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最主要的工具书,全剧组人必读书。
没有《漂流:我一个人海上的76天》这本书,李安可能拍不成《少年Pi的奇幻漂流》;没有这本书,人类无法如此理解海洋;没有这本书,一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潜能的极限……
Discovery频道特别为他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国家地理探险家》将本书评选为“史上百大探险经典”之一。
一本一经出版轰动全美的畅销书,受到台湾多位知名作家、学者、导演的推崇。如王浩威、林义杰、张泰迪、刘宁生、褚士莹、陈彦博等。
书中讲述的,不只是他与海洋搏斗的经过,也是他在“荒野”中的人生体悟。多年来,不仅成为航海者必读,全书字里行间交织着恐惧、绝望、勇气、自我探索的心灵风景,更深深吸引了许多不航海的读者。
《漂流:我一个人海上的76天》是一本旅游+探险+极限+励志的图书!
送给爱探险、爱旅行、爱极限、爱运动、爱生命的勇敢者。此本书年龄无界限,均可享读。
热爱航海的史帝芬·卡拉汉,原本打算乘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帆船《独行号》,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加勒比海。没想到,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他的船。身陷茫茫大海,漂流76天之后,卡拉汉奇迹式地获救,也写下人类挑战海洋的新纪录。
最重要的是:他怎么办到的?明明是必死无疑的绝境,他是如何把命运赢回自己手中的? 书中详实记录了他从出航到遇难、绝望求生直至获救的航海过程。恐惧、绝望、勇气、自我探索的心灵风景,一定深深吸引许多不航海的读者。
挑战,能够带来成长;也带来了危机,危机考验着我们,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最大的转机。作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与读者分享大海给予的正向能量——我们应该如何勇敢地活着!
史帝芬·卡拉汉,美国著名航海家。靠着自修学会了造船。担任著名导演李安的顾问,目前为多份专业航海杂志写稿与演讲,深深影响当代许多年轻探险者。他曾于1982年试图独自驾船横渡大西洋,却在途中遭遇暴风雨,船覆,仅靠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76天。获救后的他,人生从此改变──他继续生活,但更懂得珍惜;优雅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逆境。
有时我真有颓废沮丧的时候,但史帝夫的坚毅与乐观,他凡事感恩的态度,对我有着很大的鼓励。这个世界常常是有历练的人没文才,或是有感性的人没灵性,像史帝芬·卡拉汉这样一位俱全的人,写的这么一本有意思的书,真像是一本福音。
──李安 国际著名导演
没空去死,这样说就对了。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当一天人生的水手,就算不幸迷航漂流,也要活着回来,说一说惊涛骇浪的故事。
——公益旅行家 褚士莹
大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荒野。旅行穿越荒野对人类的心灵成长与成熟不可或缺,不管那荒野是布满了沙或是海水。在其中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是谁。
——书法大家 刘宁生
第一章:漂流,需要我以命为代价吗?
谁能听见我的信号
今天是我的生日
史帝芬·卡拉汉
邂逅“鬼头刀”
瓶中信,许下我的愿望 49
第二章:我在地狱里仰望天堂
我在地狱里仰望天堂
吃的,我有吃的了
人类,你要为你的暴行付出代价
我同时活在现实和梦里
新一轮的战斗
我的橡皮鸭三世问世了
更糟的事情紧跟其后
我有了更多的粮食和储水
今朝给了我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第三章: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故事
大海,你这该死的
我有时间看自己的福气
让自己处于最好的状态
第四章:刚离开地狱,又奔赴了火坑
成功度过四十天
宇宙,你可听见我的哭泣与呻吟
救救我的橡皮鸭三世
我只想做一只鱼,游泳、繁殖、死亡
眼看着自己的身体腐烂
第五章:死神散去,内心开始骚动
黑暗之渊将我吞噬
微小生物,点亮了我的世界
人类的污染是我得救的航标
瞄准北纬17度
我吃掉的那条鱼,我多希望它就是我自己
我能感觉到,我离陆地很近了
第六章:我的命运在前方
我的命运,在前方
彼岸,永远无法抵达
当鸟变成一片“会飞的食物”
今天是我的结婚纪念日
第七章:黎明到来了
此刻,我唯一的水源就是降雨
一定要这样下去吗?
