转向听众并发出了窘迫的叹息声。“如果我知道你们谁提供了那篇文章,我就请领事把他驱逐出境。”
听众又大笑起来。
“好喽,伙计们,你们知道,我今晚到这儿是要谈谈符号的力量。”
兰登房间的电话铃再一次打破沉寂。
他拿起电话,迟疑地咕哝道:“喂!”
不出所料,正是接待员。“兰登先生,真抱歉,又打扰您。我打电话是想告诉您,您的客人正在去您房间的路上,我想我应该提醒您一下。”
兰登现在一点睡意也没有了。“是你把那人打发到我房间的?”
“抱歉,先生,但像他这样的人……我想我不敢冒昧地阻止他。”
“到底是谁?”
但是门房接待员已挂断了电话。
话音未落,已有人用拳头重重地敲门。
兰登感到一阵不安。他匆忙下床,感到脚趾头深深地陷到地上的萨伏纳里地毯里。他穿上酒店的睡衣朝门口走去。“哪一位?”
“兰登先生吗?我需要和您谈谈。”对方以尖利的、颇具权威的口吻大声喊道。他说的英语有很重的口音。“我是中央司法警察局的杰罗姆·科莱侦探。”
兰登怔了一下。司法警察局?这大致相当于美国的联邦调查局。
他没把安全链取下,只是把门开了几英寸宽的小缝。盯着他看的那个人的脸消瘦而苍白。那人特别干练,身着蓝制服,看样子像个当官的。
“我可以进来吗?”那特工问道。
陌生人灰黄的眼睛打量着兰登,使他感到局促不安。“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警务探长在一件私事上需要您发挥一下专长。”
“现在吗?深更半夜的。”兰登挤出一句话来。
“你本打算今晚和卢浮宮博物馆长会面的。是吧?”
兰登突然感到一阵不安。他和那位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长雅克.索尼埃本来约定在今晚的报告后见一面,小酌一番,可索尼埃根本就没露面。“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在他的‘日记本’中看到了你的名字。”
“出什么事了?”
侦探沉重地叹了一口气,从窄窄的门缝里塞进一张宝丽莱陕照。
看了照片,兰登浑身都僵住了。
“照片是不到半小时前拍的一一在卢浮宫内拍的。”
凝望这奇怪的照片,他先是感到恶心和震惊,继而感到怒不可遏.
“谁竟然干出这种事!”
“鉴于你是符号学方面的专家,且你原打算见他,我们希望你能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兰登看着照片,既恐惧又担心。那景象奇怪得让人不寒而栗,他有一种不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年多以前兰登也看到过一具尸体的照片,也遇到了类似的求助。二十四小时后,他险些在梵蒂冈城丧了命。这幅照片和那幅完全不同,但情景却是那样相似,使人不安。
侦探看了看表说:“探长正在等您,先生。”
兰登没太听清他说什么。他的眼睛还在盯着那张照片。“这个符号,尸体如此奇怪地……”
“你是说放置?”侦探接着说道。
兰登点了点头,又抬起头,感到有一股逼人的寒气袭来。“这是谁,竟会对人干出这等事来。”
侦探似乎面无表情。“您不知道,兰登先生,你在照片上看到的……”他顿了顿说道,“是索尼埃先生自己把自己弄成那样子的。”
……
前言/序言
《达·芬奇密码》并非一本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生平或其艺术作品的传记,也非深入剖析达·芬奇个人生活、情感经历或其绘画创作技巧的学术研究。它不属于艺术史领域的著作,亦非对达·芬奇故居、博物馆收藏或其作品修复过程的详细记录。 这本书的故事线索,并非围绕达·芬奇某一件具体画作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或是对其艺术风格进行严谨的学术考证。读者也无法从中找到关于达·芬奇作为工程师、发明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事迹,或是对他的科学笔记、解剖学研究进行逐一解读。它不涉及对达·芬奇晚年生活,或者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流传、保存的详细考证。 《达·芬奇密码》的真正吸引力,在于其构建的一个宏大且充满争议的叙事。故事的主人公,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一位以解读古老符号和图像而闻名的学者,被意外卷入了一系列离奇的死亡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似乎都与某个古老的秘密组织以及隐藏在艺术品中的神秘线索息息相关。 故事的开端,发生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一位德高望重的策展人,在博物馆内神秘死亡,他的遗体旁边留下了一串令人费解的符号和谜题。这些线索,直指达·芬奇的艺术杰作,尤其是那幅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兰登教授被警方请来协助破案,他迅速意识到,这些符号并非简单的涂鸦,而是通往一个惊天秘密的钥匙。 随着调查的深入,兰登教授与一位法国密码学家索菲·奈芙,一同踏上了追寻真相的危险旅程。他们发现,这个秘密组织,可能与教会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这个秘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耶稣基督的时代。他们需要在警方的追捕、神秘组织的阻挠以及时间紧迫的压力下,解读层层谜团,寻找隐藏在艺术品、历史文献以及古老建筑中的证据。 本书的叙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融合了历史、宗教、艺术、密码学等多种元素。读者将跟随兰登和索菲,穿越巴黎、伦敦等地的著名地标,探访古老的教堂、神秘的地下通道,一步步揭开被掩埋了数个世纪的惊人真相。 这个真相,涉及到宗教历史中一个极其敏感且极具颠覆性的议题。它挑战了传统教会所宣扬的许多核心教义,并且指向了一个可能彻底改变人们对基督教历史认知的发现。书中的秘密组织,为了守护这个秘密,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杀戮。而兰登和索菲,则成为了这个秘密的守护者,他们必须在真相暴露之前,将它公之于众,或者将其彻底埋葬。 《达·芬奇密码》中,许多看似寻常的艺术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达·芬奇的画作,不再仅仅是美丽的艺术品,而是承载着加密信息的载体。例如,他画中人物的姿势、眼神,画面的构图,甚至笔触的细微差别,都可能隐藏着指向下一个线索的密码。索菲,这位精通密码学的女性,在解读这些符号和信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智慧和勇气,与兰登的学术才华相结合,使得他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 故事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历史上著名人物和事件的探讨,这些探讨并非对历史事实的严谨考证,而是为了构建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作者巧妙地将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传说、宗教典故与虚构的阴谋论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书中对达·芬奇的描绘,更多地是从他作为一位天才的智者,以及可能知晓某个惊人秘密的“预言家”的角度出发。他留下的艺术作品,被视为他留给后人的“密信”,等待着有缘人来解读。这种解读,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鉴赏,而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达·芬奇密码》的魅力还在于它提出的问题,以及它所引发的思考。它迫使读者去质疑一些被长期接受的观念,去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书中的每一个谜团,都像一扇扇门,推开一扇,又会引出更多的谜题。这种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智力与胆识的冒险之中。 本书的结尾,也同样充满了震撼和出人意料。在历经重重考验之后,兰登和索菲终于找到了那个隐藏了几个世纪的真相。然而,这个真相的揭露,却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和讨论。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开放式空间。 总而言之,《达·芬奇密码》是一部以悬疑、惊悚为主导,融合了历史、宗教、艺术解密等多种元素的畅销小说。它并非一本关于达·芬奇本人生平、艺术创作或科学研究的传记或学术著作,而是通过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作为线索,编织了一个关于古老秘密、宗教阴谋以及历史真相的惊险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解开隐藏在艺术品中的密码,追寻一段被掩埋的惊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