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是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计算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等一批新兴的经济学科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提出的,不同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或理性人假设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亲社会的社会偏好,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视野,并提供了一个可以与新古典主义相抗衡的、具有颠覆性和替代性的理论框架。本书对这一前沿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前瞻性的介绍与探讨,可以为广大经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学者尽快融入这场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经济学创新思潮,有益于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论:超越新古典——从批判走向建构
1.1 三大理论假设
1.2 三大分析范式
1.3 三大技术工具
1.4 整合与展望
第一篇 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
第2章 人类亲社会行为的事实与依据
2.1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
2.2 信任博弈实验中的信任行为和可信任行为
2.3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
第3章 超越自利假设的社会偏好理论
3.1 社会偏好的理论模型
3.2 社会偏好的测度和外部有效性
3.3 社会偏好的分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检验
4.1 最后通牒实验中拒绝行为的社会偏好检验
4.2 信任博弈实验中投资行为和回报行为的社会偏好检验
4.3 公共品博弈实验中合作行为的社会偏好检验
第二篇 来自脑成像的证据
第5章 情感脑: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5.1 情感为什么重要
5.2 情感与决策
5.3 情感脑:人类情感的神经机制
5.4 基本情感与次生情感
第6章 社会脑: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
6.1 社会脑假说与人类心智理论
6.2 心智理论与社会认知
6.3 社会认知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6.4 同情心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第7章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的神经基础
7.1 人类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的神经基础
7.2 正义感(利他惩罚偏好)的神经回路
7.3 人类公平感(差异厌恶偏好]的脑科学证据
……
第三篇 来自计算机仿真的证据
附录
精彩书摘
本节的主要贡献在于我们证实了不平等厌恶偏好在公共品博弈实验合作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不平等厌恶偏好和互惠偏好的区别及其在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具体表现,该结论说明公共品博弈实验与本书4.2节关于信任博弈实验中的投资行为的动机分析呈现社会偏好的结论存在差异性,即前者受不平等厌恶偏好的显著影响,而后者受互惠偏好的显著影响。同时本节对四组公共品博弈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违背经济人假设的亲社会行为的存在,而且也论证了公共品投资额存在显著的期数效应。本节还分析了两个外生因素即组群规模和结构搭配对公共品投资额的影响,通过我们的实验数据和其他三组公共品博弈数据的两两对比分析发现,组群规模和结构搭配对公共品投资均没有显著影响,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偏好特别是不平等厌恶偏好对合作水平的重要影响。本节最大的不足在于,虽然论证了不平等厌恶偏好对个体公共品投资额的影响,但是并没有通过实验设计把个体的不平等厌恶偏好进行具体测度,进而深入分析个体不平等厌恶偏好的差异对个体合作水平的影响。正如我们在文献综述中关于三种社会偏好理论测度的文献回顾中提到的那样,布兰科等人(Blancoeta1.,2010)以及丹尼伯格等人(Dannenbergetal.,2007)的文献已经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今后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获取中国样本数据对该问题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社会偏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关于社会偏好的研究可以围绕社会偏好的异质性、社会偏好的相关性和社会偏好的稳定性展开分析。本章的核心内容即社会偏好对亲社会行为的解释实际上对应着社会偏好的异质性研究,社会偏好的异质性也是社会偏好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按照常见的三种经典博弈实验中的亲社会行为展开,以人类社会中常见而被主流经济学忽视的公平行为、信任行为和合作行为的社会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响应者拒绝提议者一个正的分配方案行为的社会偏好解释;(2)信任博弈实验中委托人的信任投资行为以及代理人的可信任回报行为的社会偏好解释;(3)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的社会偏好解释。通过我们自己设计的实验数据以及运用相关文献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研究结论。归纳起来,本章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个:
……
前言/序言
自利的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中最核心的理论假设。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博弈论转向,这一假设却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一些著名的博弈案例,如囚徒困境、公地悲剧、信任博弈和公共品博弈中,自利的决策却不能给决策者带来最优结果,使“理性人”假设与“帕累托最优”假设产生了重大矛盾,从而导致高效率的公共合作无法实现,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困境”( Social Dilemma)。但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有关社会困境的行为实验,一些不囿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家却发现,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并非只是考虑自身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也会兼顾他人、集体或社会利益,这种行为被称为“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于是,一个新的、具有替代性的理论假设得以诞生:个人不仅具有自利的“个人偏好”,而且还具有亲社会的“社会偏好”( Social Preferences)。在这个新的假设下,社会困境可以被化解,而传统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内在矛盾也得到消除。
当然,一个新的假设或理论是需要证明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演化经济学( Evolutionary Economics)、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神经经济学( Neuroeconomics)等一大批新兴的经济学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同时还引起了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演化动力学甚至脑科学的广泛关注,使这一领域成了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之间,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重镇。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间,仅《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刊》(PRS)四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就发表相关研究文献300多篇,包括经济学及各相关学科在内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都为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的证据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本书就是对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所做的一个全面梳理、整合与综述。当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包含了我们自己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理解和研究,特别是提出了一些新的、以中国本土案例为样本的证据。全书由导论(第1章)和三篇内容组成,第一篇为“来自行为实验的证据”(包括第2、3、4章),第二篇为“来自脑成像的证据”(包括第5、6、7章),第三篇为“来自计算机仿真的证据”(包括第8、9、10章)。其中,导论与第三篇由叶航撰写,第一篇由陈叶烽撰写,第二篇由贾拥民撰写。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ICSS)的研究生为我们的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们是:谈非(现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经济学系攻读PH. D)、丁玫(现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中心攻读PH.D),以及在读博士生李欢、王国梁、罗俊、张弘、李燕、邹铁钉、郑昊力、黄达强、陈姝、应理建和在职博士生浙江财经大学教师郑恒与纪云东。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批准号:11JHQ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科研培育项目)对本项研究给予了资助。
超越经济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Beyond Homo Economicus]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评分
☆☆☆☆☆
首先,实验经济学以可犯错误、有学习能力的行为人取代以往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取代单纯的数学推导,解决以往实证研究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世界不一致的问题。
评分
☆☆☆☆☆
评分
☆☆☆☆☆
普洛特和弗农·史密斯将实际付给被实验者的报酬总和与最大可能报酬的比率视作实验的“效率”,并把“效率”作为比较分析相互竞争理论的依据,探讨如何改进理论模型。甚至在没有现成理论的情况下,根据效率来提出和验证新的理论。
评分
☆☆☆☆☆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评分
☆☆☆☆☆
比较与评估
评分
☆☆☆☆☆
评分
☆☆☆☆☆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