够了,我受够了等待
我企盼着大雨,它却飘散在远方
黎明到来了
尾声
杀戮过后便是重生
再见了,我的伙伴
原来,人间即是天堂
别了,我的第二故乡
谁能听见我的信号二月五日,第一天我迷失在这茫茫大海中,这大概是大西洋上最空旷的一片水域。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处在维德角群岛北方四百五十海里处,但是这些岛屿的位置在上风向,而我只能顺风漂流。在下风向,最近的航道距我也有约四百五十海里。而离我最近的登陆之处是加勒比海的岛屿,却远在一千八百海里之外。先把这些抛到脑后吧,现在需要的是计划一下早晨的行动。只要救生筏撑得住,我就还有希望。但是它撑得住吗?海浪总是毫无预兆地袭来,在猛力拍击之前才骤然卷起。海浪以怒号为拍击声配乐,一次次拍击着它,撕扯着它。远远地传来一阵呼啸,暴风中心要卷过来了。呼啸声越来越大,好似加入了五线谱上的渐强音符,最后达到最强,吞噬了我周围的全部空气。海神出招了!救生筏在重击之下摇摇欲坠,发出粗粝的嘶喊,转而归于缄默。我们仿佛穿越到了人世的彼岸,不用再忍受种种折磨。我迅速打开眺望口,伸出头去,发现救生筏已经漂离了独行号。她的前帆仍然啪啪作响,船舵也是如此,船上的电线保险丝应该已经全部消熔了,现在桅杆顶端的闪光灯一闪一闪,似在跟我道别。我深深地凝望着她,看着灯闪的频率越来越低,心如明镜,这是她留给我最后的影像了。我的心仿佛缺了一块,空空的,就像是我最爱的朋友离我远去了一样。几次断续的闪光之后,一切终归于黑暗,独行号沉没在翻腾的波涛里。我拉起那条原本一头连接独行号的绳子,它曾是我的希望所寄——食物、衣物和水都在独行号上,但是现在另一头却空空如也。绳子其实没断,也许是最后一次撞击太猛烈,冲开了绳结,也许是我可能根本就没把绳结系牢。我系过数以万计个绳结,就像用钥匙开门一样熟练,可现在……不管怎样,想这些都没有意义了。我并不为没系牢绳结而后悔,谁知道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要是我系得很紧的话,说不定这会我和我的小小橡皮筏已经被浪拍碎了。漂流,最后需要我以生命为代价吗?撞击稍稍缓和了一点,救生筏比之前平稳了一些,我模仿者亨弗莱·鲍嘉的语气告诫着自己:“好了,小子!你得自力更生!”我心中交织着恐惧、痛苦、悔恨、忧虑、希望,还有绝望。各种感受杂糅在一起,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充满了数不清的困惑,把我湮灭,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光。我身上依然冷到发痛,确切地说,我全身都在痛,先前因为紧张没来及注意的伤口,现在也疼痛无比。没有应急设备,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我感到深切的无助。我觉得自己神经上所有的保护层都已经被剥离,一切赤裸裸地暴露在外,无论是心灵,还是肉体。整整一夜救生筏和我都在汹涌的波涛中颠簸,飘零如秋叶。我放下所谓的海锚,其实是一块布,来减缓我们下坠的速度,避免救生筏倾覆,就像是水中的降落伞。一道海浪突如其来地窜入救生筏下方,把我们高高举起,举到它竖立的最高点,看起来就像个盖子。黑色的海水趁机涌进救生筏,能有好几加仑。垂落的波峰隔着薄薄的筏底重重打在我身上,我努力抓紧扶绳,但还是左摇右摆。海锚在救生筏就要倾覆的一瞬间神奇地绷紧了,把救生筏向后拽了回去。刚刚被泼出去的海水又倒回我身上,冰冷如刚融化的泉水。我的救生筏是标准的六人配置,由两个内部分隔成多个气室的橡皮胎组成,两个橡皮胎上下放置,其内部直径大约有五呎六吋。我还记得在横渡大西洋帆船赛开赛前,组委会来视察独行号时看到这么大一艘救生筏时的惊讶眼神。“你们乘过四人筏吗?”我当时这么问他们。我自己有过亲身体会。有一次,我把一个四人筏充好气,邀了两个朋友同坐。结果,我们发现只有容膝之地,简直要坐到对方身上。照此,如果筏上真的坐了四个人,想存活几天基本上不太可能,就算情况一切顺利,也是一种折磨。因此我推断,只有六人筏才能保证两个人在中程到长程的航行中得以存活。救生筏的上层橡皮胎上面还张着一个拱顶橡皮胎,呈半圆形,支撑着那个像帐篷一样的遮篷。遮篷的四分之一是不固定的,方便从内部进出。