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 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 陶瓷藝術 正版圖書籍 陝西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

陶瓷器 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 陶瓷藝術 正版圖書籍 陝西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培鈞 編
圖書標籤:
  • 陶瓷器
  • 陝西曆史博物館
  • 陶瓷藝術
  • 陝西人民美術齣版社
  • 文物
  • 藝術
  • 曆史
  • 收藏
  • 古陶瓷
  • 陝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梅雅軒精品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陝西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6815186
商品編碼:11046577035
叢書名: 陶瓷器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
開本:16
齣版時間:2003-01-01

具體描述

 

  

目錄


前言
土與火的奉獻——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陶瓷器縱覽
圖版
1 葫蘆瓶 新石器時代
2 細頸瓶 新石器時代
3 紅陶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
4 彩陶幾何紋鉢 新石器時代
5 彩陶人麵紋瓶 新石器時代
6 雙魚紋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
7 彩陶獸麵紋細頸瓶 新石器時代
8 陶盉 新石器時代
9 陶鬲 商
10 陶鬲 西周
11 陶簋 西周
12 陶尊 西周
13 彩繪陶壺 春鞦
14 彩繪陶壺 戰國
15 陶倉 秦
16 繭形壺 西漢
17 黃釉綠彩奩 西漢
18 彩繪陶鈁 西漢
19 綠釉陶倉 東漢
20 青瓷唾壺 西晉
21 青瓷獅形燭颱 西晉
22 青瓷雞首壺 東晉
23 青釉四係罐 隋
24 白釉鉢 隋
25 白釉束腰蓋罐 隋
26 白釉“翰林”蓋罐 唐
27 白釉唾盂 唐
28 白釉壁雍硯 唐
29 白釉淨瓶(軍持) 唐
30 白釉人形像 唐
31 白釉人頭像 唐
32 白釉雙龍柄瓷瓶 唐
33 白瓷壇 唐
34 白釉三足水盂 唐
……


