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太多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袁腾飞致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他嬉笑怒骂的讲述风格引起了争议,但袁腾飞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普及历史知识,并且让这种普及变得有趣。
——《中国青年报》
我们习惯于心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袁腾飞从历史中提炼出幽默来,让人听着可乐听得上瘾,还真是难得。
——《广州日报》
袁腾飞感情滚烫,一口京片子生脆而凶猛,砍瓜切菜痛下针砭,如同老北京的豆汁,初入口毁人朵颐,细回味悠长绵然。
——《羊城晚报》
无论是虚拟世界里的网民,还是现实课堂里的学生,所有人被袁腾飞吸引的,是他把“死去”的历史“活生生”地带到大众面前。
——《文汇报》
冷静、平和的心态,使袁腾飞将自己对历史的喜爱发挥到了一种极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京华时报》
第二章 战争残酷几人知
华沙起义的真相
莫德尔元帅在调离东线前,下令镇压的那座城市——华沙,这个时候已经沦陷了近五年,波兰也被苏德两个暴徒分割,已经不存在了。
整个二战当中,波兰可以说是承受了最深重的民族苦难,在各国平民死亡人数当中,波兰是排到前列的。但是不屈的波兰人民组织了一个地下政府,这个地下政府不仅领导了一个坚强团队——被绝大多数人民支持的抵抗运动组织,而且还有法院,还能够发行公债,甚至有一个初步的教育制度。这个地下政府还跟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等于是波兰国家在被苏德两大强盗联手绞杀之后,由地上转到了地下,而且仍然行之有效地领导着这个国家。随着战局的进展,解放的曙光已然露出,所以波兰地下政府就准备起义,配合盟军解放波兰。当时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授权波兰地下领导人适时举行总起义,防止德军在波兰境内特别是在首都华沙死守作战。而且长期以来,苏联的电台也一直敦促波兰人发动总起义,并且承诺提供军事援助。
7月29日,苏联莫斯科电台播放呼吁,要求华沙地下组织举行起义,加速解放进程。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了。起义者从下午5点开始进攻德军,很快,全城百万居民都卷入了战斗,3天内控制了大部分地区。但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德军反扑镇压下,起义军明显不敌。于是,起义者请求近在咫尺的苏军支援。然而,一直呼吁波兰人发动总起义的苏联电台沉默了,不仅先前承诺的军事援助没有兑现,苏军还停止了对华沙周围的德军的进攻。
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后,丘吉尔和罗斯福一再致电斯大林,吁请苏军支援起义,但都没有得到答复。无奈之下,盟军只好从空中航线向华沙起义军空投军火和食品。执行任务的英美飞机空投物资后,需要就近在苏联领土着陆加油,没想到就连这个要求,也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斯大林在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回电中,干脆把起义说成“罪犯集团旨在夺权而在华沙发动冒险事件”。
孤立无援的华沙起义者几乎赤手空拳地进行着无望的抗争。德军从空中和地面疯狂进攻,飞机坦克狂轰滥炸,一个街区又一个街区地肃清起义者。德军建议起义者举行投降谈判,却被领导起义的波兰将军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拒绝了。与苏军一起进攻过来的波兰军队为解救自己的同胞,向德军发起猛攻,但被德军挡在了城外。
把华沙从地球上抹掉
10月2日,华沙起义在坚持了63天后,最终失败了。
在投降前的最后几次广播中,起义者愤怒地控诉:“我们遭受的待遇比希特勒的仆从国还要坏,比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更坏。公正的上帝,对波兰民族所承受的可怕的不公正作出裁决吧,希望他惩治那些犯罪者。”参加这次起义的大部分士兵捐躯,少数人得以逃生。在战后的纪念活动上,数十名幸存的老兵聚到一起。一位老人回忆起华沙起义,只有“惨烈”两个字。他说,当时条件极为艰苦,武器陈旧简陋,但每个士兵都英勇顽强,发誓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但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起义最终失败了。他说,现在华沙的每一个家庭,都有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人。
华沙起义无疑给纳粹德国带来了很大麻烦,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下令“把华沙彻底从地球上抹掉”,于是纳粹分子开始了对波兰人的血腥屠杀。如果你现在到华沙城走一走、看一看,不经意间,就会在某处墙壁上发现一块石板,上面刻着“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在此地遭纳粹杀害”。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到华沙城内一段数米长、两米多高的残破红砖墙前敬献花圈。据史料记载,纳粹分子在这段“死墙”墙角下,曾一次杀害了上百个波兰人。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希特勒不顾弹药紧缺,极其残酷地、分步骤地进行炮轰,最后将华沙全城几乎夷为平地。纳粹分子甚至使用了800毫米口径的“多拉”巨炮,这种超重型火炮威力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和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每一枚炮弹重达7.1吨!
