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53008
- 包装:精装
- 外文名称: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5-09-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52
- 字数:24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
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亦为必读的作品。目录总序
谢辞
致中文读者
导言
一章 晚明文化和傅山的早年生活
晚明:一个多元的时代
尚“奇”的晚明美学
董其昌和晚明书家
古代经典的式微
文人篆刻对书法的影响
日益紧迫深重的危机感
傅山在明代的生活
第二章 清代初年傅山的生活和书法
动乱的年代
傅山同仕清汉官的关系
历史记忆的典藏
颜真卿的感召力
支离和丑拙
晚明文化生活的遗响
第三章 学术风气的转变和傅山对金石书法的提倡
1660-1670年代山西的学术圈
学术的新趋势
学术思潮对书法的影响
清初的访碑活动
碑学思想的萌芽
打破唐楷图式
南方的回应
第四章 文化景观的改变和草书
傅山的晚年生活
博学鸿儒特科考试
傅山的行草与草书
结语
图版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增订本)
艺术社会史经典著作,探求艺术创作和社会应酬之间的复杂关系- 出版社:
- ISBN:9787549573820
- 商品编码:11889598
- 包装:精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6-03-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30
- 字数:134000
内容简介白谦慎教授利用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细致描述傅山和清朝官员、艺术赞助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展现了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而引出并探讨应酬作品与“心画”、修辞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文人艺术家如何建立、积累和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本”。作者很早就从“应酬”角度讨论艺术的创作、周转、使用,通过研究傅山这一个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值得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家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1)面对应酬作品,我们还能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书法家的“心画”,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
(2)当一件书法作品中都是言不由衷的“修辞”或陈陈相因的“套话”时,怎样才能理解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3)当书法创作和实用书写常常难以剖离时,名人字迹能否都算是“创作”?
作者简介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佛利尔美术馆,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广西师大出版社增订版,2015),《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荣宝斋出版社,20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装本,2015),《白谦慎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出版社,2013)。和华人德合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获首届“兰亭奖”编辑奖(2002)。
目录序 / i
上篇 傅山与魏一鳌
一、魏一鳌的家世和早年生活 / 4
二、魏一鳌在山西任官期间和傅山的交往 / 6
三、魏一鳌在“朱衣道人案”中的作用 / 26
四、魏一鳌辞官后的生活 / 34
五、余论 / 54
附录 《丹崖墨翰》简介及释文 / 57
下篇 从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论及中国书法中的应酬和修辞问题
一、戴廷栻生平及其与傅山的交往 / 75
二、关于傅山书法中的应酬作品问题 / 94
三、中国书法中的修辞问题 / 142
四、余论 / 161
附录 “畏人甚畏虎”——傅山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 / 163
外篇 文化资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一、建立文化声望:傅山在晚明的生活 / 174
二、日常生活中的书法:傅山书法的各种用途 / 176
三、傅山的交往圈 / 189
四、应酬策略 / 195
五、应酬和社会精英之间的互动 / 207
六、结论 / 218
后 记 / 223
前言/序言序
本书由我的三篇长文组成,它们是《傅山与魏一鳌—清初明遗民与仕清汉族官员关系的个案研究》、《从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论及中国书法中的应酬和修辞问题》、《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以傅山为例》。它们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的英文版(2003)和中文繁体字版(2005)。2003年,这三篇论文中的前两篇结成《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一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由于售罄多年,读者仍有需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决定发行增订新版,书名依旧,但增加了在第三篇论文基础上改写的外篇。三篇论文本有重复,此次增订,尽量删改。但依然有部分内容重复,敬请读者谅解。
2005年《傅山的世界》中文版问世,这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被纳入了《傅山的世界》,但《傅山的世界》和本书依然有诸多不同。《傅山的世界》旨在描述和分析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为叙事流畅,它在吸收我的一些单篇论文的研究成果时,有所取舍。因此,上述三篇论文虽和《傅山的世界》有所重合,但关注的重心不同,也更为具体深入。这是我愿意将本书修订增补再版的主要原因。
本书的上篇利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现的一些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钩沉辑佚,对傅山和魏一鳌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清政府官员之间的密切交往进行细致的描述,并进而分析清初明遗民和仕清汉族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篇论文和谢正光先生差不多同时发表的一些论文,是早关注清初明遗民和仕清汉官交往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明遗民和仕清汉官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赵园女士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心态的分析、薛龙春先生关于王铎等仕清汉官在清初的生活状态的研究等,都推进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知识。由于魏一鳌是研究清初北方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本书采用了大部分可以查找到的资料。此次修订,增加了魏一鳌和河北籍官员梁清标交往的内容。
