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木偶奇遇记》讲述了一个名叫匹诺曹的木偶被赋予了生命,并从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木偶,变成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关爱他人的好孩子的过程。它所经历的一连串的奇遇,充满了童趣与想像,也让孩子在奇幻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作者简介
卡洛·科洛迪(1826-1890),原名卡洛·洛伦齐尼。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意大利记者。他曾翻译过法国童话故事,并赢得了高度赞誉。受到这一鼓舞,他开始写作自己的作品。70年代开始发表童话《贾涅蒂诺漫游意大利》和《米努佐洛》,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对话,向小读者介绍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木偶奇遇记》于1881年首次出版面世,是其最著名的为世人钟爱的作品,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的儿童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精彩书摘
杰佩托的家是一间底层的小房子,从楼梯口处采光照明。家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把破旧不堪的椅子,一张破破烂烂的床,以及一张破损不全的小桌子。里墙有个生着火的小壁炉;但那火是画出来的,火的旁边画着一口锅,锅里的水欢快地沸腾着,并向外冒着袅袅的热气,看上去就像真的雾气一样。
杰佩托一回到家里,便马上拿起工具,开始雕刻、制作他的木偶。
“我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他自言自语,“我要把他叫做匹诺曹。这个名字会给他带来好运。我认识一户人家全都叫匹诺曹:匹诺曹父亲,匹诺曹母亲,孩子们也都叫匹诺曹。一家人都生活得很好。他们中最富有的一个乞讨过日子。”当杰佩托给他的木偶找到名字之后,便动手精雕细刻起来,并很快就为他做出了头发,然后是额头,再后是眼睛。眼睛做好之后,杰佩托发现木偶的眼睛竟滴溜溜地动起来,并且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看,你们想一下他该有多么惊讶吧。
杰佩托看到那两只木眼睛盯着自己,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便用愤恨的口气说:“贼木头眼睛,干吗老是盯着我?”没有任何人作答。
于是做完了眼睛,又为他做了鼻子。然而鼻子刚刚做完,它就开始长起来;长呀,长呀,长呀,只几分钟工夫,就变成了一个很长很长的鼻子,还一直没完没了地长下去。
可怜的杰佩托一刻不停地切割鼻子;可他越是切割和截短,那放肆无礼的鼻子就变得越来越长。
做完鼻子,又为他做了嘴巴。
嘴巴还没等做完,它便马上开始笑起来,并跟杰佩托开起了玩笑。
“别笑了!”杰佩托生气地说,可他的话就像是对墙而说。
“我再对你说一遍,别笑了!”杰佩托用威胁的口气吼叫着。
这时嘴巴不笑了,但整条舌头却拖了出来。
杰佩托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活计,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又继续干活儿。
做完嘴巴,又为他做了下巴,然后又做了脖子、肩膀、肚子、胳膊和手。
刚刚做完双手,杰佩托觉得头上的发套被人摘走了。他抬头望去,看见什么了?他看到他的黄色发套拿在木偶的手里。
“匹诺曹!……马上把我的假发还给我!”可匹诺曹不但没有把发套还给他,而且还把发套戴到自己的头上,几乎把自己闷个半死。
面对傲慢无礼和寻人开心的木偶,杰佩托感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伤心和难过。他转过身子对匹诺曹说:“你这个淘气包儿子!你还没有被做完,就已经开始不尊重你父亲了!不好,我的孩子,不好!”杰佩托擦干了一滴眼泪。
剩下要做的是腿和脚了。
杰佩托刚刚为他做完了脚,就感到鼻子尖儿上挨了一脚。
“我这是活该!”他于是自言自语,“我早该想到这一点!现在已经太晚了!”然后他用胳膊夹起匹诺曹,把他放在地上,放在房间的地板上,要让他学走路。
匹诺曹的腿僵硬,不会移动。杰佩托拉着他的手教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迈。
等到腿能让他活动了,匹诺曹便开始自己走路了,并在房间里跑起来;到后来,他穿过家门,来到街上,拔腿跑掉了。
可怜的杰佩托在后面追,可怎么也追不上,因为捣蛋鬼匹诺曹像野兔一样地跳跃奔跑。他的脚板打在铺石路面上,发出劈里啪啦的响声,就像农民穿着二十双木屐在走路一样。
“捉住他!捉住他!”杰佩托吼叫着;然而,走在街上的人看到这块木头像跑马一样地狂奔,都停下来入迷地看着他,笑呀,笑呀,笑得简直难以想象。
最后幸亏遇到一名宪兵。他听到附近的哄闹声,以为是一匹马驹从主人的手中挣脱出来,于是在大街中间勇敢地叉开两条腿,决心拦住马驹的去路,以免发生更大的灾难。
然而,当匹诺曹远远地看到宪兵拦住了整条大街时,就想方设法地从他两腿中间出其不意地钻过去,但是却没有成功。
宪兵没有挪动一步,便干净利索地抓住他的鼻子(这个鼻子过分地长,好像专门做出来是为了被宪兵们抓住的),将他交到杰佩托的手里。杰佩托为了教训他,真想马上狠狠地拉一下他的耳朵。可他找来找去,竟然没有找到耳朵。你们可以想象得到,杰佩托会有多么惊奇啊!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在他急急忙忙地雕刻他时,居然忘记给他做耳朵啦。
