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叶嘉莹 中信出版社

包邮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叶嘉莹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词
  • 儿童文学
  • 叶嘉莹
  • 诵读
  • 中华文化
  • 经典
  • 启蒙
  • 教育
  • 中信出版社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6785
商品编码:1074505908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给孩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给孩子生生不已的诗教传承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吟诵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从讲解中收获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

★ 全面解读诗词内涵丰富知识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 纯正古音吟诵体悟韵律美感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 诗意插图细节呈现古典意境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 重返中国文化源头经典之作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叶嘉莹是当今传播中华古典诗词具影响力的人,凭借其古典文学的修养及在古典诗词界的公信力,本书必将成为流传的经典读本。


内容简介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给孩子系列”第三部《给孩子的古诗词》的进阶版。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推出《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书中根据诗词内容精心选配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并附有二维码,扫描即可聆听叶嘉莹先生逐首吟诵及讲解全书所有古诗词。

叶嘉莹先生为218首古诗词所作的讲解,包括作者生平的介绍、具体诗句的解释、单字的发音,以及诗词内涵的解读。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文字浅白易懂、亲切自然,蕴含叶嘉莹先生对古典诗词的真诚热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生生不已、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亲自朗读、吟诵并讲解古诗词的音频尤为珍贵,聆听叶嘉莹先生纯正的古音吟诵,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美感特质,掌握古典诗词的情意,伴随着声音,结合书本的阅读,领悟古典诗词中的那一份感动。

书中所选52幅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与诗词意境相配,每一幅皆使用局部画面,呈现画面中意趣盎然的细节,给读者欣赏中国古典绘画的另一种独特视角,与诗词、讲解、吟诵一起,读者真正走进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是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准备的一份心灵厚礼,文字、声音、画面融为一体,在诗教的传承中,带领读者们重返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源头。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蒙古裔满族人,出身叶赫那拉氏。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诗经·秦风·蒹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陶渊明

饮酒二十首【其四】

饮酒二十首【其五】

敕勒歌

陆凯

赠范晔

王勃

山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宋之问

渡汉江

贺知章

回乡偶书【其一】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张旭

山中留客

张九龄

感遇

望月怀远

王之涣

凉州词

登鹳雀楼

孟浩然

春晓

宿建德江

过故人庄

王翰

凉州词【其一】

王昌龄

出塞【其一】

从军行【其四】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

山中送别

杂诗三首【其二】

鸟鸣涧

竹里馆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使至塞上

裴迪

华子冈

李白

静夜思

独坐敬亭山

夜宿山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庐山瀑布

春夜洛城闻笛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峨眉山月歌

黄鹤楼闻笛

山中问答

送友人

关山月

月下独酌

长干行二首【其一】

崔颢

长干行【其一】

黄鹤楼

高适

别董大【其一】

杜甫

绝句二首【其一】

绝句二首【其二】

绝句四首【其一】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江南逢李龟年

赠花卿

望岳

房兵曹胡马

春日忆李白

除架

春夜喜雨

春望

月夜

旅夜书怀

月夜忆舍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缚鸡行

缪氏子

赋新月

岑参

逢入京使

韩翃

寒食

张继

枫桥夜泊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弹琴

司空曙

江村即事

刘方平

夜月

戎昱

移家别湖上亭

张籍

秋思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戴叔伦

过三闾大夫庙

韦应物

秋夜寄邱员外

滁州西涧

早春对雪,寄前殿中元侍御

卢纶

塞下曲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孟郊

游子吟

杨巨源

城东早春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晚春

春雪

崔护

题都城南庄

刘禹锡

秋词

乌衣巷

李绅

悯农二首【其二】

白居易

问刘十九

观游鱼

暮江吟

大林寺桃花

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柳宗元

零陵早春

江雪

渔翁

贾岛

寻隐者不遇

刘皂

渡桑干

杜牧

秋夕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登乐游原

泊秦淮

陈陶

陇西行四首【其二】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嫦娥

霜月

登乐游原

无题

高骈

山亭夏日

韦庄

台城

王驾

雨晴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无名氏

杂诗

钱珝

江行无题

范仲淹

江上渔者

欧阳修

画眉鸟

王安石

题何氏宅园亭

南荡

封舒国公三首【其二】

北陂杏花

北山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赠外孙

江上

游钟山

松江

泊船瓜洲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题西林壁

望湖楼晚景

李清照

夏日绝句

陆游

秋思三首【其一】

示儿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杨万里

春日六绝句

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

道旁竹

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舟过安仁【其三】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

