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脑病名方》择取了历代中医典籍和近现代名医治疗脑病经用有效的名方,参考中西医对脑病的分类方法,将全书分为中风、中风后遗症(痿痹、喑痱)、眩晕、头痛、痴呆、颤证、面瘫、厥证共九部分。每首方剂按照方名、来源、组成等依次排列,内容丰富,条分缕析,井然有序,旨在为临床中医诊治脑病提供借鉴。
《读经典学名方系列:脑病名方》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以及广大患者阅读参考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风
泽术糜衔散(《素问·病能论》)
风引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侯氏黑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
五苓散(《伤寒论》)
续命汤(《外台秘要》)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小续命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大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大续命散(《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排风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贼风第三》)
排风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
芎劳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防风汤(《备急千金要方》)
大防风汤(《备急千金要方》)
吃力伽丸(《外台秘要》)
紫雪丹(《外台秘要·卷十八》)
三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三黄汤(《医宗金鉴》)
扶金汤(《外台秘要·卷十四》)
独活散(《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舒筋保安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生姜生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神异温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八味顺气散(《济生方·中风论治》)
青龙妙应丸(《济生方·中风论治》)
局方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活络通经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荆沥汤(《圣济总录·卷五》)
荆沥汤(《普济方·卷八十九》引《指南方》)
荆沥汤(《圣济总录·卷九》)
灵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灵宝丹(《简易》引《叶氏方》)
仁寿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神仙解语丹(《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白丸子(《圣济总录·卷六》)
真方白丸子(《瑞竹堂方》)
青州白丸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养正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增损茵芋酒(《妇人大全良方》)
追风应痛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天麻丸(《丹溪心法》)
天麻丸(《古今医鉴》)
愈风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愈风汤(《回春录》)
三化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疏风汤(《医学发明》)
疏风汤(《万病回春》)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通圣散(《医学启源》)
润肠丸(《丹溪心法》)
润肠汤(《寿世保元》)
……
第二章 中风后遗症 痿痹
第三章 中风后遗症 喑痱
第四章 眩晕
第五章 头痛
第六章 痴呆
第七章 颤证
第八章 面瘫
第九章 厥证
精彩书摘
小续命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组成】麻黄一两防己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甘草一两芍药一两川芎一两杏仁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用法】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良;不愈,更合三至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
【功用】扶正祛风。
【主治】正气内虚,风邪外袭。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喁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八风五痹,痿厥。产后中风。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方解】本方为麻黄汤合桂枝汤加味组成,麻黄汤疏达肌表,桂枝汤调和营卫,藏刚柔相济之妙,寓表里互调之功;麻黄、桂枝散瘀通脉,防风、防己祛风胜湿;人参益气补中,白芍养血和营;黄芩清热,附子散寒,杏仁宣肺祛痰,生姜温胃止呕,甘草和中调药,共治风寒入络,血凝脉涩之证。
【临床应用】
1.随症加减无汗恶寒,倍麻黄、杏仁。有汗恶风,倍桂枝、芍药。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加葛根。无汗身凉脉沉细,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
2.历代名家的应用经验
(1)《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人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
(2)《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未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揉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
(3)《成方便读》: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悲寒无汗者,倍麻黄、防风;恶风有汗者,倍桂枝、白芍;身热有汗不恶寒者,加石膏、知母,减附子;身热有汗不恶风者,加葛根,减附子;身凉无汗者,倍附子;身凉有汗者,倍桂枝、附子。
……
前言/序言
《医圣遗篇:古方辨治疑难杂症》 引言: 在浩瀚的中医药学长河中,古老而精深的方剂学始终是探究疾病根源、守护生命健康的璀璨明珠。无数医家穷其一生,研习经典,融汇实践,方才凝练出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的经典名方。然而,当面对今日纷繁复杂的临床疑难杂症时,我们不禁要问:古圣先贤的智慧,能否穿越时空,为我们拨开迷雾? 《医圣遗篇:古方辨治疑难杂症》正是带着这样的探索与希冀而诞生。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的简单罗列,亦非对现代医学理论的仓促嫁接,而是致力于挖掘古方在辨治现代疑难杂症中的潜能,探寻“遗落在时光里的医圣之言”,为当代医者提供一套更为精准、有效的辨治思路与实践方法。我们深信,那些古老智慧中蕴含的辨证论治精髓,恰恰是应对许多棘手病症的关键所在。 内容梗概: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历代经典医籍中记载的、经过临床实践反复验证的、对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疗效的古老方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疾病的发生特点、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最新的临床观察,提供一套融汇古今、内外兼修的辨治体系。