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禹治水建夏朝、鲧治水失败、禹继鲧治水、公而忘私的大禹、夏王朝的诞生、建国的前夕、从墓葬中来看、禹伐三苗、涂山大会、防风氏被诛、夏启、少康和夏桀、“家天下”的建立、甘之战、征西河、失政和复国、太康失政、少康复国、兴国杼、亡国桀、夏杼东征、孔甲信鬼神作东音、夏桀灭亡等等。
作者简介
孟世凯,1935年4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师从徐中舒先生),同年入中国科学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先秦史、甲骨文研究。曾先后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主要论著有《甲骨文合集》(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总编委员、先秦史卷副主编)、《甲骨学一百年》(合著)、《殷墟甲骨文简述》、《甲骨学小词典》、《中国文字发展史》等;另发表各类文章150余篇。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夏商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开头语——略说夏商
第一章 大禹治水建夏朝
一、大禹治水
(一) 鲧治水失败
(二) 禹继鲧治水
(三) 公而忘私的大禹
二、夏王朝的诞生
(一) 建国的前夕
(二) 从墓葬中来看
(三) 禹伐三苗
(四) 涂山大会
(五) 防风氏被诛
第二章 夏启、少康和夏桀
一、“家天下”的建立
(一) 甘之战
(二) 征西河
二、失政和复国
(一) 太康失政
(二) 少康复国
三、兴国杼、亡国桀
(一) 夏杼东征
(二) 孔甲信鬼神作东音
(三) 夏桀灭亡
第三章 夏文化的探索
一、社会生产的概况
(一) 沟渠和水井
(二) 农业和手工业
(三) 宫殿建筑和监狱刑法
(四) 天文和历法
二、探索夏文化的工作成就
(一) 探索的过程
(二) 探索的发展
第四章 鸣条会战和商朝建立
一、甲骨文和商代史
(一) 从“龙骨”说起
(二) “殷墟”发掘
(三) 商代史的研究
二、传说的商族祖先
(一) 玄鸟和商的故事
(二) 作乘马的相土
(三) 勤于职守的冥
(四) 从王亥到示癸
三、成汤革命
(一) 从伐葛开始
(二) 仲虺和伊尹
(三) 征伐韦顾
(四) 伐昆吾灭夏桀
第五章 成汤治国 盘庚迁殷
一、伊尹放太甲
(一) 汤祷桑林
(二) 伊尹放大甲
(三) 伊陟相太戊
二、频繁的迁都
(一) 从仲丁到河宜甲
(二) 祖乙和盘庚
(三) 盘庚迁殷
第六章 武丁奋发 振兴商朝
一、求贤治国
(一) 巩固殷都
(二) 甘盘和傅说
(三) 雉鸣太庙
二、征伐四方
(一) “求年”和“受年
(二) 舌方和土方
(三) 西羌和东夷
第七章 纣王暴虐 武王灭商
一、武丁后的商王
(一) 祖庚和祖甲
(二) 廪辛到武乙
(三) 商周关系的变化
二、牧野之战
(一) 商纣伐东夷
(二) 纣王暴虐淫乱
(三) 武王伐纣灭商
第八章 商代社会生活
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 垦田和桑麻
(二) 畜牧和“王其田
(三) 青铜冶炼和铸造
(四) 陶玉骨蚌和漆木纺织
(五) 商业和交通
二、统治机构
(一) 內服和外服
(二) 军队、刑罚和监狱
三、自然科学的杰出成就
(一) 天象和历法
(二) 气象观察和预测
(三) 疾病和医疗
结语
夏王朝世系表
商代世系表
附录一 夏商大事记
附录二 殷墟甲骨文著录简目
精彩书摘
以上的情况说明,尽管作为氏族公社阶段的氏族酋长来说,早已是世袭的,但是,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王位来说,在刚建立时,必然要受到阻力、反对和斗争。因为夏王朝刚刚从氏族公社中脱胎出来,在许多方面还带有部落联盟的习俗。要掌握世袭王权而统治全国,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使用暴力来夺取,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夏王朝并不因启继承了就巩固下来。当启登上了夏王的宝座以后,首先就招来了一个姒姓诸侯有扈氏的不满。
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早在舜、禹时期,他就在向东发展。因为这个部落也是处在氏族公社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为了夺取更多的财富,就需要扩大地方,发展势力。而以禹为酋长的华夏部落联盟此时正处在建国的前夕,势力也正不断地向四周发展。传说,“禹攻有扈”,“其用兵不止”(《庄子·人间世》),有过三次较大的战役,虽然阻止了有扈氏向东发展,但有扈氏仍不归顺于禹,“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说苑.政理》)。所谓“修教”,就是用了一年时间治兵,准备用更大的兵力来打仗,同时用禹之德政来作宣传。禹用了文武两手终于使有扈氏臣服,并加入华夏部落联盟。禹建国以后,封有扈氏为诸侯。
另一种传说认为:有扈氏是启的庶兄,他看见尧、舜都是荐举而禅让,禹不传贤而传位于儿子时理应传给他,但王位被启夺去,才用兵攻启。两军在甘地大战。启在出兵前召集六卿,举行誓师大会。启对六军的兵将们宣布有扈氏之罪行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上天要灭绝他的性命,大家要同心协力地执行天命去消灭他”(《尚书·甘誓》)。这是战前的动员令,也就是战争誓词。因这一仗是在甘这地方进行,所以古书中称做“甘誓”。
誓词中的“五行”和“三正”是什么意思呢?历代史家有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有的史学家认为“五行”是古人对天体中五颗行星的认识,“五行”是代表天的意思。
前言/序言
