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鮑鵬山《孔子傳》有什麼特點?
這是一本專為普通讀者寫的《孔子傳》。尤其適閤青年人閱讀。
——篇幅精當,知識正確:全書短短十幾萬字,卻能滿足讀者瞭解孔子一生主要行跡、事跡和心跡的知識需求。簡明扼要,風格平實,對孔子生平的敘述,抓大放小,重點突齣,不枝不蔓,不以無聊無用的瑣碎知識空耗讀者時間和精力。
——內容博約,故事生動:篇幅雖短小,內涵卻廣博,且立於學術根底之上,嚴謹至於“不敢虛構一言,不敢浪語一句”,文筆卻深入淺齣,明白如話,文氣充沛,讀來一氣嗬成。
——思想價值:在鮑鵬山精華之作《風流去》書中,孔子是“黑暗王國的殘燭”,是那個“束縛與掙紮;陰謀與流血;理想碰瞭釘子;天真遇見邪惡;友情溫暖;世態炎涼”時代裏的“癡人”;
在他後來“百傢講壇”受歡迎的講座《孔子是怎樣煉成的》中,他講述的是孔子超凡入聖的道路;
海報:
![data-lazyload=//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g7/M00/0F/1D/rBEHZVC8WTEIAAAAAAJqpytLGyEAADHLwKKJDAAAmq_478.jpg]()
這本《孔子傳》,是鮑鵬山取其精華,淬煉多年研究心得而成,短小精微,為讀者梳理瞭孔子一生的重要事件和人生際遇,並發掘其思想深度,澄清近百年來對孔子無數的“麯解”和“誤解”,闡發孔子思想之於現代意義的同時,也力求告訴讀者,思想的更大價值,在於判斷是非。
鮑鵬山《孔子傳》還有那些看點?
——這次采用瞭1∕32小開本精裝,極具現代氣質的書裝風格。全部用80剋進口雅質紙印刷。書脊特彆設計為開放式,為讀者解決精裝本閱讀中翻閱不便的問題。
——前麵連續40頁的彩色印刷,首次、連載明代名臣張楷創作於1444年的手繪原本《孔子聖跡圖》。聖跡圖,即古人錶現孔子生平故事的連環畫。這捲長達2250厘米的超長冊頁,是剛剛在海外新發現的、中國早的《孔子聖跡圖》,比原本認為的早聖跡圖還早瞭53年。可以說,它是中國、韓國、日本此後流傳的《孔子聖跡圖》的母本。本書獲授權,一次披露於世。
——特彆挑選《張楷孔子聖跡圖》中經典場景,設計印製一套全五枚的精美藏書票。五枚中,其中內容為“孔子學琴於師襄”的一枚,沒有收入本書連載,可謂孤品。每本書,隨機附贈其中一枚給讀者,供鑒賞收藏。
內容簡介
鮑鵬山新作品。由中國青年齣版社2013年1月齣版。
《孔子傳》以“十五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為題,分析六章,為孔子作傳。其大宗旨,是為非專業人士,即普通讀者,提供一部精當、博約、生動活潑、有價值的孔子傳,敘述其一生行跡、事跡、心跡的同時,闡發作為思想傢孔子的現代價值與當下意義。
本書32開精裝本,設計獨特。並由中國孔子基金會授權,首次連載明代名臣張楷手繪原本《孔子聖跡圖》17幅。這是目前新發現的、中國早描繪孔子生平故事的連環畫長捲。
本書附贈張楷手繪原本內容藏書票一枚。該藏書票一套全五枚。
作者簡介
鮑鵬山,教授、學者、專欄作傢,《百傢講壇》著名主講人。安徽六安人。六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赴青海支教十七年。現執教於上海開放大學。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對中國思想史尤其先秦諸子研究,懷獨見之明。齣版《論語導讀》《先秦諸子八大傢》《中國人的心靈:三韆年理智與情感》《鮑鵬山新說水滸》《孔子是怎樣煉成的》《風流去》、詩集《緻命傾訴》等著作十數部。作品被選入全國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及各地自編的中學語文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仲尼(詩一首)
《張楷孔子聖跡圖》
孔子激勵代代人(序)
第一章 十五誌於學
第一節 傢世淵源
不做國君
殺夫奪妻
英雄父親
長相頗怪
第二節 艱難時世
窮孩子早當傢
閤葬父母
到宋國去
第三節 誌存高遠
昭公賜魚
眼高手低
君子不器
敏而好學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一節 大學之道
創辦私學
大成之學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成人之美
第二節 問學老子
一車兩馬
把智慧藏起來
學做減法
優秀更危險
老子是龍
第三節 是可忍孰不可忍
螳螂捕蟬
八佾舞於庭
國君被流放
孔子生氣瞭
第四節
苛政猛於虎
三代人都喂瞭虎
滿街人都沒瞭腳
聲色狗馬
君臣父子
風吹草動
和誰講道德
小個子擠走大個子
第三章 四十不惑
第一節 智者不惑
土裏挖齣一隻羊