煌煌中華,薪火相傳: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恢弘畫捲 一捲跨越萬載的文明史詩,一次直抵匠心深處的對話。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期的特定區域性珍藏,而是旨在描繪一幅更為宏大、更為全麵的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發展通史。我們將把讀者的目光從特定的博物館陳列中解放齣來,投嚮廣袤的中華大地,追溯陶器這一人類最早的實用藝術形式,如何伴隨著文明的腳步,從粗糲的生存工具,蛻變為承載禮製、審美與精神寄托的藝術瑰寶。 本書的敘事主綫,將遵循時間脈絡,係統梳理中國陶器藝術從遠古洪荒至近代的演變軌跡,力求展現其內在的邏輯關聯、技術革新及其與社會、文化、思想變遷的深刻互動。 第一編:洪荒之聲——新石器時代的質樸與萌芽 (約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1世紀) 本篇深入探索中國陶器藝術的起源階段,重點關注早期人類如何掌握“泥土生火”這一偉大的技術革命。 1. 陶器的誕生與早期形態: 我們將考察華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嶺南地區,不同文化遺址中陶器的初現。詳述夾砂、泥質、泥條盤築等早期製坯技法的特點。探討早期陶器上幾何紋飾的産生,如點彩、劃紋、繩紋等,分析這些紋飾可能蘊含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的象徵意義。 2. 仰韶文化的絢爛彩陶: 集中筆墨描繪仰韶文化(如半坡、廟底溝類型)彩陶的藝術高峰。重點分析其獨特的硃繪與黑繪技法,以及圖案構圖的成熟性。我們將細緻解讀“人麵魚紋”等經典母題,探究其在母係社會嚮父係社會過渡時期的文化內涵。對比廟底溝的幾何抽象與半坡的具象描繪,展現早期審美的多元傾嚮。 3. 龍山時代的薄胎與黑陶: 轉嚮龍山文化時期,聚焦於製陶技術的飛躍——輪製技法的普及和“蛋殼黑陶”的橫空齣世。深入分析黑陶的燒製工藝,探討為何在沒有釉料的情況下,古人能達到如此極緻的黑色和極薄的壁厚,這不僅是技術奇跡,更是禮器化趨勢的先聲。分析其圈足、高柄器等造型的禮儀功能。 4. 良渚文化的玉器與陶器的交融: 在東南沿海,我們將審視良渚文化中陶器所扮演的角色。探討其陶器在造型和紋飾上如何受到同期玉器(如琮、璧)的深刻影響,體現齣早期區域性權力中心的審美規範如何影響手工業的製作。 第二編:禮製的確立與青銅的映照——夏商周的陶器與禮器係統 (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 隨著國傢的形成和青銅時代的到來,陶器的功能開始發生分化:一部分退居日常實用,另一部分則在禮器體係中扮演重要角色,或為青銅器的範模提供參考。 1. 陶器在早期國傢的定位: 分析商周時期,陶器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使用差異。著重考察早期陶範(用於鑄造青銅器)的製作技術,揭示陶土在金屬冶煉技術鏈條中的關鍵地位。 2. 幾何化與程式化的裝飾: 對比商周時期陶器上的紋飾,觀察其如何吸收和簡化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雷紋等復雜圖案。討論在青銅禮器至上的時代背景下,陶器裝飾藝術所展現齣的“低調”與“服從性”。 3. 建築陶與瓦當的興起: 詳述這一時期,大型建築的興起對陶業的拉動作用。介紹陶瓦、空心磚以及帶有紋飾的瓦當的齣現,它們標誌著陶土在建築領域的重要應用,預示著後世成熟的陶構件體係。 第三編:百傢爭鳴與技術的飛躍——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鞏固、手工業的官營化以及技術革新,使得陶器藝術進入一個注重寫實與批量生産的新階段。 1. 陶俑的群像藝術: 重點分析秦漢陶俑的輝煌成就。不再將目光局限於兵馬俑,而是係統梳理漢代陶製明器(如侍人、動物、齣行俑)的類型、塑造手法及其所反映的漢代喪葬觀念、社會生活圖景。探討其造型上的“氣韻生動”與寫實精神,以及對後世雕塑藝術的深遠影響。 2. 釉陶的成熟與技術探索: 係統梳理鉛綠釉、鉛黃釉等低溫釉陶的發展。分析其釉色效果與燒成溫度的關係,討論這些釉色如何豐富瞭陶器的錶現力,並為唐三彩的齣現奠定瞭技術基礎。 3. 魏晉風骨與佛教造像: 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如何影響陶塑藝術。介紹佛、菩薩造像在陶土上的初步嘗試,以及在北方遊牧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交融背景下,陶塑風格所呈現齣的異域情調與內在的清瘦、孤寂的“魏晉風骨”。 第四編:百花齊放與技術登峰——隋唐五代至宋遼金元 (公元581年至公元1368年) 這一時期,是中國陶瓷藝術的黃金時代,技術的突破使“瓷器”這一新的品類徹底取代瞭陶器的主導地位,但陶器仍在實用和地方特色中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1. 唐三彩的異域風情: 作為低溫釉陶的巔峰之作,詳述唐三彩的礦物釉料配方、燒製工藝中的“二次施釉”技術。分析其主題(如駱駝、鬍人、仕女)所體現的盛唐氣象和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 2. 地方名窯的陶製遺風: 探討在北方定窯、南方龍泉等瓷窯技術高度發展的同時,地方性的粗陶、低溫釉陶(如磁州窯的白地黑花陶器)所展現齣的民間生活氣息和樸素的審美趣味。分析這些陶器上大膽的寫意花鳥圖案,如何體現民間藝術的自由奔放。 3. 宋元時期的實用性陶器: 考察宋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製器皿(如醬釉壇、黑釉盞),它們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占據的巨大份額。討論元代,特彆是景德鎮青花瓷成熟前後,民間陶器的造型和裝飾如何體現齣元代民族融閤帶來的工藝特點。 結語:泥土的哲學 全書最後將迴歸陶與瓷的本質區彆,探討陶土這一媒介所蘊含的東方哲學——從“生”到“熟”,從“土”到“器”,這種轉化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類文明對自然材料進行秩序化、審美化的深刻精神活動。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曆史縱深的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知識框架,使其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每一件陶土製品的時代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研究中國古代的裝飾藝術,這本關於陝曆博珍藏的陶瓷書籍,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盛唐氣象的窗戶。我最喜歡它對紋飾主題的深入剖析,那些龍鳳、花卉、甚至是一些世俗生活的場景,被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彆是那些唐代的動物紋樣,充滿瞭自信和力量感,與當時的社會風貌形成瞭完美的映照。書中的文字部分,雖然是學術性的語言,但敘述流暢,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它巧妙地將曆史背景、燒製工藝和藝術審美融閤在一起,讓我明白瞭一件看似簡單的瓷碗背後,凝聚瞭多少工匠的心血和時代的烙印。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極為考究,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就讓人心生敬意,這無疑是對館藏文物最好的緻敬。

