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

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小平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巴蜀书社
ISBN:9787806594926
商品编码:1047588700
开本:18
出版时间:2003-10-01
页数:279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
作者:   范小平
市场价:   36.00元
ISBN号:   9787806594926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开本:   18开
页数:   279

   精彩插图

   编辑推荐
    一个古老的帝国被发现了,一个古老的谜团被解开了,但历史却又留下了新的谜团,人们在钦佩古人的成就时,又在思索三星堆这个文明的来踪去迹。本书,讲述了一段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一部朴朔迷离的远古传奇,一批震惊世界的国宝重器,一座神奇梦幻的艺术殿堂。
   作者简介
范小平:1958年11月出生于四川射洪县。副研究员。四川省德阳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任德阳市博物馆馆长。
   序言
对三星堆的研究己历经半个多世纪。从戴谦和(D.S.Dye)、董宜笃(A.H.Doninithonrne)、葛维汉(D.C.Graham)、林名均等人对三星堆的研究起,三星堆文化就一直作为考古学的重要课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已经证实它是一处长江中上游考古学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这个古遗址,在中国占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代表意义。在目前发现的十二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内,考古工作已经证实这里有房屋宫殿遗迹和城墙遗址;有铸造铜器的泥芯和红砂石淬块;有象征着皇权的金杖、黄金面具;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几百件青铜器。这批青铜器除了一百余件人像(包括人面具、面像、兽面具、人头像、人小全身人像)艺术品外,还有三百余件的其他类型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铜树及一批青铜饰件。如此重大的发现,充分展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艺术成就。
从青铜文化艺术感染力的角度研究三星堆青铜文化,会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青铜器是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所谓青铜雕塑,当初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而是作为一种实用从来铸造的,无论器形成花纹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些青铜器上,沉淀和凝聚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拨开罩在青铜雕塑上的历史迷雾,正是今天要研究它的意义所在。中国考古学的开始是很早的,并且就是因注意并研究发现商周器物——青铜器和玉器而开始的。商周雕塑从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来看,其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是主题明确。这种明确的特点,主要通过放射(围绕一个主题纹饰来安排)、对称(以一个主体纹饰为均衡中心点)、环绕(主体坏纹状分布在器物主要装饰部分)、*(主体纹饰或局部雕塑有一种脱离器物升腾的动势)这些方法来体现。二是*大的占有空间。这种占有,主要通过多层次镌刻,如三层花式,更多地占有三度空间,或在一个平面内将形体扭曲变形,尽可能多地占有两度空间。三是庄重停滞与轻松的互补。这种互补可体现在器物与纹饰上(庄重、威严与轻快、活泼的互补),也可体现在主体内容与衬托内容上(沉闷、凝滞与活泼、流动的互补)等等。商周青铜雕塑艺术的这些特点,在三星堆的数百件铜器的表现形式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正是三星堆铜器群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三星堆的铜器还摆脱了那种追求*浮华的传统的铸造技术,利用夸张 、变形、突出刃线、强调雕塑的体积感等艺术形式,抓住人们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体验。这些特点又是传统意义的夏商周雕塑艺术所不具有的,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
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研究三星堆青铜文化,会给人一种新的艺术审美观念。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有如石破天惊,改写了整个国雕塑史,同时也为巴蜀文化的确立提供了证据。传统美术理论的着点和注意力长时期停留在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原商代青铜礼器及玉石器上大做文章。三星堆发现如此众多、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品、工艺品,尤其是青铜人像群,吸引了国内学术界的注意力,赋予了中国美术考古工作以新的课题,那就是不得不以新的视觉、新的研究方向,对以三星堆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化,对中国商周雕塑艺术重新评价。三星堆两
