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旅遊規劃與設計:鄉村旅遊·鄉村度假》特以“鄉村旅遊·鄉村度假”作為主題,選用瞭15篇來自全國各地的稿件。其研究探討的內容既包括瞭發展模式、産品設汁,也包括瞭營銷管理、不同主體的利益協凋等,既有經驗總結、實例介紹,也有理論探索、問題研討。相信讀者一定能夠從中得到有益的啓迪,甚至會愛上自己心儀的某篇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鄉村度假研究
成都溫江區北部鄉村旅遊度假産品研究
南京高淳國際慢城鄉村度假旅遊發展思考
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以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為例
“莊園”旅遊發展模式研究
少數民族村落傳統生活與旅遊共同發展的互益體研究
德清“洋傢樂”發展模式研究
理論探索
溫泉符號與鄉村旅遊發展:以瀋陽市興隆堡鎮為例
休閑發展助推環城市鄉村現代化
縣域鄉村旅遊形象規範標準與應用:以北京市密雲縣為例
中國鄉村旅遊的人文模式:傳統田園文化心理與現代鄉村旅遊需求響應
問題研究
鄉村旅遊規劃協調體係研究
“耐住城市化寂寞”——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景區建設與規劃研究
內濛古草原旅遊發展質量優化的邏輯和途徑
實例觀察
美國Pinegrove度假農場經營現狀及啓示
幸福鄉村的藍圖:江山市鄉村休閑旅遊思考
精彩書摘
3.“耐住城市化寂寞”的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景區
3.1“耐住城市化寂寞”的含義“耐住城市化寂寞”,並不是反城市化而行之,而是立足於統籌城鄉,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城市化進程大勢所趨中順勢而動,在大規模的城市空間擴張與劇烈的城鄉景觀轉變中,保留適宜區域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景區,構築“耐住城市化寂寞”的空間結構;發揮近郊鄉村旅遊景區的地域一城市功能,在保持鄉村景觀特色、地域傳統文化特質的基礎上,豐富城郊休閑娛樂産品,完善“耐住城市化寂寞”的城鄉休閑遊憩空間結構。
3.2生態城市與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景區地域一城市功能
生態城市的概念産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人類對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而造成的城市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反思。生態城市的“生態”是指人與自然環境和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關係,生態城市的“城市”是指一個自組織、自調節的共生係統;生態城市是具有經濟高産、生態高效的産業,係統負責、社會和諧的文化,結構健康、生命力強的景觀行政單元;生態城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一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係統和諧。發展都市農業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為發展城郊鄉村旅遊提供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按生態城市建設的要求發展都市農業,使都市農業成為具有修復自然環境和具有生産能力的生産係統;充分利用都市農業的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豐富都市農業的休閑、旅遊功能;發揮都市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生態功能,發揮它們在重構城市空間、防止城市的無序蔓延的價值;尊重鄉村旅遊發展的內在需求,在保護鄉村旅遊“鄉村性”特質的基礎上,改造傳統的村莊和農村地區,促進城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的各具特色、協同發展。
目前,發達國傢普遍重視發展都市農莊、觀光農業等,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現代城郊鄉村社區。在現代大都市發展中,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農産品,增加城郊就業機會、優化城郊産業結構;為城鄉居民提供觀光、休閑場所;營造綠色景觀、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承擔都市綠化隔離帶功能,防止城市過度擴張。由於鄉村社區就業與環境質量良好,城市居民大量遷居鄉村社區,增加瞭鄉村社區的活力,改變鄉村社區的生活格局。在城市居民遷居鄉村過程中,不僅齣現城市居民嚮鄉村社區遷移的“逆城市化”現象,也導緻部分鄉村社區的房價高於城市地區的現象。因此,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地的景觀生態建設應該納入到城市綠化和景觀生態建設體係中,采用景觀生態學的斑塊一廊道一基質的空間結構對城郊和鄉村旅遊地的生態用地統一規劃,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係統。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景區的生態景觀建設應以綠色開敞空間為主體,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閤布局模式,使其具有生態環保、防護緩衝、休閑遊憩、景觀、生産、科學教育等功能;對避免城鎮的無序擴張和相鄰城鎮的連片發展,促進中心城市産業外遷,為周邊地區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為城鎮提供更多貼近自然的休閑、遊憩場所和減災防災空間,改善生産生活環境;對傳承自然和曆史文化,保護郊野和鄉村特色,塑造良好的城鄉生態環境和大地景觀有著重要意義。
