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畅销36万册!
TCP/IP圣经级教材
268张图解轻松入门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网络管理技术书籍,旨在让广大读者理解TCP/IP的基本知识、掌握TCP/IP的基本技能。
《图解TCP/IP》中讲解了网络基础知识、TCP/IP基础知识、数据链路、IP协议、IP协议相关技术、TCP与UDP、路由协议、应用协议、网络安全等内容,引导读者了解和掌握TCP/IP,营造一个安全的、使用放心的网络环境。
《图解TCP/IP》适合计算机网络的开发、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第1章 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出现的背景
1.1.1 计算机的普及与多样化
1.1.2 从独立模式到网络互连模式
1.1.3 从计算机通信到信息通信
1.1.4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1.2 计算机与网络发展的7个阶段
1.2.1 批处理
1.2.2 分时系统
1.2.3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1.2.4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1.2.5 互联网的普及
1.2.6 以互联网技术为中心的时代
1.2.7 从“单纯建立连接”到“安全建立连接”
1.2.8 手握金刚钻的TCP/IP
1.3 协议
1.3.1 随处可见的协议
1.3.2 协议的必要性
1.3.3 协议如同人与人的对话
1.3.4 计算机中的协议
1.3.5 分组交换协议
1.4 协议由谁规定
1.4.1 计算机通信的诞生及其标准化
1.4.2 协议的标准化
1.5 协议分层与OSI参考模型
1.5.1 协议的分层
1.5.2 通过对话理解分层
1.5.3 OSI参考模型
1.5.4 OSI参考模型中各个分层的作用
1.6 OSI参考模型通信处理举例
1.6.1 7层通信
1.6.2 会话层以上的处理
1.6.3 传输层以下的处理
1.7 传输方式的分类
1.7.1 面向有连接型与面向无连接型
1.7.2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1.7.3 根据接收端数量分类
1.8 地址
1.8.1 地址的唯一性
1.8.2 地址的层次性
1.9 网络的构成要素
1.9.1 通信媒介与数据链路
1.9.2 网卡
1.9.3 中继器
1.9.4 网桥/2层交换机
1.9.5 路由器/3层交换机
1.9.6 4~7层交换机
1.9.7 网关
1.10 现代网络实态
1.10.1 网络的构成
1.10.2 互联网通信
1.10.3 移动通信
1.10.4 从信息发布者的角度看网络
第2章 TCP/IP基础知识
2.1 TCP/IP出现的背景及其历史
2.1.1 从军用技术的应用谈起
2.1.2 ARPANET的诞生
2.1.3 TCP/IP的诞生
2.1.4 UNIX系统的普及与互联网的扩张
2.1.5 商用互联网服务的启蒙
2.2 TCP/IP的标准化
2.2.1 TCP/IP的具体含义
2.2.2 TCP/IP标准化精髓
2.2.3 TCP/IP规范--RFC
2.2.4 TCP/IP的标准化流程
2.2.5 RFC的获取方法
2.3 互联网基础知识
2.3.1 互联网定义
2.3.2 互联网与TCP/IP的关系
2.3.3 互联网的结构
2.3.4 ISP和区域网
2.4 TCP/IP协议分层模型
2.4.1 TCP/IP与OSI参考模型
2.4.2 硬件(物理层)
2.4.3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
2.4.4 互联网层(网络层)
2.4.5 传输层
2.4.6 应用层(会话层以上的分层)
2.5 TCP/IP分层模型与通信示例
2.5.1 数据包首部
2.5.2 发送数据包
2.5.3 经过数据链路的包
2.5.4 数据包接收处理
第3章 数据链路
3.1 数据链路的作用
3.2 数据链路相关技术
3.2.1 MAC地址
3.2.2 共享介质型网络
3.2.3 非共享介质网络
3.2.4 根据MAC地址转发
3.2.5 环路检测技术
3.2.6 VLAN
3.3 以太网
3.3.1 以太网连接形式
3.3.2 以太网的分类
3.3.3 以太网的历史
3.3.4 以太网帧格式
3.4 无线通信
3.4.1 无线通信的种类
3.4.2 IEEE802.11
3.4.3 IEEE802.11b和IEEE802.11g
3.4.4 IEEE802.11a
3.4.5 IEEE802.11n
3.4.6 使用无线LAN时的注意事项
3.4.7 蓝牙
3.4.8 WiMAX
3.4.9 ZigBee
3.5 PPP
3.5.1 PPP定义
3.5.2 LCP与NCP
3.5.3 PPP的帧格式
3.5.4 PPPoE
3.6 其他数据链路
3.6.1 ATM
3.6.2 POS
3.6.3 FDDI
3.6.4 Token Ring
3.6.5 100VG-AnyLAN
3.6.6 光纤通道
3.6.7 HIPPI
3.6.8 IEEE1394
3.6.9 HDMI
3.6.10 iSCSI
3.6.11 InfiniBand
3.6.12 DOCSIS
3.6.13 高速PLC
3.7 公共网络
3.7.1 模拟电话线路
3.7.2 移动通信服务
3.7.3 ADSL
3.7.4 FTTH
3.7.5 有线电视
3.7.6 专线
3.7.7 VPN
3.7.8 公共无线LAN
3.7.9 其他公共无线通信服务
第4章 IP协议
4.1 IP即网际协议
4.1.1 IP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3层
4.1.2 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关系
4.2 IP基础知识
4.2.1 IP地址属于网络层地址