《文明的曙光:远古华夏的探索与重构》 图书简介 一、 缘起:追溯文明的源头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朝代的精细编年,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宏大而富有洞察力的图景——关于华夏文明在史前至夏商之交这段关键时期的演进轨迹。我们试图剥离传统史学中固有的线性叙事,转而以考古学的新发现、人类学的新视角以及环境科学的新数据为基石,对那个“神话与史实交织”的时代进行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重构。 《文明的曙光》的核心关切在于: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政权尚未完全定型的远古时代,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思想萌芽和技术革命,为日后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 二、 核心议题与内容架构 本书的叙述脉络围绕“适应、变迁与融合”三大主题展开,分为六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旧石器时代的余晖与新石器时代的勃发 1.1 史前人类的生存图景: 详细描绘旧石器晚期,如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群体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生存策略。重点分析狩猎采集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对早期环境的塑造。 1.2 农业革命的地理差异: 对比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与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早期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路径。探讨粟、黍、水稻等主要作物的驯化过程,及其对人口密度和定居生活的影响。 1.3 陶器艺术的语言: 分析仰韶、马家窑、龙山等文化中陶器纹饰的地域性差异与演变趋势。这些非文字符号如何反映了早期氏族群体的审美取向、宗教观念和部族标识。 第二部分:龙山时代:权力的萌芽与社会的重组 2.1 早期聚落的等级化: 深入考察龙山文化晚期大型城址(如陶寺、石峁)的考古发现。分析高规格墓葬、防御工事以及早期礼器(如玉器)的出现,如何标志着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初步集中。 2.2 权力中心的形成: 探讨早期“王权”或“首领”权力运作的模式。这是一种基于血缘的继承,还是一种基于军事或祭祀能力的强制性领导?书中将引入人类学中关于“酋邦”(Chiefdom)社会的理论模型进行对照分析。 2.3 玉器与祭祀: 梳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流向与制作工艺。玉器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通天”角色,以及其在不同地域部落间的交换网络。 第三部分:跨越断裂: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雏形 3.1 “洪水”与“神话”的考古学解读: 审视关于“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背后的历史信息。重点研究二里头文化早期所展现出的超大型工程组织能力,是否与这种“开创性”的传说有所关联。 3.2 二里头文化的争议与定位: 详尽分析二里头遗址群的布局、手工业作坊(尤其是青铜器铸造)的集中度,以及宫殿区与普通居住区的显著分野。本书倾向于将二里头视为一个成熟的、跨区域的早期国家形态,但其与后世夏朝的直接联系仍保持审慎的探讨。 3.3 早期青铜技术的扩散: 探讨中原地区青铜冶炼技术从初级工具向礼器转变的社会意义。青铜器的生产需要高度的资源调配和专业化分工,是衡量早期国家组织力的关键指标。 第四部分:环境变迁与人口迁徙 4.1 气候波动的影响: 结合古气候学数据,分析全新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如8.2千年前的事件,以及龙山晚期至夏代前期的干旱期),如何迫使早期农耕部落进行空间上的调整和技术上的创新。 4.2 区域文化的互动与冲突: 探讨在资源压力下,中原核心区域与其他边缘文化(如良渚、红山文化)之间发生的交流、融合乃至战争。分析“夷夏之防”的雏形是否已在这一时期埋下伏笔。 第五部分:思想世界的初探 5.1 灵魂与祖先崇拜: 梳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人们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变化。从早期的“薄葬”到后期对随葬品的重视,反映了祖先神灵地位的提升。 5.2 占卜的起源: 探讨在没有成熟文字系统的情况下,巫术、占卜如何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决策过程的工具。这为后世商代甲骨文占卜提供了思想上的前导。 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野从具体遗址中抽离,回归到对“中国文明起源模式”的整体反思。它强调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并非单一河流域的线性发展,而是多中心、多路径的互动与整合过程。通过对夏前史期的审慎考察,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后续商周王朝的权力结构、礼制基础以及文化认同是如何“继承”并“重塑”了远古的遗产。 三、 本书特色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晦涩,在充分尊重考古学发现的基础上,注重历史情境的还原和逻辑链条的构建。它不提供斩钉截铁的结论(尤其在涉及夏朝正统性的问题上),而是引导读者参与到对早期历史的“探索与重构”之中。我们相信,真正的历史理解,始于对已知界限的审视和对未知领域的谦逊探寻。读者将通过本书,体验到一种不同于传统史书的、充满细节和时代气息的远古华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