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起源于中国到底有哪些“确切的证据”呢?《图说中国古代足球》回答了这一问题。
《图说中国古代足球》收集了七十幅反映足球在中国古代产生、流传以及发展的珍贵图片,上至远古的新石器时期,下至明清各代。中国是诗的国度,自汉代以来,歌咏足球的诗词曲赋众体皆备,名作甚多,其中不乏出自李白、杜甫等大家的作品。《图说中国古代足球》选收了一百余首与中国古代足球相关的文学作品。《图说中国古代足球》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读者既可把书中的图片、资料当做研究和考证足球历史的史料运用,也可将其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品读和欣赏。
“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给了埃及,而后又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后才传到了英国。”
——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
“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国际足联副秘书长项帕涅
前言
图说中国古代足球
图1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女童棺内石球位置图
图2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期四人合葬(女)
图3 西安半坡新石器时期二人合葬(男)
图4 石球
图5 新石器时期红陶球
图6 新石器时期舞蹈纹彩陶盆
图7 殷商时代甲骨文(鞠)字图影
图8 司马迁画像
图9 汉代《舞乐百戏》画像石(局部1)
图10 汉代《舞乐百戏》画像石(局部2)
图11 汉代《鼓舞》画像石
图12 汉代《蹴鞠》画像石(局部)
图13 汉代河南登封嵩山少室阙石刻画《进谒蹴鞠图》
图14 汉代《击鼓蹴鞠图》
图15 汉代《伎人异兽》画像石
图16 汉代《舞乐》画像石
图17 汉代蹴鞠纹肖形印
图18 汉代蹴鞠场地及竞赛图
图19 唐代足球俑
图20 唐代大明宫含光殿石志
图21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马球图》
图22 唐代打马球纹铜镜
图23 唐代马球俑
图24 唐代打马球俑
图25 宋代蹴鞠纹铜镜
图26 宋代蹴鞠纹陶枕
图27 宋代牙雕蹴鞠图笔筒
图28 宋代《长春百子图卷》(局部)
图29 宋代《明皇击鞠图》(局部)
图30 宋代打马球图砖雕
图31 宋代《蕉荫击球图》
图32 金代少女蹴鞠图白瓷枕
图33 元代钱选临摹《宋太祖蹴鞠图》
图34 元代山西洪洞县水神庙壁画《步打》
图35 元代宁志老人《丸经》书影
图36 元刊本《事林广记?戊集》首页
图37 元刊本《事林广记?戊集》插图
图38 元刊本《事林广记?戊集?白打社规》书影
图39 明代杜堇《仕女图卷》(局部1)
图40 明代杜堇《仕女图卷》(局部2)
图4l 明代仇英临摹《清明上河图》
图42 明代文徵明题跋仇英临摹《清明上河图》末段手迹
图43 明代《蹴鞠图谱?一人场户》
图44 明代《蹴鞠图谱?二人场户》
图45 明代《蹴鞠图谱?三人场户》
图46 明代商喜《宣宗行乐图卷》(局部)
图47 明代商喜《宣宗行乐图卷?打马球》
图48 明代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图案(局部)
图49 明代黑漆彩螺钿仕女游艺图屏风
图50 明代图绘二人蹴鞠蓝花瓷残片
图51 明刊本《三才图会?蹴鞠图》
图52 明刊本《忠义水浒传》插图
图53 崇祯本《金瓶梅》插图
图54 清代蹴鞠图五彩瓷坛盖
图55 清代五彩蹴鞠图高足瓷碗
图56 清代童子蹴鞠纹青花瓷盘
图57 清代《蹴鞠图》(册页)
图58 清代漆绘蹴鞠图铜牌
图59 清代王翠等《康熙南巡图?手球》
图60 清刊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图61 清刊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蹴鞠》首页
图62 清刊本《隋唐演义》插图
图63 清刊本《增万宝全书?戏球场科范》首页
图64 《玄览堂丛书?蹴鞠谱》首页
图65 《蹴鞠图》
……
与中国古代足球相关的文学作品
附录
足球起源于中国。足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四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2000年12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伊朗“文明杯”足球比赛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足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里传给了埃及,而后又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后才传到英国。”2004年2月,国际足联副秘书长项帕涅在伦敦出席国际足联百年华诞庆典活动时指出:“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足球*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足球起源于中国到底有哪些“确切的证据”呢?本书回答了这一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只能从古代典籍中十分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得知,蹴鞠产生于黄帝时期。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传言”,而非有实物或文字记载等史料为佐证,当然不能被视为“确切的证据”。
插图:
二男合葬,似为亲人,所戏石球,实物仍存。
荒坡筑屋,大屋中心,小屋如棋,分布均匀。
氏族社会,母系为尊,外族男性,唯命是遵。
男女合葬,实际不存,睹物遐想,球史寻真。
西安半坡古村落遗址的挖掘,不仅可以使后世人了解先民的生活及社会的特点,而且又一次发现了石球的存在。
石球七枚,馆内收藏,打磨精致,又圆又亮。
狩猎击物,用途多样,移情娱性,文化日昌。
劳动之余,踢球心畅,时代吻合,下启轩黄。
从打制工具到打磨工具,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把人类文明从旧石器时期推向了新石器时期。旧石器曾为人类服务了两百万年,使人猿分开,而进入了新石器时期(约一万年到四千年前),正好承接着轩辕黄帝,故言时代吻合。
四川陶球,又一奇观,文化演进,技艺日鲜。
以陶制球,滚动赏玩,天下难得,历史宝鉴。
小小古器,年代久远,史前文明,可见一斑。
此陶球出土于四川,是长江流域文化的见证,也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由此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演变的情况。