兩小兒辯日
有鬼還是沒鬼
眾生平等
父子相隱
以直報怨
第二節 極端是惡
殺不殺公伯寮
學不學尾生高
不要再哭瞭
可以要迴報 曾參挨打
第三節 杏壇至樂
有朋自遠方來
曆史不是什麼
無愛不快樂
到南河洗個澡
孔顔樂處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一節 人就是天命
什麼是天命
壞人也是天命
美玉待沽
陽貨送來一頭豬
陽貨倒颱瞭
第二節 魯國司寇
從鄉長乾起
從小司空到大司寇
慎刑與無訟
好生惡殺
第三節 攘外安內
兩麵討好 鬥智鬥勇
一個人的勝利
助理國相
拆瞭他的城
功敗垂成
第四節 去魯適衛
好色不好德
一步三迴頭
衛靈公的臉色
南子的美色
古今第一緋聞
第五章 六十耳順
第一節 避人救世
一副熱心腸
耳順人有大執著 一意孤行
知其不可而為之
喪傢之狗
第二節 大德容眾
故國之思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
忠恕之道
恕比忠更重要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
第三節 聖者多情
樂山樂水
三月不知肉味
大愛大恨大悲哀
做盲人的眼睛
不掏鳥窩
第四節 仁者擔當
陳蔡絕糧
好人有好報嗎
做人有最高境界
君子固窮
道德不是小紅花
第六章 七十從心所欲
第一節 天下英纔
弟子三韆
嚮顔迴同學學習
子路登堂瞭
子貢是個重器
自絕於日月
第二節 自由與道德
葉落歸根
國事顧問
為往聖繼絕學
解放自己
人生化境
第三節 韆鞦木鐸
白發人送黑發人
呼天哭顔迴
獲麟絕筆
子路迴不來瞭
泰山崩
附錄
附錄一 孔子時代各國形勢圖
附錄二 孔子生平年錶
附錄三 孔子七十七弟子一覽錶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二節 問學老子
一車兩馬 把智慧藏起來 學做減法
優秀更危險 老子是龍
孔子學生中有兩個貴族子弟: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兩人的地位非常特殊,是魯國最有名也最有權勢的三大傢族(三桓)中孟孫氏傢族的兩個同胞兄弟。
他們之所以拜於孔子門下,還要從他們的父親孟僖子說起。魯昭公七年,楚靈王造章華颱落成,想請各國諸侯參加典禮。魯昭公就去瞭,同時帶瞭大夫孟僖子負責外交禮儀。可偏偏孟僖子不懂禮儀。途經鄭國,鄭簡公在國都城門慰勞魯昭公時,孟僖子竟不知如何答禮。到瞭楚國後,楚靈王在城郊舉行郊勞禮歡迎魯昭公時,孟僖子又不知如何應對。在楚國,甚至遭到對方戲弄。
要知道,魯國的始封君是周公,周公是周禮的製訂者。魯昭公、孟僖子這一趟外交之旅,簡直就是轉著圈子丟老祖宗的人。好在孟僖子還有羞恥心,迴國以後,下決心研究禮儀,嚮懂禮的人學習。誰懂禮,他就嚮誰學習。臨終之際,他囑咐自己的兩個兒子說:
禮,人之乾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說(南宮敬叔)與何忌(孟懿子)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
於是,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這一年是魯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歲,這兩個小兄弟十三歲。弟兄二人同生於昭公十二年,可能是雙胞胎。
孟僖子兩個兒子的到來,還給孔子帶來瞭一次很好的問學機會。
一車兩馬
孔子曾經到宋國去學習殷商之禮,曾經到鄭國嚮子産學習,入魯國的太廟做助祭,也能做到“每事問”。他在魯國學的主要是周禮,但是周禮的大本營,首善之地,畢竟是在周王朝的國都啊!此時的周王朝國都在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陽附近。而且在那裏,還有一個高人,誰呢?老子。
孔子早就想到洛邑嚮老子求教,可是距離太遠,沒有人贊助,他自己不能步行前去。現在有貴族來做弟子瞭,機會也就來瞭。他就跟南宮敬叔說:“我想訪問周,嚮老子請教,你能不能夠跟國君說一說,讓他支持一下?”南宮敬叔找到瞭魯昭公,把孔子的意願說瞭。魯昭公當即決定給他一輛馬車,兩匹馬,還給他派瞭一個人,除瞭一路上照顧孔子之外,兼做保鏢,以確保齣行安全。孔子另外還帶瞭一個人,《史記》說帶的就是南宮敬叔。現在有人提齣不同的看法,說南宮敬叔當時纔十三歲,不大可能,應該是另外一個學生。就這樣,三個人齣發到洛邑去瞭。
魯昭公對孔子的確非常好,他在孔子人生的兩個最關鍵的時刻,都幫瞭孔子。孔子二十歲生瞭兒子的時候,魯昭公給他送瞭一條鯉魚。現在,又給他支持,讓他去周問道於老子。
魯昭公的這兩次相助,都是在孔子特彆需要的時候,而且都有象徵意味:
“一條鯉魚”,象徵著國傢、政府對孔子身份、地位的肯定。由此奠定瞭孔子在魯國的地位,並為他以後的發展鋪平瞭道路,搭起瞭上升的階梯。
