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具有高深的中医理论、独到的学术思想、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名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整理、继承、发扬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振兴中医的重要内容之一。董建华教授率北京中医学院的几位门人,致力于振兴中医事业,将23个省、市、自治区的和人民解放军系统的共146位著名中医专家的医案精华汇集在一起,编辑成《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一书,这对继承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丰富遗产,整理和发扬现代名中医的诊治经验,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贡献。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为该丛书第六集,收录辽宁、山西等13个地区数十位名医的医案精华。
内容简介
本丛书共6集,第1、2集主要收录第一批国家名老中医146位的1850例医案,第3、4集主要收录第二批国家名老中医142位的1884例医案,第5、6集主要收录第三批国家名老中医和部分前两批国家名老中医及中医博士生导师共146位的1438例医案。6集共收录434位名中医的5172例医案。
本丛书特点:①所选名中医在全国有广泛影响。②各集内对名中医均按行政区划和军队分类编排。③每一医案均由名老中医自己亲自选定,真实、可靠。其中一部分名老中医现已作古,因此所收医案尤为珍贵。④每一医案后均有按语,或为名医自己所撰,或由后人、门徒所加。⑤每位名中医的医案后都有编者评注。该评注均系本丛书主编、副主编所撰,因他们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评注以简洁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该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结合所选医案予以剖析,每能抓住名中医的学术精髓,突出要点,对读者有所启迪。⑥每集正文后附有该集的病名病证索引,第6集书末附有丛书总病名病证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本丛书对提高中医各科各级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如能细心品读,反复钻研,掌握精髓,那他距离名医的目标也就不远了。应该肯定,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名老中医诊疗特色的继承和诊疗经验的抢救有特殊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四川名医医案
黑龙江名医医案
湖南名医医案
江苏名医医案
辽宁名医医案
湖北名医医案
贵州名医医案
浙江名医医案
山西名医医案
福建名医医案
新疆名医医案
宁夏名医医案
解放军名医医案
病名病症索引
丛书总病名病症索引
精彩书摘
十、补艺养血、祛瘀通络法治愈气虚血滞眩晕症一例
黄某,男,49岁。
初诊:1988年10月8日。
主诉及病史:禀赋素弱,易患感冒,3年前有头部外伤史。2年前患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已愈,但遗有链霉素中毒症状,常有眩晕、耳鸣、健忘、肢麻,屡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效不显。近因外感未愈,劳倦太过,眩晕加重,卧则稍缓,起则眩剧,甚则恶心欲吐,伴有耳鸣重听,视力模糊,胸闷短气、心悸、肢麻。
诊查:面色晦暗不华,眼周色黑,舌淡有瘀点,舌下络脉淡紫细短,脉沉涩。
辨证:气虚血滞,瘀血阻络。
治法:补气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50g 党参15g 川芎1Og 当归1Og 丹参30g 红花1Og 桃仁15g
天麻1Og 僵蚕1Og 廑虫1O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10月15日。进药6剂,眩晕耳鸣大减。效不更方,继服6剂,眩晕耳鸣基本消失,胸闷心悸,肢麻诸症亦有好转,唯感倦怠少气,时有自汗。脉沉微细,舌质淡红而润,舌下络脉淡红细短,此为瘀去生新之佳兆。原方去僵蚕、廑虫,加枸杞子15g、巴戟15g。治疗1个月有余,体力日增,健忘逐渐恢复,诸症相继消失。停药观察半年,一切良好。
【按语】病人元气素虚,有外伤史,可有气虚血滞之因,复因药物中毒,出现眩晕,耳鸣、健忘、肢麻、脉涩、舌有瘀点等证,显系气虚不荣,脑失所养,瘀阻络脉,营卫不调之候。故予补气养血,祛瘀通络之法。方中黄芪、当归、党参补气养血;川芎、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僵蚕、座虫祛瘀通络;天麻祛痰熄风,与补气养血药配伍,增强熄风养脑之效,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加强祛瘀化痰通络之功。药证相符,故有良效。
(毕磊整理)
十一、健脾益艺、补肾填精佐以化瘀法治愈血祛经闭一例
刘某,女,30岁。
初诊:1975年2月11日。
主诉及病史:闭经已2年。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28~30天,经期3-5天。婚后2吓孕,按期分娩,产后流血过多,曾用大量止血剂,延至2个月余血始止。此后,常感少腹冷坠,倦怠无力,但饮食精神正常未加介意。产后一年月经来潮,色暗量少,2日即止。继则出现腰膝酸软,神疲力乏,短气懒言。食纳减退,并闭经一年未潮。曾去某医院,经内、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病变,予以黄体酮与对症治疗无效。体质日渐衰弱,纳呆食少,瘦弱乏力,背寒怕冷,渐则面黄无泽,精神憔悴,肌肤甲错,毛发脱落。尤以腋毛及阴毛为甚,性欲淡漠,白带全无,乳房萎缩,已停经2年。经某医院检查诊为“席汉综合征”,用中西医各法治疗无效。
诊查:脉沉细无力,舌质淡暗,无苔。
辨证:精血亏损,冲任不盛,血枯经闭。
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填精,佐以化瘀。
处方:黄芪30g 党参15g 当归1Og 熟地20g 枸杞子15g 肉桂5g 炒山药15g
肉苁蓉15g 巴戟天1Og 仙灵脾15g 炒麦芽30g
水煎服。另用酒军、廑虫各等份研末每服3g,胶囊盛服,早晚各1剂。
……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 传承经典,启迪未来 引言: 浩瀚的中医药长河,奔腾不息,历经数千年积淀,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智慧结晶。其中,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与医案,更是这份宝藏中最具生命力、最富实践价值的组成部分。他们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临床技艺以及对疾病的深刻洞察,挽救了无数生命,彰显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系列丛书,正是为了系统梳理、集中展示、广泛传播这些宝贵的经验而诞生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作为该系列的最新力作,延续了前几集的严谨与厚重,汇聚了当代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老中医的经典医案。本书不仅是对这些名家临床智慧的文献记录,更是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旨在为广大中医药从业者、爱好者以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学习范本和思想启迪。 本书精髓,字字珠玑: 本书的编纂,秉持着“精粹”二字的核心理念,精选了数十位当代中医药界的翘楚。他们或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等领域独树一帜,或在特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屡有建树,或在养生保健、治未病方面有独到见解。每一位入选名家的医案,都经过了层层严格筛选,力求做到: 代表性强: 所选医案能够充分体现该名家中医理论的精髓、临证思辨的独特思路以及用药遣方的精准独到。 典型性高: 医案所涵盖的病种、证型广泛,能够反映名家中医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重症治疗中的丰富经验。 实用性佳: 医案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更蕴含着可供学习、借鉴和借鉴的临床应用指导意义。 