小雨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入常山界二首【其二】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三】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其一】

万安道中书事【其二】

桂源铺

朱熹

春日

观书有感【其一】

林升

题临安邸

叶绍翁

游园不值

翁卷

乡村四月

戴复古

江村晚眺

赵师秀

约客

文天祥

过零丁洋

王冕

墨梅

张羽

咏兰花

袁枚

十二月十五夜

郑燮

竹石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其五】

雨后田间杂纪【其二】

高鼎

村居

导言

白居易

忆江南

张志和 渔歌子

温庭筠 望江南

李煜

相见欢

相见欢

浪淘沙令

虞美人

晏殊

浣溪沙

浣溪沙

欧阳修

玉楼春

浪淘沙

采桑子 十首【其二】

采桑子 十首【其四】

采桑子 十首【其五】

采桑子 十首【其六】

采桑子 十首【其七】

苏轼

定风波

水调歌头

秦观 浣溪沙

周邦彦 浣溪沙

李清照

如梦令

如梦令

南歌子

岳飞

满江红

陆游

卜算子·咏梅

诉衷情

辛弃疾

鹧鸪天

西江月

鹧鸪天·博山寺

清平乐·村居

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丑奴儿

生查子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蒋捷 霜天晓角

杨慎 临江仙

纳兰性德 长相思

 

 

精彩书摘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解: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

这首诗在唐诗里是很重要的一首诗,作者陈子昂也是在唐朝诗歌发展上地位很重要的一个人。

唐朝的诗歌本是延续着南北朝、宋、齐、梁、陈、隋而来的。中国诗歌在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宫廷里的创作,只注重外表文采的美丽。初唐时的诗歌就承继了这个风气。不过,那时初唐律诗的体裁也开始正式形成了。本来,中国古诗没有平仄的格律。南北朝时有不少帝王,像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信奉佛教,翻译了很多佛经。佛经里都有唱诵,还有一些佛经念诵的偈语,当时都没有按照它的意思去翻译,而是直接照它的声音去念。所以,zui早翻译的佛经,重视音译。这就有了四声音调的讲求。初唐时期,包括沈佺期、宋之问,以及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内的诗人,都开始创作五言律诗,对仗平仄很工整,虽然内容仍较空泛。

到了陈子昂,按一般说法,他开启了一种复古的风气。他曾给当时的一个叫东方虬的人写过一篇《修竹篇序》,他说,自从六朝以来,“兴寄都绝”,是说古诗讲究比兴,讲究有寄托、有内容,可是南北朝以来,却是“彩丽竞繁”,文字华彩美丽,而内容就很空洞了。

其实陈子昂zui有名的是写了一系列的《感遇诗》,其中有“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样的诗句。他讲究诗中有含义、有寄托。《感遇诗》是五言的古体诗,很整齐。

而《登幽州台歌》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中则是很特殊的一首诗,因为它完全不属于任何固定的体式,是作者登临吊古,看到当前的景物,脱口而出,非常直接的一种兴发感动。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情,也就有不同的兴发感动。陈子昂在政治上是有理想的,可是他所生的时代是武则天的时代。武则天作为女皇,在中国传统里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在牧野宣誓,他的军队要出发革命了。其中有“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句子。牝鸡是母鸡,按理说公鸡管报晓打鸣,母鸡只管生蛋,如果母鸡去报晓了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所以,传统看来,女性做了皇帝当然也是不正常的现象。然而,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武则天作为皇帝,事实上并不比其他男性皇帝更坏,所以像陈子昂这样希望为国家、朝廷做事的人,在武则天的时代也出来工作了。但是,武则天任用了许多武氏的人,有一次,陈子昂带兵出去,结果和武氏家族不合,后来就被贬谪,受了很多苦难。

