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484GB25843-25884)(2010年制定)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484GB25843-25884)(2010年制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GB25843
  • GB25884
  • 2010年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中国标准
  • 质量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5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58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页数:5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484GB25843-25884)(2010年制定)》收录了2010年制定的国家标准43项,其中40项为推荐性国家标准,2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1项为指导性技术文件。标准主要内容涉及食品、化工、电子、材料、机械等领域,《洋葱 贮藏指南》、《化学固化硅质耐腐蚀胶泥技术条件》、《精密空调机组性能测试方法》、《不锈钢烧结金属丝网多孔材料及其元件》、《纺织机械与附件 筘齿用钢片 第1部分:冷轧钢片》等标准汇集在本分册内。

目录

GB/Z 25843—2010±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技术导则
GB/T 25844—2010工业用现场分析小屋成套系统
GB/T 25845—2010工业用γ射线料位计
GB/T 25846—2010工业用γ射线密度计
GB/T 25847—2010化学固化硅质耐腐蚀胶泥技术条件
GB/T 25848—2010耐酸陶瓷球拱
GB 25849—2010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 设计计算、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
GB/T 25850—2010起重机 指派人员的培训
GB/T 25851.1—2010流动式起重机 起重机性能的试验测定 第1部分:倾翻载荷和幅度
GB/T 25852—2010 8级链条用锻造起重部件
GB/T 25853—2010 8级非焊接吊链
GB/T 25854—2010一般起重用D形和弓形锻造卸扣
GB/T 25855—2010索具用8级连接环
GB 25856—2010仅载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T 25857—2010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
GB/T 25858—2010精密空调机组性能测试方法
GB/T 25859—2010蓄冷系统用蓄冰槽 型式与基本参数
GB/T 25860—2010蒸发式冷气机
GB/T 25861—2010蒸气压缩循环水源高温热泵机组
GB/T 25862—2010制冷与空调用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GB/T 25863—2010不锈钢烧结金属丝网多孔材料及其元件
GB/T 25864—2010球孢白僵菌粉剂
GB/T 25865—2010饲料添加剂 硫酸锌
GB/T 25866—2010玉米干全酒糟(玉米DDGS)
GB/T 25867—2010根菜类 冷藏和冷藏运输
GB/T 25868—2010早熟马铃薯 预冷和冷藏运输指南
GB/T 25869—2010洋葱 贮藏指南
GB/T 25870—2010甜瓜 冷藏和冷藏运输
GB/T 25871—2010结球生菜 预冷和冷藏运输指南
GB/T 25872—2010马铃薯 通风库贮藏指南
GB/T 25873—2010结球甘蓝 冷藏和冷藏运输指南
GB/T 25874.1—2010纺织机械与附件筘齿用钢片 第1部分:冷轧钢片
GB/T 25874.2—2010纺织机械与附件筘齿用钢片 第2部分:淬硬钢片
GB/T 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
GB/T 25876—2010牛早期胚胎性别的鉴定 巢式PCR法
GB/T 25877—2010淀粉胶电泳同工酶分析
GB/T 25878—2010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 PCR法
GB/T 25879—2010鸡蛋蛋清中溶菌酶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GB/T 25880—2010毛皮掉毛测试方法 掉毛测试仪法
GB/T 25881—2010牛胚胎
GB/T 25882—2010青贮玉米品质分级
GB/T 25883—2010瘦肉型种猪生产技术规范
GB/T 25884—2010蛙类形态性状测定

