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倾城才女系列·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再现了张爱玲不世的才华与孤傲的气质,特别是对她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段感情经历进行了细腻婉转的记叙,使人读来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 因生缘起——浮华转身
褪色的繁华
初落尘世
灰色童年
第二章 青春年华——初醒的传奇
崭露头角
破茧之梦
别样人生
第三章 情迷香港——逃离与向往
那年夏天
惺惺相惜
乱世情怀
第四章 浮萍流转——香港到上海
笔墨人生
写尽世情
相遇之前
第五章 若只初见——初遇胡兰成
少女心思
情丝千转
无法自拔
第六章 与子相悦——华丽的缘
岁月静好
灵魂相合
刹那烟花
第七章 挥手别去——低到尘埃
静然转身
时代之伤
心灵劫难
第八章 记忆封存——舔舐情伤
美丽插曲
别处人生
毅然转身
第九章 飘零孤旅——别样人生
他乡故人
异国相遇
避风港湾
第十章 寂静年华——爱、婚姻
平凡之苦
艰苦抉择
踏上归途
第十一章 芳馨犹存——永远的海上花
晚年岁月
红楼未完
归彼大荒
后记
精彩书摘
每一个母亲的期望里,都有一个完美闪耀的孩子。
而实现这种完美的路上,却是一番艰难旅途。
关于上学堂的事,黄逸梵几次和张廷重提起,都无法得到他的认同。并不是因为学费问题,而是完全属于两种思想的对流与抗争。几番吵闹过后,张廷重依然固执己见。黄逸梵是个如烈火般决绝的女子,她是断然不会屈服于张廷重的反对的。她索性趁他休息时,带着女儿直接去了教会办的黄氏小学。
因为之前张爱玲的国学基础厚实,所以直接插班到六年级。也正是因为黄逸梵对于女儿接受教育的坚持,才得以让这朵人间奇葩,在雨露和阳光下,静静绽放,不负锦绣年光。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沉溺在乱世烟火中,自暴自弃,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却挣脱俗世藩篱,渡船远去。人生如一场梦,只是梦醒谈何容易。哪怕选择自己最想走的路,也无法做到彻底地洒脱。
在孩子们和许多其他人的印象中,张爱玲的父亲是个极其可恶的人。然而,张廷重的内心也是十分可怜又可悲的。在那样的乱世浮沉之中,他的存在是那幅浮华图画上的悲凉的灰色点墨。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腐朽加给了他可厌的头衔。他并非十恶不赦,没有做过任何为非作歹的事,他不过只是一个本该养尊处优的少爷,却不幸走到了一个时代的路口处。没落与新生,一个时代正在进行一次新旧的交替。然而他灵魂里却住下了一个走不出的旧人。
他无法如那些伟大的革命先驱一样走在时代的前沿,带着万千学生为迎接新世代的到来而付出各种努力,他也无法如商人一般利用乱世来发上一笔横财,他甚至没有办法如当时的苦力那样,凭借古铜色的充满力量的身躯去维持生计。除了吃老本,他无计可施。偏偏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又被自尊心缠绕,寸步难行。
张廷重保守着他那老旧的宅子,当看到妻子每日生气勃勃地追求各种新鲜的观念和思想,他心中痛楚得几近发狂!妻子越进步,越显得他渺小而可悲,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状况。他深深地爱慕着这个美丽而敏感,同时又那样独立的女人。可惜他始终不能将她留住。
她并不是那幅挂在墙上,安静地让他肆意欣赏的图画,她是一只虽然被关在笼子里,却每时每刻都打算飞上蓝天的勇敢的鸟。即便被控制一时,只要她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她就必然要破笼而出,不复归来。
这样张廷重的爱又成了恨。他恨自己是这样懦弱,不能跟随她共同前去;恨这个一击即碎的时代,让他本来可以幸福的人生变作笑话;他更恨那个女人,有多爱,便有多恨。
世事飘忽,人海浮沉,又岂是自己所能做主的。张爱玲的父母离婚了,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争吵,张爱玲甚至渴望父母早点结束他们悲剧的婚姻。因为她明白这个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时间越久,只看到更大的破碎,更大的悲凉。
后来,父亲又再娶了继母,这让她厌倦回到那个阴暗模糊的家。在张爱玲还在读寄宿学校时,放假回来听众人讲述弟弟的种种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但当她看着弟弟受到虐待,却无处可逃,她又感到伤悲。面对继母对她的冷嘲热讽,她束手无策,只觉得羞辱万分。
时光如绣,岁月结茧。记忆里所认为应当的美好,与现实总是南辕北辙。尽管这样,这流云般的日子还是要固执地过下去,哪怕行至山穷水尽处,亦会有一个转弯的路口,让你走出来。只是那一剪挂在窗前的明月,醒时我知,醉后谁解?由于张爱玲从小就聪明过人才华出众,和文学功底极深的父亲能够契合,也许是为了满足他的一点虚荣心,张爱玲才得到父亲那点宠爱,但是张子静就没有任何优势,他各方面表现平庸,因此也备受父亲冷落。加之继母的虐待,他已经学会了逆来顺受。他明白挣扎徒劳无益,只会伤到自己。
张干的错觉早就被打破了,张子静在家中的地位江河日下。这些年来,张子静早就找到保护自己的办法,就是按照别人的眼光,把自己变得渺小,变得对自己也不在意。这种“自轻”是他的一件雨衣,替他挡过父亲和继母的伤害。
……
前言/序言
人世烟雨红尘,吹落了一年年梨花似雪。常思着过往之事,却寻不见旧时人。若干年前,一个幽艳的倩影,一袭素锦,绰约而至,是忽近忽远的梦境,却始终不愿醒来。
她就是张爱玲,一个华贵迤逦的前尘梦。
喜欢张爱玲,自从知晓,便嵌入了心里,愈爱愈深,凝成无解的毒,却始终甘之如饴。
青山碧水间,追寻她前尘的倩影,渺渺地扯出心中一片涟漪。无数次梦回,多想轻轻探问一句:你还好吗?民国烟雨,丝丝如愁,托着她一世孤艳,又引得后世人泠泠泪花。
曾有人说:遥远的,不是十年之后,是今天以前。而民国,隔了一个世纪,只盼能在梦里见你半分笑靥,足矣!她是光阴的使者,又仿佛一个时代的浮起,只是为了成全她这样一个绝艳的传奇。也许当真,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生于落魄贵族门,看尽豪华烟云,受过世人称羡的良好教育,经历家道中落的世事变迁,又经历情惑、情劫。生命中千万里山水迢迢,走过了坎坷红尘的暮暮朝朝。
她笑,她美,她灿烂。
她叹,她伤,她释然。
一双冷眼,热望尘世,化做心泪如雨。她用一生传奇,盛满了那段旧时光中的优美、繁华、跌宕、风雨……是她,让那些醉人的美好还能在今人的眼际拂过,在耳畔犹存。