于是杰佩托一把抓住匹诺曹的长脖子,将他拖在身后,这时,他摇晃着脑袋吓唬地说:“现在我们回家。等我们到了家,你不必怀疑,我一定会算账的!”匹诺曹听说要跟他算账,索性一屁股坐到地上,不想再走了。这时,那些好奇心重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纷纷停下来,围成一大群来看热闹。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可怜的木偶!”有些人说,“他不想回家是有道理的!天晓得杰佩托那家伙会怎么揍他呢……”
……
前言/序言
一位外国诗人说道:艺术之树常青。
确实,大凡一部当得起“艺术”二字的作品,总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悠久的魅力,它总能够跨越无垠的空间,横穿漫漫时光,被各国各民族的读者所接受,成为他们珍贵的精神滋养,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从而又延续着自身常青的艺术生命。
《木偶奇遇记》,就堪称这样一部艺术作品。
自打《木偶奇遇记》问世以来,一百多年间,它究竟被译成了多少种文字,究竞刊印了多少册,笔者曾努力去搜集不少相关的资料,但还是难以悉数,无法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何况这些数据也在时时更新之中。其实,也不必花力气去做这么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意大利著名学者达妮埃拉·玛凯斯基教授在潜心研究《木偶奇遇记》数十年之后,给出了这样一个权威的、惊人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圣经》和《可兰经》,《木偶奇遇记》是拥有读者最多、销售量最大的作品。”1880年,意大利《儿童报》约请作家科洛迪为该报撰写一个分期连载的儿童故事。科洛迪于1881年7月动笔,同年开始在《儿童报》分期发表这个故事。1883年又出版了单行本。这就是他的杰作《匹诺曹的冒险经历》(LeawenturediPinocchio),最早的中译本把它译作《木偶奇遇记》,这个译名颇为贴切,于是约定俗成,便流传了下来。
科洛迪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故事的小主人公匹诺曹的形象,把他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光彩,并使之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小说一开始就宣告了他不平凡的诞生。他是大自然之子,是木匠杰佩托用朋友送的一块极具灵气的木头做成的一个木偶。他像个精灵,充满生气,轻捷活跃,能跳舞,会剑术。他又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时常会做出通常的孩子想都想不到的种种令人惊奇的事情来。当然,匹诺曹是个木偶孩子,他也有着木偶的特点。他晚上睡觉把脚搁在火盆上,早晨醒来,他的双脚已经被烧焦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了水里,但却不会沉没,立马就会浮起来。
获得生命的匹诺曹又有着与他同龄的小孩们共同的特征,天真无邪,纯洁朴实,正直勇敢;当然,也会有和他们一样的毛病,任性,淘气,捣乱,不守规矩,有时候还喜欢撒点谎。有趣的是,每撒一次谎,他的鼻子就不由自主地长出一截,成为长鼻子木偶。
匹诺曹的淘气、反抗行为,给他带来了欢乐、苦恼和希望。一天,他从老木匠家出逃,自个儿闯荡世界,去冒险了。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遭遇了无数充满悲喜剧色彩的灾祸,可说是吃尽了苦头。他开始明白事理,在一位仙女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失散的父亲——老木匠杰佩托,从木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也就是完美的人。
从顽童转变为好孩子,是儿童文学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木偶奇遇记》在老套的主题中写出了新意,从而独具永久性和世界性的魅力。它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着重围绕着自由放任的童年时代与开始有责任心的少年时代的交替时期的永恒冲突,展开故事,刻画人物,抓住了少年儿童普遍的心理特征。匹诺曹的行为与心理,与孩子们是相同的。《木偶奇遇记》也正是为孩子们写的。曾记否,我们当中不少人少年时读过这本书,后来偶尔撒一次谎,竞也会下意识地去摸一摸自己的鼻子,看看是否长出了一截?《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童话小说。借助童话小说这一独特的形式,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写出了奇幻多姿、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妙趣无穷的童话世界。但作品的童话形式,完全以它的现实内容为依托,它们达到了巧妙的统一。正因为这样,童话才表现得那么一波三折,情趣盎然,那么幽默诙谐,有声有色,那么合情合理,富有意义。夸张的想象中,包蕴着真实可信的内涵,从而格外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木偶奇遇记》在语言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故事采用作为标准意大利语基础的托斯卡纳方言,经过提炼,吸收人民生活中新鲜活泼的词汇,加工成为一种优美的文学语言。作品中的叙述和描写,流畅明快,通俗灵动,优美简练。而在人物的对话上,也凸显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常常是寥寥数笔,也颇见性情。作品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是供儿童诵读的优秀语言教材。
