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多个历史版本精心编校,查漏补缺
特别收录图书插画大师、岭南画派名家卢延光、蒙复旦等手绘插画近千幅,弥补大陆梁羽生武侠小说无插画之憾,具有收藏和阅读价值
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书名,印装精美,具有历史感和艺术性
谈武侠小说,不能不谈梁羽生,不能忽略他在平淡中飘溢出来的独特韵味。就新派武侠小说而言,古龙是小字辈,金庸是后行一步的人,梁羽生则是时间上的“大哥大”。正是由于他无意闯入武林,才造成了壮观的文化景致——武侠热。梁羽生文学功底很深,言辞优美,描写生动,文中大量运用诗词,独树一帜。只是在情节上的描写稍逊与金庸与古龙,但其作品仍很值得一读,不愧为三大宗师之一。《梁羽生作品集:龙凤宝钗缘(套装上下册)》为“梁羽生小说全集”中的一本,分上下两册,道尽“龙凤宝钗风雨缘,一片柔情断侠肠”。
梁羽生(1924~2009),本名陈文统,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人。1949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生前任职于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他博闻多见,涉猎甚广,对历史颇有研究,在古典诗词方面造诣也很深,还下得一手好棋,写过不少棋评。
在梁羽生的文学生涯中,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影响广泛,五十多年来,在海内外读者中历久不衰。从1954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开始,直到1984年宣布“封笔”。其中,《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是他的代表作。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自成一家,不落俗套。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梁羽生——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
——羊城晚报
“《名家插画重现梁羽生经典作品》”
——晶报
“《看或不看,武侠就在那里?》”
——山东商报
“《奇正相生讲述政治童话-评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
——新华书目报
“《梁羽生作品集》插画完整版本全新上市”
——新浪读书
“《(朗声插画版)梁羽生作品集》全新上市”
——网易读书
“《梁羽生作品集》再推朗声插画版”
——新华书目报
——中国图书商报
第二段的评价: 说实话,我对梁羽生先生的文字功底是无比信服的,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却因为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而更上了一个层次。这套书的选材和印刷质量,看得出出版社是下了大本钱的。书页的韧性极好,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损坏的顾虑,油墨的质量也保证了即便是深色场景也不会有墨迹扩散的问题,保护了视力,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暖光,细细品味那些经典的对白和精妙的布局。相比于那些追求快速消费的速食文学,这种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文字韵律的作品,才真正值得我们珍藏。每一次翻到新的章节,都像是在重新攀登一座文学的高峰,过程虽然需要耐心,但登顶后的风景,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壮阔与深刻。
评分第五段的评价: 从叙事节奏感上来讲,这部作品的张弛有度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不会像有些武侠小说那样,从头到尾都保持在高亢的打斗状态,而是懂得在紧张的冲突之后,安排一段悠远平和的文戏或景物描写来调剂读者的情绪。这种对叙事“呼吸感”的把握,是真正大师级的体现。我尤其喜欢看梁先生笔下那种含蓄的感情表达,那种不把话说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会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读完一个段落,合上书卷,思绪还会久久地在脑海中盘旋,琢磨人物下一步的抉择和命运的走向。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是许多后辈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这套书完美地重现了这种文学魅力。
评分第一段的评价: 这部武侠巨著的插画水准简直是为文字赋予了灵魂!那些细腻入微的线条,将梁羽生笔下刀光剑影的江湖、儿女情长的纠葛,甚至连微风拂过竹林的意境都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画家对于人物神态的捕捉,主角们眼中的坚定与挣扎,配角的复杂与多变,都透过画面直观地传达出来,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厚重的纸张,典雅的排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对经典致敬的庄重感。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精心绘制的图景,它们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另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书中描绘的武林大会场景,那份磅礴大气,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就能达到的效果,必须有高超的视觉艺术来烘托,这套书成功地做到了。
评分第四段的评价: 作为一名资深的武侠迷,我对不同版本的作品集都有所涉猎,但这一套的装帧设计语言,简直可以用“克制中的华丽”来形容。它没有过度追求时下流行的浮夸封面,而是采用了内敛、经典的配色方案,让人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其古典韵味。尤其是卷首或卷尾附带的一些关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考据性文章,对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梁羽生先生创作心路历程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利。这些补充材料,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表面的恩怨情仇,而是能体会到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寄托于文字中的深层思考。这套书在内容深度挖掘上,做得非常到位,展现了出版社的专业和诚意。
评分第三段的评价: 这次阅读的感受,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梁公的武侠,讲究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份家国情怀和传统文人的风骨,在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关注其中对于礼仪、诗词和历史典故的运用,它们绝非生硬的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节发展之中,使得故事的厚度远超一般的武打小说。读着那些抑扬顿挫的对白,我仿佛能听见旧时士大夫之间的那种交锋与默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精准把握和细腻呈现,使得这套书具备了超越普通小说的收藏价值和教育意义。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和对传统美学的回归。
