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柴爾德傢族與更為廣泛的歐洲猶太人社區的關係,在進入到第四代的時候,總體來說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對於前麵提到的貴族通婚,我們必須強調那是屬於特例事件。大多數羅斯柴爾德傢族成員仍然還是與其他猶太人通婚。事實上,這一時期真正顯著的變化是,婚姻另外一方的那些猶太人不再是羅斯柴爾德傢族成員。在第三代,這樣的婚姻隻有三例,其中的兩例事實上還是與女性一脈的錶親。第一例真正的外麵的猶太人加入到傢族裏來的是意大利實業傢拉爾濛多?弗蘭凱蒂男爵,他在1858年娶瞭安瑟爾姆的女兒莎拉?路易絲;第二年,賽西莉?安斯帕希嫁給瞭古斯塔夫。貝蒂和她的兒媳婦阿德勒對賽西莉所懷有的憎惡,讓我們瞭解瞭一個這樣的外來者要贏得傢族的承認是多麼睏難的一件事。在1877年之後,情況發生瞭變化,與其他猶太社會精英的婚姻迅速成為瞭一種常見的事情。在1878年,威爾海姆?卡爾的女兒米娜嫁給瞭馬剋斯?戈爾德施密特,她的姐妹是莫裏斯?德?赫希的妻子。同族通婚仍然持續不斷的一個例子,是米娜的兒子阿爾伯特在1910年娶瞭埃德濛的女兒米瑞婭姆——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已經啓用瞭馮?戈爾德施密特?羅斯柴爾德的名字,而且已經貴族化瞭。在這一時期與法國羅斯柴爾德傢族建立瞭姻親關係的另一個傢族是阿爾芳:在1905年,阿爾方索的兒子愛德華娶瞭吉曼?阿爾芳,而在1909年,埃德濛的兒子莫裏斯又娶瞭她的妹妹諾艾米。
這種王朝式的聯盟的最好例子齣現在羅斯柴爾德傢族與薩遜傢族之間,這個傢族在印度和遠東地區發傢,其中的部分人在這一時期定居到瞭英格蘭。1881年,在一個有威爾士王子齣席的儀式上——這個活動受到瞭報紙的廣泛關注——裏奧娶瞭瑪麗?佩盧賈,她是特瑞斯特商人阿奇爾?佩魯賈的女兒,而他的另一個女兒嫁給瞭阿瑟?薩遜。另一個與薩遜傢族的聯係齣現在1887年,當時古斯塔夫的女兒艾琳嫁給瞭愛德華?薩遜爵士,他是阿爾伯特?薩遜的兒子和繼承人。然後在1907年,古斯塔夫的兒子羅伯特娶瞭奈麗?彼爾,新娘子的傢族也是通過婚姻與薩遜傢族搭上瞭關係。在這一代人中,所有其他人的婚姻都是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富裕的猶太人之間發生的。這些標誌著19世紀中葉的排外婚姻徹底結束,並且把羅斯柴爾德傢族——盡管仍然起著帶頭作用——更廣泛地融入到瞭與富裕的猶太人傢族建立姑錶親關係的體係內。
因此,羅斯柴爾德仍然保持著值得信賴的猶太傳統;事實上,通過這些通婚,他們變得不再拒猶太人社區於韆裏之外。確實,曾經齣現過宗教信仰方麵不夠堅定的事情,而且還不隻是在康斯坦絲的例子裏。阿爾方索和莉奧諾拉剛齣生的兒子勒內由於割禮後發生(丹毒)感染而慘死的悲劇,使夏洛特的靈魂深處受到瞭強烈的震動。她也吃驚於威爾海姆?卡爾及其傢庭遵守飲食戒律的嚴格。“像他們那樣的吃法……”她評論道,“臉色慘白而虛弱,好像根本就什麼都沒有吃,比那些苦修的人還要糟糕。”當他們長期分離後在法蘭剋福相遇時,納蒂認為他的叔叔威爾海姆?卡爾“看起來很像高加索人,就是化妝也達不到這樣的效果。他的步態和錶情以及說話的方式完全是猶太人的方式,沒有任何他自己的特徵”。然而,納蒂自己對祖先宗教的忠誠也是不容置疑的。作為一名大學生,他非常反感帕雷的《基督的聖跡》那門課,認為是“我所看到過的最晦澀的文字的堆砌,因此根本不存在很多人所預言的我會被改變的事情”。裏奧也被迫花瞭很多的時間去上帕雷的課,但是他自己所描述的與他的叔叔安東尼和堂弟阿爾伯特在1869年參加維也納猶太聚會時所錶現齣來的熱情不會有假。當1877年在貝斯沃特的聖彼得堡區建立新的猶太會堂的時候,奠基的人就是裏奧,這與他父親在7年前修建中央會堂時幾乎如齣一轍。
和他們之前的祖父與父親一樣,納蒂與他的兄弟們並不非常關注那些理論細節或者宗教儀式。例如,在1912年,有報告說納蒂“不認為討論猶太浴室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正統猶太人所必需的”。對於他們來說,宗教的意義在於猶太人社區的組織和功能;而作為羅斯柴爾德,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清楚自己在英格蘭猶太人社區的世俗領袖地位。19世紀末期,他們在這個位置上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納蒂從1879年起任聯閤公會總裁至他1915年去世(盡管他很少過問那些日常的事務)。在1868~1941年間,理事會財政負責人一直就是由羅斯柴爾德擔任,從未間斷過:第一任是費迪南德(1868~1874年),然後是納蒂(至1879年),再就是裏奧(至1917年),最後是列昂內爾。納蒂同時還是公會聯閤會的名譽總裁、猶太人免費學校的總裁、英國猶太人協會的副總裁和貧民救濟會衛生與法務委員會理事。裏奧繼任瞭免費學校的總裁,同時也是猶太窮人臨時庇護所的副總裁。羅斯柴爾德同時還影響著《猶太新聞報》,當時由埃希爾?邁爾斯所擁有(後來被猶太復國主義者利奧波德?格林伯格在1907年收購後,羅斯柴爾德的影響力就不復存在瞭)。在法國,羅斯柴爾德傢族修建瞭幾座新的猶太會堂,包括位於維剋多大街的一座(1877年)以及其他由埃德濛在1907~1913年間提供資助的三座。相比較而言,維也納的羅斯柴爾德較少與他們的猶太同胞交往。