4.2.2 路由控制
4.2.3 数据链路的抽象化
4.2.4 IP属于面向无连接型
4.3 IP地址的基础知识
4.3.1 IP地址的定义
4.3.2 IP地址由网络和主机两部分标识组成
4.3.3 IP地址的分类
4.3.4 广播地址
4.3.5 IP多播
4.3.6 子网掩码
4.3.7 CIDR与VLSM
4.3.8 全局地址与私有地址
4.3.9 全局地址由谁决定
4.4 路由控制
4.4.1 IP地址与路由控制
4.4.2 路由控制表的聚合
4.5 IP分割处理与再构成处理
4.5.1 数据链路不同,MTU则相异
4.5.2 IP报文的分片与重组
4.5.3 路径MTU发现
4.6 IPv6
4.6.1 IPv6的必要性
4.6.2 IPv6的特点
4.6.3 IPv6中IP地址的标记方法
4.6.4 IPv6地址的结构
4.6.5 全局单播地址
4.6.6 链路本地单播地址
4.6.7 唯一本地地址
4.6.8 IPv6分段处理
4.7 IPv4首部
4.8 IPv6首部格式
第5章 IP协议相关技术
5.1 仅凭IP无法完成通信
5.2 DNS
5.2.1 IP地址不便记忆
5.2.2 DNS的产生
5.2.3 域名的构成
5.2.4 DNS查询
5.2.5 DNS如同互联网中的分布式数据库
5.3 ARP
5.3.1 ARP概要
5.3.2 ARP的工作机制
5.3.3 IP地址和MAC地址缺一不可?
5.3.4 RARP
5.3.5 代理ARP
5.4 ICMP
5.4.1 辅助IP的ICMP
5.4.2 主要的ICMP消息
5.4.3 其他ICMP消息
5.4.4 ICMPv6
5.5 DHCP
5.5.1 DHCP实现即插即用
5.5.2 DHCP的工作机制
5.5.3 DHCP中继代理
5.6 NAT
5.6.1 NAT定义
5.6.2 NAT的工作机制
5.6.3 NAT-PT(NAPT-PT)
5.6.4 NAT的潜在问题
5.6.5 解决NAT的潜在问题与NAT穿越
5.7 IP隧道
5.8 其他IP相关技术
5.8.1 IP多播相关技术
5.8.2 IP任播
5.8.3 通信质量控制
5.8.4 显式拥塞通知
5.8.5 Mobile IP
第6章 TCP与UDP
6.1 传输层的作用
6.1.1 传输层定义
6.1.2 通信处理
6.1.3 两种传输层协议TCP和UDP
6.1.4 TCP与UDP区分
6.2 端口号
6.2.1 端口号定义
6.2.2 根据端口号识别应用
6.2.3 通过IP地址、端口号、协议号进行通信识别
6.2.4 端口号如何确定
6.2.5 端口号与协议
6.3 UDP
6.4 TCP
6.4.1 TCP的特点及其目的
6.4.2 通过序列号与确认应答提高可靠性
6.4.3 重发超时如何确定
6.4.4 连接管理
6.4.5 TCP以段为单位发送数据
6.4.6 利用窗口控制提高速度
6.4.7 窗口控制与重发控制
6.4.8 流控制
6.4.9 拥塞控制
6.4.10 提高网络利用率的规范
6.4.11 使用TCP的应用
6.5 其他传输层协议
6.5.1 UDP-Lite
6.5.2 SCTP
6.5.3 DCCP
6.6 UDP首部的格式
6.7 TCP首部格式
第7章 路由协议
7.1 路由控制的定义
7.1.1 IP地址与路由控制
7.1.2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7.1.3 动态路由的基础
7.2 路由控制范围
7.2.1 接入互联网的各种组织机构
7.2.2 自治系统与路由协议
7.2.3 IGP与EGP
7.3 路由算法
7.3.1 距离向量算法
7.3.2 链路状态算法
7.3.3 主要路由协议
7.4 RIP
7.4.1 广播路由控制信息
7.4.2 根据距离向量确定路由
7.4.3 使用子网掩码时的RIP处理
7.4.4 RIP中路由变更时的处理
7.4.5 RIP2
7.5 OSPF
7.5.1 OSPF是链路状态型路由协议
7.5.2 OSPF基础知识
7.5.3 OSPF工作原理概述
7.5.4 将区域分层化进行细分管理
7.6 BGP
7.6.1 BGP与AS号
7.6.2 BGP是路径向量协议
7.7 MPLS
7.7.1 MPLS的网络基本动作
7.7.2 MPLS的优点
第8章 应用协议
8.1 应用层协议概要
8.2 远程登录
8.2.1 TELNET
8.2.2 SSH
8.3 文件传输
8.4 电子邮件
8.4.1 电子邮件的工作机制
8.4.2 邮件地址
8.4.3 MIME
8.4.4 SMTP
8.4.5 POP
8.4.6 IMAP
8.5 WWW
8.5.1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8.5.2 WWW基本概念
8.5.3 URI
8.5.4 HTML
8.5.5 HTTP
8.5.6 JavaScript、CGI、Cookie
8.6 网络管理
8.6.1 SNMP
8.6.2 MIB
8.6.3 RMON
8.6.4 SNMP应用举例
8.7 其他应用层协议
8.7.1 多媒体通信实现技术
8.7.2 P2P
8.7.3 LDAP
第9章 网络安全
9.1 TCP/IP与网络安全
9.2 网络安全构成要素
9.2.1 防火墙
9.2.2 IDS(入侵检测系统)
9.2.3 反病毒/个人防火墙
9.3 加密技术基础
9.3.1 对称密码体制与公钥密码体制
9.3.2 身份认证技术
9.4 安全协议
9.4.1 IPsec与VPN
9.4.2 TLS/SSL与HTTPS
9.4.3 IEEE802.1X
附录
附1 互联网上便捷的资源
附1.1 国际
附1.2 日本
附2 IP地址分类(A、B、C类)相关基础知识
附2.1 A类
附2.2 B类
附2.3 C类
附3 物理层
附3.1 物理层相关基础知识
附3.2 0/1编码
附4 传输介质相关基础知识
附4.1 同轴电缆
附4.2 双绞线
附4.3 光纤电缆
附4.4 无线
附5 插页导图
序
信息通信社会这个词俨然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代名词,人们可以使用手机等信息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而这种环境正是要依赖于网络才得以实现,在这些网络当中,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协议就是TCP/IP。