“一乘車、兩匹馬、一竪子”,象徵著國傢、政府對孔子創辦的私學的肯定、承認和支持。孔子所辦,雖為私學,卻獲得瞭公傢的首肯。
更重要的是,孔子得到老子這樣飽經風霜、閱曆豐富的高人指點,對於他這麼一個三十而立、雄心勃勃、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非常及時。
魯昭公實際上是一個很軟弱的國君,他後來還被“三桓”趕齣國,流亡在外七年,最後客死他邦。但死後被謚為昭。昭的意思就是明白人。我們看他幫助孔子,說明他在一些事情上還是很明白的。魯昭公被“三桓”掣肘,實在是他人生的悲劇。而孔子對魯昭公,一直心存感激。
把智慧藏起來
孔子到瞭周,見到瞭老子,嚮他學禮。
據說,孔子見老子,嚮他求教,大概是孔子先侃侃而談,嚮老子展示瞭一下自己對於曆史文化的見解。老子說:“你所說的那些人,他們的骨頭都已經腐爛瞭,隻是他們的言論還在罷瞭。君子如果時運好,得到明君的幫助,就可以齣來做官,做一番事業;可是如果時運不濟,沒有明君,那就不妨隨波逐流,一切聽之於命運。”①
這是老子對孔子講的第一句話。
這話對三十四歲的孔子而言,不啻是醍醐灌頂,又如同當頭棒喝。此前的孔子,以孤貧之身銳意進取,不摺不撓地嚮著既定目標前行。老子這樣的話,一定是他以前沒有想到的。
老子提醒他:知道進,還要學會退;知道勇,還要學會怯;知道直行,還要學會迂迴;知道堅定,還要學會靈活……
孔子能夠有今天,就是靠他那一股不屈不撓的精神。但是到瞭這個境界,就必須由老子這樣的人,來給他講生活這枚硬幣的另一麵。這種教導,對孔子來說是及時而又非常有益的。從此以後,孔子思想裏麵,可見諸多老子的痕跡。我們讀《論語》,讀著讀著就會發現老子的影子。
《論語?泰伯》: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之。”
《論語?憲問》: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
老子接著對孔子說: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這句話裏,有兩個關鍵詞:藏和愚。什麼叫愚?愚就是藏。把智慧藏起來不就像愚瞭嗎?所以孔子後來對顔迴講過一句話,就是: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捨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把智慧藏起來,把纔華藏起來,把誌嚮藏起來,把理想藏起來,韜光養晦,和光同塵。這是老子的道傢智慧,孔子也有這種智慧。我們不能不說,這個跟老子有關。
不過,《老子》中“愚”字共齣現三處三次,全是褒義詞。《論語》裏,“愚”字齣現七處九次,基本上都是否定的貶義詞,但是唯有一處兩次,卻是褒義詞:
子曰:“寜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衛國大夫寜武子這個人,在國傢有道的時候,就聰明;當國傢無道的時候,就愚笨。他那聰明,彆人趕得上;他那裝傻的功夫,彆人可就趕不上瞭。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聰明,就是愚笨;有一種愚笨,實際上是一種彆人難以企及的聰明——愚不可及。顯然,孔子對“愚”字的褒義用法,與老子有關。
最後,老子教導孔子: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傲慢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戒除自己身上的驕氣、傲氣,戒除自己身上過多的欲望、過大的誌嚮。欲望太多瞭不好,誌嚮太大瞭不好。太驕傲瞭不好,太傲慢瞭不好,太鋒芒畢露瞭不好。
句句都是針對孔子當時的狀態和心態。我們可以從中想象到,三十而立的孔子,是何等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是何等誌嚮遠大、理想崇高!是何等意誌堅定、自信自負……這都是年輕人的優點,沒有這些,注定不會有所成就。但是,如果僅僅這樣,而缺少適度的彈性、適度的退守、適度的淡泊,也不會成為大纔。
一個人,二十來歲時如果不意氣風發銳意進取,不會有齣息。一個人,到瞭三十來歲,還隻是意氣風發而沒有理性冷靜的頭腦,也不會有齣息。
後來,孔子骨子裏的從容淡定,何嘗不是受老子的啓發?老子提倡損之又損之道,孔子也一樣贊成。
學做減法
有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到魯桓公的廟裏去參觀,看到廟裏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傾斜在那裏。孔子就問管廟的人:“這是什麼?”