遮篷中央下面的位置是整个救生筏唯一能够坐下不用弯腰驼背的地方。我可以靠在边上,用头把遮篷顶出去,也可以蜷曲身体躺下来。这艘救生筏的建造材料是用黑色达克龙强化再胶合的橡皮,边缘处还进行了加厚处理。我清楚地知道,救生筏常常会被撕裂,所以我仔细记下了橡皮胎的每一道胶合处,并时刻警惕任何撕裂或延展的预兆。上层橡皮胎与拱顶橡皮胎构成一个充气室,下层的橡皮胎则与之构成另一个气室。一旦每平方上的压力大于二点五磅时,安全阀就会打开,释放出多余的压力。橡皮胎是无法人工吹气的,必须使用充气筒。整个救生筏现在就像一条不安的蛇一样扭个不停。救生筏底很薄,非常容易起皱,橡皮胎在下面滚来滚去,就像两只体型硕大袋鼠在床上蹦跳。我跪着,一只手抓住扶绳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拿着咖啡罐把水舀出去。筏底被我的膝盖压出一块凹陷,污水朝这里溜过来,我又用咖啡罐把它泼出去。每一次刚把水舀干就会有一轮新的震动,水就会再次灌进来,于是我只好又从头开始。舀水的好处就是让我的身体暖和了起来,但同时这也是个耗体力的活儿,我不得不休息一下。我开始反胃,船晃得太厉害了,空气中充斥着混合了橡皮、黏胶和滑石粉的难闻味道。但呕吐也是需要体力的,我现在一点力气都没有。海洋对我们进行着单调但不知疲倦的轰炸,拜托别让我们再翻船了,万一救生筏也翻了,我就真的陷入绝境了。我想象着自己嘴唇变蓝,皮肤被泡得发白的样子,大海会最后一次给我盖上她的毯子,而我就将长眠于下。为了保持救生筏的平衡,我把自己的全部装备都压在受海水撞击的那一侧,同时紧握扶绳,细心倾听。因为过分的担忧,我一直不自觉地皱着眉头,脸上都快挤出皱纹了。在一片黑暗之中,我好似看见一张如骷髅的脸凝视着我,面无表情。浪涛的声音好像战火轰鸣,我迷迷糊糊地半睡半醒,穿梭在战争的梦境里。黑暗最终渐渐褪去,四周的景色开始鲜明起来。晨曦无声无息地潜入这座关押我的海上牢狱,也带来了希望。我熬过了这漫长的一夜。没有任何一个白昼的来临像此刻一样让我激动。
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橡皮鸭三世”:“橡皮鸭三世”有一个上层橡皮胎,一个下层橡皮胎和一个拱顶橡皮胎,风来自左边,推着橡皮鸭向右走。·拱顶橡皮胎:支撑顶篷。·太阳能海水蒸馏器:用系缆加以固定。蒸馏液的排水管和收集袋垂挂在救生筏下方。
外围扶绳:环绕救生筏外围一圈。·防水裙:盖住整个入口,亦能挡住部分海浪,还可以悬挂鱼枪。·装备袋:装着大部分装备,是从独行号中抢救出来的。·垫子:有助于缓冲鲨鱼和其他鱼类对筏底的撞击。由封闭式海绵制成,约两吋厚,不吸水。·内部扶绳:充当固定所有装备的锚。扶绳的固定环之间可悬挂鱼肉。图中,箭头指向的水瓶、带鞘短刀和几截短绳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救生筏装备袋:买救生筏时附带,包括充气筒之类的基本配置,固定在底部的一个固定环上。·晾衣绳:在“肉铺”里用来悬挂鱼肉,吊在扶绳的固定环和顶篷之间。·进入关口:在救生筏正面偏右处,以阻挡风和接近的海浪。·帆布:亦是从独行号上抢救出来的,折叠并捆绑在一起,可缓冲鱼类的撞击,并且在鱼被叉住弄进筏里时,可以防止鱼枪尖端刺破救生筏。·保鲜盒:承接雨水,放置在用来固定海水蒸馏器的系缆下面。后来改放在拱顶橡皮胎的顶端,用系缆加以固定,最后被放在救生筏里面,搁在漏雨的眺望口下方。·应急指位无线电示标器(ERIRB):以民航机能监测到的两种频率发出信号。·眺望口:位于迎风面,漏水严重,必须绑紧。最后,一个收
集雨水的披肩会流经这个开口,流入保鲜盒里。·救生杆的系缆:拖在救生筏尾,以充里程计用,也能保持救生筏方向,避免倾覆。·空气瓶:给橡皮鸭充气用,它的位置很不安全,总是令人担忧。·压仓袋:底部四个装满水的袋子,同样避免救生筏倾覆。·被压陷的底部:凡是有重量下压的地方就会出现。一般来说,水的压力会迫使舱底微微向上凸起,往下沉陷的地方就会成为鱼类撞击的显著目标。