所以,不能再單純地從旅遊發展的視角理解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景區的地域功能,應該從城郊農業功能、城郊休閑旅遊功能、城郊生態功能、城郊的城鄉建設與發展功能等多方麵對大都市近郊鄉村旅遊景區進行功能重構。
……
前言/序言
旅居時光:探尋鄉村的詩與遠方 序言 厭倦瞭都市的喧囂,你是否也渴望擁抱那片寜靜而淳樸的土地?是否也夢想著在綠意盎然的田野間,或是依山傍水的古樸村落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片刻安寜與精神棲息?“旅居時光”並非一本簡單的旅行指南,它是一次心靈的迴歸,一場深入鄉村肌理的探索,一次對生活方式的重新審視。本書緻力於引導讀者發現和體驗鄉村最動人的魅力,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景點打卡,而是沉浸式的旅居體驗,去感受那些被時光溫柔打磨的歲月痕跡,去傾聽土地最真摯的聲音,去學習那些被現代文明漸漸遺忘的智慧。 第一章:鄉村的召喚——為何選擇旅居?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疲憊不堪,渴望逃離鋼筋水泥的叢林,尋求一種更慢、更自在的生活狀態。鄉村,正是這片療愈心靈的沃土。本章將深入探討旅居鄉村的深層意義: 逃離與迴歸: 城市生活的壓力與同質化,讓我們懷念自然的節奏,渴望與土地建立更深的連接。旅居鄉村,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反思,也是對內心深處對寜靜與純粹的呼喚。 慢生活的哲學: 鄉村的時光似乎被拉長,日齣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自然的規律。在這裏,時間不再是匆忙追逐的數字,而是可以細細品味的質感。本書將引領讀者理解並實踐這種“慢下來,去感受”的生活哲學。 身心療愈的力量: 清新的空氣、遼闊的視野、樸實的民風,都能有效緩解精神壓力,讓疲憊的身心得到休憩與滋養。本書將介紹一些簡易的方法,幫助讀者在旅居過程中實現身心的平衡與和解。 連接與歸屬感: 鄉村社區往往有著深厚的鄰裏關係和傳統文化,旅居其中,更容易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找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本書將探討如何融入當地社群,體驗真正的鄉村生活。 發現內在的自己: 在遠離塵囂的環境中,更容易靜下心來思考,審視自我,發現那些被日常瑣事遮蔽的潛能與熱愛。旅居,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 第二章:尋覓理想居所——不止是住宿,更是生活載體 選擇一處閤適的旅居地點,是開啓鄉村生活的第一步。本書將打破傳統住宿的概念,著重於“生活載體”的選擇,深入解析不同類型鄉村居所的特色與體驗: 隱逸山林的靜修小築: 遠離塵囂,坐擁山景,享受絕對的寜靜與私密。適閤尋求內心平靜,深度冥想,或是需要專注創作的人士。我們將探討這類居所的選址要素,例如:與自然的融閤度、水源的可達性、隱私的保證等。 臨水而居的詩意田園: 依水而建,枕河而眠,感受水的靈動與生命的活力。無論是臨近清澈溪流,還是坐擁湖泊美景,水都是鄉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分析臨水居所的吸引力,如:觀景、垂釣、親水活動等。 古樸村落的時光膠囊: 融入傳統的村落肌理,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在這裏,你可以與淳樸的村民交流,學習傳統手藝,感受曆史的沉澱。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識彆和選擇有文化底蘊的村落,以及如何尊重和融入當地的生活習慣。 在地藝術傢的工作室或民宿: 結閤藝術與生活,體驗創意與自然的碰撞。一些鄉村地區聚集著藝術傢,他們的工作室或改造的民宿,本身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綫。本書將介紹如何發掘這類充滿個性的居所。 可持續的生態農場或有機莊園: 親身參與農耕體驗,學習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選擇這類居所,不僅能享受到新鮮的食材,更能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我們將介紹農場旅居的特色,如:采摘、烹飪、生態教育等。 改造的舊宅或特色建築: 賦予老建築新生,體驗曆史的厚重與現代設計的巧妙融閤。這些經過精心改造的房屋,往往蘊含著獨特的故事與設計理念。本書將分享一些成功的改造案例,並提供改造時應注意的細節。 在選擇居所時,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 地理位置與環境: 周邊的自然風光、氣候條件、交通便利性。 功能性與舒適度: 房屋的結構、空間布局、采光通風、配套設施。 文化與人文: 當地的風土人情、社區氛圍、曆史文化。 個人需求與偏好: 靜謐獨處、社交互動、參與體驗、藝術熏陶等。 第三章:沉浸式旅居體驗——讓鄉村成為你的第二人生 旅居鄉村,不僅僅是換個地方睡覺,更重要的是深度參與和體驗當地的生活。本章將詳細介紹如何通過一係列活動,讓你的鄉村時光充滿意義和樂趣: 舌尖上的鄉村: 尋味當地時令食材: 深入瞭解當地的農産品,學習如何識彆最新鮮、最美味的時令蔬菜、水果、榖物。 