管廟的人告訴孔子:“這是宥(yòu)坐之器。”
什麼叫宥坐之器?就是國君座位右邊放的一個器具。我們都知道有座右銘,其實古代除瞭座右銘之外還有宥坐器。座右銘是通過文字來對我們進行提醒、告誡,宥坐器是通過這種器物的形象來對我們進行告誡。
當孔子得知這是宥坐之器後,就說:“哦,既然是宥坐之器,那我知道,當它裏麵沒有裝水的時候,它是傾斜的;你把水裝到一半,裝到正中間的時候,它是端正的;裝滿的時候,它就傾覆瞭。”
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試驗一下,往裏麵裝水。”
當水裝到一半時,這個宥坐器果然端端正正地立瞭起來。
孔子說:“再往裏麵裝。”
水滿的時候,宥坐之器果然一下子又傾倒瞭。
於是,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心啊,萬物都是這樣。一旦自滿就一定要傾覆,一旦驕傲就一定要倒颱。”
子路說:“老師啊,既然這樣,我們如何纔能讓人生完滿,並保持完滿而不傾覆呢?”
孔子說:“你記住四句話: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聰明要用愚笨來守;功勞要用謙讓來守;勇敢要用畏怯來守;富有要用謙卑來守。
孔子說:“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
什麼叫損?損,就是減損。孔子實際上在告訴我們,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我們總是想著往我們的人生中填充什麼,務求填滿,做加法;實際上人生更重要的是做減法。一個完滿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瞭什麼,更多的是看你沒有瞭什麼。
一個人有瞭錢就幸福嗎?有瞭權就幸福嗎?這些東西有瞭未必就幸福。但是,有一些東西沒有瞭,我們就會幸福。這東西就是浮躁、焦慮、貪欲、嗔怪,蠅頭小利的競爭之念,種種庸俗人生的得失之憂。這些東西沒有瞭,心裏麵達到一種平靜,那可能真是幸福。所以我們說人生要學會做減法,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這是道傢告訴我們的,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同時,也是孔子告訴我們的。
孔子性格中的彈性,與世周鏇,何嘗沒有老子的影響?孟子至剛,莊子至柔,唯孔子至剛而至柔。其剛,乃自身氣質;其柔,老子有以教之。
優秀更危險
孔子要迴魯國瞭,臨走之前嚮老子辭彆,老子給孔子送行,說:“我聽說有錢的人就給彆人送財産,仁德的人就給彆人送教導。我沒錢,我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幾句話吧。”第一句話是: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①
一個人很聰明,能明察鞦毫,很好。可是老子說,聰明深察的人,往往比那些笨人更容易招來殺身之禍。為什麼?他喜歡議論彆人。為什麼聰明人好議論人呢?因為他聰明,他明察鞦毫,彆人一點毛病,他就看見瞭,看見瞭就忍不住要說,說瞭就得罪人,這不就很危險嗎?
第二句話是: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一個人知識廣博,能言善辯,胸襟開闊,知識豐富,很好。可是老子又說“危其身”,它會經常讓你處在危險之中。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喜歡揭發彆人的隱私啊。
可以說,孔子從十有五而誌於學,到三十而立,在這一個過程裏麵,就是在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深察、博辯廣大的人。所以,老子對孔子臨彆贈言中的“聰明深察,博辯廣大”八個字,講的就是孔子。
人生需要有這麼幾個過程:首先要讓自己聰明起來,接著就是要善於把這個聰明藏起來。三十歲以前,孔子讓自己達到瞭“聰明深察,博辯廣大”;到這個時候,老子告訴他,做到這一點很瞭不起,但是要注意它背後隱藏的危險。
緊接著老子又對孔子講瞭第三句話: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不要太堅持自己。做兒子,要學會聽父親的;做臣子,要學會聽國君的。
老子對孔子的這些教導,孔子後來也教導給瞭他的弟子。孔子弟子子貢,就特彆聰明,特彆善辯,也有“聰明深察好議人”的毛病。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喜歡批評彆人。孔子說:“你端木賜天天說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不好,你就那麼好?我可沒有時間盯住彆人的弱點,我自己改正自己的弱點還來不及呢。”在孔子對子貢的教導裏,我們是不是看到瞭老子的影子?所以,孔子要求我們修養自己,對彆人私德上的缺點一般不做過分的批評。公德不好要批評,私德有缺要寬容。
老子是龍
比如孔子講過這樣的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比自己強的人應該想著跟他學;看到比自己差的人不是去指責他,而是要趕緊反省自己:自己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毛病?矛頭對自己,不要對彆人。
實際上,這還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不是我們批評的對象,而是我們用來對照的鏡子。在鏡子中看到的,不是彆人,而是我們自己。
孔子離開老子,迴來的路上,學生問他:“老師,您這次見瞭老子,覺得老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啊?”
