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异常诡谲,它不是线性的前进,而更像是一个被不断打开和关闭的机械装置。有些段落的描述达到了近乎催眠的、冗长而精确的程度,仿佛时间本身已经被凝固在了某个特定的场景中,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到不合理的尺寸。这种对瞬间的无限拉伸,制造了一种强烈的焦虑感,让人觉得某个重大的、尚未揭晓的秘密就潜伏在这些密集的文字结构之下。然而,当你屏住呼吸等待那个“揭示”的时刻来临时,作者却突然切换到一种迅捷、跳跃的节奏,将你抛入下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场景。这种忽快忽慢的交替,极大地消耗了读者的耐心,但也成功地模拟了一种精神病理学的状态——思维的跳跃与执着的偏执同时存在。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在小说中徘徊的角色一样,被困在时间的沙漏里,看着沙子流动得时而缓慢,时而湍急,却始终无法逃脱那个重复的循环。阅读的疲惫感很高,但它强迫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感知叙事的时间维度。
评分读完这本,我感到一种近乎眩晕的、被抽离的疏离感。它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的情感代入机制,你无法真正地“关心”任何角色,因为他们更像是符号,是某种理论模型的演示者。作者似乎对人类情感的波动不感兴趣,他钟情于那些坚硬的、可重复的、可以被精确量化的存在——比如光线的角度、物体的精确位置、时间的某个瞬间被无限拉伸。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抽象”。我尝试去寻找线索,寻找一个可以让我停留的“锚点”,但每一次靠近,那个锚点就会散开成无数个微小的、毫无意义的粒子。这种手法挑战了我们作为读者最基本的期待——即希望通过文字构建一个可供栖居的世界。在这里,世界是流动的,是根据叙述者的意志随时可以被重构的草稿。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一种近乎冷酷的分析能力,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密集的描述和循环的结构中迷失方向,最终只能收获一脑子的晦涩与困惑。但对于那些热衷于解构文学本身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一次对“叙事如何运作”的深度剖析。
评分我必须承认,理解这本书的“主题”似乎是一项徒劳的任务,因为它拒绝被任何单一的解释框架所捕捉。它更像是一种对媒介本身的探讨,对“书写”这个行为本身的解构。作者似乎在不断地问:如果我描述一个物体,这个描述是否比物体本身更真实?如果我重复一个场景,重复是否能创造出新的意义,还是仅仅暴露了意义的虚无?书中的语言是极其干净利落的,几乎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来渲染情绪,一切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记录。这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变得极其关键,因为你必须去辨认,这次的描述和上次的描述之间,那微小到几乎无法察觉的偏差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对“细微差异”的强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语言敏感度。它不提供慰藉,不提供答案,它提供的只是一面冷峻的镜子,反射出阅读过程中你自己的专注、你的困惑,以及你试图赋予意义的徒劳努力。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的叛逆,对读者“被喂养”阅读体验的抗议。
评分这部小说,或者说,这本“体验之册”,彻底颠覆了我对叙事线性逻辑的固有认知。它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永无止境的迷宫游戏,读者被强行置于一个不断自我指涉的结构之中。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冰冷,却又在看似精确的几何学描绘下,蕴含着某种令人不安的、哲思层面的悸动。你很难说清故事的主线是什么,因为所有的“事件”都像是镜子里的倒影,不断地被折叠、扭曲,最终回归到“观察者”本身——那个模糊不清、身份可疑的叙述者。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空间感处理的精妙,那些走廊、房间、重复出现的物件,它们的功能不再是承载情节,而是成为了心理状态的外化。每一次场景的转换,都伴随着一种微妙的认知错位,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刚刚读到的内容,是否真的是自己“理解”的那样。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享受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搏击,你必须主动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留白的裂缝,但同时又警惕着,那些填补物本身可能就是幻象的一部分。整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空间感都被重置了,对“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感变得异常模糊,这是一种令人筋疲力尽,却又无比过瘾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最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视角”的操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叙述者时而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精确地描绘着环境的每一个角度;时而又骤然收缩,变成一个极度受限的第一人称,我们只能通过他那充满偏执和幻觉的眼睛去看世界。这种视角的频繁切换,尤其是在不加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发生时,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身份不确定性”。你开始怀疑,那些被描述的场景,究竟是物理上的存在,还是仅仅是叙述者脑海中的构筑物?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张力,是很多传统悬疑小说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不是情节上的悬念,而是存在论上的悬念。当你试图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你发现自己拼出的不是一幅完整的图画,而是一个永远在变化边缘摇晃的动态结构。读罢合上书本,那种挥之不去的错觉感,仿佛自己刚刚从另一个时空短暂地抽离出来,重新回到了这个相对稳定的现实,但心底深处已经种下了一颗关于“何为真实”的怀疑的种子。
评分书很好,送到另一个地址了没看到长啥样
评分阿兰•罗布-格里耶的这本书与他迄今为止所发表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这不是一部小说。但它果真是一部自传吗?众所周知,小说的语言不同于作家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在这本书里,可以说是罗伯-格里耶本人在说话(谈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谈他的童年,等等)。同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他以往的作品相比,书中的文字似乎多了一些修饰,因而不那么“难以卒读”。同时,这本书又是一幅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大胆的编织物。这些片断取自作者童年生活中的恐惧或情欲的快感,取自作者家庭内部妙趣横生的轶事,取自由战争或在极右环境中发现的纳粹暴行而导致的精神创伤。这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温馨的画面、空隙和极其巨大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将再一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把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整个现代文学的不确定性恰如其分地统一起来。
评分自称亨利·罗宾的人早早就醒来了。他花了好一阵时间才算弄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呆了多久了,在这里都干了些什么。他没有睡好,和衣躺在临时铺褥上,在这个资产阶级尺度(但现在却既没有床,又冷如冰窟)的房间中,当年,克尔凯郭尔两度居留柏林期间,就曾把这种房间称作“尽头房间”,他第一次居留是在1841年冬天,与蕾吉娜·奥尔森分手之后的流亡①,另一次是1843年春天,对柏林满怀希望的“重归”。亨利·罗宾只觉得关节僵硬,浑身不自在,简直起不了床。他咬牙挺身,终于完成了起床任务,解开扣子,活动了一下身子,却并没有脱下那件又硬又皱的大衣。他一直走到窗户(窗朝向猎手街,而不是朝向宪兵广场)跟前,拉开了破烂不堪的窗帘,小心地没有把它撕烂。看样子,曙光才刚刚初露,在眼下季节的柏林,这表示时间应该是七点多一点。但是,这天早上,灰色的天空是那么低矮,人们甚至不敢确信无疑地承认这一点:时间很可能还要更晚一些。HR打算对一下表,他整夜都戴在手腕上的那块表,却发现它已经停了……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他昨天晚上忘了给它上弦了。
评分这一系列的格里耶非常不错。喜欢这种实验书写。
评分但这时有个长着银发、身着外科医生穿的那种高领白大褂的男人从右侧近处入场,他的身体的四分之三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由他的后侧几乎无法推测出他的相貌。他朝被束缚的年轻女子走去,居高临下凝视了她片刻,他本人的身体部分地遮住了她的腿。女囚大概已经死了,因为男人走近时,她毫无反应。另外,如果仔细地观察一下塞口物的形状以及它恰好处于鼻子下方的位置,就会发现事实上这是个浸过乙醚的布团,为了使她不再反抗,这显得必不可少,零乱的头发可以证实这一点。
评分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12:重现的镜 子 好东西哦
评分很不错的小册子,希望集全了!
评分书很漂亮,很精致,就是内容太晦涩。。。
评分罗伯的书.快收全了,慢慢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