幽州台就是李商隐在诗中说的“燕台”。古代的燕国在河北幽州这个地方,燕昭王要访求天下的贤士,筑了一个高台,说以黄金来聘请招邀天下的才士,因而也叫黄金台。陈子昂登到幽州台上,就想到,要遇到真正欣赏、任用人才的人,才能真的实现理想和抱负,所以就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寒暑,我也向往古人,我也希望能有古人的品性和事业,可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一切有理想、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常常都有这种寂寞的感慨。杜甫说到宋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辛稼轩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说要将作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将来会有人读。一个人若真有跟一般人不同的理想和志意,他便一定希望能找到一个理解他、跟他有共鸣的人,可当他站在幽州台上,他却不知去哪里找——我向往那些古圣先贤,但“前不见古人”;我希望我的理想志意,将来有人理解,但“后不见来者”。

一个真正有理想、有志意的人会以一生的时间去持守,且不说理想会否实现,因为理想的实现有外在的因缘,但个人的持守是能够自己把握的。然而,当他用zui艰苦卓绝的精神力量去持守住自己的志意和理想时,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茫茫的宇宙,悠悠的万古,你在这个宇宙中,如此短暂的生命,到底能够留下些什么?有没有一个可以跟你相知共鸣的人呢?

一个有理想、有志意的人,这样孤独,不知道千古之下有没有人真的能够理解他,真的跟他有共鸣。可是对读者而言,在读杜甫的诗、读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时,千古之下不是产生了共鸣吗?杜甫不在了,司马迁也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了诗歌、文学。文学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其中的生命、感情、理想、志意,千古而下,只要你是一个也有感觉的人,你就能感受到。中国古人说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一个人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留了下来,并不是没人知道。之所以现在读古人的诗文仍会感动,便在于它有自己感发的生命。而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千载之下有人读了他的作品会感动,所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的体裁不一般,它的读音也要注意,音调尤其奇怪。“后不见来者”的“者”,念zhǎ,“独怆然而涕下”的“下”念xiǎ,在诗韵里都押上声马韵。这样念有一种更为沉重的感觉。

……

 

前言/序言

我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从小就喜欢读诗、背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经七十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

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唯yi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我因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济,感谢张静,她为此书倾注了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迦陵

2015年8月31日凌晨于温哥华家中

 