孔子說:“天上的鳥會飛,地上的獸會跑,水中的魚會遊。飛的鳥,我知道怎麼辦,用箭射;遊的魚,我知道怎麼辦,用鈎釣;跑的野獸,我也知道怎麼辦,用網抓。可是對老子,我真的沒辦法,因為他既不是天上的飛鳥,又不是地上的走獸,還不是水中的遊魚。他是什麼呢?他是一條龍。”
這就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
孔子在周,不僅見到瞭老子、萇弘,虛心受教,有一天他在周始祖後稷的廟中還見到一個金人,也讓他大為感慨。他們看見廟堂右邊的颱階前有銅鑄的人像,嘴巴被封瞭三層。銅人的背上刻著:“這是古代言語謹慎的人。警戒啊!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就多招緻失敗;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就會招緻更多的禍患。”
孔子從洛邑學成歸來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呢?司馬遷在《孔子世傢》中說:“弟子稍益進焉。”就是說孔子的私學辦得更好瞭,來求學的人更多瞭。也說明孔子的學問又提高瞭,境界又提升瞭,名聲更響亮瞭,私學的規模更大瞭。
可是,不久魯國就發生瞭一件大事。這件大事直接跟孔子特彆感激的人魯昭公有關。剛剛看過三緘其口金人的孔子,卻並沒有沉默。
節選二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四節 去魯適衛
■ 好色不好德 一步三迴頭 衛靈公的臉色 南子的美色
古今第一緋聞
在魯國政壇,孔子從中都宰做起,到小司空,再到大司寇,最後“行攝相事”,一路推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可謂遊刃有餘,一帆風順。他和執政貴族季桓子的關係也一度頗為融洽。史籍稱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說明他們最初閤作得很不錯。但由於“墮三都”一事,令季桓子警惕起來。他猛然醒悟到孔子采取的一係列政治措施,都是在增強公室的實力,削弱他季孫氏和叔孫氏、孟孫氏的力量,是一心想要恢復周禮規定的政治秩序。
好色不好德
季桓子開始對孔子不滿,以至孔子因為公務幾次去見他時,他都錶現冷淡。孔子在魯國的內憂日益濃重瞭。
不僅有內憂,孔子還有外患。這外患就是齊國。夾榖之會前,齊國就認識到,隻要孔子在魯國政壇,魯國就一定會強大;魯國強大,對齊國就一定會有威脅。而今,在夾榖之會上,齊國君臣又親眼目睹瞭孔子那幾乎無人匹敵的風采,危機感也就愈加深刻,愈加強烈瞭。
據《史記?孔子世傢》記載,齊景公一再跟大臣們提及這一心頭的憂患,並且商議著要給魯國送點土地,拉攏拉攏。這時候,還是那個黎鉏齣瞭個主意。他說,我們先想辦法阻止孔子在魯國當政。阻止不瞭,再給他送東西套近乎也不晚。
用什麼樣的辦法來阻止孔子呢?黎鉏等人齣瞭一個非常下流的主意:給魯國國君和季桓子送十六名美女去,再送一百二十匹良馬。估計一開始季桓子和魯定公還顧及麵子,不好意思直接收下。於是,齊國送禮使團就駐紮在魯國國都麯阜城的南邊,讓這些美女們天天在那裏唱歌跳舞。季桓子忍不住,便化妝成普通百姓,穿上便裝去看。一連看瞭三次,弄得饞涎欲滴,流連忘返。迴來就慫恿魯定公自己去看。魯定公就假裝巡視,去看歌舞,“往觀終日,怠於政事”。最後,和季桓子拍闆,照單全收。
這件事情對孔子的打擊非常沉重。多年後,孔子說瞭一句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跟季桓子、魯定公的行為是有關係的。
孔子的弟子,尤其是子路就更看不慣瞭。子路非常耿直,說:“老師,國君和執政都太不像話瞭,我們走吧。”
孔子還是有點捨不得,他好不容易有今天的地位和機會,可以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於是,他說,再等一等,魯國馬上就要舉行郊祭瞭,郊祭完以後,按規定祭肉要分送給大夫們,看他們到時分不分給我祭肉。如果分給我,說明還把我當做大夫,還願意重用我,我們還可以在這兒做;如果不送給我,那時我們再離開。
魯國的郊祭大典舉行瞭。結束後,分送祭肉,果然沒有送給孔子。前文講過,季桓子不願意見孔子,信號已經很明確瞭。現在魯定公又不送祭肉給孔子,國君的信號也很明確瞭。孔子實際上是被魯國的政壇拋棄瞭。
一步三迴頭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想離開魯國瞭。既然魯國不能實行自己的主張,為什麼不可以到彆國去尋找齣路呢?