然而,狂风仍在怒吼。过去我常在海上碰到强风,但是只要躲到甲板下,总能将强风稍稍隔离开来。但是在救生筏上这条定律完全不适用,筏里筏外几乎没什么区别。遮篷在空中翻飞,被风吹得哗啦作响。我犹豫着是否该打开ERIRB,这个讯号的范围据称可覆盖二百五十海里,运行七十二小时,之后就会逐渐缩小范围,直至电量耗尽。如果民航公司能够听见它无声的呼救,对准讯号位置派出搜救飞机,或是附近的船只收到讯号,我将会获救。可是,这不是自欺欺人么?我所处的位置距离加那利群岛八百海里,距维德角群岛四百五十海里,最近的主要航道也在西向约四百五十海里之外。在那些岛屿上通航的飞机往往会取道欧洲或是非洲,而不是这里,至少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过。航海图显示,在四百五十海里之内没有任何重要到足以吸引洲际航空的非洲城市。不会有人听见我发最近出的讯号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一丝侥幸,打开了ERIRB。我从未像这样希望自己的判断错误。获救成功的例子不是没有,最近就有一艘名叫“波特菲”的三体船倾覆,救生筏也不幸被撕裂成了碎片。船员们只穿着救生衣,在无边无际的大西洋上随波逐流。但是他们始终紧握手中的ERIRB,在几个小时之内等来了救援。这个例子让我稍稍振作了一点,只是内心深处仍然充满担忧:谁能听见我的信号呢?还记得在一九七二年,罗伯森一家那艘十九吨重,四十三呎长的多桅杆帆船被一条鲸鱼撞翻了,他们一家五口,外加一名船员一共在海上漂流了三十八天。但他们那艘充气式救生筏实际上只支撑了十七天,幸运的是他们还有一艘坚固的小艇。与之类似的还有贝利一家人,不过他们的情况更糟,他们那艘重型巡航船也遭遇了鲸鱼,全家人分乘两艘充气式救生筏在太平洋的同一片海域上漂流。他们漂流了一百一十九天,将近四个月!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在充气式救生筏上存活超过四十天。想到那两艘救生筏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我的精神也振奋起来。但就怕万一,如果没有人听见我的求救讯号呢?万一,这条航道船只稀少呢?即使天气晴好,在我现在的位置,也需要九十天左右才能到达加勒比海,而如果我被吹到北纬十八度线以北,就需要一百天。在耶罗岛的时候,我给爸妈写信,告诉他们我可能会到三月十日才能抵达安提瓜岛,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至少还有三十四天才会有人开始寻找我,并且绝对不可能在这之前。据历史记载,只有一个人曾经独自在海上漂流并存活超过一个月。二战时,潘濂独自在海上生存了一百三十天,他的母船被鱼雷击沉了,他逃到了一艘坚固的小艇上。一百三十天,这几乎让人不敢想象!二十天吧,但愿二十天之内就有人发现我。如果现在我手上有一张最最普通的航空路线图,我就能决定什么时候打开ERIRB。
……
去和海神玩以命相搏的游戏
夜已深,浓雾依然像几天前一样四处笼罩,独行者号持续着划破海面,目 标坚定地向英国海岸线推进。我们应该距锡利群岛很近了,但这些航道非常繁 忙,而且浪很大,海流也很强,所以必须加倍小心,克里斯和我都保持着高度警 觉,突然间在礁岛上的灯塔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它散发的光束高高地洒向水 面。几乎同时,我们看见了拍岸的碎浪——我们离得太近了!克里斯压舵,我调 整风帆,使独行号与那些肉眼可见的岩石保持平行。我们根据灯塔方位变化的时 间测量了与海岸的距离,不到一海里——灯塔的光束范围在海图上标示为三十海 里。我们是幸运的,这里的雾没有我们老家缅因州外海平时出现的那么浓。难怪 据记载仅在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份就有多达二百九十八艘船葬身于这些乱石之上。 次日清晨,独行者号游弋在长浪之上,在微风中摆脱了那片白色雾霭,缓缓滑 进了彭赞斯市的港湾。海水撞击着这座吞噬了数以万计船只和生命的花岗岩峭壁, 它位于英格兰西南海岸康瓦尔郡。海湾的狭窄入口中处处潜藏着危机——比如那块被称为“蜥蜴”的礁岩。
今天的天空晴朗明亮,水波不兴,绿色植被爬满了整个峭壁。对于从亚速 群岛出发,两周之内只呼吸到带着海水咸味的空气的我们来说,此刻陆地的气息 显得分外甘甜。
每次航行临近结束时,我都觉得仿佛置身于童话故事的结局,而这次的感 觉尤为强烈。克里斯——我唯一的船员——扬起前帆,独行号船帆轻飘于水上, 带着我们绕过坐落在峭壁之中的鼠洞村,继而轻快地滑向彭赞斯市高高的石砌防 波堤,安然停靠在那里。