整个华沙起义期间,有18000名波兰军人和18万平民丧生,华沙这座历史名城90%的建筑被摧毁,全城变成了一个方圆数十公里的瓦砾场。
1月17日,苏军作为华沙的“解放者”入城。此时,华沙已是一座满是瓦砾和废墟的空城。苏联人呼吁波兰人发动总起义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积极奋起自救,一切将化为乌有”,华沙人民英勇奋起了,苏军却坐视起义者被镇压、被屠杀。最终,华沙的一切真正“化为乌有”了。
你什么德行我太清楚了
现在还有人说1944年的华沙起义很愚蠢,也有人说这次起义是波兰地下军的投机,是拿爱国做买卖,为了捞取战后的功名。但在今天看来,这场起义充满了孤注一掷的悲壮。
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样的呢?苏军已经逼近了华沙,波兰抵抗组织再不发动起义,就只有坐等苏联人的“解放”,但是这种解放并不意味着自由和独立,对于波兰来讲这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历史上波兰三次亡国,哪次不是俄国人挑的头?波兰人跟俄国人虽然同属斯拉夫民族,都是斯基诺夫维奇,但有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所以绝不能把这个国家从德国侵略者手中转交给俄国人。
另外,一旦苏联完成对波兰的控制,想从苏联控制下重新获得自由几乎是不可能的,俄国人比德国人还狠。因此,波兰地下军和流亡政府都认为,与其坐等苏联占领,不如趁苏联人到来之前奋力一搏,也许可以使祖国恢复独立和自由。从二战后的情况来看,整个东欧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南斯拉夫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南斯拉夫在二战当中牺牲了170万人,那么点儿一个小国牺牲了170万人,它完全是自己打下来的江山,所以真正获得了独立。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这些所谓被苏联“解放”的国家都丧失了独立主权,沦为苏联控制下的卫星国,成了苏联的殖民地,开始了悲惨的命运。
波兰人太了解俄国人是什么脾气了,打了200多年仗,你什么德行我太清楚了,所以波兰人精确地预见到了这一点,绝不能把我们祖国的命运交给苏联人。因此,即使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也要试一试自我解放,避免被苏联人“解放”,避免丧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今天有很多人对苏联人对华沙起义的漠视感到气愤,其实波兰地下军从起义一开始就没指望苏联人的支援,他们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为祖国争自由,为民族争尊严,起义的目的就是要在苏联人到来之前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华沙。这一点,波兰人清楚,苏联人也清楚。
当然,当德国军队残酷镇压起义的时候,起义者还是希望苏军能够支援,但那是形势所逼。然而,起义者想赶在苏军到来之前做国家主人的这种努力,已经断绝了苏军援助的可能性。苏联援助你的前提,就是你要做傀儡。你想独立?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起义者注定要在孤军奋战中完成自己悲壮的使命,要么光复祖国,要么为了民族的解放壮烈牺牲。
波兰在历史上三次被俄、普、奥瓜分,一战之后好不容易独立,又被苏德瓜分。波兰人几次经历了亡国的痛苦,只有亡国的人才知道做奴隶的痛苦,才知道自由的可贵。你想,波兰人不甘心在德国统治下做亡国奴,他为什么要做苏联的顺民呢?自由对于亡国的波兰人的这种吸引力,不是没亡过国的人能够体会到的。
不甘心亡国的决心
为什么要发动起义?波兰人认为起义是获得独立最后的机会,哪怕就是一根稻草,我也要抓住。波兰人是在苏联的占领几乎成为定局的情况下,复国无望,抱着与其忍辱偷生,不如光荣地战死的想法,用这种方式追随祖国而去,这是尽到爱国者的责任。假如说起义的牺牲者九泉之下有知的话,看到战后波兰被苏联控制的局面,他会觉得自己死得无怨无悔,毕竟我努力了,我免于再一次做亡国奴的悲剧。
说华沙起义是投机的人,完全是扯淡,谁能拿20万条生命做投机?这20万人死亡只是为了宣示一个民族不甘心亡国的决心。这20万人里面有地下政府控制的国民军,也有波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更多的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普通波兰人,是什么让他们视死如归?不是党派利益,而是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尊严!
华沙悲壮地蒙难了,蒙难于斯大林的背信弃义。斯大林背信弃义的背后,是新沙皇要控制整个东欧的野心。要想对一个国家进行有效控制,关键是建立一个完全受其操纵的政府。二战后,除南斯拉夫之外的东欧各国政权,是苏联红军运送给各国的。各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们,从苏联飞机上走下来,叼着烟斗,挥一挥帽子就解放了他的国家。华沙起义者,拒绝接受这种运来的政权。
战后,波兰就沦为了苏联的附庸。但是在伦敦的波兰第二共和国政府始终坚持复国的理念,坚持复国的活动。一直到1990年,第二共和国政府仍然有一个总统和几名内阁部长在英国伦敦,他们坚信祖国有一天会解放。这一天没用很久,1990年,也就是在华沙起义失败40多年以后,波兰政权发生了更迭,当二战后波兰首任民选总统瓦文萨就职的时候,波兰流亡政府的最后一位总统从伦敦飞到华沙,把共和国的法统象征——总统的印绶和1935年宪法交到他手中,流亡政府的职能结束了。
今天的波兰就是第三共和国,继承的是二战当中那个英勇不屈的波兰共和国的法统。
……
自序:了却一桩“心头大事”
热衷于“纸上谈兵”,酷爱战争史
每个人,人生都有一件大事。对我来说,就是能够出版一套讲述战争史的书。这是我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愿望,此愿望之强烈,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吧。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男人的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男人的霸气!
