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故事新编

西晋故事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舒 著
图书标签:
  • 西晋
  • 历史故事
  • 历史小说
  • 八王之乱
  • 司马氏
  • 文学
  • 历史
  • 古典
  • 人物传记
  • 史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3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52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5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尊敬的、景仰的父亲马舒先生是典型的浙江才子,他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则郁不得志,尝感叹此生徒有大志,却始终碌碌无为,直到离休后才做成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即写成并出版了三部历史故事书。
  记得首部《西晋故事新编》写成时,出版界风气尚可,第一版(1984年)就印刷了64000册,这个数目在现在可算得是畅销书了。父亲为此振奋莫名,写作情绪更为高涨。但数年后中华书局第二次印刷(1990年),只有可怜的4000册——那时的出版市场已经被港台书籍淹没了。对于后两部书的清冷遭遇,父亲不免叹息“现在人们只爱看那些无中生有的野史和戏说,看正史的没多少了……”尤其是“西晋”出版后,父亲发现其中尚有几处错误,遂亲自勘校,希望有一天重新排版时能予弥补纠正,可惜再无机会,终抱憾而去。
  随着出版界逐渐回归理性,华夏出版社慧眼识珠,决定重新组织出版“两晋”、“南北朝”、“隋”三部书,这不啻是史书出版市场“由乱而治”的信号和福音。责任编辑查纯女士与我联系时,我代表马舒先生版权继承人明确表示并不担心书籍的装帧质量,只要求杜绝运用现代电脑技术排版时常犯的只求速度、不重审校的毛病。这不但是父亲生前的愿望,也应当是大众的需求。

作者简介

  马舒(1924—2007),原名马远澍,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82年在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编辑部离休。
  离休后,马舒先生积极编写历史新书,自1984年起至1992年,先后编写出版了《西晋故事新编》、《东晋故事新编》、《南北朝故事新编》、《隋朝故事新编》等通俗历史读物约一百四十余万字,受到许多史学界行家的高度赞誉,并因此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生奖励)。

目录

1 高平陵之变
2 司马昭之心
3 绝交书
4 劝进书
5 桃符座
6 “不食武昌鱼”
7 羊祜坐镇襄阳
8 树机能反晋
9 下定伐吴决心
10 “一片降幡出石头”
11 二将争功
12 洛阳纸贵
13 裴秀与皇甫谧
14 两万亩田
15 “可比桓、灵”
16 斗富
17 白痴太子
18 杀杨骏
19 楚王的下场
20 张华执政
21 周处除三害
22 暗害太子
23 一举两得
24 白虎幡
25 绿珠坠楼
26 狗尾续貂
27 三王起兵
28 齐王擅权
29 长沙王杀齐王
30 流民大营
31 李特逞雄
32 张昌闹五州
33 李雄称王称帝
34 书生带兵
35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
36 活烤长沙王