随着最后几圈缆绳整齐地绕上系缆墩,独行号的横渡大西洋之旅就此结 束,而我也完成了十五年前所立下目标中的最后一项。曼利当年教会我的不仅是 如何做梦,更是如何圆梦。曼利驾驶“小仙子号”实现了他的梦想,而我用“独 行号”实现了我的梦想。
克里斯和我爬上石砌的码头来寻觅海关和最近的酒吧。我回眸注视着独行 号,心想她就是我的二重生命:我设计她,建造她,并驾驶她出海,我的一切都 属于她,我们休戚与共,奏完了我人生交响曲的这一章。该是时候进行新的一 章了。
不久之后克里斯就会离开,我将独自驾驶独行号继续我的旅程。我参加了 横渡大西洋单人帆船大赛,这是需要独立完成的。不过,我可以把它暂抛脑后, 现在是欢庆的时刻,在经历了几个星期的无酒生活后,我们一起去找地方打算一 醉方休。
横渡大西洋单人帆船大赛航程起点就在彭赞斯市,途中经过加那利群岛, 至安提瓜岛结束。这与我之前的计划不谋而合,本来我就打算去加勒比海并在那 里找个工作度过冬天。独行号是一艘快速的巡航船,对于她和那些剽悍的赛船一 较高下我是乐见其成。
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机会赢得奖金,独行号各方面都配备周全。我的对手们忙着添加舱壁、用特殊的笔在帆上画幸运数字等作赛前准备。而我则在一片喧嚣忙乱中对着当地的肉馅饼、炸鱼和薯片大快朵颐。与之相比,舔邮票和品尝当地 酿造的啤酒就是我的全部赛前准备工作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儿戏,情势严峻,又恰逢秋分,狂风大作,一周之内英吉 利海峡已被两阵大风横扫而过。许多参赛选手因为船只被风撕裂而耽搁在此。一 艘法国船就遭遇了狂风,船员努力将船摆正也无法摆脱她被倾覆的命运。他们只 好乘坐救生筏,最后设法登陆在一小片荒凉的海滩上,它的周围环绕着法国布列 塔尼亚绵延不断的峭壁。幸运之神却没有光顾另一个法国人,人们在蜥蜴礁岩边 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和船只的残骸。一种阴郁的氛围弥漫在每艘参赛船只上。
老威勒比的杂货店隐藏在一条长满青苔的幽深小巷里,它没有招牌,但前 往之人却无需指引。我去那作出发前最后的采买。曾有人警告我这家店的老板说 话毫无顾忌,但去过几次后我却颇为欣赏他言语的直率。威勒比有一头灰色的乱 发,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闪闪发亮,嘴里总是叼着烟斗。他身材矮胖,长着一双好 似曾经绕在啤酒桶上被蒸汽弄弯了的O型腿,这导致他只能用鞋子的侧面走路。 当他在店里缓步走动,身体左摇右摆,步履蹒跚,就像一艘颠簸在长浪上的无帆 之船。
“我跟你说,下头那些小船和疯狂的年轻人只会惹麻烦。”威勒比指着港 口对他的一个店员这样说道。他回头看见我,低低念叨着:“看,这里就有一个 想从我老人家这儿偷更多帆具,给我惹麻烦的人。”
“是啊是啊,捣乱无止境!”我笑着对他说。 威勒比扬起一道眉毛,躲在烟斗后的嘴角也咧开了。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航海经历:从十五岁逃家出海,在甲板上扯横帆到从澳大利亚运送羊毛到 英国。他都不记得绕过了多少次合恩角(南美州智利火地群岛南端的陆岬,五大 海角之一)。
“那个法国人的事我也听说了。真搞不懂你们这些年轻人,出海就为了好玩吗?我们当年虽然也享受海上的生活,真是享受,但是我们更主要是为了生计。谁要是为了好玩而出海,是会被以消遣之名下地狱的。”我能看出老先生其实对热爱航海的“疯子”,尤其是这些年轻人颇为包 容,于是打趣他:“要是那样的话不就有人来和您作伴了吗,威勒比先生?”
“年轻人,这可不好笑,不好笑。”他语气严肃起来,“可怜的法国人, 愿上帝保佑他!告诉我,你要是赢得比赛可以获得什么?大笔的奖金吗?”
“我也不知道,搞不好能得到一个塑胶做的奖杯之类的吧。” “什么?你去和海神玩以命相搏的捉迷藏游戏就是为了赢得一个奖杯?太滑稽了!”这话说得不无道理。那个法国人事件大概对老人家触动很大,他在我 的那堆东西里硬塞了许多好吃的,动作热情万分,语气却是闷闷的:“走吧走 吧,别来烦我了。”
