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狄更斯评传》共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拼搏奋进、悲欣交集的多彩人生、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艺术品格与艺术个性。
作者简介
赖干坚,1937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原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期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从事欧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进修,曾主持国家、教育部和省社科基金科研项目四项。已出版《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西方现代派小说概论》等论著五部、《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等译著两部。《狄更斯评传》为其近年英国小说研究首期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拼搏奋进、悲欣交集的多彩人生
第一章 在磨难中成长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
二 初尝人生苦果
三 走向社会
四 从记者成长为作家
第二章 情感世界的悲喜剧
一 甜蜜与苦涩参半的初恋
二 与凯瑟琳·霍格思的结合
三 玛丽,霍格思:狄更斯心中永恒的天使
四 破镜难以重圆:狄更斯与初恋情人——玛丽亚·贝德奈尔的短暂重逢
五 亦明亦暗、亦甜亦苦的黄昏恋——狄更斯与爱伦,特南的恋情
六 与凯瑟琳,霍格思的离异
中篇 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
第一章 早期(1836-1841)创作的传奇色彩与作者的浪漫情怀
一 概述
二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匹克威克与他的喜剧世界
三 《雾都孤儿》(1837-1838)——奥利弗·退斯特命运的传奇性与悲喜剧色彩
四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1839)——一部风格卓异的浪漫传奇
五 《老古玩店》(1840-1841)——现实与幻想融合、喜剧与悲剧交织的寓言
六 《巴纳比·鲁吉》(1841)——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小说
第二章 转折时期(1841-1850)创作思想艺术的更新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冷静分析
一 概述
二 《马丁,瞿述伟》(1843-1844)——世界的混沌与利己主义的猖獗
三 《圣诞颂歌》(1843)——一个蕴含现实批判与理想展现的寓言
四 《董贝父子》(1846-1848)——金钱世界与情感世界的较量
五 《大卫·科波菲尔》(1849-1850)——一部富于艺术特色的自传性小说
第三章 高峰时期(1850-1859)创作思想艺术的成熟与作者对现实的极度失望、不满,内心的焦虑不安
一 概述
二 《荒凉山庄》(1852-1853)——法网下的混沌世界
三 《艰难时世》(1854)
……
下篇 艺术品格与艺术个性
狄更斯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狄更斯表示,希望他死后能和她同葬在一个坟墓里。
由于过分悲痛,狄更斯的身体垮了,童年时期在皮鞋油作坊患下的腰痛病复发了,痛苦不堪,无法继续从事《匹克威克外传》和《雾都孤儿》两部小说的写作。于是外界谣言四起。当时伦敦的文艺界已经知道博兹是谁,但是有些人仍然坚持说《匹克威克外传》是一组人的集体创作,现在这个组散伙了;有些人还认为博兹是个多年关在英国高等法院里的犯人。还有人说他是个18岁的年轻人,文学写作把他累垮了,“再也没有一点儿可能把书继续写下去了。”狄更斯明白,他得向读者有个交代,说明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在刊物上公开向读者致歉,同时解释7月份刊物之所以不见他的两部长篇小说的连载,是因为他失去了“一位极为可亲、关系最好的年轻亲属,同这位亲属交往一直是他劳累得以缓解、精力得以恢复的主要方式”(不亚于结婚的狂喜)。狄更斯的公开解释,使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玛丽去世后的一段日子,狄更斯在致亲友的信和他的日记中,经常表白自己对玛丽的怀念、赞扬以及内心的悲痛之情。除了上面提到的信件之外,他还在给他岳母的信中写道:“她那喜人的微笑、甜蜜的语言使晚上炉边愉快的谈笑增加无限情趣,这对我说来,比整个世界对我的赞扬还要宝贵。”他还在日记中写道:“在这座三层楼的公寓(指弗尼瓦尔旅馆--引者)里,我永远不会那样幸福了,就是我名利双收时也不会那么幸福了。我要把房子租出去,如果能维持下去,便将其闲置。”
尽管狄更斯通过书信、日记竭力宣泄自己心中的悲痛,但是总难以释怀,即使岁月的流逝也没能冲淡他对玛丽的思念之情。那年秋天,霍格思夫人送给他一绺玛丽的头发,他写信向她表示感谢,并且向她倾诉对玛丽的怀念:
狄更斯诚挚地希望死后能和玛丽葬在一起,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的愿望成了泡影。1841年10月末,玛丽的祖母去世了,几天之后,她20岁的弟弟乔治也突然身亡。他们都葬在玛丽的身旁,狄更斯只好打消他与玛丽合葬的念头。虽然他对霍格思夫人说到这件事时显得并不介意,其实他为这事感到揪心的痛苦,他向挚友福斯特倾诉了自己的无奈与伤心:“把玛丽身旁的墓地让出去,对我是个难以表达出来的极大的痛苦……我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强烈地希望葬在她身旁。我知道,我这种愿望是永远不会减弱的,因为我认为从来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她。”直到1848年,他给福斯特的一封信中,还提到她的忌日:“11年前的今天,我可怜的、亲爱的玛丽死了。”狄更斯对玛丽的眷恋与哀伤,真可以说是“无绝期”。在玛丽生前,狄更斯因为爱她而把她理想化,而在她死后,他由于更爱她,却又不能接近她,因此永远把她理想化,以致使她羽化成仙了。
无论是对亲友的倾诉,还是在日记里的自我哀怜都不足以表达狄更斯对玛丽的眷恋、思念和哀悼。他一定要让他的情感,甚至潜意识得到更有力的宣泄,他的心灵才能恢复平衡。现代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为他的受压抑的愿望在艺术中寻求满足的代偿的‘神经病人’。”①狄更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玛丽热烈的爱情便成为他艺术想象的驱动力和催化剂。我们从狄更斯创造的许多美丽、温柔的青春少女形象中感受到玛丽的闪光形象的某个侧面。在《雾都孤儿》中的露丝,梅里这个少女形象身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玛丽的幻影。1838年4月,即玛丽死后一年,露丝,梅里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本特利杂志》连载的《雾都孤儿》的第二十九章里,狄更斯这样向读者介绍她:
……
前言/序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狄更斯评传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