評分

這套關於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陶瓷的畫冊,光是翻閱目錄和扉頁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我尤其欣賞它在器型分類上的嚴謹,從早期的彩陶到後來的唐三彩、宋代耀州窯的青瓷,每一種類型的演變脈絡都梳理得井井有條。那些精美的圖片,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釉麵溫潤的光澤和釉下紋飾的細膩筆觸。特彆是那些罕見的從未公開展示過的精美器物,拓寬瞭我對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錄,更像是一部可視化的考古報告,對於研究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對陝地陶瓷工藝影響的學者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案頭工具書。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比如某件器物上細微的修補痕跡,或者某組器皿的時代風格過渡點,那種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的震撼感,是其他普通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陶瓷藝術”這類書是抱持著比較功利的心態去買的,主要是想找點靈感用於我的陶藝創作。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它沒有停留在對器物錶麵的簡單贊美,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例如漢代陶俑的寫實主義到宋代文人審美的極簡主義之間的審美取嚮變化。我特彆關注瞭其中對“窯址”和“傳世品”對比分析的部分,這對於理解一件作品的地域性和時代性至關重要。書中對某些典型器物的細節放大圖處理得非常到位,讓我能清晰地觀察到古代匠人是如何通過泥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控製,來達到那種不可復製的“天人閤一”的藝術效果的。感覺讀完後,我對“美”的理解都提升瞭一個層次。

評分

這本陶瓷圖冊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厚重而典雅”。我尤其關注它對那些帶有銘文或款識的器物的整理,這些文字信息對於確定年代和歸屬提供瞭最直接的證據。書中對不同朝代釉料色彩的細微差異的描述,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比如,它精確區分瞭早期低溫鉛釉和後期高溫氧化焰帶來的微妙色差,這種對技術細節的把握,體現瞭編纂團隊深厚的專業素養。即便你不是專業的考古學傢,僅僅是作為一個熱愛曆史和美的普通讀者,也能從書中感受到那種對“真實性”的追求,不是簡單的美化,而是忠實地記錄曆史留下的每一道痕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現代讀者與古代陶藝大師之間的堅實橋梁。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物質文化史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陝曆博的陶瓷精選集,絕對是近年來齣版的同類書籍中的佼佼者。它的價值不在於數量的龐大,而在於選品的獨特性和學術考證的嚴謹性。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外來影響”的探討,比如通過波斯薩珊王朝的風格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早期的金銀器和後來的陶瓷釉色,這種跨文化交流的敘事,讓冰冷的文物瞬間有瞭鮮活的全球視野。排版上,設計者似乎很有章法地遵循瞭時間流逝的邏輯,讀起來像是在閱讀一部濃縮的中國文明編年史,而不是零散的文物照片集。那些附在圖片下的簡短卻信息量爆炸的說明文字,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