於是孔子收拾行裝,趕著馬車和弟子們到衛國去。一路上走得很慢,弟子們埋怨他:“老師啊,為什麼走這麼慢?您以前在齊國,齊景公不用您,您跑得那麼快,米都下鍋瞭,您都不等吃完再走;現在離開魯國,您怎麼走得這麼慢?”
孔子說,這不一樣啊。在齊國我是客人,主人不歡迎客人瞭,客人當然得趕緊走。魯國是我的父母之邦啊,我捨不得啊!①
孔子還想看一看,季桓子和魯定公會不會派人來挽留他。
此時此刻,孔子的心情可以想象,也非常值得同情。聖人不是永遠都強大的。對於聖人,我們不是永遠都隻是崇拜和仰望,在有些時候,我們甚至對他是同情:聖人在很多時候比我們一般人還要弱小、軟弱,還需要關懷。
孔子一行來到魯國邊境,停宿在一個名叫屯的地方。剛好遇到季桓子派齣的一名叫師己的樂官,是專門來為他送行的。
師己見瞭孔子,又尷尬,又同情,說:“事情弄成這樣,不是您老人傢的過錯啊!”
孔子一看師己隻是來送行,而並非挽留,就覺得沒必要再說什麼。就說:“我唱支歌兒給你聽吧?”於是他一邊撫琴,一邊唱道:
美人一張口,可把人逼走;
美人一發話,你就敗國傢。
優哉復悠哉,聊以度年華。
師己迴去後,把見麵情況如實報告給瞭季桓子。季桓子懂得孔子作歌是批評他接受齊人女樂。對孔子離去,他不願挽留,但又覺得惋惜,不禁嘆瞭口氣說,這是孔子因為我接受那群女人而怪罪我啊!
就這樣,已經五十五歲的孔子離開瞭祖國,開始瞭其漫長的周遊列國生涯。
孔子於公元前497年春(定公十三年)開始周遊列國,至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鞦迴到魯國,十四年裏,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個國傢。有的國傢待的時間極短,曹、宋、鄭、蔡、楚,都隻去過一次,甚至僅僅路過,與國君並無交往。主要在衛國和陳國。陳國居住近四年,而在衛國待的時間最長,居住瞭近十年。
衛靈公的臉色
衛國是孔子離開魯國後所去的第一站。衛國和魯國的國君都是文王的後代。魯國始封國君周公旦和衛國始封國君康叔,不僅同為大姒(sì,文王妃)所生,而且是兄弟情分最深厚的兩位。據《左傳?定公六年》記載,衛國的公叔文子有言:“大姒的兒子中,隻有周公和康叔最為相睦。”孔子也曾說過:“魯衛之政,兄弟也。”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就是一對親兄弟。如此看來,衛國的政治、衛國的文化與魯國的政治、魯國的文化頗有淵源和相似之處。
而且,與許多國君相比,衛靈公還算是個過得去的國君。他“修康叔之政”。傳說他齣生時,托夢於人說:“我,康叔也。”被人認為是康叔的化身。他也是春鞦時代執政最久的衛國國君,在位四十二年。在位期間,政治穩固,國傢富有,人口眾多。他尤其善於用人:有仲叔圉(yǔ)接待賓客辦理外交,祝鮀(tuó)主管祭祀,王孫賈統率軍隊。此外,還有史鰌(qiū)、蘧伯玉、寜武子等賢臣。衛靈公時代的衛國,還真是一時人纔之盛。晚年的孔子曾經對魯哀公說,當今國君,衛靈公最賢。因為他最善於用人。
除此以外,孔子之所以先去衛國,可能還因為衛國與魯國的距離很近。當然更重要的是看中瞭衛國有關係,可以落腳。什麼關係呢?子路的妻兄顔濁鄒(顔仇由)在衛國做官,而子路的另一位連襟更是厲害:那就是非常得衛靈公寵信的彌子瑕。據《孟子?萬章上》記載,彌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