评分第十回裙钗初识江湖险
评分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熟读古文、擅于对联,8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在广西桂林中学 年轻时的梁羽生 读完高中,在中学时就喜欢写词。因日军侵扰返乡,适逢数位粤籍学者避难蒙山,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而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曾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后随师返穗,考入岭南大学 (今广州市)国际经济专业。1949年定居香港,经校长介绍,于《大公报》任副刊助理编辑,迅即提正,并成为社评委员会之成员。1950年底,附属香港《大公报》的《新晚报》创刊,梁羽生被调至《新晚报》工作。是年,他的父亲在家乡受诬告被拘押,不久便被错杀,享年五十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要员反复邀请梁羽生回乡省亲,梁羽生要求对父亲一案重新甄别,隐然有不平反则不回乡之意。经查,陈信玉属错杀,蒙山县政府下文平反)。1954年初,因“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轰动非常,顺势撰写《龙虎斗京华》,是为“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此后笔耕不辍,至一九八三年《武当一剑》止,共连载武侠小说三十三部,又《绝塞传烽录》与《剑网尘丝》出版时均被一分而二,《武林三绝》仍在修订之故,今传者三十四部。封笔前后并曾推出部分小 梁羽生笔下作品(19张)说的修订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代表作。 [4]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形。2005年在浸大演讲时,他首度公开解释笔名由来,指由于南北朝分“梁”先于“陈”,也是文人辈出时代,故取姓“梁”,结合台湾友人赠句“羽客传奇,万纸入胜;生公说法,千古通灵”成名。 退隐江湖 从1954年开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梁羽生先生于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数年后归信基督教。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受聘为深圳市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2006年12月回香港参加天地图书出版公司30周年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手脚活动不便。及后一直在陈秉达疗养院中疗养。在患病2年多后,梁羽生先生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逝世,享年85岁。
评分梁羽生正版是目前最好的版本,将来有没有更好的就不知道了。
评分续集为《慧剑心魔》
评分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熟读古文、擅于对联,8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在广西桂林中学 年轻时的梁羽生 读完高中,在中学时就喜欢写词。因日军侵扰返乡,适逢数位粤籍学者避难蒙山,遂依礼拜简又文为师。而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曾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后随师返穗,考入岭南大学 (今广州市)国际经济专业。1949年定居香港,经校长介绍,于《大公报》任副刊助理编辑,迅即提正,并成为社评委员会之成员。1950年底,附属香港《大公报》的《新晚报》创刊,梁羽生被调至《新晚报》工作。是年,他的父亲在家乡受诬告被拘押,不久便被错杀,享年五十六(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西要员反复邀请梁羽生回乡省亲,梁羽生要求对父亲一案重新甄别,隐然有不平反则不回乡之意。经查,陈信玉属错杀,蒙山县政府下文平反)。1954年初,因“吴公仪与陈克夫国术表演暨红伶义唱筹款大会”轰动非常,顺势撰写《龙虎斗京华》,是为“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此后笔耕不辍,至一九八三年《武当一剑》止,共连载武侠小说三十三部,又《绝塞传烽录》与《剑网尘丝》出版时均被一分而二,《武林三绝》仍在修订之故,今传者三十四部。封笔前后并曾推出部分小 梁羽生笔下作品(19张)说的修订本,但均未得以出版。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视或电影,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代表作。 [4]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形。2005年在浸大演讲时,他首度公开解释笔名由来,指由于南北朝分“梁”先于“陈”,也是文人辈出时代,故取姓“梁”,结合台湾友人赠句“羽客传奇,万纸入胜;生公说法,千古通灵”成名。 退隐江湖 从1954年开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话》、《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梁羽生先生于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数年后归信基督教。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受聘为深圳市楹联学会的名誉会长。2006年12月回香港参加天地图书出版公司30周年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手脚活动不便。及后一直在陈秉达疗养院中疗养。在患病2年多后,梁羽生先生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逝世,享年85岁。 作家地位 梁羽生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响。 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
评分梁羽生的书,收藏用,不过这书品相一般,还偶有错别字
评分收集中,不错
评分谈武侠小说,不能不谈梁羽生,不能忽略他在平淡中飘溢出来的独特韵味。就新派武侠小说而言,古龙是小字辈,金庸是后行一步的人,梁羽生则是时间上的“大哥大”。正是由于他无意闯入武林,才造成了本世纪最壮观的文化景致——武侠热。梁羽生文学功底很深,言辞优美,描写生动,文中大量运用诗词,独树一帜。只是在情节上的描写稍逊与金庸与古龙,但其作品仍很值得一读,不愧为三大宗师之一。《梁羽生作品集:龙凤宝钗缘(套装上下册)》为“梁羽生小说全集”中的一本,分上下两册,道尽“龙凤宝钗风雨缘,一片柔情断侠肠”。
评分为什么梁羽生的书这么贵??想买全套,一千四百多,都不搞活动,又不是精装,感觉质量也就那样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