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走:徒步旅行的乐趣

慢走:徒步旅行的乐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莉恩·苏特(Gillian Souter) 著,徐沐子 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3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480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你懂得如何走路吗?
  如果你从来没有做过背包客或“驴友”会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而那些有过徒步经验的人才会认为这本书有存在的价值。然而有趣的是:正是那些初次户外徒步的人才更需要读一读这本书。
  当人们越来越厌倦了城市生活,愿意抬起腿来走向户外时,很多人自认为走路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无需学习。其实不然,如果你想让你的行程更有趣,让你的行程更安全,让你的行程更物有所值,《慢走:徒步旅行的乐趣》是你出行宝典。作者以她多年的户外经验,在如何制定行程,如何准备装备、食物,如何解决住宿,如何保证户外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实用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如何享受徒步旅行的乐趣:寻找风景秀美的线路和与同行者愉快相处同等重要,体验各种天气状况又能规避坏天气的风险同等重要,行前的资料收集和途中美景的记录同等重要。
  然而,走路确实是最简单的,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条件。只要你想走,任何人迈开腿就可以开始你的旅程。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慢走:徒步旅行的乐趣》适用于一般的徒步者而非野外探险者,因此所介绍的行程是普通徒步者都可以完成的,线路充满野趣且成熟安全、有惊无险。《慢走:徒步旅行的乐趣》还请中国户外俱乐部介绍了若干条中国境内比较成熟的户外线路和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吉莉恩·苏特,资深户外徒步旅行者,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在撰写此书之前,出版过三本深受广大徒步旅行者喜爱和好评的徒步书籍:《走在西欧》、《走在法国》和《走在意大利》。

目录

为何远行
如何取舍
寻找你的步幅
沿途的风景
在世界何处
制定行程
结伴而行
全套装备
食物
寻找住处
寻路
路障与解决措施
天气状况
健康的敌人
徒步者的礼仪
在路上
徒步记录
久违的文明
附录:慢走前的准备
鸣谢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自然的觉醒
18世纪后期浮现出一种新的浪漫基调,人类这时才开始关注田园生活。这种浪漫主义以原野的天性为切入点,认为野性的自然世界可以反映并表达他们的情感。这时人们开始尝试徒步旅行(而不是骑马或乘坐马车),从中收获新鲜的刺激感。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旧友托马斯·德·昆西认为,走路对于华兹华斯而言绝对是一种劳累,“活在红酒、烈酒或其他任何能给人带来刺激的物质中,他喜不自胜,他的诗因此才精彩纷呈,令人拍手叫好”。说这话的昆西是个对鸦片酊有瘾的人。对于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走路不仅仅为了观赏风景,他们漫步的重要动机在于唤醒自己潜在的创造力。散文家威廉·黑兹利特甚至认为这种形式的走路将对诗歌风格产生影响:

柯尔律治的创作手法更周到、生动且日新月异,华兹华斯的诗也愈来愈温和、经久且发人深省。前者的作品饱含戏剧性,而后者的更为抒情。柯尔律治告诉我,他喜欢走在凹凸起伏的路面上,喜欢穿过蔓延分支的灌木林;然而华兹华斯总是在诗中写道:走在笔直的沙石路上……

写诗的人在徒步旅行中寻到灵感,而19世纪的小山头也到处留有散文家的足迹。托马斯·德·昆西称自己是热忱的步行者,自他16岁还是学生时便逃课,成为一名“徒步者”。他整整跋涉了两个礼拜,为了节省开支,他留宿便宜的小旅馆,过着“背包客”式的生活。黑兹利特则更喜欢“短途”旅行,尝试过为期数日的步行生活。哲学家们也喜欢走路,环境的改变和身体的运动有利于他们对事物的思索。海德堡是德国浪漫主义兴盛之地,这里有一座可爱的小镇,哲学家们常在它曲折而陡峭的山谷中行走。登山活动基本上是沿着垂直路线攀爬,登山者大都是年轻且精力充沛的教士、哲人和艺术家,他们来到此地,探索阿尔卑斯山的精神,寻找自然之美。徒步不仅在西方流行,东方日本最高的富士山也颇受人们的喜爱。据说早在7世纪就有一个叫役小角的僧人登上了富士山。京都的哲人为了丰富自己的头脑,也相继前往富士山徒步,他们在运河旁樱花树的庇荫处完成了自己宁静而决然的启蒙。