在TCP/IP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以连接每台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为目的,只能在有限的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由于可连接的设备有限,因而对网络的使用方法也有很大程度的限制,显然不能与现代网络的便捷性相提并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为了能够自由+简单地连接更多的设备,构筑更容易使用的网络,研究人员开发了TCP/IP。
现在,网络已经不再局限于仅连接计算机了,通过TCP/IP还可以连接汽车、数码相机、家用电器等各种不同的设备,目前广泛倡导的计算机系统虚拟化和云计算也都在使用以TCP/IP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因此,以TCP/IP为基础的现代网络技术,已渗透到对各种设备的控制和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当中,俨然演变为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
然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挑战,面对使用者数量的激增+使用方法的多样化,为了能够在瞬间高效地传送大量数据,有必要研究如何构造一个复杂的网络,甚至,还需要考虑在这样复杂的网络上如何进行严格的路由控制,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人们正致力于提高构建网络的性价比,审时度势地根据市场要求更新网络设备,并为复杂的网络能够稳定运转而开发更好的运维工具,与此同时,还在为尽早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网络技术人员而不断努力。
除此之外,在网络的使用层面上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现代网络中,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有时会因为某些错误的操作或行为对其他网络使用者产生巨大的影响,以窃取信息或诈骗为目的的网站频频出现,蓄意篡改数据以及信息泄露等犯罪行为也在与日俱增,很多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认为人性本善,在享受着网络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也就降低了对网络犯罪的设防,但是,对于网络供应商而言,他们不得不对各种可能的故障或犯罪进行防范。
因此,为了构造和运营一个安全的+使用户安心的网络环境,理解TCP/IP刻不容缓,本书旨在让广大读者理解TCP/IP的基本知识,掌握TCP/IP的基本技能。
希望本书成为读者朋友们在掌握TCP/IP与计算机网络过程中的一块奠基石,对整体把握计算机网络有所帮助,同时,本书若能为TCP/IP+计算机网络+信息社会安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那将是作者的荣幸。
2012年2月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图解TCP/IP 第5版》的期待并不高,想着大概就是一本“小白”入门读物。但翻开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网络分层模型开始,一层层深入到TCP和IP的具体协议细节。每一层都做了详尽的图解,并且将上下层之间的交互关系描绘得清清楚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的阐述,那种循序渐进、辅以图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连接建立和关闭的过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而IP协议的部分,对于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是这样”。书中还涉及到一些高级主题,比如NAT、DNS等,但依然保持了图解的风格,使得这些相对复杂的技术也变得容易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幽默,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技术老兵聊天,听他娓娓道来。
评分这本书我入手已经有段时间了,期间断断续续地翻阅,可以说收获颇丰。虽然我本身算是IT从业者,对网络技术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图解TCP/IP 第5版》依然给了我不少启发。它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将抽象的网络协议一层层剥离,展现在读者眼前。就拿TCP的三次握手来说,书中的流程图和动画式解读,让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步骤变得生动形象,我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数据包在网络中往来的轨迹。这种“图解”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绝对是福音,能够大大降低学习门槛。即使是像我这样已经有所了解的人,也能从这些图示中发现之前忽略的细节,对整体架构有更深的理解。