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文化史的兴趣远大于政治史,因此我在阅读时非常留意作者如何将法国的文化脉络融入到历史大潮之中。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特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是如何催生出相应的美学思潮和哲学流派的。比如,在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兴盛期,作者是否能将当时的宗教虔诚与城市商业繁荣联系起来?再比如,在巴洛克风格盛行的时代,作者如何解读它与王权的共生关系?从目前的章节来看,作者处理得相当克制和高明,他没有生硬地插入文化小节,而是将文化现象自然地嵌入到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让文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而非外挂的装饰品。例如,在描述17世纪的沙龙文化时,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启蒙思想的早期雏形,这种处理方式显得非常高级,让读者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法兰西精神”的形成过程。我非常期待后续关于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在社会动荡背景下的诞生与演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沉稳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是在一家老书店偶然翻到的,当时就被它的气场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触感温润,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版式设计上非常用心,那些关键的历史时期、重要人物的小传,都做了特别的区块处理,用精美的插画或当时的历史地图作为点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年代梳理变得生动有趣。虽然我还没能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几章的引言,就能看出编者对细节的苛求。特别是关于中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的权力更迭那部分,那种将复杂的世袭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的功力,真的让人叹服。这本书的排版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提升,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希望后续的章节在图文配合上也能保持这样的水准。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之前,对“通史”这个概念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很多通史为了追求“全”而牺牲了“深”,读起来就像是走马观花。但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在关键的转折点,比如百年战争结束后中央集权的加强,或者宗教战争的残酷性,会明显放慢笔速,进行细致的铺陈和分析,用词考究,逻辑链条严密得像是精密的钟表齿轮。然而,在相对平稳的过渡时期,它又能迅速而精准地提炼出核心事件和影响,确保读者不会被冗余的细节拖垮。这种松弛有度的叙事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负担。我感觉作者很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对话”,他仿佛知道你在哪里会感到困惑,并提前为你埋下了伏笔或提供了清晰的注释。对于想系统入门法国历史,但又害怕被庞杂史料淹没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不失大众读物的可读性。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语言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令人赞叹。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特定的历史名词和概念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法语原意的精准把握。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双重或多重含义的法语术语,译者并没有采取生硬的直译,而是结合上下文,选择了最贴合中文语境、同时又不失历史原意的表达方式,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理解门槛。很多历史译著的通病是文字僵硬、晦涩难懂,但这套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几乎读不出翻译腔,仿佛是中文母语者写就的优秀历史论著。这种高水平的文本转换工作,本身就是对原著精神的尊重和忠诚的体现。一个好的翻译能让历史“活”起来,而这本“丛书”的译者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保证了严肃的历史信息能够以最优雅、最易于吸收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这对于一本多卷本的鸿篇巨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我是一位对欧洲近现代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过去阅读了不少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著作,但大多是聚焦于某个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深度剖析。这次购入这套“丛书”中的法国通史,主要是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观而又脉络清晰的整体框架。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那些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比如,从路易十四的绝对君主制如何一步步积累下改革的压力,到启蒙思想是如何在不同阶层中渗透和发酵的。我尤其留意了作者在描述资产阶级崛起与贵族保守势力之间张力时的措辞和切入点。从已读部分来看,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叙事中融入社会史的视角,不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更着重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这种叙事手法避免了传统史学过于偏重宫廷政治的窠臼,让历史的肌理更加丰满和立体。期待它后续对第三共和国的稳定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间法国社会心态的刻画能有独到的见解。
评分这个是再版的书 封面很好 内容还没看
评分世界历史文化丛书,值得一读
评分评价了评价了评价了好哒
评分好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评分浪漫的国度,给人类留下了什么
评分法国史入门,就这样。
评分非常给力,物流快的一比,京东一如既往
评分2012年华为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到2011年已超过15万人, 华为总部办公楼海外员工比例也在上升。为了对员工进行保障,华为同年投入达58.1亿。 2012年华为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实践与绩效:华为员工人数在2010至2012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共拥有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45.36%,外籍员工人数接近3万。与2011年相比,2012年华为中国员工的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百分比降低了77.2%至72.09%,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正逐年上升,2012年从2010年的69%、2011年的72%增至73%。同时,2012年华为海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比例达22%,全部管理岗位管理者本地化比例达29%。华为2012年全球员工保障投入达人民币58.1亿元。据悉,这笔支出主要用于为华为全球员工购买各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的各类保险,为员工提供人身意外伤害险、重大疾病险、寿险、医疗险及商务旅行险等商业保险福利,并设置了特殊情况下的公司医疗救助计划。此外,为了应对员工在全球多个国家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华为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流程及常设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对员工的危害。去年底,华为就曾包机救助安哥拉代表处一位重病员工。 2高管名单编辑董事会华为2010年年报中第一次披露了所有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名单、简历和照片。年报显示,2010年底,全体持股员工投票选举产生51名持股员工代表和9名候补持股员工代表,并由持股员工代表选举产生公司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为孙亚芳、郭平、徐直军、胡厚昆、任正非、徐文伟、李杰、丁耘、孟晚舟、陈黎芳、万飚、张平安、余承东。监事会梁华、彭智平、任树录、田峰、邓飚。 CFO 孟晚舟——总裁任正非之女,掌管起这家公司的财政大权。 3企业标识编辑标识示意 华为LOGO 华为新的企业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充分体现了华为将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持续的创新,支持客户实现网络转型并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业务;华为将更加国际化、职业化、更加聚焦客户,和我们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一道,创造和谐商业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稳健成长。核心理念一、聚焦:新标识更加聚焦底部的核心,体现出华为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理念;二、创新:新标识灵动活泼,更加具有时代感,表明华为将继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持续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共同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三、稳健:新标识饱满大方,表达了华为将更稳健地发展,更加国际化、职业化;四、和谐:新标识在保持整体对称的同时,加入了光影元素,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将坚持开放合作,构建和谐商业环境,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4发展战略编辑为适应信息行业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华为做出面向客户的战略调整, 华为华为的创新将从电信运营商网络向企业业务、消费者领域延伸,协同发展“云- 管- 端”业务,积极提供大容量和智能化的信息管道、丰富多彩的智能终端以及新一代业务平台和应用,给世界带来高效、绿色、创新的信息化应用和体验。华为将继续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ICT 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 5运营网络编辑华为P6(23张)华为向电信运营商提供统一平台、统一体验、具有良好弹性的Single解决方案,支撑电信网络无阻塞地传送和交换数据信息流,帮助运营商简化网络及其平滑演进和端到端融合,快速部署业务和简单运营,降低网络CAPEX和OPEX。同时,华为专业服务解决方案与运营商深度战略协同,应对无缝演进、用户感知、运营效率和收入提升等领域的挑战, 助力客户商业卓越。 6主营业务编辑华为P6手机(25张)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领域,围绕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能源、电力和交通等客户需求持续创新,提供可被合作伙伴集成的ICT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通信、办公和生产系统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华为将继续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运营商、分销和电子商务等多种渠道,致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终端品牌,为消费者带来简单愉悦的移动互联应用体验。同时,华为根据电信运营商的特定需求定制、生产终端,帮助电信运营商发展业务并获得成功。华为还将对网络、云计算、未来个人和家庭融合解决方案的理解融入到各种终端产品中,坚持“开放、合作与创新”,与操作系统厂家、芯片供应商和内容服务商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健康完整的终端生态系统。
评分东西不错,知识有待学习,搞活动买的。实惠,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