精彩书摘

  1 高平陵之变
  晋朝的天下是司马炎(236—290)不用一兵一卒,从曹魏手里以禅让的名义拿过来的。怎么会那样容易得来一个皇朝呢?那是因为有他祖父司马懿(179—251)、伯父司马师(208—255)、父亲司马昭(211—265)处心积虑地经营几十年打下的基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155—220)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做过两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公元201年(东汉建安六年),司空曹操邀请司马懿出来做官,但他还想观望一下,又不敢公开拒绝,假说患了半身不遂的风痹病,托病不去做官。曹操估计司马懿不一定是真病,秘密地派人在夜间去探察虚实。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那人偷偷地溜到司马懿卧室外面,从门缝里望去,只见侍者都忙个不停,独有司马懿坚卧不动,看样子确实是瘫痪了。此人向曹操回报后,要司马懿做官的事,才暂且搁在一边。
  有一天,司马懿发现家中藏书发霉,叫人把它们摊在庭院里吹吹风。不料突然乌云密布,一阵暴雨倾泻而下。司马懿忘了自己还在装病,一骨碌从床上蹦起来,去抢收书籍,不巧被家中一个婢女看到了。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大唐风云录》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内容不涉及《西晋故事新编》中的任何情节或人物。 --- 《大唐风云录》 一部波澜壮阔的盛世史诗与权力博弈的群像画卷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一些时代,如同璀璨的星辰,照耀着后世的目光。大唐,一个充满传奇、雄心与矛盾的时代,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开放、包容与强盛,铸就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巅峰。然而,在这光芒万丈的盛世背后,是无数鲜活的生命、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以及深藏在宫廷与民间之下的暗流涌动。《大唐风云录》正是一部试图拨开历史迷雾,深入探究这个伟大时代深层脉络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传统的帝王将相流水账,而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骨架,以人物命运为血肉的立体史诗。它聚焦于唐初的奠基之战,贞观之治的内政改革,武周时期的权力过渡,以及开元盛世的隐忧,力求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活”的大唐。 第一部分:初唐奠基与理想的碰撞(618年—649年) 故事始于隋末的烽烟散尽,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秦王,如何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一卷深入剖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哲学。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深谙治国之道的君主。我们详细描绘了他如何采纳魏征的直谏,如何建立三省六部制,如何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使大唐的根基得以稳固。 然而,盛世的建立必然伴随着代价。本书并未回避李世民晚年对继承人的焦虑与布局,以及在对外征战中展现出的强硬手腕。通过对几个关键边疆战役的细致梳理,读者可以看到唐朝军队的组织结构、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与东突厥、薛延陀等游牧民族之间复杂的关系。其中,重点刻画了几位早期的军事统帅,他们的忠诚与野心,构成了初唐权力结构中最不稳定的一环。 第二部分:贞观遗风与武周的崛起(650年—705年) 高宗时期,大唐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广阔,但皇帝的软弱与武则天的崛起,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宫廷革命。本卷将重心放在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身上。我们不再将她简单地视为篡位者或权奸,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武则天如何利用科举制度打破旧的门阀势力,提拔寒门士子?她如何平衡传统儒家士族与新兴的后族势力?书中通过一系列宫廷秘闻和政治清洗的细节,展现了她非凡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她统治下社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的惊人活力——尽管这种活力建立在严酷的监控和无情的打击之上。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李治的挣扎,以及他在位后期对武周政权形成的关键性影响。 第三部分:太平盛世的华丽与暗影(705年—742年) 中宗复位后的短暂动荡很快被睿宗和平稳地过渡,最终迎来了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的辉煌。本卷是全书的高潮部分,集中展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少年英主形象,以及他早年与宰相姚崇、宋璟的君臣合作。 我们详细描绘了开元初年,唐朝在经济、文化、军事上的全方位爆发: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长安城的国际化都市风貌,诗歌、书法、音乐的巅峰成就。这一部分着重于展示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从西市的胡商到扬州的富甲一方的盐商,再到洛阳的文人雅士,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物质文明的极致。 然而,盛世的土壤中也埋下了衰败的种子。本书深刻揭示了玄宗后期,从“知天命”到“知天命而不知节制”的心态转变。对内,藩镇割据的雏形已现,对军队的过度依赖开始侵蚀中央集权;对外,吐蕃的威胁日益增大,而皇帝的注意力却逐渐被宫廷的享乐与对杨贵妃的宠爱所占据。通过对边疆节度使权力膨胀的记录,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夜,大唐帝国已现出的结构性裂痕。 第四部分:社会生态与文化侧影 除了庙堂之上的风云变幻,《大唐风云录》也花费大量篇幅描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景观。我们深入探讨了佛教、道教在唐朝的兴衰与融合,特别是禅宗思想对文人阶层的影响。书中穿插描绘了长安城内不同职业人群的生活片段:长安城的宵禁制度与夜生活禁忌的打破、科举考试的残酷竞争、以及基层官吏在地方治理中的困境。 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唐代女性的地位变迁,从宫廷的权力中心到民间诗歌和文学中的形象塑造,展现了这一时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态度。 结语: 《大唐风云录》试图以一种近乎于“亲历者”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千年,去感受那个伟大时代的雄心、智慧与脆弱。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理想与幻灭的深刻反思。合上此书,读者看到的将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一个充满鲜活生命力、正在呼吸的唐帝国。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令人惊叹,作者对叙事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每一个转折都仿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在恢弘大背景下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读起来让人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被描摹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那个时代鲜活的面孔和纠结的内心。情节的推进并不急躁,而是如同陈年的佳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味道,每一个伏笔的埋设都巧妙至极,直到水到渠成之时才恍然大悟,令人拍案叫绝。语言的运用更是独树一帜,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韵味,又不失现代小说的流畅与通俗,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进入故事的世界。那种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以及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游走的平衡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非凡的想象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更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选修课,受益匪浅。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那些历史课本上几笔带过的重大事件,在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多维度的解释和侧面描写,让你看到了“史实”背后的“人情”与“机缘”。不同人物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图景,同一个事件,从不同角色的口中说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和动机,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搜集和整合这些资料,并将它们如此自然地融入到叙事结构中的。它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史料转化为血肉,让历史真正地“活”了起来。这种对历史素材的提炼和重塑能力,堪称一绝,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理解历史深度和复杂性的全新途径,让人读完后对那个特定的时代,建立起一种既敬畏又亲近的复杂情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震撼”。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个故事,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全景图,气势磅礴,细节丰富到令人发指。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剖析达到了近乎残酷的真实,那些在权力漩涡中挣扎、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徘徊的灵魂,被描绘得立体而饱满,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在特定环境下被扭曲或升华的人性光辉与阴影。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冲突的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博弈,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阅读体验如同置身于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耳边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和宫廷内低语的算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情感体验完美结合,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与历史先贤的深入对话,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意境高远,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演义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变迁”与“宿命”的哲学思考录。作者对于“势”的理解非常深刻,无论是政治的更迭、家族的兴衰,还是个人命运的起落,都融入在一种无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之中。你能在书中看到权力的脆弱性,看到一切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东西,如何在时间的碾压下化为尘土。文笔中透露着一种克制和冷静,即使描绘最惨烈的场景,也处理得相当得体,没有过度煽情,却更具穿透力,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的感染力并非来自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源自于一种深沉的、近乎宿命论的叹息,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无常之余,也对生命的韧性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跳出当下的琐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时间”与“存在”的议题。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将那些遥远、冰冷的史实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我习惯在睡前翻开它几页,结果常常是欲罢不能,直到夜深方才合上书卷,心中仍旧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白的设计尤为精妙,人物的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礼仪、禁忌和潜台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阶层、一种处境。此外,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值得称道,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多线并行,线索交织,但作者的驾驭能力极强,从不显得混乱,反而如同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根丝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最终的归宿。这种叙事上的复杂性,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回报你的,是远超一般小说的阅读满足感。每一次合上书,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整理脑海中盘旋的片段和人物的命运走向,这是一种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