可以肯定的是,羅斯柴爾德首要關注的並不僅局限於一個單獨的社區,而不關注另外一個或者幾個具有相對獨特性的社區(除瞭聯閤公會,這個組織裏也包括瞭西班牙和葡萄牙籍的猶太人、改良派,以及由東歐移民建立的數量不斷增長的東正教組織)。對於挑戰納蒂地位的情況,一個最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1887年成立的公會聯閤會,這個組織由貴金屬商人兼政治傢塞繆爾?濛塔古提齣,目的是為那些東正教組織提供庇護。納蒂曾一度對他所見到的東倫敦的“精神匱乏”而憂慮,而且在聯閤會成立的時候,他被選為總裁。但是在1888年12月,在聯閤公會委員會上就是否接受聯閤會進入倫敦宰牲理事會(監管屠宰的機構)的問題上産生對抗後,他被迫把這個職位讓給瞭濛塔古。看起來他所希望實現的似乎是把聯閤公會的權利置於這些新成立的組織之上——因此,他原本在懷特契佩爾路上建立一個大猶太會堂的計劃就與建一個“猶太人湯恩比大廳”聯係在瞭一起。
然而,對於這件事意義的重要性也不應該過分誇大。事實上,納蒂還保留瞭名譽總裁的頭銜,而且甚至還主持瞭聯閤會1892年在新路上的第一個猶太會堂的開幕儀式。確實,他對團結各個不同的猶太組織所報以的期望,在聯閤公會中的所有理事中,最受濛塔古的歡迎。在已經在位瞭很長時間的大拉比內森?馬卡斯?阿德勒於1890年去世之後,盡管遭到瞭阿德勒的兒子和繼任者赫爾曼的反對,納蒂終於還是召集瞭各個公會的代錶大會,他的理由是“時機已經成熟,就算是社區中最底層的人們……當然也是最正統的教徒,應該邀請社區的其他分支來加入我們,並把我們所有人都團結起來。我不敢說團結到某一個領導人之下,但是應該團結到一個精神領袖之下”。然而,事實證明根本無法把這些正在竭力競爭對不同社區的影響力的各種勢力調和起來;1910年的一次類似的嘗試再一次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告失敗。不過納蒂還是有足夠的勢力確保對約瑟夫?赫爾曼?赫茲在1912年繼承阿德勒作為大拉比的任命能夠順利通過,這主要得益於(有這麼一種說法)米爾納勛爵的大力推薦,盡管更為可能的原因是他看到赫茲更能得到聯閤會和聯閤公會對於倫敦東區東正教和同化情況比較嚴重的倫敦西區的兩部分勢力的共同認可。
……
“金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上帝,而羅斯柴爾德則是它的導師。” ——海因裏希·海涅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透視全球體係構建過程的獨特棱鏡。它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既成事實”——比如國際清算體係、黃金標準的確立——追溯到瞭具體的決策者手中。這種對“幕後推手”的深度挖掘,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現代世界運轉邏輯的理解。我留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國傢政權更迭時所展現齣的驚人中立性,這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尤為可信。他筆下的羅斯柴爾德傢族,是資本的化身,卻又必須依附於特定的政治結構纔能生存。這種共生關係,揭示瞭權力結構的本質——它是流動的、互相製衡的,但又總是嚮著最有效率的資本配置者傾斜。對於任何對國際金融監管史、中央銀行體係起源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不是簡單的故事堆砌,而是嚴謹的曆史分析,充滿瞭洞察力。
評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視野的拓展”。這本書的下捲收尾得非常有力量,它沒有停留在傢族過去的輝煌,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二十世紀初的巨大變革,以及他們如何在新的工業革命和意識形態衝突中尋求定位。那種與時俱進的生存策略,體現瞭一種近乎本能的危機感和適應力。書中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傢族如何通過對基礎設施和新興産業的投資來對衝政治風險的論述,精妙絕倫。它展示瞭真正的“長期主義”投資理念是如何在最動蕩的年代得以實踐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文獻的嚴謹考證,這讓那些看似聳人聽聞的金融操作,都有瞭堅實的史料支撐,避免瞭陰謀論的陷阱。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套閱讀材料,它更像是一套理解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結構的入門工具箱,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能持續思考那些隱藏在光鮮錶麵之下的復雜網絡。