傅山交往多,应酬也多,他的书法常用于应酬,所以下篇转向应酬书法的讨论。在中国书法的创作和收藏中,应酬书法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现存的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特别是明清以后的作品中,除去书家们的信札、手稿和日课作品,为应酬而书写的作品在数量上多于为适情自娱而创作的作品。傅山一生书写了数量极多的应酬书法并留下许多议论应酬书法的文字,而许多这样的作品和文字又多和他的挚友、清初北方著名收藏家戴廷栻直接有关。下篇即从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入手,引出并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中应酬作品这个艺术社会史的问题。
在中文发表的学术著作中,本文是早从“应酬”的角度讨论艺术的创作、周转、使用的个案研究。此后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何炎泉《张瑞图(1570—1641)行草书风之形成与书法应酬》,吴国豪《足下负书名,安能负书乎?—王铎书法应酬研究》、柳扬《应酬—社会史视角下的清代士人书法》,薛龙春《应酬与表演:关于王铎书法创作情境的一项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书画中的应酬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柯律格和柳杨的研究引进人类学的礼品理论,何炎泉和薛龙春的研究注重应酬活动和书法技法、创作情景之间的关系。何炎泉认为,张瑞图迅捷而又独特的用笔和书写量剧增有关。薛龙春则指出,某些应酬场景和当众表演更能激发王铎的创作热情,写出精品。这些都说明,“应酬”作为中国书画中一个普遍而又独特(相对于西方艺术)的现象,已经日益引起关注。不过,目前关于应酬书法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出现这一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明清时期的资料相对比较多,个案研究成为可能;二,明清社会的变革使得文人艺术中的应酬现象变多,成为一个更为显著的文化现象;三,明清之际的人们更愿意在文字叙述中来记录应酬。不管情况如何,对宋元乃至更早的应酬现象的观察,将推进我们对明清时期应酬书法的理解。这就使我们格外期待研究其他朝代的相关成果。
在对应酬书法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之上,我进一步提出这些问题:如果说中国书法中的许多作品是为应酬而作的话,我们还能不能把这些作品看成书法家的“心画”?我们还能不能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这些问题又把我们引向对中国书法艺术中修辞现象的关注。在使用“修辞”这一词时,本篇偏重的是一种说词的字面意义和事实不相一致的一面。当一件书作的主要文本、作者的题跋、他人的题跋、后世的评论都可能存在着言不由衷的“修辞”或是陈陈相因的“套话”时,我们怎样才能理解一个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特别是当中国书法和实用书写常常难以剖离时,所有能够进入收藏的名人字迹是否都能算是“创作”、这些书写是否具有“创作意图”都成为必须先要厘清的问题。自从我提出书法中的“修辞”这一问题后,艺术史界做出的回应并不多,少数古典文学界的学者予以重视,并讨论了文学史上存在的类似问题。若要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实际困难比较大,因为它除了要求我们掌握充分的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创作情景、所处时代惯用的语言都相当熟悉外,还需要努力跳出已有的思维习惯所划下的条条框框。虽说研究难度大,但这又是把书法史研究推向深入必须跨越的一个障碍。
本书的外篇是这次增补的主要部分。它早是1999年3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一个学术讨论会的发言,后来发表在著名的英文汉学杂志AsiaMajor上。这篇文章和《从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论及中国书法中的应酬和修辞问题》虽然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复,但侧重点却不同。后者着重讨论应酬书法和修辞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虽然也涉及应酬书法,理论关怀却指向文人艺术家文化资本的建立、积累和运用。
在将《日常生活中的书法》一文改为本书的外篇《文化资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时,笔者尽量删去了和下篇重复的部分,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论述和近几年出现的新资料。从1992年开始研究傅山,至今已有二十三年。虽说自从2007年为纪念傅山先生诞生四百周年撰写过一篇论文后,这八年来我没有写过关于傅山的论文。但是,对相关的研究、出版动态和新发现的资料,我一直予以关注。
200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傅山的交往和应酬》时,汪世清先生刚在北京去世,我在后记中表达了对他的纪念。当1990年我由政治学转入艺术史后不久,就在耶鲁大学举办的八大山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认识了汪先生,从此在收集资料方面得到他的指导。在处理古代文献方面,先贤和前辈(特别是乾嘉时期以来的历代学者)早已发展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中国的艺术史学者应该珍视和继承的学术传统。尽大的努力收集和考订原始资料,是实实在在地推进我们这个领域走向成熟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2013年7月我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访谈时,专门指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需要继承传统的治学方法”,记者把这句话作为访谈的标题,因为它代表了我对艺术史研究的基本态度。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是有针对性,在我看来,尚有不少国内的艺术史研究者和在海外工作的华人学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是,在同一篇访谈中,我还谈到了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希望中国学者能够比较和借鉴西方理论,通过深入的个案研究来发展中国的艺术史理论。本书便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部抛砖引玉之作。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
古人写的字就是好的吗?经典书法的精髓是什么?
