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係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主要闡明瞭:環境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西方環境倫理學派的發展簡況。環境道德與環境教育的關係,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立法中的環境倫理,環境倫理的實踐(實踐部分主要包括環境倫理與管理政策、人口、科學技術等)、環境意識中的平等觀等方麵的內容。本著簡明扼要的宗旨,《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係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重點闡述環境倫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
《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係列叢書:環境倫理學教程》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學用書及研究生與博士生的參考書,也可作為大眾的環境教育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環境與當代人類生境係統
1.1.1 環境係統
1.1.2 人類生境係統及其特徵
1.1.3 熵
1.2 環境倫理學
1.2.1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
1.2.2 環境倫理學的任務和方法
1.2.3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意義
1.3 環境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
1.3.1 環境道德的産生
1.3.2 環境道德與環境倫理學
1.3.3 環境倫理學産生
第2章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意義
2.1 環境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2.1.1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對象
2.1.1 環境倫理學的特點
2.1.3 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內容
2.2 環境倫理學産生的理論和現實基礎
2.2.1 環境倫理學産生的生態學基礎以及現實要求
2.2.2 環境倫理學的發展——超越的環境倫理觀
2.3 環境倫理學與相關科學的關係
2.3.1 環境倫理學與倫理學的聯係與差異
2.3.2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科學的聯係與區彆
2.3.3 環境倫理學與生態學的聯係與差異
2.3.4 環境倫理學與社會學的聯係和差異
2.4 學習環境倫理學的意義
第3章 環境倫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3.1 環境道德的起源和發展
3.1.1 環境道德的概念
3.1.2 古代環境道德的萌芽與發展
3.1.3 古代西方自然哲學傢及宗教經典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認識
3.1.4 中國古代“天人閤一”和“天人相分”的自然環境觀
3.1.5 近、現代環境道德觀念的發展和變化
3.1.6 當代環境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3.2 環境倫理思想的産生
3.3 環境倫理學的産生及其發展
3.4 中國古代的生態智慧
3.4.1 道傢的生態智慧
3.4.2 儒傢的環境倫理意識
3.4.3 佛學“尊重生命”的博愛意識
第4章 西方環境倫理學主要流派
4.1 人類中心主義
4.1.1 人類中心主義及其傳統形態
4.1.2 人類中心主義與當代的生態危機
4.1.3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
4.1.4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4.1.5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4.2 動物解放論與動物權利論
4.2.1 動物解放論
4.2.2 強勢動物權利論
4.2.3 弱勢動物權利論
4.2.4 認真對待動物保護倫理
4.3 生物中心主義
4.3.1 敬畏生命
4.3.2 尊重大自然
4.4 生態中心主義
4.4.1 1大地倫理學
4.4.2 自然價值論
4.4.3 深層生態學:生物圈平等主義與自我實現論
第5章 自然的價值及權利
5.1 自然價值的含義性質及其發展
5.1.1 自然價值的含義
5.1.2 自然價值的性質
5.1.3 自然價值的進化發展
5.2 自然價值的結構與評價
5.2.1 自然價值的結構概述
5.2.2 自然價值的評價
5.2.3 自然價值評價模型
5.3 自然內在價值的倫理學特徵
5.3.1 自然內在價值的論證
5.3.2 自然內在價值的倫理學論證
5.4 自然權利的含義及發展
5.4.1 自然的權利的含義
5.4.2 自然權利的發展
5.5 自然權利的類型
5.5.1 人類的自然權利
5.5.2 生物的三大基本權利
第6章 環境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6.1 全麵公平原則
6.1.1 公正與平等在法學上的意義
6.1.2 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的平等
6.1.3 人類內部的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
6.2 綜閤效率原則
6.2.1 經濟效率
6.2.2 生態效率
6.2.3 倫理效率
6.3 互動和諧原則
6.3.1 經濟和諧
6.3.2 生態和諧
6.3.3 社會和諧
6.4 協同進化原則
6.4.1 協同進化的概念
6.4.2 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方法論
6.4.3 協同進化的環境倫理原則
第7章 環境道德的本質及主要規範
7.1 環境道德本質結構
7.2 環境道德的功能
7.3 環境道德的原則
7.3.1 環境道德基本原則的概念
7.3.2 環境道德基本原則的客觀依據
7.3.3 環境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
7.3.4 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原則
第8章 環境教育與環境道德教育
8.1 現代環境教育
8.1.1 現代環境教育的發展曆程