评分

书写的很好,把史史用易懂活泼的语言娓娓道来,真乃好书!!

评分

马舒而优雅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达成优雅不是30女人的专利也不是名门望族女子的专利而是每个女人一生的功课每个女人都有过优雅生活的能力西晋故事新编如果上帝没有给你美貌那何不努力做到优雅来超越美貌呢如果你已经幸运地拥有美貌那何不用优雅来超越时光让这美貌历久弥新呢说到优雅再没有比法国女人尤其是巴黎女人更有资格诠释的而只有深谙法式优雅之道的中国女人我尊敬的、景仰的父亲马舒先生是典型的浙江才子,他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则郁不得志,尝感叹此生徒有大志,却始终碌碌无为,直到离休后才做成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即写成并了三部历史故事书。记得首部西晋故事新编写成时,界风气尚可,第一版(1984年)就印刷了64000册,这个数目在现在可算得是畅销书了。父亲为此振奋莫名,写作情绪更为高涨。但数年后中华书局第二次印刷(1990年),只有可怜的4000册——那时的市场已经被港台书籍淹没了。对于后两部书的清冷遭遇,父亲不免叹息现在人们只爱看那些无中生有的野史和戏说,看正史的没多少了尤其是西晋后,父亲发现其中尚有几处错误,遂亲自勘校,希望有一天重新排版时能予弥补纠正,可惜再无机会,终抱憾而去。随着界逐渐回归理性,华夏社慧眼识珠,决定重新组织两晋、南北朝、隋三部书,这不啻是史书市场由乱而治的信号和福音。责任编辑查纯女士与我联系时,我代表马舒先生版权继承人明确表示并不担心书籍的装帧质量,只要求杜绝运用现代电脑技术排版时常犯的只求速度、不重审校的毛病。这不但是父亲生前的愿望,也应当是大众的需求。更懂中国女人的内心需求石楠曾在巴黎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前前后后有八年之久所以对法国女人的时尚装扮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了解得甚为透彻如果你像我一样看过石楠出国之前的照片那么石楠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一定认不出她来完全变了一个人——从略带些婴儿肥的青涩少女一下子蜕变成了一位装扮得体谈吐风趣顾盼生姿的优雅熟女时间的原因固然存在但也不能否认漫长的法国生活对她的影响有多深远从外在到人生观幸福观希望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通过这本小书一步一步从内到外走向优雅并从此改变自己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拥抱完美幸福的人生1高平陵之变晋朝的天下是司马炎(236—290)不用一兵一卒,从曹魏手里以禅让的名义拿过来的。怎么会那样容易得来一个皇朝呢那是因为有他祖父司马懿(179—251)、伯父司马师(208—255)、父亲司马昭(211—265)处心积虑地经营几十年打下的基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155—220)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祖上许多人做过两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公元201年(东汉建安六年),司空曹操邀请

评分

从西晋建立到东晋灭亡的一百多年间,产生了左思、刘琨、郭璞、陶渊明等一批杰出和优秀的诗人。其中以陶渊明成就最高。

评分

从西晋建立到东晋灭亡的一百多年间,产生了左思、刘琨、郭璞、陶渊明等一批杰出和优秀的诗人。其中以陶渊明成就最高。

评分

该书写得还是比较尊重史实,靠谱,写得也挺生动的,读起来很有意思。书中还配有插图,字体大个,印刷也清晰,喜欢历史的朋友建议购买阅读

评分

19世纪的俄国,B..别林斯基、H.A.杜勃罗留波夫等写过大量的书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非常重视书评, 马克思的 《哲学的贫困》,是对P.-J.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批评,实际上也是书评。恩格斯为马克思的 《资本论》 第一卷写过多篇评介,打破了资产阶级企图使这部伟大著作遭到冷落的局面。列宁在1914年对 H.A.鲁巴金编的 《书林概述》一书写的《书评》,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论图书的重要著作。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等许多报纸,一直有书评专栏,且拥有专职的书评家撰写书评,在出版界、著作界和读书界仍很有权威。各种学术期刊也很重视图书评介。苏联除报刊上的书评外,还出版了《书评年鉴》。美国还有全美图书批评家协会的组织,定期进行图书评选活动,受到普遍的重视。

评分

故事很细 弥补了脑海中历史上的一段空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腹有诗书气质华华丽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