个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雕塑,其中以青铜人头像、立像、跪像和面具*有巴蜀文化特点。三星堆青铜系列人像雕塑的发现和认定的重要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1.再一次印证了从原始社会到三代(夏商周)的人像雕塑作品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2*次用形象的材料表现了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这无疑会对认识商周时巴蜀地区社会关系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3.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填补了从原始社会到秦汉的空白。在红山文化陶塑人像与秦兵马俑之间,三星堆青铜人像不仅使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像雕塑艺术发展有了连贯的线索,而且对夏商周三代人像雕塑的造型能力有了全新的看法。由于这些造型能力有了确信的事实依据,对三星堆系列青铜人像雕塑大量使用分块、分面、线塑结合、写实与荒诞、大体量与微形等手法的研究,可以直接丰富对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雕塑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使原始玉器、陶塑的表现手法有了一个承接环节。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与青铜面具,真正是用雕塑的体积语言向人们表现了它们的魅力。它们以其巨大的体量和众多的数量,强烈地撞击着人的心扉,使观者心绪难平,浮想联翩。其次,在东方文化圈内,艺术史家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雕塑艺术。因为三星堆铜像群未披露以前,仅有世界*早进入青铜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过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左右发现铜像群的记载。在旧大陆文明圈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等文明体系中,还没有成批青铜人像雕塑艺术品实物的出现。传统的美术理论体系,已经将青铜雕塑艺术的源定位于西亚地区。1986年三星堆的重大考古发现,令学术界震撼,在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域”、“不毛之地”的中国西部地区,在“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蜀地发现了类似于古埃及十八王朝图坦哈蒙王金棺上的黄金面罩,发现了类似于迈锡尼文化中阿迦门农(Agamemnon)王戴在脸上的黄金面具;发现了类似于美索不达米亚乌尔遗址出土的青铜跪神像、乌尔纳木为尼普尔的恩神庙出土的青铜立人像、海法吉遗址出土的祭师立人像。尽管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器群,在表现形式、艺术风格、铸造技术等方面与西亚早期雕塑艺术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它的发现为世界美术史研究及美术考古工作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必须面对现实,对东方艺术的发展史重新评价。
……
   本书目录
序 顾森
*章 三星堆遗址
*节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第二节 半个多世纪的三得堆研究
第三节 三星堆考古的科学意义
第二章 三星堆青铜文化与殷商文明
*节 三星堆青铜文化
第二节 三星堆与商周青铜人像造型艺术比较
第三节 三星堆青铜礼器及铜饰件与中原商周青铜器比较
第四节 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第三章 三星堆青铜文化与长江文明
*节 峡西地区的青铜时代
第二节 三星堆与峡西青铜文化比较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四节 对长江文明的重新估价
第四章 三星堆青铜文化与巴蜀文化
*节 三星堆与古蜀王国的神话
第二节 巴蜀早期青铜器群
第三节 甲骨文中的象形符号与三星堆面具
第四节 三星堆青铜树所蕴藏的社会内容 
第五节 转型期图腾残余与三星堆抽象的青铜艺术
第五章 三星堆青铜人像造型艺术研究
*节 三星堆青铜全身人像研究
第二节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研究
第三节 三星堆青铜面具面像研究
第四节 三星堆青铜雕塑艺术的审美意识
第五节 三星堆青铜像群渊源的几种假说
第六章 三星堆青铜文化与世界上古美术史
*节 三星堆青铜像与美索不达米亚雕塑艺术比较
第二节 三星堆青铜像与古埃及雕塑艺术比较
第三节 三星堆青铜像与古印度河流域雕塑艺术比较
第四节 三星堆青铜像与古希腊雕塑艺术比较
第五节 三星堆青铜像群在世界美术考古史中的地位
