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 | 孟子 |
作 者 | 孟子 |
市场价 | 12 |
ISBN号 | 9787550243514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页 码 | 16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乃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均为七卷,本书将七卷分为了14个部分,精选了其中*为著名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读解,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 卷一梁惠王上 一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二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
给儿子买的还没看呢
评分还好
评分想好好学习一下四书五经
评分可以
评分可以
评分书很好,价格又便宜送货快
评分商家赠品,家里虽然已经有人,送人吧也不错
评分商家赠品,家里虽然已经有人,送人吧也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