而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命令的讲解,比如Wireshark的抓包分析,结合实际场景的演示,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遇到的网络问题,感觉效率提升了不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得懂、学得会”的学习路径,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网络协议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图解TCP/IP 第5版》就像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语法书,它不仅教你单词(概念),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组织句子(协议的运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图解”的理念,它将抽象的协议流程用生动形象的图示呈现出来,让我摆脱了枯燥的文字描述。TCP的部分,它的三次握手、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细致的图文结合的讲解,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数据是如何被可靠地传输到目的地的。IP协议的讲解也丝毫不逊色,对于地址解析、路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阐述,既严谨又易于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一些高级话题,例如DHCP、DNS等,并且同样采用了图解的方式,让这些原本复杂的协议也变得触手可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让你从“看懂”到“理解”,再到“运用”的网络技术学习宝典。
评分这本《图解TCP/IP 第5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网络通信的原理都抱着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虽然知道有TCP、有IP,知道它们在传输数据,但具体是如何工作的,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我总是模模糊糊。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图示,把这些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比如,它详细地解释了TCP的可靠性是如何通过序列号、确认应答和重传机制来实现的,每一个环节都配有清晰的流程图,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数据包的生命周期。IP协议的部分,对于路由选择、地址解析等概念的讲解也同样深入浅出。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一些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指导,这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直接应用到工作中的宝贵财富。我甚至开始尝试用Wireshark去分析网络流量,并对照书中的讲解,慢慢理解数据包的每一个字段的含义,这比我之前死记硬背协议文档要有效率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网络技术学习领域的一大福音。《图解TCP/IP 第5版》在保留了以往版本的精髓之外,还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进行了更新,这一点对于一直关注行业动态的我来说尤为重要。我尤其看重它在细节上的打磨,比如对于TCP的拥塞控制算法的解释,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图示和简洁的文字,将流量控制的原理展现得淋漓尽致。IP协议部分,对于IPv6的介绍也做得相当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应对未来网络挑战的人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技术难点,而是用一种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呈现,这使得我能够深入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技术背后的逻辑。而且,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网络问题,翻阅这本书,总能找到相关的解释和解决思路,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评分纸质不错,印刷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质量很好的书,好好的学习学习
评分浅显易懂,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好好好哈面好哈哈
评分趁618活动买的,性价比起平常高多了。
评分东西已收到,买来随便看看。
评分浅显易懂,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一直感觉京东挺好的怎么这次快递质量那么差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