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理解这本书的“主题”似乎是一项徒劳的任务,因为它拒绝被任何单一的解释框架所捕捉。它更像是一种对媒介本身的探讨,对“书写”这个行为本身的解构。作者似乎在不断地问:如果我描述一个物体,这个描述是否比物体本身更真实?如果我重复一个场景,重复是否能创造出新的意义,还是仅仅暴露了意义的虚无?书中的语言是极其干净利落的,几乎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来渲染情绪,一切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记录。这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变得极其关键,因为你必须去辨认,这次的描述和上次的描述之间,那微小到几乎无法察觉的偏差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对“细微差异”的强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语言敏感度。它不提供慰藉,不提供答案,它提供的只是一面冷峻的镜子,反射出阅读过程中你自己的专注、你的困惑,以及你试图赋予意义的徒劳努力。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的叛逆,对读者“被喂养”阅读体验的抗议。
评分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最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视角”的操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叙述者时而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精确地描绘着环境的每一个角度;时而又骤然收缩,变成一个极度受限的第一人称,我们只能通过他那充满偏执和幻觉的眼睛去看世界。这种视角的频繁切换,尤其是在不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发生时,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身份不确定性”。你开始怀疑,那些被描述的场景,究竟是物理上的存在,还是仅仅是叙述者脑海中的构筑物?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张力,是很多传统悬疑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不是情节上的悬念,而是存在论上的悬念。当你试图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你发现自己拼出的不是一幅完整的图画,而是一个永远在变化边缘摇晃的动态结构。读罢合上书本,那种挥之不去的错觉感,仿佛自己刚刚从另一个时空短暂地抽离出来,重新回到了这个相对稳定的现实,但心底深处已经种下了一颗关于“何为真实”的怀疑的种子。
评分读完这本,我感到一种近乎眩晕的、被抽离的疏离感。它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感代入机制,你无法真正地“关心”任何角色,因为他们更像是符号,是某种理论模型的演示者。作者似乎对人类情感的波动不感兴趣,他钟情于那些坚硬的、可重复的、可以被精确量化的存在——比如光线的角度、物体的精确位置、时间的某个瞬间被无限拉伸。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抽象”。我尝试去寻找线索,寻找一个可以让我停留的“锚点”,但每一次靠近,那个锚点就会散开成无数个微小的、毫无意义的粒子。这种手法挑战了我们作为读者最基本的期待——即希望通过文字构建一个可供栖居的世界。在这里,世界是流动的,是根据叙述者的意志随时可以被重构的草稿。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一种近乎冷酷的分析能力,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密集的描述和循环的结构中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收获一脑子的晦涩与困惑。但对于那些热衷于解构文学本身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一次对“叙事如何运作”的深度剖析。
评分这部小说,或者说,这本“体验之册”,彻底颠覆了我对叙事线性逻辑的固有认知。它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永无止境的迷宫游戏,读者被强行置于一个不断自我指涉的结构之中。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冰冷,却又在看似精确的几何学描绘下,蕴含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哲思层面的悸动。你很难说清故事的主线是什么,因为所有的“事件”都像是镜子里的倒影,不断地被折叠、扭曲,最终回归到“观察者”本身——那个模糊不清、身份可疑的叙述者。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空间感处理的精妙,那些走廊、房间、重复出现的物件,它们的功能不再是承载情节,而是成为了心理状态的外化。每一次场景的转换,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认知错位,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刚刚读到的内容,是否真的是自己“理解”的那样。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搏击,你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留白的裂缝,但同时又警惕着,那些填补物本身可能就是幻象的一部分。整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空间感都被重置了,对“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感变得异常模糊,这是一种令人筋疲力尽,却又无比过瘾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异常诡谲,它不是线性的前进,而更像是一个被不断打开和关闭的机械装置。有些段落的描述达到了近乎催眠的、冗长而精确的程度,仿佛时间本身已经被凝固在了某个特定的场景中,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到不合理的尺寸。这种对瞬间的无限拉伸,制造了一种强烈的焦虑感,让人觉得某个重大的、尚未揭晓的秘密就潜伏在这些密集的文字结构之下。然而,当你屏住呼吸等待那个“揭示”的时刻来临时,作者却突然切换到一种迅捷、跳跃的节奏,将你抛入下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这种忽快忽慢的交替,极大地消耗了读者的耐心,但也成功地模拟了一种精神病理学的状态——思维的跳跃与执着的偏执同时存在。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在小说中徘徊的角色一样,被困在时间的沙漏里,看着沙子流动得时而缓慢,时而湍急,却始终无法逃脱那个重复的循环。阅读的疲惫感很高,但它强迫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知叙事的时间维度。
评分不健康快乐活泼面膜回家
评分经典作品,京东价格很给力。
评分罗伯格里耶(1922-2008)是法国著名“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其作品都是作者细致的观察,很难概括出故事内容。
评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布莱斯特,在国立农学院完成学业后,在全国统计员工作,后再摩洛哥,几内亚等地担任农艺师。193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橡皮》,从此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已发表的小说有《橡皮》(1953)《窥视者》(1955)《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革命计划》(1970)等,短篇小说集《快照集》(1962),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六十年代,格里耶参加了影视创作,名作有《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曾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其代表作还有自传《重现的镜子》(1984)
评分很好,速度快
评分很好,速度快
评分格里耶的碎片,片段,琐事……
评分他有时候似乎更像个先知式的人物(当然他肯定会不喜欢这种比喻,不然他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伙伴”、“同路人”的位置上),就算你明知道他是个深谙如何有效地对付传统文学价值体制之道的策略大师,也仍旧不能不被他的言论方式以及其中的思想所震动。尽管他喜欢《新约》,但他非常清楚,做那样的先知式的书写,或者做其它的一劳永逸的、充满深度和意义的书写,对于一个以虚构为生的文学家来说,或者说对一个独立的作者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也是徒劳的,那些确定无疑的“思想”、“意义”,或者说所谓的“真理”,在他眼里总归是存在过的事物中最虚伪的那一类:“我不相信真理,真理只是对官僚主义有用,也就是对压迫有用。一种大胆的理论一旦在激烈的论战中得以肯定,成为教义,就会迅速失去其魅力、力量及动力,它不再会是自由的和创新的因素,倒是会乖乖地、不由自主地去为现成秩序的大厦加砖添瓦。”他的所为,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有条有理的织物上烧几个洞,而是像他的某个对手――无疑是学院派的――所焦虑而愤怒地表达的那样,“他在锯断我们屁股下的树枝!”即使是早年在他言辞最为激烈地打击那些传统文学的游戏规则与金科玉律的时候,他的那些对手们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理论的层面上,他,罗伯-格利耶是很难被击败的。而延续到这本被他标上“传奇故事”的小书里,他进一步表现出让那些觉得新小说已成历史的人们觉得出人意料的魔术般的“新”。换句话说,他再次轻巧地跳出了人们小心谨慎地划好了的知识界限,把人们好不容易弄出来的关于“新小说”的模式化思维――或者再缩小一些,把人们对他罗伯-格利耶的那些定义,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而这一次,他用的一种更具迷惑性的、更柔软也更为曲折、充满不确定性的方式。可以想象,当人们在读了几页这本书,刚刚松了口气,以为这个老战士终于也回到传统路子上来的时候,忽然间又不情愿地发现,他的这次创作,比以往的那些可能更难把握也更难命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