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回忆维特根斯坦》内容介绍:1951年4月29日,我们时代一位声誉卓著有影响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英国剑桥逝世了。人们都说,维特根斯坦启迪了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而对两者他都加以否认。一个是所谓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十年间表现得很突出。另一个甚至包含更多的不同思想倾向而不能用一个名称来概括。在早期它有时称为剑桥学派。战后随着它的影响所及而盛行于牛津,这一思潮以语言哲学或者牛津学派而广为人知。
内容简介
在《回忆维特根斯坦》马尔康姆真实而具体地介绍了维特根斯坦1938年至1951年之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人们研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回忆维特根斯坦》还收入了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朋友冯·赖特所写的维特根斯坦的《传略》。《回忆维特根斯坦》出版后,因其生动和真实,广为流传,对人们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思想有重要的帮助。
目录
第二版前言
诺尔曼·马尔康姆
传略
乔治·亨利克·冯·赖特
回忆
诺尔曼·马尔康姆
维特根斯坦致诺尔曼·马尔康姆的信
精彩书摘
我第一次见到维特根斯坦是在1938年的米迦勒节学期,那是我到剑桥的第一个学期。在一次伦理学学会的聚会上,晚间的论文宣读以后开始了讨论,有一个人开始结结巴巴地发表评论。他极其困难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他的话对我来说是费解的。我悄声问我的邻座:“那是谁?”他回答说:“维特根斯坦。”我感到惊讶,因为从道理上讲,我料想《逻辑哲学论》的著名作者是一位年纪较大的人,而这个人看来很年轻——也许约35岁。(他的实际年纪是49岁。)他的面孔瘦削并呈棕色,侧面像鹰鹫而且很漂亮,头上覆盖着卷曲浓密的棕发。我觉察到房子里的每个人对他都很敬重。在这个不顺利的开头以后,他有一会儿不说话,但显然他的思想在紧张地活动。他的样子很专注,他用双手做出明确的手势,好像是在演讲。别的人都保持着专心和期待的沉默。后来我多次地见到过这种情形,而且认为它是完全自然的。1939年大斋节学期,我听了维特根斯坦关于数学的哲学基础的讲课。在1939年的复活节学期和米迦勒节学期,他接着讲这个题目。大约十年以后我重新研究了我的笔记,在此以前我觉得这些讲课我几乎一点也没有搞懂。尽管如此,我也和别人一样知道,维特根斯坦是在做着重要的事情。人们知道他在竭尽全力地研究一些极为艰深的问题,而且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完全是独创性的。他的讲课没有准备也没有笔记。他告诉我,有一次他试着按照笔记讲课,但是结果很不满意:那样说出来的思想是“呆板”的,或者如他对另一位朋友所说,当他开始念笔记的时候,词语就像是一些“僵尸”。在他习惯采用的方法中,他对讲课所作的唯一准备,如他对我说的,就是在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回想前一课中探索的进程。对此他在讲课开始时简要地概述一下,然后他从这里出发,努力用新鲜思想来推进研究。他对我说,他之所以能够进行这种即席的课堂讲授,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对讨论中的所有问题都做了而且一直在做大量的思考和写作。这毫无疑问是真的;尽管如此,在这些课堂上进行的仍然大多是新的研究。无论是讲课还是私人交谈,维特根斯坦在说话中总是用特殊的语调来加强语势。他说着出色的英语,以一位有教养的英国人的声调说话,虽然偶尔也会出现德语化的结构。他的声音洪亮,音调比一般男声略为高一些,但并不刺耳。他说话不太流利,但是很有力量。凡是听他讲过话的都感到这是一位特殊的人。他讲话时,面孔非常活跃而富于表情。他的眼睛深沉,常常显得使人生畏。他的整个人格威武有力,甚至显得庄严。相反地,他的衣着极为俭朴。他总是穿浅灰色的法兰绒裤子,穿一件开领的法兰绒运动衫,一件紧身毛茄克或一件皮茄克。雨天出门时,戴一顶粗呢便帽,穿一件浅棕色的雨衣。他几乎总是拄一根轻便的手杖散步。不能想象维特根斯坦会穿一身礼服,系领带或者戴礼帽。他的衣服,除了雨衣以外,总是十分清洁,皮鞋擦得发亮。他身高大约五英尺六英寸,身材瘦长。他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课二小时,从下午5时到7时。他要求准时,如果有人迟到两分钟他就会生气。在他担任教授以前,上课主要在他各个朋友所住的校舍里进行,以后就在他自己的三一学院惠威尔院的住所里进行。听课的人自带椅子或者坐在地板上。有时非常拥挤。特别突出的是1946年米迦勒节学期开始的讲课,大约来了30个人,挤在一起水泄不通。维特根斯坦在惠威尔院的住所,陈设非常简朴。房里没有安乐椅和台灯,没有摆饰也没有图画或者照片,墙壁上空荡荡的。起居室里有两把帆布椅和一把普通的木椅,卧室里有一张帆布床。一个老式的取暖铁炉放在起居室的中间。一个窗台上有一些花,房间里也有一两盆花。有一个放置手稿的铁保险柜,一张他在上面写字的牌桌。几个房间总是一尘不染地整洁。班上的听众带来的椅子是三一学院的,不讲课的时候放在楼梯平台上。如果有人来迟了一点,就要引起明显的调整,因为必须移动已经摆好的椅子腾出地方来。讲课开始以后,人们必须要有点勇气才敢进去,有的人宁可走开而不愿面对着维特根斯坦生气的眼光。维特根斯坦坐在房间当中的一把普通木椅上。他在这里进行着紧张的思考。他常常觉得自己搞糊涂了,而且把这点说出来。他经常这样说:“我是一个傻瓜!”“你们的老师糟透了!”“今天我确实太笨了!”有时候他怀疑他是否能够把这节课讲下去,但他极少是在七点钟以前下课的。
……
前言/序言
这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乔治·亨利克·冯·赖特写的“传略”,我写的“回忆”和我收到的维特根斯坦来信的完整原文以及我对这些来信的注释。“传略”最初是于1954年以瑞典文登在芬兰哲学学会的年鉴上。其英译文本发表在第二年的《哲学评论》上,并于1958年在本书的第一版中再版收录。1967年重印本书第一版时,冯·赖特教授做了一些订正和修改,1982年当这篇传略作为内文之一收入他的《维特根斯坦》一书中时,他又做了少量的进一步的修改。这个新的版本最显着的特点,是全文公布了在1940~1951年的十一年间我收到的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全部信件。这些信都是用英文手写的。本书后面这些信件的印刷文本中,以及在“回忆”中引用这些信件时,都保留了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标点符号和拼写方法。尽管“回忆”中有大量来自这些信件的引文,但是我认为,这些信件的全文可以更为生动地揭示维特根斯坦的某些个性和人格特点,这一点单靠“回忆”中的那些引文是做不到的。从这些信件人们可以看出,他是多么重视友情。他是多么关心他的朋友们的健康和幸福。他有时提醒、劝告甚至责备他们,而这些信件却显示出他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爱开点玩笑,说点小笑话,同时流露出温暖人心的热情。一句话,这些信件比其它任何材料都更好地揭示出维特根斯坦的人格品质,因而它们也是“回忆”一文恰当的补充。“回忆”一文最初发表于1958年,这次出版前未做修订。这一版中保持了该文原来的记叙方式。主要的变化是删减了一些引文,以便减少文字的重复。信件的全文做了编号,“回忆”中引文后面方括号中的编号数,标明该引文的出处。“回忆”末尾附有几条补充注释。
回忆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