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志成,曲广吉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卫星
  • 卫星总体设计
  • 卫星动力学
  • 航天工程
  • 空间技术
  • 轨道力学
  • 姿态控制
  • 热控设计
  • 可靠性设计
  • 结构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2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46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57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作者周志成、曲广吉)一书反映了我国在通信卫星总体技术和复杂动力学研究和应用。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以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为代表的GEO航天器为对象,重点介绍了航天器总体方案、有效载荷和平台分系统的主要设计方法以及复杂动力学与控制和设计优化技术;同时,还介绍了空间环境、轨道、可靠性等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内容简介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作者周志成、曲广吉)以现代通 信卫星为代表的地球静止轨道(GEO)航天器为设 计研究对象,在系统工程方法论和航天器总体设计框架体系指导下, 结合几十年航天工程实践,并从航天器设计学科高度,系统总结和详 细介绍了GEO航天器总体设计、动力学与控制分析仿真、多学科设计 优化和设计验证的技术内容和理论方法。全书编写遵循系统性、可读 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宗旨要求,并在有关章节设置了工程 应用范例。
  全书共分15章。第1章为绪论;第2、3章为轨道动力学和空间 环境;第4、5、6章为航天器总体设计、有效载荷设计和主要分系统 设计;第7章为航天器总体设计优化方法,包括构型拓扑优化、设备 布局优化、结构参数优化、总体参数多学科设计优化;第8章为航天 器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正、力学环境和力学试验;第9~13章为柔性、 晃动、多体和热致微振动等动力学以及动力学与控制仿真;第14章为 航天器总体设计、分析、优化范例;第15章为可靠性设计、分析、 验证。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读者对象为航天科研院所和高等 院校从事航天器总体设计、 动力学与控制分析仿真、优化设计理论方法研究应用的科技人员、教 师和研究生,也可作为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航天器设计的研究范畴和基本内涵
1.2 航天器系统工程和总体设计方法
1.2.1 航天器工程
1.2.2 航天器系统工程
1.2.3 航天器任务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法
1.3 航天器动力学(工程)的分析研究方法
1.3.1 现代航天器动力学的主要特征
1.3.2 航天器动力学(工程)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
1.3.3 航天器动力学(工程)的研究方法
1.4 我国通信卫星工程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意义
1.4.1 通信卫星工程发展应用概况
1.4.2 通信卫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4.3 发展通信卫星工程重要意义
第2章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
第3章 航天器空间环境
第4章 航天器总体设计
第5章 航天器有效载荷设计
第6章 航天器主要分系统设计
第7章 航天器总体设计优化方法
第8章 航天器结构动力学与力学环境
第9章 航天器柔性耦合动力学
第9章 航天器柔性耦合动力学
第10章 航天器液体晃动动力学
第11章 航天器多体动力学
第12章 航天器热致微振动动力学
第13章 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总体仿真
第14章 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分析优化范例
第15章 航天器可靠性设计和故障对策
缩略词表