身体与灵魂
无论你怀揣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抱负,运动无疑会激发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比如说,我的旅伴在为某件事感到困惑时,不可能老是站在一个地方,而一旁的我总是看得头晕目眩。他这种不自觉的行为在历史上有一个出名的例子:亚里士多德发现,来回踱步可以有助于自己在哲学上的论辩,他在古雅典创办的学校也因此得名为“踱步学校”。法国哲学家卢梭曾经声称:“我只有在行走的时候才能沉思。当我停下来,我不得不中断思考;我的大脑只能跟随腿的走动而运转。”卢梭将户外定为自己的思索场所,在那里他可以让大自然作用于思考的结果。也许,你的生活并不需要革新式的哲学进化,但是走路一定会帮你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在路上,你有充足的时间反省,可以解决问题,或将之放入情境中再度审思,或完全抛至脑后。长时间行走也是应付抑郁症行之有效的办法,甚至有助于缓解妇女绝经后的消极情绪。这或许和人身体内部简单的化学反应有关,但我也不否定在健身房锻炼的效果。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用一生的精力创作了轻盈而愉快的音乐,但当1847年他的姐姐范妮去世后,情绪一度陷入谷底。为了缓解自己的悲伤,他前往瑞士伯尔尼的阿尔卑斯山旅行,期间他完成山川和冰谷的水彩画,用色彩诉说着自己的心情,“他不停地走啊走……他说这是他唯一能够平静自己的方式”。途中他创作了令人无法忘怀的《F调弦乐四重奏》。由此可见,走路对我们来说的确是有益处的——如果可怜的费利克斯没有依靠徒步改变心情,他因麻痹性中风死亡的日子将会提前。
在那些虔诚的宗教朝圣者心中,往往有一个神圣的目的地,但他们只有通过长期的徒步跋涉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从未搞清楚为什么寂静能够对沉思的人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山洞里打坐沉思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我来说,我把这种方式转变成沿着精神的道路前进,而走路的具体要求不必相同,只要每一个人向着健康迈步就行。赖因霍尔德·梅斯纳是当地著名的登山者,他说长途旅行是最能有效避免精神失明的方式。它为团队活动提供了思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来没有比长途跋涉更容易实现的事情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之父,他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因此痴迷于徒步。假期里,他制定了前往达赫施泰因、蒂罗尔和塔特拉山的徒步登山路线,在那些地方重塑自己的精神健康,完善世界观和人生的哲学。
诚然,远途行走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强壮身体,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仅仅是额外的好处。(出生于法国的作家伊莱尔·贝洛克在远程徒步之后声称“以锻炼为意旨的走路是令人憎恶的”,他认为这种做法扭曲了人类的灵魂。)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从事这种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动。首先,乡下清新的空气有益于净化我们的肺。当我们增强腿、臀部与胃的活动时,不仅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糖尿病,还能预防肠癌的发生。近期甚至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人可以通过走路来缓解记忆力减退。
走路是一种活动,它不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负荷累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进行这种运动;我们曾在路上遇到过比我们大几十岁的人,他们仍可以赶上我们的步伐。但是,徒步却不能像其他竞技运动一样具有可比赛性。远程徒步无疑是对个人的挑战,也是对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而这对女性徒步者来说不成问题,虽然她们在有氧运动方面欠佳,但是耐力很强:通常总是约翰带头攀爬陡峭的山坡,但后半天总是落在后面。(在随行笔记里,约翰希望我告诉大家,他比我大五岁,而且做过修复心脏瓣膜的手术。这都是借口啊!)
长时间的行走让身体每一天都处在轻松而愉快的节奏里。走路还应注意效率,你不仅要求自己走过难走的地形,还要让注意力更完全地集中在周围的景象和声音上。当你经历了为期数天的徒步后,你的调子和自然世界会充分地融合起来,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会逐渐了解所处的环境。在一段长距离的路上,你便能慢慢觉察到沿途的风景和环境原来是如此地融洽。
虽说教育界往往更强调自然历史而非培根式的社会研究,但走路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同样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并不只意味着在行路中获取一些愉悦感。当你走路的时候,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脚下的路不光证实了人类简单的入侵路径,也是人类成就的写照。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先人曾为此欢呼雀跃,近代的前辈也尾随其后,尤其是那些已经写过徒步游记的人。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在1878年著有《驴背旅行:塞文山脉》(Travels with a Donkey in the Cévennes),其中记叙了自己前往法国中央高原徒步旅行的故事,它给这片人们几乎遗忘的地域带来了转机。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青年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徒步,因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士兵就是沿着这条路击退了入侵的日本军团。有时候,远程徒步更是一种适合于个人的旅行。最近,我们翻越了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惊叹地注视着远处高耸的山顶,而我的父母亲大概在60年前曾到过那里。



你所走过的任何路都可能被探索或画在地图上,但你仍会因小小的发现而暗自窃喜。也许,你浏览过关于某个地区的插图书,看过戴维·阿滕伯勒最近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但这种在特定的时间、光线和天气条件下所捕捉到的动物瞬间并不完全和你徒步其中的风景相符。这些感受务必是纯天然的造化。你可以走入汽车无法到达的地方,那里的植物繁盛得几乎肆意缭乱,而动物也许会因为你的到来而惊讶万分。接下来,你将知道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小心行走,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这种健康旅行的收获。沿途的当地人对你轻盈的步子投来赞赏的眼光:作为访客,步行者远远没有汽车显得突兀。当你踏入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你所做的努力已尽收他人眼底,你的付出能让自己显示出旅行者更为光彩的一面。在路上,和同队人分享着旅途中的艰辛,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所以你将在途中收获牢固可靠的深厚友情。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称同行的驴友为“兄弟”,他不仅“向往美丽如画的风景,还喜欢清晨里充满希望的整装待发,以及夜间宁静而充足的休憩”。旅行的日子可谓是苦中作乐,每一天结束的时候都精疲力竭,正如史蒂文森所说: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忒近!”

评分

评分

[QY]"

评分

“礼拜天去郊游了!”

评分

这几本书幸好不是收藏的,不然就太可惜了,

评分

评分

有人说当今学文史的找不到工作,这话也许正确,但绝不代表教文史的也找不到工作。那几个出走的语文老师一踏入社会便像新股上市,要的单位排队,顿时学校十个语文老师只剩六个。师范刚毕业的学生大多瞧不起教师职业,偶有几个瞧得起教师职业的也瞧不起这所学校,惟有马德保这种躲在书堆里不谙世道的人才会一脸光荣地去任职。他到学校第一天,校领导都与他亲切会面,足以见得学校的饥渴程度。

评分

评分

网购己成习惯!正版,便宜,快捷,非常满意 闲暇之余,有人乐于下棋、玩麻将;有人喜欢打牌、酗酒、游山逛水;余独爱书。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 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晕,老是在京东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