本书的编写,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核心理念,力求将古方的精髓与现代临床需求相结合,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第一部分:溯源经典,古方精蕴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归中医药学的源头,深入理解经典方剂的生成逻辑与核心思想。 第一章:方剂学的历史演进与思想脉络: 回顾方剂学的发展历程,从《黄帝内经》的“治病求本,求诸肾”到《伤寒杂论》的“辨证施治,方证对应”,再到后世医家在遣方用药上的创新与发展。重点阐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辨证论治的理解与实践。 第二章:经典方剂的辨证论治精要: 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的代表性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半夏泻心汤、桂枝茯苓丸、逍遥散等,深入解读其组方原理、药物配伍的妙处,以及针对不同证候的辨别要点。强调如何通过细致的辨证,准确找到与方剂相对应的病机。 第三章:方剂的加减变化与灵活运用: 探讨经典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加减法来适应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介绍常用的加减原则,如“随证加减”、“随证损益”,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兼证、地域、时令等因素,对经典方剂进行精细化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第二部分:融汇古今,辨治现代疑难杂症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将经典古方的理论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重点针对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且治疗难度较大的几类疑难杂症,提供基于古方辨证的治疗思路。 第四章:复杂痹证的古方辨治: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痹证: 深入分析这类疾病的病机,探讨是否可以从“寒湿痹”、“风湿痹”、“湿热痹”、“瘀血痹”等传统证型中寻找切入点。重点介绍如《金匮要略》中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丹参汤等在风湿痹痛中的应用。结合现代研究,解析古方中某些成分(如川乌、附子、桂枝、白芍、桃仁、红花等)的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 颈肩腰腿痛的疑难证治: 针对老年性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从“肝肾亏虚”、“瘀血阻络”、“痰湿内阻”等角度进行辨证。介绍如补肾健骨方、活血化瘀方、祛风散寒方等古方思路,并提供具体的方剂组合。 第五章:脑病变及神经系统疑难证治: 中风后遗症(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 结合“中风”的传统概念,分析其与现代“脑血管病”的异同。重点探讨“痰瘀阻络”、“肝风内动”、“气虚血瘀”等证型,介绍如苏合香丸、血府逐瘀汤、镇肝熄风汤等方剂的辨治思路,并分析其在改善脑循环、修复神经功能方面的潜力。 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早期干预与延缓: 从“心脾两虚”、“肾精亏虚”、“痰浊蒙蔽”等角度出发,探讨古方在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上的改善作用。介绍如益智健脑方(如大补元煎、益智仁方)、化痰开窍方等的应用。 头痛、眩晕的复杂辨治: 针对慢性顽固性头痛、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从“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头痛”等角度进行辨证。介绍如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窍活血汤等经典方剂的运用。 第六章: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古方妙治: 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辨证施治: 从“胃脘疼痛”的“虚实寒热”入手,结合“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热内蕴”等证型,介绍如香砂六君子汤、黄连温胆汤、左金丸等方剂在调理脾胃、缓解症状方面的作用。 顽固性便秘、腹泻的对症方药: 探讨“寒秘”、“热秘”、“虚秘”以及“湿泻”、“寒泻”、“热泻”等证型,介绍如润肠丸、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等方剂的辨治要领。 第七章:呼吸系统及其他疑难病症的古方探索: 慢性咳嗽、哮喘的辨证治疗: 从“痰”、“咳”、“喘”三个关键病机入手,结合“风邪犯肺”、“寒痰阻肺”、“热痰壅肺”、“肺虚”等证型,介绍如杏苏散、射干麻黄汤、桑菊饮、补肺阿胶散等方剂的运用。 失眠、焦虑等情志病症的古方调理: 探讨“心神不宁”的病因病机,从“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火扰心”等角度,介绍如酸枣仁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安神定志丸等方剂在安定情志、改善睡眠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临床实践与理论升华 第八章:古方辨治的现代解读与机制探讨: 结合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对部分经典方剂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现代阐释,探讨古方在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等方面的现代意义。 第九章:疑难杂症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强调在运用古方辨治疑难杂症时,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药选择与调整。介绍如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把握病情,从而使古方发挥最大疗效。 第十章:临床案例精选与经验分享: 收录一系列通过古方辨治取得显著疗效的疑难杂症真实案例,详细阐述病症、辨证、选方、加减、疗效及体会,为读者提供生动的实践指导。 本书特色: 1. 聚焦疑难杂症: 专注于临床上普遍存在的,且治疗难度较大的各类疾病,力求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2. 强调古方精髓: 深入挖掘经典方剂的内在逻辑和辨证体系,强调“方证对应”,而非简单套用。 3. 融汇古今智慧: 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观察相结合,为古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4. 实践指导性强: 提供具体的辨证方法、方剂组合及加减原则,注重临床实用性。 5. 案例丰富翔实: 通过大量真实的临床案例,直观展示古方辨治疑难杂症的疗效与魅力。 6. 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并存: 在严谨的学术论述基础上,饱含对患者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怀。 结语: 《医圣遗篇:古方辨治疑难杂症》的编写,是一次对中华医药宝库的深入挖掘,是一次对古老智慧在现代应用潜能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医药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华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通往疑难杂症诊疗的新路径,重新认识和运用那些历经千年锤炼的经典古方,让中医的智慧在守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继续闪耀光芒。我们坚信,通过对古方精髓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许多曾经束手无策的疾病,将重新迎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