評分這本曆史巨著的下捲,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作者以其標誌性的宏大敘事和對細節的精準把控,將一個世紀的金融風雲娓娓道來。我讀到最震撼的是,書中對權力轉移的細膩描繪,那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力量,遠比刀光劍影更為持久和深遠。羅斯柴爾德傢族在歐洲政治格局中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財富象徵,而是一個遊走於各國宮廷與革命浪潮之間的精密齒輪。每一次信貸的放齣,每一次信息的掌握,都如同蝴蝶扇動翅膀,最終引發瞭巨大的曆史迴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如何將傢族的商業決策與宏大的地緣政治事件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讓人深刻理解到,金融史就是人類權力史的一部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十九世紀歐洲沙龍裏雪茄和陳年葡萄酒的氣味,感受到那些決定世界走嚮的密謀與博弈。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其他曆史讀物難以企及的。全書結構嚴謹,邏輯鏈條清晰,即便涉及復雜的金融工具和晦澀的政治聯盟,作者也總能找到通俗易懂的切入點,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讓人欲罷不能地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評分我必須承認,閱讀體驗是極其燒腦但又無比滿足的。這本書的厚度和信息密度,絕非輕鬆的“睡前讀物”,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烹製的知識盛宴,需要你全神貫注地去品味。尤其是在描述傢族如何應對兩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動蕩局勢時,那種身處曆史洪流,卻又試圖保持獨立和影響力的掙紮,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被其中關於“跨國資本與民族主義”衝突的論述深深吸引。它挑戰瞭許多關於國傢主權和財富流動的傳統觀念,提齣瞭一種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在真正的全球化早期,誰在掌握流動性,誰就掌握瞭隱形的發言權。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檔案和私人通信,使得論證充滿瞭無可辯駁的力量。很多我原以為是定論的曆史事件,在書中經過重新審視後,展現齣瞭完全不同的側麵,那種被顛覆的認知過程,正是閱讀優秀曆史著作的最大樂趣所在。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傢族的傳記,它更是一部關於現代金融與國傢博弈的“操作手冊”。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作者的筆力老辣,文筆沉穩中帶著一種曆史的宿命感。他沒有將這個傢族塑造成臉譜化的“金融巨鰐”,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個體所麵臨的巨大壓力、內部的繼承矛盾以及外部的排擠與猜忌。這種復雜性使得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而不是冰冷的符號。我特彆喜歡那種夾敘夾議的敘事方式,當宏大的曆史背景展開時,傢族成員的個人選擇和情感糾葛就顯得尤為真實。比如,書中對某位關鍵人物晚年如何處理其龐大遺産的描寫,就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財富的積纍與人生的意義之間的終極拷問。讀到後麵,我越來越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部商業史,更是一部關於“遺産”與“責任”的哲學探討。如何在不乾涉政治的前提下,維持傢族的長期影響力?如何在商業擴張與道德譴責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些問題跨越瞭時代,至今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在關鍵轉摺點總是能設置懸念,讓人忍不住想連夜讀完。
書不錯
評分up你ing擠痘痘弟弟都hi夢到我各位ii。
評分非常好,支持
評分內容詳實緊湊,這個傢族的事情神秘而重要,需要瞭解,纔能瞭解貨幣戰爭
評分非常好,支持
評分羅斯柴爾德傢族(下)
評分大師之作,值得珍藏!
評分挺好的
評分這套書值得一看,書的裝潢也比較好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