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脉诀汇辨校释》为明末清初医家李延昱所撰。《脉诀汇辨校释》共十卷。汇辑先秦至清初以前各医学名家脉学之精华,并以李氏脉学心要加以辨正发扬而成。内容包括脉论、二十八脉、运气、望诊、闻诊、问诊、医案、经络等。全书规模宏富,又切于临床实用,洋洋十万余言,为一部集大成式的脉学奇书,在中医脉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本次《脉诀汇辨校释》以清康熙五年丙午《脉诀汇辨校释》李氏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刻本为对校本,并参校历代中医经典、脉学名著,详加校勘、注释、按语阐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卷一 脉论
多读书论
脉位法天地五行论
提纲论
因形气以定诊论
运气论
太素脉论
审象论
脉有亢制论
冲阳太溪二脉论
脉有不可言传论
脉无根有两说论
调息已定然后诊脉论
问情论
卷二 脉法根基
小序
气血循环之理
平脉气息
诊法以平旦
布指法
脉分男女
关前一分
神门脉
七诊九候
六字奥旨
寸口脏腑部位
五脏本脉
四时之脉
浮沉迟数
内因外因
老弱、少壮、风土之异
卷三 二十八脉(上)
小序
浮脉阳
沉脉阴
迟脉阴
数脉阳
滑脉阳中之阴
涩脉阴
虚脉阴
实脉阳
长脉阳
短脉阴
洪脉阳
微脉阴
卷四 二十八脉(下)
紧脉阴中之阳
缓脉阴
芤脉阳中之阴
弦脉阳中之阴
革脉阳中之阴
牢脉阴中之阳
濡脉阴中之阴
弱脉阴
散脉阴
细脉阴
伏脉阴
动脉阳
促脉阳
结脉阴
代脉阴
疾脉阳
卷五 病证
小序
脉证总纲
中风脉证
外感病脉证
内伤杂病脉证
外科脉证
女科脉证
儿科脉证
脉证取舍
卷六 奇经真脏脉
小序
奇经
真脏脉
卷七 望、闻、问三诊
小序
望诊
面部
目部
鼻部
血脉
毛发
形体
死证
五脏绝证
诊病新久
诈病
声诊
息
问诊
人品起居
嗜欲苦药
病证
附:辨舌
卷八 运气
小序
干支
五运
六气
运气相合
六气加临上下
太过之纪
不及之纪
平气之纪
卷九 医案
小序
真寒假热案
胫膝肿痛案
气湿下陷案
臂痛案
痰气胶固案
食厥案
女子之疝案
肝肾两亏案
呕血案
伤寒汗后案
昏倦不食案
足疮浸淫案
木郁化火案
目眩案
心脾耗伤案
肺绝案
胀满案
泄泻案
痨瘵案
腹痛案
视歧案
肌体痒麻案
积聚案
伤寒狂躁案
血厥案
肺热癃闭案
痿废案
胸痛案
疟疾案
腹满案
双足肿痛案
痰祟身痛案
阳虚腹痛案
小肠痈案
大肠痈案
喘促神昏案
谵狂案
热结旁流案
背心痛案
汗出昏倦案
癫狂案
痰瘀噎膈案
虚寒噎膈案
躁热头痛案
类中风案
吐血蒸热案
痰气哮喘案
风痰哮喘案
虫咳久嗽案
心疝案
气滞癃闭案
心脾痛案
脱发案
发热神昏呕吐案
谵妄案
离魂证案
促脉案
代脉案
卷十 经络
小序
十二经歌
十二经纳甲歌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经络周流解
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
经络次序
十二经脉起止歌
周身经络部位歌
十二经流注时序歌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络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任督解
宗营卫三气解
面部图
脉案图式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主病左寸滑者,心经痰热。滑在左关,头目为患。左尺得滑,茎痛尿赤。右寸滑者,痰饮呕逆。滑在右关,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经郁。
滑脉势不安定,鼓荡流利,似近于阳,故日阳中之阴。不腐不化之物,象亦如之,故主痰液有物之类为多。心主高拱,百邪莫犯,如使痰入包络,未免震邻。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内鼓则热生,邪害空窍。肾气通于前阴,膀胱火迫,故茎痛尿赤。肺有客邪,积为痰饮,则气不宣扬而成呕逆。食滞于胃,脉必紧盛,滑则相近于紧,故脾胃见之,知其宿食。右尺火部,滑为太过,血受火迫而随溺出。经郁者,非停痰则气滞血壅相与为病耳。
兼脉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缓。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鼓动浮越,风之象也,故滑而浮者兼风。沉下结滞,食之征也,故滑而沉者兼食。热则生痰,故流利之间而至数加以急疾。郁则气滞,故圆转之际还呈短缩。浮大者膀胱火炽,尿乃作疼。浮散者风淫气虚,行坐不遂。滑伯仁日:“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故滑而冲和,此血来养胎之兆。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妊孕宜之。
凡痰饮、呕逆、伤食等证,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为水物兼有之象也。设所吐之物非痰与食,是为呕逆,脉必见涩也。溺血、经闭或主淋痢者,咸内有所蓄,血积类液,瘀凝类痰,须以意求耳。
……
前言/序言
脉诀汇辨校释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