孔子和弟子一進入衛國,就發現和當初進入齊國大為不同。孔子驚嘆說:“衛國人口眾多啊!”冉有問:“人口已經多瞭,下一步怎麼做呢?”孔子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富瞭以後,又該再做什麼呢?”孔子說:“教育他們。”
看來,孔子到衛國之初,還是抱著大乾一場的想法和信心的。
衛靈公對孔子也不錯。孔子一到衛國,衛靈公就“緻粟六萬”,孔子一行人的生活問題解決瞭。但是政治上的前途卻沒有預想的好。原因是彌子瑕名聲太壞,是個有名的小人,孔子不願投靠他。
《孟子?萬章上》中記載,彌子瑕對子路說:“如果孔子寄居在我傢裏,衛國的卿位就可以得到。”子路把這話告訴瞭孔子。孔子說:“一切由命。”
既然孔子拒絕瞭彌子瑕的拉攏,彌子瑕就一定能夠阻止孔子在衛國得到重用。小人的特點是什麼?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這樣孔子在衛國的政治道路被他阻斷瞭。
當然,關鍵原因還在於衛靈公本人。孔子和衛靈公,二者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那時,奉行一邊倒政策,徹底倒嚮齊國,背離晉國,跟著齊景公,常年在外徵戰。他希望孔子能助他一臂之力,但是,孔子哪裏會贊成諸侯之間的爾虞我詐、你砍我殺呢?
有一天,衛靈公嚮孔子問軍隊怎樣列陣。這既是嚮孔子討教軍事,也是藉以探測孔子對自己“先軍”政策的態度。孔子迴答說:“禮節儀式方麵的事,我曾聽說一些;軍隊作戰方麵的事,我沒學過。”衛靈公明白瞭,孔子不贊成他的政策。於是,第二天,和孔子說話時,衛靈公抬頭看著天上的大雁,神色完全不在乎孔子在場。
失落的孔子有一天在傢裏擊磬。門口正好有個挑草筐的人經過,聽到裏邊傳齣擊磬聲,這人就站著聽瞭一會兒,然後就對之作瞭評價,說:“這個擊磬的人啊,他的心裏麵有痛苦,有不平啊!”隨後他再聽瞭一會兒,又說道:這個擊磬人的思想境界不高啊,敲齣那樣一種硜硜(kēng)的聲音來,好像在發牢騷說:沒有人瞭解我啊!沒人瞭解你,你就堅持自己,想怎麼乾就怎麼乾不就行瞭,為什麼還要發牢騷呢?然後這個挑草筐的衛國人又舉瞭《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上的話來加以說明:“深則厲,淺則揭。”意思是說:假如河水很淺,可以把褲腳捲起來趟過去,衣服可以不濕;如果水很深,捲起褲腳來也沒有用,就乾脆穿著衣服遊過去。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多的牢騷呢?
這個衛國人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世道黑暗已深,不可救藥,就乾脆聽之任之,甚至同流閤汙;如果世道有敝,但還能救,那就保持節操,拯濟風俗。
顯然,此人認為世道已經不可救藥瞭,所以暗示孔子不要“知其不可而為之”,與世同沉浮,冷眼看天下。
孔子聽到瞭,說:“他真是一位決然忘懷世事的人啊!如果不能決然忘懷世事,要像他那樣心靜也很睏難啊!”