8.1.2 現代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8.2 環境道德的主要規範
8.2.1 環境道德規範的概念
8.2.2 環境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
8.3 環境道德教育
8.3.1 環境道德教育的含義
8.3.2 環境道德教育的特點
8.3.3 環境道德教育的方法
8.4 環境道德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第9章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
9.1 環境道德與人類生存係統的可持續發展
9.2 環境倫理與可持續發展
9.3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對完善我國環境立法的影響
第10章 環境政策、經濟與環境倫理
10.1 環境經濟觀中的倫理學
10.1.1 環境倫理觀的産生
10.1.2 環境經濟觀
10.2 市場經濟倫理與環境倫理
10.2.1 市場經濟倫理
10.2.2 代際資源配置中倫理問題
10.2.3 代內環境問題與市場經濟倫理
10.3 自由市場與環境保護
10.3.1 環境保護主義與自由市場
10.3.2 環境保護主義與私有財産權
10.3.3 走嚮穩態經濟
10.4 企業環境倫理
10.4.1 企業環境倫理的原則
10.4.2 企業環境倫理道德的規範
第11章 管理決策中的環境倫理
11.1 環境管理與環境倫理
11.1.1 環境管理的倫理問題
11.1.2 倫理的製度化
11.2 決策中的環境倫理
11.2.1 決策失誤的嚴重後果
11.2.2 政府決策與環境倫理
11.3 環境管理製度中的倫理
11.3.1 環境影響評價製度
11.3.2 排汙許可證製度和環境倫理
第12章 環境倫理學與人口
12.1 東西方的人口環境倫理觀
12.1.1 東方人口環境倫理觀
12.1.2 西方人口環境倫理觀
12.1.3 人口生産的環境倫理學意義
12.2 土地利用與環境倫理
12.2.1 貧睏與土地利用
12.2.2 人口與經濟發展
12.3 人類生活方式與環境
12.3.1 人類生活方式的倫理標準
12.3.2 人類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
12.4 人口問題的控製對策
12.4.1 三大控製對策
12.4.2 生育倫理觀的轉變
第13章 環境倫理與科學技術
13.1 科學技術與環境變化
13.1.1 科學的應用對環境的影響
13.1.2 負荷價值的技術應用對環境的破壞
13.1.3 科學發展與自然觀的變遷
13.2 科學技術與人類中心主義
13.2.1 科學發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13.2.2 工程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乾預
13.3 可持續發展與科學技術
13.3.1 新世紀科技觀的生態轉嚮
13.3.2 當代工程倫理提齣的環境道德新要求
第14章 環境意識與平等觀
14.1 環境意識
14.1.1 環境意識的概念
14.1.2 環境意識的培養
14.1.3 提高全球環境意識
14.2 平等觀
14.2.1 天賦價值與環境公正
14.2.2 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的平等
14.3 人類內部的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
14.3.1 代際和代內平等
14.3.2 總體評價
第15章 環境倫理與環境法製
15.1 決策中的環境倫理與環境道德建設
15.1.1 決策中的環境倫理
15.1.2 目前我國環境道德危機的錶現形式
15.1.3 如何加強我國的環境道德建設
15.2 環境立法
15.2.1 環境立法的目的
15.2.2 關於環境權的論述
15.2.3 中國的環境法體係
15.2.4 我國環境法立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5.2.5 國際環境法
15.3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與環境倫理的基本原則
15.3.1 環境法的基本原則
15.3.2 一般環境法體現的環境倫理原則
15.3.3 專門法體現的環境倫理原則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緒論
倫理學是一門相當古老的學科。一部西方倫理思想史從古希臘寫起,至今已近三韆年,而一部中國倫理思想史從西周寫起,至今則三韆多年瞭。然而,長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倫理學都是指人際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就不同瞭,它主要研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或主要研究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評價和倫理規範。為此,我們將環境倫理學界定為關於人類與自然道德關係的學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環境倫理學與研究人類社會內部人與人關係、研究人與人關係倫理評價和倫理規範的倫理學的割裂。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之所以具有道德意義,歸根到底是因為對這一關係的處理最終會對人的社會現實生活産生影響,觸及人的利益。
1.1環境與當代人類生境係統
1.1.1環境係統
任何事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環境,人類的生存發展當然也不例外。但是環境是什麼?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概念。但在不少關於環境的科學著作中,對此概念的定義並不那麼統一和明晰,各有各的說法。甚至連《大美百科全書》這樣的權威大典,竟然沒有關於“環境”這麼一個詞條。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環境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的概念。從具體錶現形式來說,世界上的環境概念甚至可以說是無限的,例如人們常說的就有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宏觀環境、微觀環境、戰爭環境、和平環境、生存環境等等,很難一言以蔽之。但從哲學的高度上來看,環境隻是任何一個中心事物周圍與此事物密切相關的客觀存在。用唯物辯證的眼光來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當某個事物被當成中心事物時,與它相聯係的有關事物就變成瞭該事物的環境。因為可以作為中心的事物是無限的,所以環境也就具有多樣和無限簡單的具體定義。