图书名称:通信卫星总体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通信卫星这一复杂航天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动力学行为。全书围绕着通信卫星从概念提出到实际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展开,旨在为从事航天工程、卫星通信、自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通信卫星总体设计 本部分将通信卫星的设计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并逐一进行深入阐述。 第一章:通信卫星系统概述 通信卫星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介绍通信卫星作为地外通信中继站的功能,阐述其在不同轨道(如地球静止轨道、中低地球轨道、高度椭圆轨道)上的部署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分析通信卫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分类,如固定卫星通信、移动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宽带通信卫星等,并介绍它们的典型任务需求。 通信卫星的典型组成: 详细分解通信卫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通信载荷: 介绍转发器、天线、馈电网络等核心通信单元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通信业务需求进行设计和配置。 姿态与轨道控制分系统(AOCS): 阐述AOCS在维持卫星姿态稳定、轨道精确控制中的作用,包括传感器(如星敏感器、陀螺仪、太阳敏感器)、执行机构(如反作用轮、磁力矩器、推进器)以及控制算法。 电源分系统(EPS): 介绍太阳电池阵列、蓄电池、电源管理与分配单元(PMAD)等构成,详细分析能量的产生、储存、管理和分配机制,以及对卫星功率需求的估算与匹配。 热控制分系统(TCS): 讲解热环境对卫星设备性能的影响,介绍被动热控(如隔热材料、热辐射涂层)和主动热控(如加热器、制冷器)技术,以及如何根据卫星内部热负荷和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热设计。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SASS): 阐述卫星结构的强度、刚度、质量、热稳定性要求,介绍常用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和结构形式(如桁架结构、箱式结构),以及太阳翼、天线等展开机构的设计考虑。 测控与指令分系统(TT&C): 讲解地面站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介绍遥测(Telemetry)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指令(Command)的接收与执行、以及数据处理和安全机制。 数据处理与存储分系统(DPSS): 介绍在轨数据处理的功能,如信号解调、纠错、数据压缩等,以及对数据的存储要求和管理策略。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流程: 梳理通信卫星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总装集成到地面测试的完整流程,强调各阶段的关键决策点和接口协调。 第二章:通信载荷设计 通信系统链分析: 深入分析从地面站到卫星转发器再到目标区域地面站的整个通信链路,包括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信号传输、衰减、噪声等影响因素。 转发器设计: 频率规划与分配: 介绍C波段、Ku波段、Ka波段等常用通信频段的特性,以及频率资源的规划和分配策略,包括载波频率、带宽、调制方式的选择。 低噪声放大器(LNA): 讲解LNA在接收端放大微弱信号的关键作用,介绍其噪声系数、增益、线性度等重要参数,以及不同类型LNA(如场效应管、双极型晶体管)的设计与应用。 功率放大器(PA): 阐述PA在发送端放大信号的必要性,讨论其功率效率、线性度、饱和度等指标,并介绍功放技术(如行波管、固态功放)的选型与优化。 混频器与下变频/上变频: 详细说明混频器在频率变换中的作用,讲解下变频器(用于接收)和上变频器(用于发送)的设计原理。 滤波器与分配器/合路器: 介绍各类滤波器(带通、低通、高通)在信号选择和抑制干扰中的作用,以及分配器和合路器在信号分路和合并时的设计要点。 天线系统设计: 天线类型选择: 介绍通信卫星常用的天线类型,如定向天线(抛物面天线、喇叭天线)、全向天线、相控阵天线等,分析其辐射方向图、增益、效率等特性,并结合通信业务需求进行选择。 天线性能参数: 详细讲解增益、波束宽度、副瓣电平、交叉极化性能、驻波比等关键天线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仿真和测量进行优化。 天线馈电网络设计: 阐述馈电网络在将激励信号传递给辐射单元以及将接收信号传导至放大器中的作用,介绍其结构形式和损耗控制。 阵列天线设计(针对相控阵): 深入探讨相控阵天线的原理,包括移相器、单元排列、波束扫描机制,以及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优势。 调制解调与编码技术: 调制技术: 详细介绍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线性调制技术,以及其在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噪声能力方面的权衡。 解调技术: 讲解同步解调、异步解调的原理,以及不同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方法。 信道编码技术: 介绍线性分组码(如汉明码)、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等前向纠错(FEC)编码技术,分析其纠错能力、编码效率,以及在提高通信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差错控制策略: 讨论自动请求重传(ARQ)与前向纠错(FEC)相结合的混合纠错策略。 第三章:姿态与轨道控制分系统(AOCS)设计 AOCS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明确AOCS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如指向精度、指向稳定性、轨道保持、变轨能力、姿态机动等。 AOCS传感器设计与选型: 星敏感器: 介绍星敏感器的工作原理,如何识别星点并确定卫星在空间中的姿态,分析其精度、视场、跟踪能力等。 陀螺仪: 阐述陀螺仪(如漂移补偿陀螺、固体陀螺)在测量角速度和角位移中的应用,以及其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太阳敏感器/地球敏感器: 介绍其作用在于为卫星提供相对参考,分析其工作原理和精度限制。 磁力计: 讲解磁力计在测量地磁场以确定卫星姿态方面的应用,尤其适用于中低轨道卫星。 AOCS执行机构设计与选型: 反作用轮(CMG/RW): 详细介绍反作用轮利用角动量守恒原理实现姿态控制的原理,分析其速度、转矩、能量存储等参数,以及在姿态稳定中的应用。 磁力矩器: 阐述磁力矩器通过与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力矩来实现姿态调整的原理,分析其作用效果和适用范围。 推进器: 介绍推进器(如冷气推进器、离子推进器、电推进器)在轨道维持、轨道调整、姿态机动中的应用,分析其推力、比冲、工作模式等。 AOCS控制算法: 姿态控制算法: 讲解PID控制、模糊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在姿态稳定和精确指向中的应用。 轨道控制算法: 介绍轨道维持、轨道保持、轨道交会等轨道控制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推进器点火来执行。 姿态与轨道耦合控制: 分析姿态与轨道控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进行协调控制。 AOCS系统仿真与验证: 介绍如何通过仿真软件(如STK, GMAT)对AOCS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故障分析,以及地面模拟试验的重要性。 第四章:电源、热控与结构分系统设计 电源分系统(EPS)设计: 功率预算: 详细阐述如何根据所有分系统的功耗需求,进行精确的功率预算,并确定所需的功率裕度。 太阳电池阵列设计: 介绍太阳电池的类型(如硅电池、砷化镓电池)、功率转换效率、寿命、展开与收拢机构设计,以及如何根据轨道环境计算能量输出。 蓄电池设计: 讨论不同类型的蓄电池(如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选择,包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放电特性等,以及如何满足卫星在阴影区(无太阳光照)的功率需求。 电源管理与分配单元(PMAD): 讲解PMAD在电压调节、电流分配、过载保护、故障隔离等方面的作用。 热控制分系统(TCS)设计: 热环境分析: 详细分析太阳辐射、地球反照、地球红外辐射、设备自身发热等对卫星热环境的影响。 被动热控技术: 深入介绍隔热材料(如多层隔热材料MLI)、热辐射涂层(如氧化铝、聚酰亚胺)、热吸放器等在维持温度稳定中的作用。 主动热控技术: 阐述加热器、制冷器(如热电制冷器)在精确温度控制中的应用,以及相变材料(PCM)的热缓冲能力。 热分析与仿真: 讲解如何通过有限元分析(FEA)等数值方法,对卫星的热模型进行热分析,预测各部件的温度分布,并优化热控方案。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SASS)设计: 载荷分析: 详细分析发射载荷(如火箭发射时的振动、加速度)、轨道载荷(如热胀冷缩、姿态变化产生的应力)、以及在轨操作载荷(如天线展开、太阳翼展开)对结构的影响。 材料选择: 介绍航空航天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比强度、比刚度)、热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如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蜂窝结构等。 