親手烹飪鄉村美食: 學習製作當地的特色菜肴,從最基礎的食材處理到復雜的烹飪技巧,體驗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過程。 拜訪當地農戶與小生産者: 參觀農場、果園、養殖場,與生産者交流,瞭解食材的來源與生長過程。 體驗鄉村市集與地道餐館: 感受當地人的生活氣息,品嘗最地道的鄉村風味。 躬耕於田野: 參與農事勞作: 根據季節和當地情況,體驗播種、插秧、除草、收割等農事活動,感受勞動的價值與樂趣。 學習傳統耕作技藝: 瞭解並嘗試一些古老的耕作方法,感受智慧的傳承。 規劃自己的小菜園: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闢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種植喜歡的蔬菜,體驗收獲的喜悅。 融入在地文化: 與村民交流,瞭解當地故事: 參與村莊的日常活動,與村民聊天,傾聽他們的生活經曆和傢族故事。 學習傳統手工藝: 嘗試製作竹編、陶藝、草藥香囊等傳統手工藝品,感受工匠精神。 參與當地節日與慶典: 如果時機閤適,親身參與當地的傳統節日,感受濃厚的民俗風情。 探索當地曆史遺跡與自然景觀: 深入瞭解村莊的曆史變遷、古老建築、傳說故事,以及周邊的自然地理。 身心滋養的活動: 清晨的瑜伽與冥想: 在鳥語花香中開始新的一天,讓身心得到放鬆與淨化。 午後的徒步與山野探索: 沿著古老的路徑,穿越田野,發現隱藏的美景。 傍晚的星空下的暢談: 在遠離光汙染的鄉村,欣賞璀璨的星空,與傢人朋友分享感悟。 閱讀與寫作: 鄉村的寜靜為沉思與創作提供瞭絕佳的環境,讓你可以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 簡單的園藝與手工: 栽種花草,製作小物件,享受創造帶來的滿足感。 第四章:旅居生活的智慧與可持續性 鄉村旅居,更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實踐,它鼓勵我們以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方式與自然和社區互動。本章將探討旅居生活中的智慧與環保理念: 尊重與融入: 瞭解並遵守當地習俗: 提前瞭解目的地的風俗習慣、禁忌,避免因無知而産生的冒犯。 與當地社區建立良好關係: 保持謙遜和友善,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支持當地經濟。 學習當地語言(如果可能): 哪怕是簡單的問候語,也能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 環保與低碳: 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自帶水杯、餐具、購物袋,減少塑料垃圾。 節約用水用電: 珍惜鄉村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節約的習慣。 妥善處理垃圾: 遵循當地的垃圾分類規定,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選擇綠色齣行方式: 盡量步行、騎行或選擇公共交通,減少碳排放。 購買本地産品: 支持當地農産品和手工藝品,減少運輸過程中的碳足跡。 慢下來,用心感受: 放下手機,享受當下: 減少屏幕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周圍的環境和人身上。 培養觀察力: 留意自然界的變化,感受四季的輪迴,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 感恩與知足: 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感恩大自然的饋贈與他人的幫助。 安全與健康: 瞭解當地的安全狀況: 提前做好功課,瞭解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做好防範。 注意飲食衛生: 尤其是在嘗試當地特色小吃時,要注意食材的新鮮度和製作過程。 攜帶常用藥品: 備好應對常見疾病的藥品。 保持與外界的聯係: 告知傢人或朋友你的行程,確保緊急情況下的聯係。 第五章:告彆與迴味——將鄉村的寜靜帶迴傢 旅居的時光總是有限,但鄉村留下的印記卻可以伴隨一生。本章將引導讀者如何在旅居結束後,將這份寜靜與美好延續: 整理與迴顧: 整理旅居的記憶: 整理照片、視頻、日記,將美好的瞬間定格。 反思與收獲: 迴顧旅居過程中的感悟與成長,將學到的經驗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分享與傳承: 與親友分享旅居故事: 將鄉村的美好傳遞給身邊的人,鼓勵他們也去體驗。 支持可持續的鄉村發展: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鄉村的保護和發展貢獻力量。 將鄉村的智慧融入生活: 在城市中創造“微型鄉村”: 在陽颱或室內種植綠植,嘗試製作簡易的鄉村美食。 調整生活節奏: 學習鄉村的慢生活哲學,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給自己留齣放鬆和思考的時間。 保持對自然的熱愛: 即使身處城市,也要心懷對自然景物的嚮往,多接觸綠色空間。 建立與鄉村的連接: 保持與旅居地的聯係,或者繼續探索新的鄉村目的地。 結語 “旅居時光”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種邀請,邀請你暫時放下過往,去一個更遠、更靜、更有人情味的地方,重新認識自己,重新發現生活。它鼓勵你去體驗,去感受,去沉浸,去將那份來自土地的純粹與美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並最終化為滋養你前行力量的一部分。願這本書能成為你開啓鄉村旅居之門的鑰匙,讓你在探尋鄉村的詩與遠方的旅途中,收獲一份難忘的“旅居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