内容简介本书关心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书法的经典?《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
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比如,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和修辞策略的关系等等。本书通过描述和分析古今书法中的一些现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佛利尔美术馆,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广西师大出版社增订版,2015),《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荣宝斋出版社,20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精装本,2015),《白谦慎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吴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出版社,2013)。和华人德合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获首届“兰亭奖”编辑奖(2002)。
目录引 言 / 001
一章 古代的光环——吴昌硕的匾 / 003
第二章 字中之天——傅山的发现 / 013
第三章 《娟娟发屋》——当代普通人的有意趣书写 / 035
第四章 外国人汉字书写的启示 / 049
第五章 乔丹和波琳谁应该得“优” / 057
第六章 篆隶书体的趣味书写 / 069
第七章 无古无今的学童书法——以陈兮的手卷为例 / 085
第八章 学术显学和“敦煌书法” / 113
第九章 物以稀为贵 / 137
第十章 什么是“民间书法” / 145
第十一章 真奇怪﹕今天的书法家为什么不学当代“不规整”的书迹 / 197
第十二章 王小二的“普通人书法”—— 一个虚构的故事 / 209
第十三章 《娟娟发屋》为什么不可学 / 233
第十四章 平民和精英 / 245
第十五章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263
附 录
一本问号很多的书——写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出版之际 / 271
《娟娟发屋》今何在? / 277
何谓“素人之书”? / 281
石刻文字的意趣 / 289
当代人日常书写举例 / 295
图版出处 / 299
2003年版后记 / 301
荣宝斋版后记 / 305
2016年精装版后记 / 307
精彩书摘一本问号很多的书
《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 《娟娟发屋》是我2001年6 月在重庆旅游时见到的一个理发店的招牌。我关于中国书法的故事,便从它们讲起。
2002 年11月25日《书法报》的《兰亭》月末副刊发表我撰写的《王小二的“普通人书法”——一个虚构的故事》时,我附了一个作者小记,我向读者们说明,这个故事是我即将完成的一本探讨清代碑学以来书法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小书(亦即这本小书)的第十二章,“希望读者们,特别是那些不同意故事中杨达或张彬的观点的人们,在没有读过我的小书之前,不要随意揣测我的立场和观点”。
但故事发表后,它有了自己的生命,由不得我来控制了。读者中猜王小二是谁的有之,猜杨达是谁的有之,把故事里的人物往自己头上套的有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揣测我的写作用意的也有之……还有人打电话给我的一些朋友,询问《书法报》破例发表这样长的一个虚构的故事,是否有特殊的背景(当然指的是书法界上层人事关系变动的背景),言下之意,是否有人授意我撰写此文、或授意编辑陈新亚发表此文。虽说作为纸媒的《书法报》接到的读者来信多为肯定的意见,在互联网上还是颇有些批评的声音,有些甚是尖锐。以下节录两段在报纸上不容易见到、又比较有意思的批评:
“王小二书法”的故事,把当代书法描绘成“痞子运动”, 有的人还为这种恣意丑化自鸣得意,其实,这不过是被当代书法创作进步淘汰出局的一种怨妇心态而已。(2003年6月12日《书法在线》)
一个被歪曲的书法家杨达,一个被丑化的跑堂小二,一个被扭曲了的记者张彬,一个摆设的书协,一个搞不清来路的资金,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外国收藏……实实在在的白先生编造的破故事,里面没一个好人。意图不就是要攻击对民间笔墨的探讨吗?(2002年12月4日《中国书法网》)
谁是杨达?谁是王小二?谁是张彬?书协是怎样一种艺术组织?收藏在艺术中又起了什么作用?什么是“民间笔墨”?这些说起来还真是一言难尽。如今,我编的故事和我的书一起出版了,我的立场和观点都已在书中表明,人们不必再费神去揣测谁是杨达,谁是王小二, 谁是张彬了。可是问题并没因此解决。我在书中使用了很多问号,我统计了一下,共有二百一十八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提问题的书。对书中提出的问题,有些我尝试着作了回答; 有些我作了一些探讨,但并没有给一个肯定的答案;有些我只是把它们提出,供读者们思考。还有一些更大的问题,隐含在叙述中,我并没有明确把它们挑明,因为我依然在思考,也依然在困惑。如果说上次是我请读者不要随意猜测我的立场和观点的话,那么这次我倒是要请读者来追寻书中隐含的问题了。顺便问一句:读了我的书后,您会不会有更多的问题呢?
(节选)
原载《书法报》(2003 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