结构设计原则: 阐述轻量化、高强度、高刚度、热稳定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结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进行应力分析和模态分析。 机构设计: 重点介绍太阳翼展开机构、天线展开机构、腿式部署机构等复杂机构的设计要点,包括驱动方式、限位装置、可靠性设计等。 第五章:测控、数据处理与软件设计 测控与指令分系统(TT&C)设计: 通信协议与接口: 介绍卫星与地面站之间常用的通信协议(如CCSDS标准),以及遥测、遥控、指令编码和解码的实现。 天线与射频链路: 阐述上行和下行链路的射频设计,包括天线波束覆盖、链路预算、功率控制等。 数据传输安全性: 讨论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安全机制,保障卫星指令的唯一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处理与存储分系统(DPSS)设计: 板载计算机与数据总线: 介绍高性能、低功耗的板载计算机选择,以及冗余设计和总线通信协议(如MIL-STD-1553B)。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讲解如何从各个传感器和设备采集数据,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如滤波、量化、压缩。 数据存储与管理: 讨论固态存储器(SSD)的选择,以及数据存储策略、文件管理、数据擦除等。 卫星软件设计: 嵌入式软件体系结构: 介绍实时操作系统(RTOS)、任务调度、进程管理、中断处理等软件架构。 控制律软件: 讲解姿态与轨道控制算法在软件层面的实现,包括导航、制导、控制(GNC)模块。 故障检测、隔离与恢复(FDIR): 设计一套完善的FDIR机制,能够实时监测系统状态,诊断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软件验证与测试: 强调软件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重要性,以及仿真环境在软件验证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通信卫星动力学分析 本部分将聚焦通信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的动力学特性,包括轨道动力学、姿态动力学及其相互耦合的影响。 第六章:轨道动力学基础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 回顾天体运动的基本定律,为后续轨道分析奠定基础。 轨道根数与轨道表示: 详细介绍轨道根数(如半长轴、偏心率、轨道倾角、升交点赤经、近地点幅角)的物理意义,以及不同轨道表示方法(如六元素法、地心惯性坐标系)。 轨道摄动力分析: 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 介绍J2、J3等项对轨道的影响,分析其引起的轨道要素变化。 月球与太阳引力摄动: 阐述外天体引力对卫星轨道造成的摄动效应。 大气阻力摄动: 针对低轨道卫星,详细分析大气密度变化、卫星表面积与质量比等因素对轨道衰减的影响。 太阳光压摄动: 讲解太阳光压与卫星表面特性、轨道参数的关系,以及其对轨道的影响。 轨道维持与轨道控制: 轨道维持策略: 基于摄动力分析,设计有效的轨道维持策略,以应对轨道漂移。 轨道变轨与星座部署: 介绍卫星变轨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多星星座部署中的轨道规划与执行。 第七章:姿态动力学基础 刚体姿态动力学: 欧拉方程: 推导描述刚体角速度与外部力矩关系的欧拉方程,是姿态动力学分析的核心。 姿态动力学方程: 引入姿态描述(如四元数、欧拉角、方向余弦矩阵),推导卫星的姿态动力学方程,并分析其非线性特性。 惯量张量与惯性积: 详细解释惯量张量在描述卫星转动惯量分布中的作用,以及惯性积对耦合转动的影响。 外部力矩分析: 地球引力梯度力矩: 分析因地球引力在卫星不同部位产生差异而引起的力矩,及其对卫星稳定性的影响。 地磁力矩: 介绍卫星上剩余磁场与地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力矩。 太阳光压力矩: 阐述太阳光压在非对称表面上产生力矩的机制。 推进器力矩: 分析推进器工作时产生的控制力矩。 自由转动与受控转动: 区分卫星在无外部力矩作用下的自由转动行为(如进动、章动)和在AOCS控制下的受控转动行为。 第八章:姿态与轨道耦合动力学分析 姿态与轨道动力学的相互影响: 深入分析姿态变化如何影响卫星的形状和质量分布,进而影响其轨道动力学;反之,轨道变化(如轨道高度、形状)也会对姿态动力学产生影响。 角动量耦合: 重点讨论卫星内部旋转部件(如反作用轮、太阳翼)与卫星本体之间的角动量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姿态和轨道动力学的影响。 推进器推力在耦合动力学中的作用: 分析推进器推力不仅用于轨道控制,也可用于姿态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推进器点火来协同控制姿态和轨道。 多体系统动力学: 针对带有可动部件(如太阳翼、天线)的通信卫星,引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这些部件运动对整个卫星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第九章:姿态稳定与控制分析 被动姿态稳定: 介绍利用引力梯度、磁力矩等自然力矩实现卫星的被动稳定方法,分析其稳定性和局限性。 主动姿态控制算法: PID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 深入讲解PID控制器在姿态稳定和跟踪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参数整定、稳定性分析。 状态反馈控制: 介绍如何利用卫星的状态信息(如姿态、角速度)设计反馈控制器,以实现更优的控制性能。 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探讨在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条件下,如何设计鲁棒的姿态控制器;介绍自适应控制在应对模型变化和性能退化方面的应用。 最优控制理论: 引入最优控制概念,设计能够最小化特定性能指标(如燃料消耗、能量消耗)的姿态控制策略。 姿态机动与指向分析: 阐述实现快速、精确姿态机动的方法,包括最优机动轨迹规划、控制律设计。 轨道稳定控制与卫星指向精度: 分析姿态稳定对卫星指向精度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AOCS系统协同满足这些要求。 第十章:航天器动力学仿真与验证 仿真软件与工具: 介绍常用的航天器动力学仿真软件,如STK (Systems Tool Kit)、GMAT (General Mission Analysis Tool)、MATLAB/Simulink等,并阐述其在轨道分析、姿态动力学建模、控制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建模方法: 讲解如何建立准确的航天器动力学模型,包括轨道模型、姿态动力学模型、力矩模型、传感器模型、执行机构模型等。 仿真场景设计: 设计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场景,如正常工作模式、故障模式、机动模式等,以全面评估系统性能。 仿真结果分析与验证: 对仿真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与理论计算、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地面模拟试验: 介绍在地面模拟环境(如动量轮测试台、姿态模拟器)中对AOCS系统进行验证的重要性,以及模拟试验的流程和要求。 本书的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详实的数学推导、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清晰的图表说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通信卫星的设计制造原理和在轨运行的动力学行为,为推动我国通信卫星技术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的书名,乍一看就充满了技术感和深度,让人立刻联想到浩瀚的宇宙、精密的工程以及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技术。作为一个对航天领域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通信卫星如何实现从地面信号到太空传输,再安全稳定运行于轨道的整个过程感到好奇。书中“总体设计”四个字,预示着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卫星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坚固的外壳到复杂的内部电子设备,再到提供能源的太阳能帆板和储存能量的电池,甚至可能涵盖了其在极端太空环境下的适应性设计。而“动力学分析”则更进一步,触及了卫星在太空中的运动规律,包括轨道力学、姿态控制、稳定性维持等方面。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卫星正常工作的核心,一旦出现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利用物理学原理,例如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来预测和控制卫星的轨道,如何设计精密的姿态控制系统,通过反作用轮、推进器等设备来调整和保持卫星的方向,以确保天线始终对准地球。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对于理解现代通信卫星的可靠性和高性能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著名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理念,或者在动力学分析中遇到的典型挑战及其解决方案,这将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评分