南子的美色
還有比衛靈公的臉色更讓孔子難堪的“色”,那就是衛靈公的年輕、美麗、活潑、妖媚的夫人南子的“美色”。
南子是個有緋聞的名女人。她的緋聞齣現得很早,在沒有嫁到衛國之前,在宋國做姑娘時,就和宋國一個叫公子朝的帥哥有染。《左傳》上對此的記載,語焉不詳,但是有一條記載很難聽,說是有一天,南子跟衛靈公說:“我很想公子朝瞭。”衛靈公竟然把公子朝從宋國招來,讓他和南子相會。
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到齊國去,中途經過宋國,宋國的老百姓看到衛國的太子經過,他們就故意唱一首諷刺的歌:“你們的小母豬,我們已滿足她。我們的小公豬,何時能歸還?”蒯聵聽瞭以後,覺得非常羞恥,迴來以後他就想把南子殺瞭。
南子一聽說孔子來瞭,很興奮,很好奇,一定要見他。於是放齣風聲說:“凡是到我們國傢來跟國君做兄弟的,我都要見一見。”逼著孔子去見他。
南子是個名聲不好的美女,為瞭避嫌,孔子是不能見也不願見的。但是南子一定要見孔子,君夫人召見,如果孔子斷然拒絕,顯得不閤情理。結果,孔子雖然推辭,但不得已,隻好硬著頭皮去見瞭。
顯然,孔子對南子這樣的女人期望值不高,覺得她就是個任性的、我行我素的、不大照顧彆人感受的人。去就去吧,應付一下。但是見瞭以後,竟然感覺還不錯。
南子站在掛簾的後麵,孔子也不可能直盯著看,就給她行禮。他感覺到南子跟他還禮瞭。因為他聽到對麵傳來叮叮當當的清脆悅耳的玉石聲,而且響瞭兩次。
孔子心裏一下子對南子有瞭好感,感覺她還挺懂事的,還知道還禮,而且還瞭兩次禮。所以迴來以後,就跟他的弟子們講:“我是不得已而見之,但是見瞭以後,她還挺懂禮節的。”這話裏既是為南子說好話,也是為自己辯護。意思是這件事做得還不是太壞。這是孔子心虛的錶現。
子路對老師去見南子,非常不高興。孔子迴來還說南子的好話,他更是不高興。他的臉拉得老長,給孔子看。孔子看瞭衛靈公的臉色,看瞭南子的美色,現在,他還要看子路的臉色。孔子本來心就虛,一看到大弟子臉拉這麼長,就急瞭,趕緊對天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意思是說,如果我孔丘做瞭什麼不該做的事情,讓上天來懲罰我,讓上天來懲罰我!
子路太認真瞭。這種事,就怕認真。不認真,不是個事;一認真,就是個事。還是說不清的那種事。所以,逼得孔子隻好對天發誓。
古今第一緋聞
其實呢,見一下也沒關係。
第一,閤乎禮。按照《論語》的說法,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內的人稱她為“君夫人”,在對其他國傢的人說到時就稱為“寡小君”;其他國傢的人也稱呼她為“君夫人”。那個時候,外國客人見“君夫人”,是可以的。
第二,無不見之禮。君夫人一定要見你,君也不反對,一個外來客人,哪有拒絕不見之禮呢?所以,子路太較真瞭。
第三,見瞭又怎樣?見一個有緋聞的女人,又不是和她去搞緋聞。這是孔子的思路。但是,孔子可能不明白:緋聞不是搞齣來的,而是傳齣來的。緋聞緋聞,不聞不緋聞,一聞就緋聞。反正孔子的這件緋聞,傳瞭兩韆多年,是曠古及今第一大緋聞。
其實,孔子真是冤哉枉也。他剛剛在魯國,被齊國的美人計趕齣來。美人被定公、季氏接收瞭,他齣國瞭。美人計美人計,彆人得美人,他中計。現在,他到衛國,卻又陷入瞭美人的溫柔陷阱。
南子此時三十多歲,孔子當時已經五十六歲。
南子多情,浪漫,而此時的孔子,高大健壯,成熟穩重,學識淵博,名聲遠播。這一切對於一個三十多歲的少婦,有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何況衛靈公此時已經垂垂老矣瞭呢。
如果女人的魅力來自於單純天真,男人的吸引力往往來自於飽經風霜的磨煉。所以,孔子對南子,絕無他意;南子對孔子,未必無意。但是,雙方懸隔太大,阻礙太多,即使像南子這樣敢於想入非非的女人,也不會對孔子産生非分之想。至多有一些嚮慕之意,願意多和孔子見麵說說話而已。但南子對孔子的這份好感,倒讓孔子很睏惑,並倍感騷擾。
一個多月後的一天,衛靈公和南子坐在馬車上,旁邊還站著個宦官雍渠。那時的宦官,不一定閹割。實際上,這個雍渠乃是衛靈公的男寵。這三個人在第一輛車上,招搖過市,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一同齣行。孔子覺得太沒麵子瞭,可能心裏在想:“你國君身邊,一個女色一個男色,把我放在後麵,這算什麼事?”
所以,司馬遷說:“孔子醜之。”孔子以之為恥,然後說瞭一句流傳韆載的難聽話: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因為美色的禍害而離開魯國的孔子,又因遭遇美色而深感羞恥。確實不能再待下去瞭,隻好選擇離開。但是,普天之下,諸侯雖多,又有幾個臉色是好看的,又有誰不貪戀美色,又有誰不是齊景公、魯定公、衛靈公之類;而諸侯身邊的大臣們,又有多少人不是季桓子、彌子瑕之流?孔子又能去哪裏呢?哪裏能找到舒心之地呢?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