或许是由于《木偶奇遇记》的光辉过于夺目,匹诺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作者科洛迪却隐退到了这光环的背后,被遮蔽了,以至于他的名字甚至鲜为人知。那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令人尊敬、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吧。
卡洛·科洛迪(CadoCollodi,1826—1890),真名卡洛·罗伦齐尼,科洛迪是他的笔名。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科洛迪是临近佛罗伦萨的一个小镇的名字,那里是他母亲的故乡,所以,他取笔名科洛迪以志纪念。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名爱国志士,1848年参加抗击奥地利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59年加入诺瓦拉骑兵旅,再次参加争取意大利独立、统一的战斗。
后来,科洛迪投身新闻工作,撰写新闻报道和戏剧评论,还在佛罗伦萨创办了两份幽默报纸《路灯》和《小论战》,但是很快停刊。他去米兰一家公司当职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四部喜剧、一部正剧和两部小说,显露了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科洛迪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又满怀“民族再生”,即造就新型意大利人的新理想,开始致力于教育新一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他先于1875年以流畅的文笔把古老的民间传说改写为优美的童话《仙女的故事》,然后发表两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故事集《贾涅蒂诺》(1876)、《米努佐洛》(1878),受到热烈的欢迎。他深受鼓舞,接着写出一系列知识性的儿童读物,如《贾涅蒂诺第一次漫游意大利》、《贾涅蒂诺的地理学》、《贾涅蒂诺的语法》、《贾涅蒂诺的算术》等等,通过趣味盎然的故事向小读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贴近社会的新闻生涯,长年从事喜剧、童话、幽默故事和儿童文学创作的经验,为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的创作,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完成了最充分的铺垫。《木偶奇遇记》的问世,自然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儿。
中国读者是幸运的。他们最早结识匹诺曹,可以上溯到1927年,徐调孚先生从英文译出《木偶奇遇记》,发表于上海《小说月报》,从当年第一期开始连载,配有木刻插图,分九期连载完毕。翌年,徐译《木偶奇遇记》单行本出版。在短短的二十二年间,徐译本至少再版了十六次,发行量难以数计。解放后,该译本又至少被四家出版社多次重印。徐调孚先生为《木偶奇遇记》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1933年到1949年间,张慎伯、须白石、钱公培、傅一明、林之孝、石碚等译坛前辈纷纷执笔移译了这部名著,分别在上海、成都等地出版。解放以后,《木偶奇遇记》的翻译再掀高潮,新译本迭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专家、资深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于1980年发表的译本,是我国第一次从意大利语原文译出该书,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译本。
特别富有意味的是,匹诺曹的形象在我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他也深深赢得了各少数民族兄弟的喜爱。从1980年至1985年的短短五年里,《木偶奇遇记》相继被译成蒙古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维吾尔语,陆续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和延吉刊印出版,其出版次数和发行量均超过《爱的教育》,成为译成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最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兴许会略显枯燥,但很具说服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本文开头援引的意大利教授所作的惊人的论断。
刘月樵女士从原文译出的《木偶奇遇记》使我国读者有了一次更真切地走近可爱的匹诺曹,领略这部世界儿童名著的风采的机遇。这是令人欣慰,值得庆贺的。
木偶奇遇记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