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在极尽繁华的城市里,无须费尽心思,任何一个姿势,皆可倾城。传奇,是她此生的宿命。
正如歌词所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她的爱,亦是不凡。并非爱人出挑,只是她爱得决绝。
不求千恩万福,不问后路来生,只要在最美的年华遇见。
一切如初见,此生值得,自当是世间快乐事。而他没几时刻就泯了情事,她却甘心堕入到尘埃里,独守一泉心事,寂寞地开出灿烂的娇蕊,当真了是劫是缘。
她带着爱情的伤离开,又在暮年邂逅赖雅老者,相濡以沫十一年。然而,纵使那岁月姣好,现世安稳,却始终暖不了她那颗被伤透的心,始终放不下她的“兰成”。
她说:兰成,我自将枯萎。是为你枯萎还是因你枯萎,不得而知也不愿深究,一语成谶。可叹,这茫茫人海,修得千年万年才与他相遇,却是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缘起缘灭,也只有她知其冷暖深浅。
75岁的病榻,仍是彩衣艳容,不忍凋零。如她所说,她年少时不曾耀眼夺目过,所以贪爱色彩,奇装艳抹,仅仅是要招人疼爱吧。
在漂泊海外半个世纪后,她像一片落叶,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黄灰楼房的尘梦,于1995年,永寂。
偌大空荡的房间,她神情安详地躺在地毯上,盖着一条毯子,像是睡了。她始终还是没有等到中秋的月亮。
隔着数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也望不见故乡那一轮明月,只留下谜一样的一段传奇,一曲悲歌。她的骨灰被撒向太平洋中,在天地间弥散,永生。
人生如梦,世事沧桑,所有曾经的痛苦、喜悦、失落、孤独、迷惘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散。生命的卑微,人生的伤愁,转化为种种苍凉荒诞并弥漫于她文字中,一直要暗到天涯尽头。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可见得,纵使他薄情,他对她也是刮目而看的。走过烟雨繁华,走过蓝海梦境,她在时光里依然芳馨,那股寒香悠悠透出来,散开去,送你一个片刻销魂。
倾城才女系列·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简介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张爱玲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巨星。她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上海这座风情万种的都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笔下的世界,既有繁华背后的苍凉,也有世俗中的缱绻。《倾城才女系列·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这套书,并非仅仅是对张爱玲文学成就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深入她内心世界,探寻她情感脉络的旅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河流,回到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魅力的时代,感受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一个作家,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半生缘”。 本书不局限于对张爱玲作品的赏析,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解析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将一同走进张爱玲的生活,从她的童年经历,家庭变故,到她在上海滩的青年岁月,以及后来颠沛流离的人生,细细品味那些塑造了她作品气质的岁月痕迹。书中将着重探讨张爱玲的创作灵感来源,她的家族背景如何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她的爱情经历如何渗透进笔下的悲欢离合,以及她如何以一种“冷峻”的笔调,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幽微。 内容梗概: 第一部分:乱世上海的繁华与苍凉——张爱玲的成长印记 家族的荣耀与阴影: 本部分将追溯张爱玲显赫的家世,从北洋政府高官的祖父,到思想开明的母亲,再到叛逆的父亲,剖析这个复杂的家庭如何成为她早年生活的光影交织。她早慧的文学天赋,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孕育?而父母婚姻的破裂,又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怎样的创伤?我们将从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出发,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童年张爱玲,探讨这些经历如何成为她后期作品中“人性底色”的基石。 摩登都市的养成: 上海,这座东方巴黎,是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城市。本部分将详述张爱玲在上海的成长岁月,她接受的西式教育,她对西方文学的阅读,以及她如何在这座充满殖民文化、新旧交织的城市中,汲取灵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品味和创作风格。她如何在那个时代,成为一个“摩登”的女性,又如何在自己的文字中,捕捉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既有纸醉金迷的浮华,也有难以言说的苍凉。我们会着重分析她早期作品,如《传奇》中的那些经典篇章,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 初露锋芒的才情: 张爱玲并非一蹴而就成为文坛巨匠。本部分将聚焦她初入文坛的经历,她如何在条件艰苦的时期,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逐渐在上海的报刊杂志上崭露头角。