图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从三星堆出土的整个青铜礼器及青铜饰件的装饰艺术纹饰来看,均受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表明该类型器物的时代应相当于商末周初。前面介绍过三星堆出土的容器礼器中,一些器物的肩部立有雕牛、羊首。牛,羊首上一般又铸有立鸟。这些器物上多饰双层花纹和三层复合花纹。所谓“三层花”,是指型复层纹饰,一般以云雷纹衬底,突出主体双夔龙组合成的饕餮纹,这类纹饰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之中。在饕餮纹的上方,有些还饰有目云纹,主体花纹带上还饰有圆涡纹,其间还有乳钉纹、蝉纹等。有些青铜器上饰有三角云纹、环带纹饰等,这些纹饰也是商文化中常见的纹饰。二号坑内出土的大量铜鸟,其头部都有冠,钩喙,尾上翘,这和殷商文化同类器物相类似。就罍。尊、盘。瑗、戚形方孔璧、戈等器型及纹饰特征来看,均与晚商文化特征相同,一号坑器物约相当于殷墟一期,二号坑器物约相当于殷墟二、三期。不过,应该看到,三星堆文化中有中原文化的成分,但也有中原文化没有的成分,换句话说,还有中华其他文化,如巴蜀文化的因素,这是学术界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仅就青铜器,如青铜大小立人像、青铜大小面具、青铜神树等来说,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在中原文化中还得不到圆满的解释。
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化树立了四川盆地青铜时代的标尺,它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覆盖了四川盆地并且发展到鄂西地区。比较成都地区(三星堆遗址为代表)、重庆地区(哨棚嘴遗址为代表)、鄂西地区(荆南寺遗址为代表)三地青铜时代的器物类型、工艺技术,可以发现
这三地的状况是十分接近的。另一方面,三星堆文化基本上具有了成都地区、重庆地区、鄂西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类型,同时,还可以发现三星堆青铜文化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从考古学意义的时代分期来看,将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巴蜀文化与长江中上游——西陵峡以西的青铜时代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两种与三星堆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类型。
*种类型以三星堆文化一,二期为代表。该类型原主要分布在三星堆遗址月亮湾一带,其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期中泥质灰陶占大多数,占整个比例的65%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夹砂陶。遗址调查报告称出土陶器种类极为单调,主要有镂空圈足豆、翻口高领广肩罐、灰陶盆、侈口深腹缸等器物。第二期分布在三星堆遗址的广大区域,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次之。第二期出现的新器型有喇叭形大口罐、小平底罐、陶盏、喇叭形器、高柄豆、平底盘、细颈壶、陶杯、陶碗、器盖等。其代表性器型主要有平底器、圈足器两种,器物主要为素画,也有少量绳纹、弦纹、戳印纹、凸棱纹等。器物代表有:袋足封口益(DcTl②:430)、圈足盘(DcTL②:X)。高柄豆(AaT4①:38)、小平底罐(CaT①:8)、鸟头型勺(DbT2①:54)等山。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陶色以褐色为主,灰色和橙色次之。其考古学意义上的时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主要是因为,三星堆器物尤其是出土的陶器中有二里头文化因素。学术界认为,三星堆出土的袋足封口杯、高柄豆与二里头文化中心遗址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第二期出土的同类器物相近。主要表现在,袋足封口盏的形态演变是益体由瘦演变为粗胖,袋足由无孔头状足根的圆锥形足演变成有乳头状足根的圆筒形。高柄豆的柄也是由瘦长演变为粗短,由底壁一体的斜腹演变为底壁有明显分界的折腹。周衡先生认为,从益的形制上看,三星堆此类器型应属于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从豆的形制来看,三星堆此类器型应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根据三星堆出土的陶器陶片来看,它们的*早期肯定已经到了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据现有的考古材料,成都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演变序列,可以认为是以小平底罐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逐步演变成为各种尖底器为主的十二桥文化,其现象在成都平原、嘉陵江流域和峡西地区的长江两岸很普遍。
成都地区这种青铜时代文化类型在重庆忠县哨棚嘴遗址第二期、湖北江陵县荆南寺遗址*、二期、中堡岛三期中是可以找到踪迹的。
哨棚嘴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堆积为主,二、三期即青铜时代的堆积较薄,出土的器型和器物有:耸肩小平底罐(93Tl(12):3)、高柄豆(93T1(5):38)、尖底器(尖底杯93T1H8:37,尖底盏94T1(5):4)、厚胎大花边口的束颈绳纹釜、宽沿圆肩绳纹罐等。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夹砂陶有红陶、灰陶、橙黄陶之分,泥质陶有红陶、灰陶、黑皮陶等山。比较哨棚嘴遗址二期和三星堆遗址二期的器物类型,可以发现,二者在陶质和器类上都有相似之处,如均以夹砂陶为主,器类上均有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盘和鬶等。哨棚嘴遗址第二期第四段的AⅡ式小平底罐,近似于三星堆80Ⅲ第4层出土的同类器物,第二期早段的耸肩小平底罐形体瘦高而短,沿耸肩,口沿成波浪状,肩上饰有细绳纹,此种状况与成都地区同时期青铜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器形十分相似。三星堆的圈足盘(DcTL②:n)、高柄豆(AaT4①:38)、小平底罐(CaT①:8)等器形和哨棚嘴遗址耸肩小平底罐(93T1(12):3)、高柄豆(93T1(5):38)、尖底器(尖底杯93T1H8:37、尖底盏94T1(5):4)等器形比较,可以确信是同一类型,是同一区域文化遗存。