在我翻阅《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这本书之前,我首先被其标题中蕴含的庞大工程和尖端科技所吸引。想象一下,要设计一枚能够承载如此重要通信任务的卫星,其背后的知识体系必然是极其复杂且多学科交叉的。书名中的“总体设计”部分,我猜测会像解剖一样,逐一剖析卫星的各个子系统。这可能包括了负责信号接收与发射的载荷设备,比如各种天线、射频前端和后端;还有确保卫星生存和运行的平台系统,这可能又细分为结构、热控、电源、姿态确定与控制、轨道控制、测控等。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面对太空真空、极端温差、宇宙辐射等严峻环境时,这些系统是如何被设计得如此坚固耐用、可靠高效的。而“动力学分析”则更是将焦点放在了卫星在太空中的“生命体征”。我推测这部分会深入探讨卫星的轨道力学,例如如何精确计算和维持卫星在特定轨道上的位置,如何应对轨道漂移的现象,以及如何进行轨道调整。同时,姿态动力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让卫星在高速运动中保持稳定的姿态,让通信天线精确指向地球,这对通信质量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相关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方法,例如如何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或牛顿-欧拉方程来描述卫星的运动,以及如何通过仿真来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评分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这个书名,就像一张通往航天科技殿堂的门票,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首先,“总体设计”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画卷:从最初的概念构思,到详细的工程设计,再到最终的制造和组装,一枚通信卫星的诞生绝非易事。我预感书中会详细阐述各个关键子系统的协同工作原理,例如,通信载荷如何与电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以及测控系统紧密配合。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原则,以及为了应对太空环境而采取的特殊防护措施。而“动力学分析”则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动态和精确的世界。我猜测,这部分内容将深入探讨卫星在太空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例如,如何精确地建模卫星的轨道运动,如何分析外部扰动(如太阳光压、大气阻力等)对卫星轨道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轨道维持策略。更令我兴奋的是,姿态动力学部分,它必然会解释如何通过复杂的控制算法和执行机构,让卫星在高轨道上如同芭蕾舞演员般精准地旋转和调整方向,以确保通信信号的稳定传输。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复杂的原理,并配以图表和实例,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科学智慧。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这本《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的标题上时,一股对高科技探索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化繁为简”的艺术,将一枚翱翔于太空的复杂机器,通过“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我设想,“总体设计”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卫星的“心脏”与“大脑”,揭示其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巧妙地集成在一起,共同完成通信任务的。这可能包括了对信号处理单元、发射接收模块、能源供应系统、以及通信链路的详尽介绍,也许还会触及到天线的指向精度、信号的抗干扰能力等关键技术指标的设计考量。而“动力学分析”则更像是为这枚“太空之眼”赋予了生命,让我能够想象卫星在浩瀚宇宙中如何凭借精密的计算和控制,维持其稳定的运行。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卫星的轨道演化规律,例如如何通过轨道力学的原理来预测和修正卫星的飞行轨迹,以及如何利用姿态动力学来精确控制卫星的朝向,确保其通信设备始终面向地球。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技术名词,更是一次近距离观察人类智慧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创造奇迹的旅程。