当我看到这厚厚的一本外国小说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惊讶。课代表严肃的对我说,我这个时候已经无法选择小说,于是,像命中注定一般的,这本被3-4个人退回来的皇皇巨著,便于我不期而遇了,在一个周一秋风徐徐的傍晚。 小时候看书,尤其是小说,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首先去看这本书的印刷数量,当看到“印数:0,001-0,6000册”时,我自思,这一定是一本“小众的小清新小说”。打开了百度,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本文有帮助和“借鉴意义”的前辈的评论。却意外地在豆瓣上发现了,原来,对这本“瑞士当代小说”,豆瓣读书上的书评——居然是零。于是,我知道了,这一次,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我所能借鉴的,只有自己的感知。我将又一次的走进一个少有人涉足的世界,在那里去探寻很少人能感知的风景,也许,就像一年前的自己;也许,或像一年后的自己。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些些的感慨(当然,并不是因为它很厚),而是,这是一本德语区的作者写的一本书。想想在不到一个月前,我还每天被无休止的德福考试模拟题折磨的半生半死,我像小说里那个害怕游泳的威尔伯那样害怕着德语和德福,而在考完德语考试之后,拿到的却是一本Nach Hause schwimmen,又一次和德语的不解之缘。不到一年之后的自己,能否成功的“游向德国”呢?我不知道,一次次的努力追梦,到底是跳下悬崖后一命呜呼还是跳下悬崖却回到了故乡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了,这本于我有缘的书,我是会认真的读它的,因为,打开它,就像是对过去一年德语学习的总结,对德语区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又像是对明年一年未知时光的默默的憧憬。童年时代对中欧的遥远而美好的幻想,青年时代努力追梦愈挫愈勇的奋斗,都像无形的介质一样,流淌在这本书里,一页页的翻过,一步步的走过,踏实,不虚。 这是一本献给自己的书,这是一篇献给自己的文章。 2.青春,成长,游泳 在一个平静的周末,我读完了这个“大部头”,写下了之前的前言。很惊讶,在至少一年没读过小说没写过文章的状态下,在头脑中充斥着“数学”、“计算机”和“德语”的状态下,自己还有如此迅速的阅读中文和如此敏捷的敲击汉字的速度。 是的,很显然的,这是一本典型的“成长小说”。一首关于一个少年的青春长篇叙事诗。其实,“成长小说”最早正是来源于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可引之为滥觞。然而,关于“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个人认为,这在国内,却是一个被滥用乃至娱乐化的名词,充斥着无谓的情爱与伤感,虚妄的浮夸与矫情。Bildungsroman字对字的译法为“教养小说”或“修养小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死板的规定。因为,“Bildung”在德语中自洪堡时代起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教育“德意志帝国公民”的过程中,就有其特殊的意义。正如一位德国政治哲学教授在某篇文章中说道,“ Der Mut, sich seines eigenen Verstandes zu bedienen, so Kants „Wahlspruch der Aufklärung“, ist die Grundlage einer auf Moralität, Selbstbestimmung und Mündigkeit zielenden Selbstbefreiung des Menschen, der sich als Selbstzweck begreift.