另一方面,二者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哨棚嘴遗址二期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三星堆第二期陶质却以夹砂灰褐陶为主。三星堆的陶器种类要丰富得多,其袋足封口(DcTl②:430)、鸟头型勺(DbT2①:H)、云雷纹壶(BbT5①:22)等器形在哨棚嘴遗址第二期中还没有见到。可见,哨棚嘴遗址第二期的文化面貌从整体上看,与三星堆文化应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类型。哨棚嘴遗址第二期第四段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第二期第二段应是不争的事实。而哨棚嘴第二期第三段与第四段联系密切,脉络清楚,由花边口小平底罐发展到无花边口小平底罐。有学者认为,哨棚嘴遗址第二期第三段是目前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的*早遗存。学术界有学者建议将哨棚咀遗址第二期的文化叫做“三星堆文化哨棚嘴类型。该类型属于三星堆文化早期阶段分布在川东地区的地方类型①。湖北江陵县荆南寺遗址是三星堆文化影响区的东缘,是一处以夏商时期遗存为主体的遗址。该遗,糜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中原夏商文化的因素,又有四川盆地三星堆文化因素。该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三期都有三星堆文化的因素。荆南寺遗址D组因素中有陶器“凸肩罐”、“杯。、“灯型器。和圈顶器,这些器形和三星堆出土的小平底罐、高领小底罐、高柄豆等器形比较,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体系。湖北宜昌中堡岛三期类型比较接近三星堆第二期,以其出土文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器型之——小平底罐的演变规律为例。由凹底演变为平底比较明显,第二期中有少量凹底,在第三期中则基本为平底。中堡岛三期类型稍晚于哨棚嘴二期,毛溪套H2出土的小平底罐其口径小于肩,斜沿口,鼓肩,下腹略内收,小平底、肩部饰块状细绳纹(压印纹)。相比之下,哨棚嘴二期器型造型则显得生硬单调一些,圆的感觉较浓厚沿口、肩、腹没有多大变化。可见,哨棚嘴二期比中堡岛三期类型早的确是事实。究其代表器型发展序列来看,中堡岛三期类型在陶质纹饰等方面,大致相当于三星堆遗址第二、三期。

转型期图腾的*精彩部分当然是祖先神的图腾。在精神内容上,它比“高级阶段”的“群体图腾”更为丰富;而在形式上,它的个别种类有着动物和植物的外形,但其内涵已经不是作为个别事物的特征,而是包含了一类被神话了的事物的集合体。既有动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还有神的成分,其内在联系不仅在于个体,而且在于集合体——群体之中,精神图腾和祖先图腾的观念常常通过该集合体在“创世者”的形象中合二为一,并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点在美术考古的新发现中不断被人们所认识。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许多青铜艺术晶造型奇特,带有抽象的审美情趣,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对于二号坑出土的三尊纵目青铜面具(像),(K2②:148、K2②:142、K2②:144),从图腾艺术史去研究,不难发现这些造型抽象、立意深奥的青铜造像,究其艺术语言的本质,正苎转型
期图腾或者“低级图腾。衰落以后,残留在巴蜀文化之中的产物。
三星堆文化中有图腾的残余之制,随着对三星堆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学者认为,一号坑出土的金杖(KI:11一1)上刻画的鱼鸟纹和带冠头像组合装饰,是图腾族的族徽标志。二号坑出土的青铜树,有学者认为,其内容和形式证明了古蜀部族集团以该树为图腾山。至于三星堆出土的虎形饰、虎形器(KI:62)与“蜀人尚虎”的图腾虎有关;鸟头形勺与“杜鹃图腾”有关的说法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枚举。
古蜀社会是一个有多种图腾的部落联盟的图腾社会,进入早期王国时,尽管图腾已经衰落,但它和王权、祖先、神联系在一起,具有转型期图腾的本质特征。李则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蜀之所以称蜀,是因为有以‘蚕’为图腾之氏族。”《华阳国志?蜀志》《路史?蜀山氏》记载的自蚕丛以下的诸帝的许多怪涎之事,我们若以图腾线索去解释,则不足为奇。蚕丛、杜宇二帝既有囱腾的关系,又有神化的背影。对“蜀”的解释,《说文》云:“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许慎因此解以蚕解蜀。蚕丛即族名,或即为族名转为始祖之名。蚕身*显著之处,即在于其上的“目”“蜀”之上的目为“纵目”。“纵目。奉身就是图腾、神话、蜀人祖始特征等诸多因素的结合体。《华阳国志》云。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其“目纵”的蚕丛和纵目人,均应是以“蚕。为图腾,以“纵目。为族徽或标志的蜀人图腾部族。此类文化现象在蜀人转型期图腾艺术中得以展示出来。三星堆二号坑发现的三尊青铜纵目面像,正是这种图腾之制在巴蜀文化中的残留。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具有人的因素(蚕丛诸先王),又有神的特征(钟山之神烛龙),还有图腾动物的形态(纵目长突)。按照岑家梧先生的理论,此等“半动物、半神、半人”之神像应称之为“转型期图腾雕刻”。岑家梧先生认为:“转型期的图腾动物,已为幻想物,即半人、半兽、半动物,为氏族首领的变形,而具有人类类型。”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