评分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个精密仪器上的刻度盘,清晰地指向了卫星工程的核心领域。在我看来,“总体设计”部分,无疑是关于如何将一枚分散的零部件,通过精巧的工程化思维,整合成一个能够高效运作的整体。这可能意味着对卫星的整体架构、各个子系统的接口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进行深入的阐述。我好奇书中会如何讨论材料的选取,例如在极端温度和高真空环境下,哪些材料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进行结构设计,以承受发射时的巨大载荷和太空中的各种环境应力。而“动力学分析”则将我们带入卫星的“行为模式”的探究。我设想,这部分会深入讲解卫星在轨道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例如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卫星的轨道变化,如何分析地球引力、大气阻力、太阳光压等外部因素对卫星轨道的扰动,以及如何设计控制算法来精确地调整卫星的位置和姿态,以保证其通信功能的最大化。我期望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揭示通信卫星背后那令人惊叹的科学与工程的融合。

评分

送货速度快。

评分

对于系统优化设计目前还没有咨仔细的阅读。对于可靠性也需要后续认真阅读后再详细说明。

评分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很不错的参考资料。

评分

送货速度快。

评分

相对于最早老专家们写的之前的红宝石书,本书比较新。系统阐述了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对结构设计和结构分析人员来说。能更好的了解卫星的整体构型设计。这样更有利于结构热控分析统的设计。

评分

值得一看,推荐一下哦

评分

通信卫星总体设计和动力学分析,很不错的参考资料。

评分

值得一看,推荐一下哦

评分

本书对轨道和姿轨控也做了一些详细的说明和介绍。有利于结构总体和其他分析统的接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