前言/序言


《全球技术标准精选:2010年度聚焦》图书简介 导言:技术标准的脉动与全球化视野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标准是连接不同技术体系、保障产品互操作性、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全球技术标准精选:2010年度聚焦》并非一份涵盖所有领域或特定国家标准的汇编,而是一本深度聚焦于2010年前后全球技术发展热点,精选了多个关键行业国际标准组织(如ISO、IEC、IEEE等)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规范的文集。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行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清晰的窗口,洞察全球技术生态在那个特定时间点的演进方向和关键的技术共识。 第一篇:信息通信与网络架构的演进 2010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云计算、物联网的雏形也开始显现。本篇精选的标准集中反映了这一转型期的技术需求。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LTE核心协议解析 本书精选了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间确定的,与长期演进(LTE,即4G技术)的关键接口、空口传输和核心网架构相关的几项核心标准草案的最终定稿版本。重点解析了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实际部署中的性能评估标准,以及面向异构网络的接入控制机制。这些标准是全球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技术依据,确保了不同制造商的设备能够在统一的频率和协议下实现互联互通。 1.2 网络安全基石: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机制 随着在线交易和数据存储的普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篇收录了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关于公钥基础设施(PKI)证书生命周期管理的新增规范,以及ISO/IEC 27001系列标准中针对风险评估方法的最新修订版本(聚焦于2010年前后的实践应用)。这些内容详细阐述了在加密算法迭代的背景下,如何维护数字身份的长期有效性和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1.3 开放平台与API标准化尝试 在Web 2.0向移动互联网过渡的阶段,如何规范应用间的交互成为焦点。本书选取了W3C(万维网联盟)关于特定前端技术(如HTML5的早期API集成的标准化工作)的草案,以及部分新兴的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中关于服务描述语言的实践指南。这部分内容展示了标准制定机构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面前,努力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技术语言”。 第二篇: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标准追踪 2010年是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投入显著增加的时期。本篇聚焦于能源效率、智能电网接入以及环保材料的测试规范。 2.1 智能电网互操作性框架 智能电网的建设依赖于设备与控制系统间的无缝通信。本篇精选了CIGRE(国际大电网会议)或IEEE的特定工作组针对分布式能源接入(如光伏、风电)的并网点技术要求。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逆变器控制策略、数据采集与远程通信协议(如IEC 61850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是构建安全、稳定、高效智能电网的技术蓝图。 2.2 工业能效评估与测量方法 针对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本书收录了针对特定工业流程(如电机系统、压缩机)的能效测试方法标准。这些标准提供了统一的计算公式和实验验证流程,使得不同厂商的产品可以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能效对比,是推动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工具。 2.3 环保材料与生命周期评估(LCA)导则 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影响成为趋势。本部分汇集了ISO 14000系列中与产品环境足迹(PEF)相关的早期指导性文件,以及关于特定化工产品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RoHS指令背景下的延伸标准)的技术规范。这些标准为制造商提供了量化其产品环境负荷的科学工具。 第三篇:精密制造与工业自动化的新趋势 2010年前后,工业4.0的概念正在酝酿,对高精度制造、机器人控制及传感器集成的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 3.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接口规范 本篇精选了针对现场总线技术(如EtherCAT, Profinet等)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性能验证标准。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实时控制系统的确定性(Determinism)和可靠性,是高端数控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高同步运动的基础。内容深入到数据包延迟测量和抖动分析的规范要求。 3.2 增材制造(3D打印)的初期质量控制标准 虽然增材制造在当时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已引起标准界的关注。本书选取了关于金属粉末床熔融工艺中,试样制备、微观组织分析以及关键尺寸精度测量的早期标准或推荐性指南。这些内容为后来的全面标准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3.3 工业计量与传感器校准 高精度测量的可靠性是所有先进制造的基础。本部分收录了关于新型光学测量设备(如激光扫描仪)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重复性、线性度及不确定度评定的国际通用方法。这些规范确保了全球供应链中关键部件的几何尺寸符合共同的精度要求。 结语:历史坐标与未来展望 《全球技术标准精选:2010年度聚焦》是一份穿越时空的文献集。它记录了全球技术在迈向移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关键转折点时,所达成的关键技术共识。通过研读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前沿的国际标准,读者可以深刻理解现代技术生态的复杂构建过程,以及标准在推动全球技术协同创新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本书不提供现行或最新的标准解读,而是作为历史性的技术坐标,供研究者回顾和对比技术路线图的变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有点分量感,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那种枯燥的工具书,但翻开后发现,里面的内容组织得挺有条理的。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特定行业的技术规范的,结果发现这个汇编涵盖的范围比我想象的要广。比如,有些关于材料测试的标准,描述得非常细致,从取样到数据分析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导,这对于我们实际操作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环保和安全生产的那几章,里面不仅列出了硬性的指标,还对一些操作流程给出了建议性的指导,感觉编写者是很用心地在为实际应用者考虑。整个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字号适中,图表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总的来说,对于需要经常参考国家标准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库,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查阅方式,省去了我以前到处零散查找的麻烦。不过,作为普通读者,有些专业术语还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的,但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这是标准汇编。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名字里“汇编”两个字去的,想着能一站式解决手头上的几个标准查询需求。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感觉这个版本的更新速度还算跟得上行业发展。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那几个部分,发现里面对一些新兴的技术应用场景也有所涉及,这让我感到有些惊喜。书中对每个标准的引用和交叉引用做得相当到位,如果你对某个标准有疑问,可以很容易地顺藤摸瓜找到相关的解释性文件或者补充标准。这种关联性对于深入研究一个领域非常有价值。不过,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某些章节的更新速度似乎稍慢了一点,比如在快速迭代的电子元器件标准方面,可能需要额外配合最新的行业白皮书来解读。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基石”性的参考资料,提供了最核心、最稳定的规范框架,非常适合作为项目初期的规范制定依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技术字典”,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籍。我平时接触到的技术文档都比较碎片化,而这个汇编则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自上而下的视角来看待国家层面的规范体系。我着重对比了不同年份版本的变化,发现编写者在标准化过程中对于一致性的维护做得非常好,尽管加入了新的内容,但整体的逻辑框架没有被破坏。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定义上的精确性,每一个词汇的解释都经过了反复推敲,这在进行合同评审或者技术仲裁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非常前沿或跨学科的交叉领域,这本书的覆盖面略显不足,毕竟要一次性囊括所有最新的细分领域标准,难度非常大。但就其已有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而言,它无疑是行业内的权威参考。

评分

这套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充斥着大量的法律条文和难以理解的引用编号,但实际上,它的结构设计考虑到了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可以直接定位到具体的数值和测试方法;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开篇的概述部分对整个标准的体系结构做了很好的梳理。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可追溯性”上的努力,每一个标准都有明确的制定年份和生效日期,这在进行项目合规性审计时,能够迅速定位到当时有效的规范版本。这对于规避法律风险至关重要。唯一让我觉得有些耗费精力的地方是,由于内容实在太过庞大,检索特定内容时,如果对标准编号不熟悉,还是需要依赖细致的目录浏览,电子版的索引功能如果能更强大一些,将会是锦上添花。

评分

从一个工程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部汇编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在我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与其他机构进行技术对接,而引用这套书中的标准,能够确保我们使用的术语和参数是全国统一的,极大地减少了沟通成本。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流程的图示说明,虽然是标准汇编,但编写者似乎努力地在用最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工程要求,这使得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规定变得更容易被团队成员消化和执行。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室工具架上最常被翻阅的一本参考资料,它的物理质感和内容密度都体现了其专业价值。虽然价格不菲,但考虑到它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和避免的潜在错误,这笔投资绝对是值得的。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套实打实的、支撑日常工作的硬核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