这本《图说中国古代足球》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历史和体育都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原本对古代的蹴鞠运动了解得非常有限,无非就是一些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总觉得那玩意儿离现代足球太远,没什么可说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图文并茂做得实在太出色了,那些从古代壁画、陶俑乃至出土文物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插图,色彩鲜明,细节丰富,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热气腾腾的古代赛场。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朝代蹴鞠形制变化的梳理,从最初的空心球到后来逐渐充气的球,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关于球场形制的描述,什么“圆阵”、“方阵”,还有那些精妙的技巧动作,配上形象的图解,即便是没有体育功底的人也能大致明白其中的奥妙。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考证的,引用的史料相当扎实,但叙述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读完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古代的蹴鞠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精致,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体育活动,成为了一种融合了军事训练、宫廷娱乐乃至民间风尚的文化符号。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说实在的,我本来以为这种专注于某一小众历史主题的书,阅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啃。但《图说中国古代足球》完全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被转化成了文字和图像的盛宴。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古代人对于“球”的想象力。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材质的球体制作工艺,从皮革缝制到内部填充物(比如动物毛发和米糠)的选择,体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更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还穿插介绍了一些古代的“球谱”和相关的口诀。这些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生活哲理和运动智慧,与现代体育教材的生硬描述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仿佛能听到古代球场上的吆喝声和观众的喝彩声。这本书成功地将“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你在了解蹴鞠技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热忱与追求。它成功地让一项看似久远的运动“活”了起来,充满了烟火气。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图说”两个字,有时候意味着内容深度不足,只是走马观花。然而,《图说中国古代足球》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罗列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且引人入胜的叙事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蹴鞠的社会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书中详细描绘了蹴鞠如何渗透到宋代的市井生活、如何成为文人雅士宴会上的助兴之物,甚至如何被用作对士兵进行体能和团队协作训练的工具。比如,书中对“高俅”这个历史人物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把他描绘成一个擅长踢球的宦官,而是深入探讨了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通过体育技能如何获取政治资本的复杂过程。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出了“图册”的范畴。那些关于规则的演变,比如从对抗性极强的对抗赛,逐渐演变成表演性质的杂技展示,这种文化上的“软化”过程,被作者分析得入木三分。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研究古代社会的参照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没得挑剔,这对于一本“图说”类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铜版纸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摹本图片,经过现代技术的修复和印刷后,依然能清晰地呈现出古人的笔触和神韵。我特意对比了书中关于唐代敦煌壁画中蹴鞠场景的还原图,那种飞扬的裙带、遒劲的踢法,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面上跳出来一般。除了视觉上的享受,这本书的知识组织结构也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朝代顺序”,而是采取了更具逻辑性的主题划分,比如“蹴鞠的器具演变”、“不同阶层的蹴鞠生活”、“蹴鞠与文学艺术的交融”等等。这种划分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由切换阅读路径。我个人对“蹴鞠的国际传播”那一章节特别感兴趣,书中简略提及了它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影响到周边国家,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入门级的导论,同时又埋藏了足够多的“钩子”,引导专业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评分我给这本书打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比较”维度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蹴鞠与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希腊的Episkyros或古罗马的Harpastum)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对照。这种对比并非生硬的并列,而是通过对比展示了中国蹴鞠在技术路线和文化发展上的独特性。例如,书中指出,相较于西方古代可能更偏向于角力和粗野对抗的球类活动,中国蹴鞠很早就发展出了强调技巧、控球和团队配合的特点,这与我们文化中崇尚的“中庸”和“精巧”不谋而合,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和自豪。此外,书中对“女性参与蹴鞠”的记载也让我眼前一亮,这在很多古代体育史籍中是被忽略的角落,但这本书通过壁画和诗词,还原了唐宋时期女性在球场上的飒爽英姿,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社会性别角色的认知。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一项运动的历史,更是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艺术审美和文化精神的一部生动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