条理性明: 医案的记录格式规范,包括病史、诊脉、舌象、辨证、论治、处方、加减、疗效等要素,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创新性显: 关注那些体现了名老中医在继承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临床实践所产生的创新性诊疗思路和方法。 内容亮点,深度解析: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的价值,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内容与深刻的启迪意义上: 1. 理论的实践化阐释: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但其最终价值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本书中的每一则医案,都是对中医经典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最直接、最生动的诠释。读者可以通过医案,直观地看到这些抽象的理论如何在实际的疾病诊疗中得到运用,如何指导辨证施治,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例如,某位名家在治疗一位久咳不止的患者时,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准确辨别其病因在于“肺脾气虚,痰湿内蕴”,并根据《内经》“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用补肺健脾、化痰散结的治法,最终取得良效。这充分展现了理论指导下的精准辨证。 2. 临证思辨的智慧展现: 名老中医的经验,不仅仅是方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临证思维方式。本书中的医案,会详细记录名家在诊治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病情,如何权衡利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的。这其中包含了对复杂病情的层层剖析,对微妙证候的细致分辨,以及对多种治疗手段的灵活运用。比如,面对一位外感高热不退的患者,不同的名家可能会根据其寒热虚实的不同,采取截然不同的治疗策略,有的可能侧重于辛凉解表,有的可能着眼于清热泻火,有的则可能通过温阳解表来透邪。这些差异化的诊疗思路,正是名老中医智慧的体现。 3. 用药遣方的精妙之处: 中医药的精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药的组合与配伍上。本书中的医案,不仅列出了具体的方剂,更会附带详细的加减变化。这些加减,往往是体现名家遣方用药功力的地方,它们根据病情的细微变化、患者体质的差异以及治疗的进展而调整,看似微小,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加减的变化,学习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化裁方药,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如何将经典的方剂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 4. 对疑难杂症的探索与突破: 中医药在治疗一些现代医学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方面,一直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收录的医案中,不乏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孕不育、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复杂疾病方面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的价值在于,它们展示了名老中医是如何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和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全新视角,也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5. 养生保健与治未病的理念: 除了治疗疾病,名老中医的智慧还体现在对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的深刻理解上。本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与此相关的医案,例如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调养方案,对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延缓衰老等。这些内容,对于关注健康、追求长寿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6. 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名老中医的医案,既是对传统医学宝库的继承,也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回应。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名老中医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深入理解和掌握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进展,以及他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他们可能引入了新的诊断技术,可能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改良,也可能提出了全新的疾病认识模型。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医药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书价值,无可估量: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的价值,体现在其多方面的意义: 对中医学生的启蒙: 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而言,本书是了解名家思想、学习临床思维、掌握辨证施治、熟悉方药运用的绝佳教材。通过对医案的学习,他们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实践联系起来,为未来的医学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中医从业者的提升: 对于已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医生而言,本书是拓宽视野、深化理解、提升诊疗水平的重要参考。阅读名家的医案,能够帮助他们接触到更多样的病案、更精妙的治法,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临床技艺。 对医学研究者的启迪: 本书中的医案,为医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素材和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高质量医案的深入分析,可以挖掘出新的疾病机制、药物作用模式以及治疗新思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对社会大众的普及: 对于广大普通读者而言,本书也是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体验中医魅力的窗口。通过阅读真实的医案,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从而增强对中医药的信任和认同。 结语: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6集)》,不仅仅是一部汇集了名家医案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医智慧、传承着医者仁心的精神载体。它如同灯塔,照亮了中医药前进的道路;它又如甘泉,滋养着一代代中医人的成长。翻开本书,您将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仁爱的中医世界,感受中医药的神奇魅力,领略名老中医的医者风范,为您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以及人生阅历,增添一抹深刻而隽永的色彩。我们相信,本书必将成为您案头不可或缺的珍贵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