《古韵新声: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与文化之旅》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为广大学生、诗词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指南。我们力求超越简单的文本解读,引导读者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诗歌艺术的永恒魅力。 内容结构与特色: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座全面的古代诗歌学习与欣赏的殿堂。 第一部分:溯源与基石——先秦至魏晋诗歌的开端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诗歌的源头活水,重点剖析了早期诗歌的朴素之美与思想底蕴。 一、诗歌的曙光:《诗经》的田园与祭祀 《风》《雅》《颂》的结构解析: 详细阐释三部分的不同功能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实际运用。 社会场景的描摹: 选取《关雎》《硕鼠》等经典篇章,分析其如何成为反映早期社会生活、政治风貌及民间情感的百科全书。 音乐性与民俗色彩: 探讨《诗经》与上古音乐的紧密关系,及其对后世诗歌韵律的奠基作用。 二、楚辞的浪漫与想象 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深入解读《离骚》中复杂的情感纠葛、家国情怀以及高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神话与巫术的交织: 分析《九歌》中瑰丽的想象世界,以及作者如何借神灵寓意个人政治理想的破灭。 句式特点: 探讨“兮”字的使用及其对楚辞风格的独特贡献。 三、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之声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阐述汉乐府诗歌源于民间歌谣的特性,重点分析其强烈的叙事性和批判性。 经典名篇赏析: 如《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饮马长城窟行》的边塞风光,展现了汉代社会百态。 四、建安风骨与玄学清谈:魏晋诗歌的转向 “三曹”的慷慨悲歌: 考察曹操父子在乱世中抒发的英雄气概与人生短促的感慨。 竹林七贤与山水诗的兴起: 探讨在玄学思潮影响下,文人如何从社会政治转向对自然山水的寄情与审视,为后来的山水田园诗派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盛世的华章——唐诗的辉煌格局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唐代,如何形成了气象万千、流派纷呈的诗歌体系。 一、初唐的过渡与奠基 “初唐四杰”的改革: 分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如何从格律上解放诗歌,注入新的活力。 宫体诗的衰微与格律的成熟: 探讨近体诗(律诗、绝句)规范的最终确立及其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 二、盛唐气象:开阔与境界的极致 浪漫主义高峰——李白: 分析其诗歌中不受拘束的想象力、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宏大的宇宙图景中。 现实主义的巨擘——杜甫: 深入解读“诗史”的内涵,剖析其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在艺术上对格律的精妙运用。 山水田园的圆融——王维与孟浩然: 探讨其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以及禅宗思想对自然体悟的影响。 边塞诗的雄浑——高适与岑参: 分析边塞题材如何成为盛唐气概的另一种体现,兼具豪迈与苍凉。 三、中晚唐的沉思与变调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探讨其如何致力于恢复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倡导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 韩愈的古文精神与奇险风格: 分析其如何以散文入诗,追求奇崛险怪的艺术效果。 李商隐与杜牧的晚唐余韵: 侧重于李商隐的典故运用与唯美意象,以及杜牧的清俊笔法与对历史的感慨。 第三部分:格律的精工——近体诗的技巧剖析 本部分将技术性地拆解近体诗的创作规则,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平仄与对仗的奥秘: 详细讲解四种基本句式(平起、仄起)的规则,分析对仗在词性、结构和意义上的要求,并辅以实例说明“工对”与“流水对”。 押韵的声律之美: 区分平水韵与词韵,解释近体诗中“一韵到底”的要求,以及韵脚对全诗情感基调的烘托作用。 起承转合的布局艺术: 以律诗为例,解析首联的“破题”、颔联的“承接”、颈联的“转折”和尾联的“收束”在结构上的精妙设计。 第四部分:词的兴起与婉约的别致——宋词的转型 本书将宋词从唐诗的余脉中独立出来,分析其作为“诗余”如何发展出全新的审美范式。 一、词体的起源与燕乐的融合 从“曲子词”到文学形态: 探讨词的音乐性根源,以及它如何适应宴饮、歌伎表演的特定场景。 词牌的限制与自由: 分析不同词牌(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对字数、句式和韵脚的约束如何反而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 二、婉约派的细腻与哀愁 柳永的市井情怀: 探讨他如何将市井生活和都市情景引入词中,以及慢词的铺陈手法。 李清照的独树一帜: 重点分析其“易安体”在语言的本色与情感的真挚上的突破,尤其关注其亡国后的悲剧色彩。 三、豪放派的开创与气势 苏轼的旷达与哲思: 分析苏轼如何突破传统词的藩篱,将议论、哲理融入词中,创造出雄浑开阔的境界。 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探讨其词中“尚武”精神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以文为词”的创作倾向。 第五部分:诗词中的文化符号与意象世界 本部分脱离时间顺序,从主题和意象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系统。 月亮的哲学: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到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分析月亮如何承载思乡、孤独、永恒等多种文化意涵。 梅兰竹菊的品格: 阐释“四君子”在文人审美体系中的象征意义,它们如何成为寄托高洁品格的载体。 山水、行旅与归隐: 探讨中国文人对自然空间的复杂情感,从陶渊明的田园归隐到柳宗元的羁旅之愁。 时间观照: 对比盛唐的“及时行乐”与中晚唐的“逝者如斯”,分析不同时代对生命流逝的表达方式。 第六部分:鉴赏的路径——如何走进诗词内心 本部分提供一套实用的鉴赏方法论,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审美判断体系。 