“(教育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正如康德的“启蒙运动口号”所称,是人类以道德、自我决定和自主权为目的的自我解放的一个基础,人将自我理解成目的) 所以,这里的Bildung,其实是独立(自我理解)的一个过程,而Bildungsroman,也就是“使人摆脱先天固有的依赖,去寻找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独立的世界”的文学作品。它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试想,一个迷茫踌躇的少年,通过文字进入了另一个少年的世界,一个个的细节和场景让人仿佛也一同经历了威尔伯的彷徨苦闷,流浪放逐,最后找到了平静和价值,在不断地历练中真正的成长。这是多么的严肃和困难的一件事!好的成长文学,如同课堂上讲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到了一个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固有思考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遗憾的是,这类文学作品到了国内,却变为了大部分少男少女喜闻乐见的“青春文学”,俨然成为了“日常美文、伤感日志、华丽想象、虚无记录”的代名词,前段时间热议的《小时代》,更以其浮夸而毫无内容的的狂拽炫酷的空壳让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样的人,经历的真的是青春吗?这样的故事过后,又真的能成长吗? 庆幸的是,在读《游泳回家》之前,我碰巧知道“Bildungsroman”的真正的意义;庆幸的是,在读《游泳回家》之前,我没有怎么读过那些国产的“非主流”,“青春小说”。
评分不错!一定要凑够十个字!
评分看书学习文化,增长知识。
评分我们曾兜售青春,被物质奴役,“金领”二字背后却是无穷无尽的空虚。我们想要改变这一切。
评分战胜孤独和考验意志的好书!!
评分[美]史帝芬·卡拉汉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热爱航海的史帝芬卡拉汉,原本打算乘着自己亲手打造的帆船独行号,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加勒比海。没想到,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他的船。身陷茫茫大海,漂流76天之后,卡拉汉奇迹式地获救,也写下人类挑战海洋的新纪录。最重要的是他怎么办到的明明是必死无疑的绝境,他是如何把命运赢回自己手中的书中详实记录了他从出航到遇难、绝望求生直至获救的航海过程。恐惧、绝望、勇气、自我探索的心灵风景,一定深深吸引许多不航海的读者。挑战,能够带来成长也带来了危机,危机考验着我们,同时也为我们带来最大的转机。作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与读者分享大海给予的正向能量——我们应该如何勇敢地活着!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
评分 评分没有这本书,人类无法如此理解海洋;没有这本书,一个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潜能的极限……书中讲述的,不只是他与海洋搏斗的经过,也是他在“荒野”中的人生体悟。
评分在我国,漂流运动的起步较晚,大多数的水上漂流活动还仅仅停留在小范围的对自然河段的利用上,而真正开发出来的商业性河流资源还比较少。随着人们户外活动项目的不断拓展和技术技能的不断提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漂流也能作为一项竞技性的运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刺激和欢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