……
前言/序言
《城市防洪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麵嚮新時代復雜水文挑戰的綜閤性技術手冊 叢書名稱: 現代水利科學與工程前沿係列 作者: 張偉 教授,李明 工程師,王芳 博士 齣版社: 華東交通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4年 --- 圖書簡介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顯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水資源的安全與防洪減災已成為衡量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指標。《城市防洪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一書,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旨在為城市規劃者、水利工程師、環境管理者以及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實操性的理論框架與工程技術指南。 本書突破瞭傳統水利工程教材中對單一環節(如純粹的防洪設計或單純的水資源調度)的偏重,而是首次將城市防洪體係構建與水資源高效、可持續利用深度融閤,構建瞭一個麵嚮未來城市韌性(Resilience)的水係統管理範本。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宏觀的區域水文氣候分析到微觀的設施設計與運維的全過程,重點突齣瞭適應性管理和多目標協同優化。 第一部分:城市水文環境的復雜性與風險評估(理論基礎與前瞻視角)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水係統麵臨的復雜性。不同於平穩的自然水文過程,城市化引入瞭大量不透水麵、匯流路徑的改變以及汙染物排放,使得洪水發生機製和水資源循環模式都發生瞭根本性轉變。 第一章: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城市水文響應:詳細闡述瞭極端降水事件頻率和強度的變化趨勢,以及這些變化對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的衝擊。引入瞭“纍積風險評估”的概念,不再將洪水視為孤立事件,而是評估其與城市內澇、管網溢流、地下空間淹沒等風險的疊加效應。 第二章:城市水文模型的多尺度耦閤與校正:本書摒棄瞭單一的、基於經驗的徑流係數法,轉而聚焦於高精度、多尺度的水文水動力模型(如SWMM、MIKE URBAN等)的集成應用。重點講解瞭如何利用遙感(RS)和地理信息係統(GIS)數據對模型參數進行實時校正與反演,以應對快速變化的下墊麵條件。 第三章:城市水係統脆弱性與韌性度量:這是本書的理論核心之一。係統介紹瞭社會-生態-工程(SESE)耦閤視角下的城市水係統脆弱性評估指標體係。韌性(Resilience)的構建不再是簡單的冗餘設計,而是強調快速恢復能力(Recovery Rate)和適應性(Adaptability),提供瞭基於信息熵和層次分析法(AHP)的城市水係統韌性量化方法。 第二部分:適應性防洪體係的構建與工程實踐(技術核心與創新策略) 本部分是全書的技術精華所在,詳細介紹瞭構建“海綿城市”理念下的綜閤性、非工程措施優先的防洪體係。 第四章:基於“源頭削減”的低影響開發(LID)技術集成:超越傳統的LID技術羅列,本書側重於LID設施在不同城市地貌和開發強度下的優化布局與協同效應分析。內容涵蓋瞭綠色屋頂、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和滲透鋪裝的精準設計參數,並引入瞭基於成本效益分析(CBA)的LID方案優選流程。特彆探討瞭LID設施在應對突發暴雨時的動態響應機製。 第五章:城市內澇防治與快速排水係統的優化設計:針對城市核心區的積水問題,重點闡述瞭分級蓄滯方案。詳細介紹瞭地下調蓄構築物(如城市地下空間、隧道預留空間)在汛期臨時蓄水的工程設計規範、安全要求和運行維護要點。此外,深入講解瞭智能截流井、可變齣流控製閥等現代排水控製技術,實現對洪峰的動態削減和錯峰調度。 第六章:綜閤防洪規劃中的“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協同:本書強調工程措施(如堤防、泵站)與生態措施(如濱水帶修復、濕地恢復)的協同增效。提齣瞭“彈性防禦帶”的設計理念,即在傳統防洪牆體係之外,構建可滲透、可淹沒的緩衝區域,以分散洪水能量,保障關鍵設施的安全。提供瞭應對“超標準洪水”情景下的應急預案與分級保護策略。 第三部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循環再生(環境與經濟協同) 本部分將視角從防洪拓展至城市水資源的全麵管理,聚焦於節水、淨水和迴用,確保水資源的長期可用性。 第七章:城市非常規水資源的深度淨化與迴用:詳細論述瞭城市雨水收集利用係統(規模化和分布式)的技術路徑。重點分析瞭中水(再生水)在城市景觀用水、工業冷卻、甚至部分非飲用水領域應用中的水質標準、處理工藝選擇(如MBR、高級氧化技術)以及安全風險管控。本書特彆提供瞭基於本地水質特徵的工藝選型決策樹。 第八章:城市用水效率的量化評估與節水潛力挖掘:本書引入瞭用水效率的指標體係,包括單位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等,並結閤分時段、分行業的用水特徵,分析瞭城市供水管網的漏損控製技術(如DMA分區管理、壓力優化控製)。提供瞭針對不同類型城市(如高耗水型城市與缺水型城市)的差異化節水方案設計指南。 第九章:水安全與水環境的耦閤管理:探討瞭洪水風險與水環境質量的交互影響。例如,如何避免強降雨時初期地錶徑流攜帶的大量汙染物對河道水體的二次汙染。提齣瞭基於“水質預警”的防洪調度策略,確保在排水和蓄滯過程中,水環境的承載力不被突破。 適用對象與特點 本書結構嚴謹,理論深度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圖錶豐富,包含多個典型城市案例的工程實例分析和關鍵設計參數的計算錶格,可直接作為工程設計參考。尤其適閤於緻力於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專業人士,以及緻力於城市防洪、水資源管理、環境工程等領域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它不僅教授“如何做”,更引導讀者思考“為何如此做”,培養解決復雜水文工程問題的係統思維能力。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 提供瞭從“抗洪搶險”到“主動適應”的範式轉換,強調瞭通過精細化、係統化的工程設計,實現城市水安全與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統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