情景交融的捕捉: 强调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教导读者如何从具体的景物描摹中体会诗人潜藏的情感。 典故的辨识与理解: 梳理常见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在诗词中的指代意义,避免“望文生义”。 声音与节奏的再创造: 鼓励读者大声朗读,体会音韵对意境的强化作用,感受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感。 对照阅读的拓展: 建议读者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同主题作品进行对比,从而深化对艺术风格差异的认识。 结语: 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一场与千古文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入探索,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深层的精神底蕴,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份沉静而悠远的美学慰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追求实用性的家长,我尤其看重工具书的便携性和功能性。这本书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它的开本拿在手里,既不会过分笨重到不方便携带,又足够大到能保证文字清晰易读。书本的装订工艺看起来相当结实,我敢肯定,即使是活泼好动的小朋友经常翻阅、甚至不小心沾点水渍,它也能够经受住考验。更重要的是,它在某些章节后面附带的“互动提示”非常巧妙,没有设置那种需要额外购买App或电子设备的环节,而是完全回归到纸质书的互动乐趣上,比如鼓励孩子尝试自己背诵后的复述、或者根据诗句进行简单的图画创作等。这让它成为一本真正可以“陪伴”孩子成长的书,而不是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摆设。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眼光,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学修养。它并非仅仅挑选那些流传最广、最“安全”的篇目,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意境深远、但又非常适合儿童初识的佳作。这种选材的广度,极大地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大”,而是注重“精”和“美”。我观察到,它在引入一些意境较为深远的诗句时,都会用非常生活化、贴近儿童经验的语言先行铺垫,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高远”的境界,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处理方式,大大降低了孩子接触高雅艺术的门槛,让他们在懵懂中就开始感知到文学的魅力,而不是在被动灌输中感到压力。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的智慧,重在“启迪”,而非“灌输”,让人读后深感愉悦和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用了心的。封面色彩搭配得非常雅致,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新感,那种淡雅的色调让人一打开书就觉得心神宁静下来。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很多古诗词书籍在排版上总是显得拥挤和刻板,但这一本的处理方式,简直就像是为现代读者量身定制的阅读体验。而且,它对每一首诗的配图选择也极为讲究,那些水墨晕染的意境图,与诗词本身的意境完美融合,不是那种生硬的插画,而是真正能将人带入到诗歌描绘的场景中去,让人在视觉和精神上都得到极大的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给孩子买过不少国学启蒙的书,很多要么是内容过于艰涩,孩子根本没兴趣,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简化,失了古诗词原有的味道。但这一本恰到好处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它在讲解上非常注重“气韵生动”,不搞那些枯燥的“字词解释大会”。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者,在炉火旁,轻声细语地将诗句中的情感流动出来。比如,讲到边塞诗的豪迈,文字的节奏感立刻就变得开阔雄壮;讲到咏物抒怀的小令,笔触又变得细腻婉转。这种对文本“内在音乐性”的捕捉和重现,是极其考验功底的。它让孩子在“听”和“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古典文学中那种特有的审美情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层次感,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立体和深入的理解路径。初读时,你可以感受到那种优美的韵律和直观的画面感,这得益于它在文本处理上的细腻。然而,当你深入进去,会发现它并非停留在肤浅的朗诵层面,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引发思考的引子。比如,在某些脍炙人口的篇章后面,它会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标题,引导读者去思考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如何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对于那些想要真正理解古典文学精髓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只是提供了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孩子如何去“提问”和“探索”,把阅读变成了一场主动的求知之旅。

评分

给小孩买的书,语文老师的推荐

评分

有些页有图画,但是很少,感觉应该买画多一些的

评分

印刷工整,学校老师推荐的书目,京东购物方便!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东西不错,一直都在京东上买,京东就是快啊!非常满意

评分

有音频可以听,书的纸张很好质感很好,看起很舒服,内容上略微简单,更多是发音上的说明。

评分

效果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

有些页有图画,但是很少,感觉应该买画多一些的

评分

超级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