一直觉得,男人可能天生就是军事发烧友。小时候家里没有闲钱买玩具,父亲便用木头给我削了把手枪。每次玩“打仗游戏”时,我都挥舞着这把木枪冲锋陷阵。受战争题材电影的影响,那时我认为打仗是件很好玩的事儿,完全不晓得战争的残酷。
随着年事渐长,不能再挥舞木枪,于是便爱上了“纸上谈兵”。平时读书,除了看历史就是看军事,尤其喜欢读各种战争史。可以说,我现在的知识储备,70%是战争史方面的。
对战争史的热爱,已经渗透到了我的骨子里。
因诸多限制,往往使人不能尽兴
对于战争史,我不但爱看,更爱给学生讲。在中学课堂上,限于《教学大纲》,往往不能展开了讲,每次讲到兴起处,一看手表,却不得不戛然而止,实在是不过瘾!在精华学校授课时,鉴于学校的私立性质,不像公立学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因此对于自己了解得比较多的东西,还是可以多讲几句的。
现在的高中历史选修课中,有一门课叫“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门课程的人教版教材,我也曾参与了编写,但北京市并没将其列为必修课。精华教育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也是军事爱好者,他们曾想让我专门在精华学校讲这门课,以便录制下来作为学校的特色选修课,但我觉得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恐怕没时间听一门跟高考完全无关的课程,因此便婉言谢绝。两位老总又劝我将自己所擅长的战争史讲出来,并整理成书,这样便可以不再受中学《教学大纲》的限制,还可以使中学生以外的更多人看到,对战争史的普及也有好处。所以,我便动了心。
什么叫“史话体”?我有自己的定义
现在市面上有关战争史方面的书很多,但我觉得大体上分为两类:学院派和戏说体。学院派所讲的战争史过于严肃,一大堆外国人名、地名、军队的番号,从这个格勒进攻那个斯克等,往往看得人晕头转向,除非手边随时准备着世界分区地图,左图右史,才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战争史,更适合做军事院校的教材,不太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而戏说体又过于调侃,不怎么讲史实,大多是作者的评述,让人感觉信息量不是很足,干货太少。
因此,我和这套书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研究之后,决定结合学院派和戏说体的长处,尽量避免其不足,将这套书定义为史话体。
什么叫“史话体”呢?说白了就是在叙述大事的同时,照顾细节——讲故事、讲段子。比如讲“二战”时,不按年代把发生的战役一一陈述,而将大事交代清楚之后,多讲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泰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波兰海军在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大战中敌对双方的情报活动等。这些细节,往往在严肃的战争史中是看不到的。
术业有专攻,我只讲自己最擅长的
古今中外,有关战争史的资料浩如烟海,我只是爱好者,并非军事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指正。有关中国的战史,因写作的人较多,加之我平时涉猎又浅,所以就不敢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我这套书计划出版6本,其中“二战”2本、“一战”1本、“世界近代战争”2本、“世界中世纪战争”1本,讲述的重点是外国战争史,涉及到中国战史的部分,一般不会着墨太多。
这套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精华教育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他们为我联系到了博集天卷;非常感谢博集天卷的领导层,他们不以拙作鄙陋,愿意让它付梓;感谢博集天卷的部门总监一草和编辑李吉军,为拙作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拙作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为我搜集材料、编定大纲、整理文字;此外,还要感谢许多为拙作出版提供了帮助的朋友们。
衷心希望这套书,能让您了解一段不同于以往的战争史,并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与喜爱。
袁腾飞
永远不要害怕,强迫你撤退的敌人,本身就是在那时最害怕你的人。——题记
挺好的,京东送货很赞,即使贵点也愿意在这买!
评分二战的历史已经了解过不少了,但是这场战争是形成目前世界格局的最重要决定性影响事件,多方位影响也不为过,这套书分三部,是通俗讲授式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书的外面有塑封膜,保护到位,书的品象也非常好。
评分是正版,不错,尽管还没看
评分还没有看,貌似不错
评分关于二战之世界,犹如中国之战国。那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同在的时代。德军闪击波兰,猝然之间拉开了这场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大幕。意大利参战,使本来残酷的战争,散发出了令人喷饭的幽默味道。 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真的是日本最高统帅部策划的吗?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架势,斯大林为何还要悍然发动“大清洗”?盟军敦刻尔克陷入绝境,希特勒为何在关键时刻下令德军暂停攻击?美国为何保留了日本天皇制度?丘吉尔为什么说苏联是“魔鬼”?战斗力最强的德军为何失败?斯大林最擅长的就是让士兵去送死?希特勒究竟是英雄还是恶魔?
评分诙谐幽默,老少皆宜
评分以前只买了上,现在终于齐了
评分不错呀,给儿子买的,第二天早上收到啦
评分哦啊几次哦在V字vUI在成都和UI从UI和vs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