我们将探讨她早期作品的风格特点,例如她对白话文的运用,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她独特的“苍凉”美学,是如何在此时期初步形成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的崛起,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下,女性作家如何破茧成蝶的故事。 第二部分:情深缘浅的爱恨纠葛——张爱玲的情感世界 胡兰成的幻梦与破灭: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无疑是她一生中最浓墨重彩,也最令人唏嘘的一笔。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段“汉奸作家”与“才女”的复杂情缘。我们将从张爱玲的视角出发,探讨她为何会对胡兰成产生如此深沉的感情,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段感情的意义与代价。书中将引用大量信件、回忆录等一手资料,尝试理解张爱玲在爱情中的主动与被动,她的“颠倒”与“清醒”。我们也将审视这段关系对她后期创作带来的影响,是沉重的负担,还是某种程度上的升华? 赖雅的平淡与慰藉: 在经历了胡兰成的情感风波后,张爱玲远赴美国,并与赖雅结为夫妻。本部分将探讨这段相对平淡却充满理解的婚姻。与胡兰成炽热而不安的感情不同,赖雅的出现,是否给张爱玲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宁静与慰藉?我们将分析她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她与赖雅的相处模式,以及这段婚姻如何影响了她后期的创作风格,例如她对人生更为深刻的体悟,对情感更为内敛的表达。 情感的“过滤”与“观照”: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描绘着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她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的情感体验,是如何被她“过滤”并“观照”到她的作品中的。她笔下的女性,为何总是带着一种宿命感,在爱情中寻求,又在爱情中失落?我们也将探讨她对“情”的独特理解,既有对物质的现实考量,也有对灵魂的深切渴望,这种矛盾与统一,构成了她作品独特的魅力。 第三部分:孤寂与永恒的文学传承——张爱玲的艺术追求 “苍凉”美学的精髓: “苍凉”是张爱玲文学最显著的标签之一。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苍凉”美学的内涵,它究竟是作者对人生、对时代的悲观主义,还是对人性最本真的洞察?我们将从她的短篇小说,如《倾城之恋》、《留情》,到长篇小说,如《半生缘》、《小团圆》,梳理“苍凉”美学在不同作品中的体现。它如何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上得以展现?这种“苍凉”又是否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自嘲与坚韧? 语言的魔力与风格的独特: 张爱玲的语言,堪称中文现代文学的瑰宝。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她的语言风格,那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锤炼,以及她如何将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通俗巧妙融合。她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营造出独属于她个人的氛围。书中将选取大量经典段落进行细致解读,探究她语言的节奏感、画面感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层意味。 “传奇”的虚实与“半生缘”的宿命: 张爱玲笔下的故事,既有“传奇”的戏剧性,也有“半生缘”的宿命感。本部分将探讨她作品中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她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升华,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她对“缘分”的解读,既有时代的印记,也有对人性普遍情感的触及。她所描绘的“倾城”与“倾世”,不仅仅是物质的繁华,更是情感的波澜壮阔。而“半生缘”的悲剧性,又何尝不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反思? 文学的回响与影响: 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本部分将探讨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她对后世作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她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从“海派”文化的代表,到“现代主义”的先驱,张爱玲始终是一个复杂而充满魅力的研究对象。本书的结尾,将试图勾勒出张爱玲文学的永恒价值,以及她为何至今仍能触动无数读者心灵的根源。 本书特色: 《倾城才女系列·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力图让读者走近真实的张爱玲。书中将穿插大量的历史图片、珍贵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力求为读者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本书语言流畅,叙述生动,既有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也有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旨在让读者在品读张爱玲传奇人生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她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它将是一次关于文学、关于人生、关于女性命运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