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关于改革开放5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展现了巨变过程中坳村这个中部山区村庄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迁,打工对村庄及农民生活的影响,婚姻家庭关系及信仰体系的震荡,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国家救助措施的推演,村庄治理的无奈与困境,以及人们所面临的诸种难为与彷徨处境等。同时,市场化、理性化等一些现代性因素伴随着国家政策和国家政权下乡而渗入村庄,并在村庄生活刻下了印记。
作者简介
李德瑞,女,1980干生,湖北十堰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社会变迁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曾参与多项乡村实证研究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坳村的过去与现在
一、常遭土匪与饥饿的过去
二、经历集体化运动的坳村
三、坳村现在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小农传统与生存逻辑
一、沦为农民“尾巴”的土地
二、农时农事中的艰辛劳作
三、家计模式中的小农本色
四、村庄金融的难为处境
第三章 打工所引起的变化与躁动
一、打工经济的兴起与扎根
二、打工对村庄生活的解构
三、打工之后的“难以平静”
第四章 家庭婚姻关系的艰难嬗变
一、家庭观念与家庭关系
二、分家与养老状况的今昔对比
三、婚姻与离婚中的孰是孰非
四、婚外情与光棍
第五章 民间信仰与价值体系
一、信念之中的阴阳与鬼神
二、报应观念下的行为规范
三、生命意义与价值变迁
第六章 教育、医疗与文化生活
一、坳村教育
二、医疗与卫生
三、闲暇、节庆与民俗
第七章 弱势群体与救助措施
一、五保与低保的基本情况
二、从“四大美人”看老年人状况
三、村庄里的妇女与儿童
四、自杀案例的统计与分析
第八章 无为而治与无须治理的村庄
一、税改前后的村级组织
二、“治乱交替”的村庄历史
三、农税负担与上访事件
四、“无须调解”的村庄纠纷
五、债务压力与“坐等社会”
六、停耕还林带给坳村的希望
第九章 关于彷徨山村的若干思考
一、村庄里的市场与国家
二、关于免税及粮补的村庄断想
三、求生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
附录
附录(一):1985年有关土地的两份文件
附录(二):坳村七组家庭情况资料
附录(三):坳村历届干部班子及主要工作记录
附录(四):坳村五组家庭及种地情况统计
附录(五):坳村低保户及其家庭情况统计
附录(六):农民税费负担情况数据
表1 坳村1985年年报数字
表2 坳村税改前后农民负担对比表
表3 坳村七组农户新赋税任务分解一览表
附录(七):礼单三份
1 结婚礼单
2 白事礼单
3 小孩周岁礼单
附录(八):坳村超生情况统计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坳村的过去与现在
笔者所调查、记述和展示的,是湖北省十堰郧县的一个村庄。这里将该村庄称为坳村,坳村并不是这个村子的真名,而是按照研究惯例在本书中所采用的型名。
郧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的秦巴山区,北靠秦岭,南接巴山,位于汉江中上游。它东枕武当山,西连陕西白河,北接河南淅川,南与十堰接壤,史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的誉称。
据记载,郧县古属麋国地,前汉置锡县,后汉为长利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成为郧乡县,隶属荆州魏兴郡。隋朝先后属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阳郡。唐、宋皆属均州武当郡,后属武当军。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郧县,隶属襄阳府均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设郧阳府抚治(今郧县城关),辖区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抚治,以都御史开府,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裁撤。民国时期,郧县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又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12月30日,郧县县城解放,组建县委、县民主政府,同时成立郧阳警备司令部。1948年6月,郧县划归湖北省建制后,隶属郧阳专署。1952年,襄郧合并,郧县为襄阳专署所辖。1965年冬,恢复郧阳专署建制,郧县复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地市合并后,郧县隶属十堰市。①
郧县作为一个“三省边防备览”②之地,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管辖范围甚广的辉煌时期。如今它虽已难现昔日的荣耀风采,并且也已没法同作为“二汽”基地的十堰相比,但却是十堰所辖的六县一市当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除十堰市辖区以外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地区,它现有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人口63万。
秦岭大巴山区是一个涉及川、陕、鄂、豫四省的贫困地区,鄂西北即属于秦巴贫困山区的一部分。在鄂西北地区的这几个县市当中,郧县虽不算是最为贫困的一个,但也不乏很多特别贫苦困难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山高路狭的偏僻农村。坳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郧县的农村地区当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郧县所在的鄂西北地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枢纽丹江口水库的库区。先前因修建丹江水库、黄龙水库两大水库曾淹没良田10万亩、林地19万亩,远迁104205人。而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淹没耕地128728亩,将会有近3万多移民没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①坳村及郧县其他一些地区虽不在淹没范围内,但却是位处上游、需要保护水土资源并防止污染的区域,因而也属于库区的一部分。
郧县还是一个革命老区,尤其是坳村所在的南化镇。南化因其“北通陕之商洛,东接豫之南阳,山岭连绵,地势险要”的特点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败逃,被王莽穷追至此,刘秀见此地山势险恶,自忖厄运难以化解,便仰天长叹道:“难化,难化!”后人始称此地为“南化”,刘秀避乱的居所被后人称为“汉王城”。明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治的时候,南化是当时郧阳府传递文书的重要驿站,故亦称“南化塘”。近代以来,正是这些“难化”(南化)的崇山峻岭与险恶地势,使得革命战火多次在这里点燃。据统计,在南化塘镇战斗过的开国将领就多达300名,其中包括徐向前、李先念等。1987年,湖北省政府拨出专款修建了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1998年,在市、县教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南化中学建起了革命传统教育陈列馆。南化塘镇因此也成为郧县乃至湖北省颇有名气的一个革命老区。
由此,贫困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可作为描述坳村所处的鄂西北地区特征的关键词。每当人们提及这个地区,也总是以“老、少、边、穷、库”来对其进行定位。这就是对本书调查对象坳村的一个基本“定位”——对它所处的地理区位、地方性特点以及它在该区域背景中所属位置的介绍与标定。
一、常遭土匪与饥饿的过去
坳村偏居郧县东北一隅,离县城有80多里的盘山公路,且多有高山阻隔,历来就是外界力量难以有效触及也很少被人关注的“末端”地区,长期作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存在。关于坳村的过去与历史,没有任何特定的文字记载或故事传说;在人们的观念中,村庄似乎也未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或者集体记忆。
关于以往的、历史上的情况,坳村人所能够记起并有话可说的,就是那时候的生活状况。因此在这里,也只有通过人们记忆当中的“生活”来对坳村的过去进行些许复原或重现。尽管这种复原是不完整的,但由此可使我们对坳村的经历与变化增进一些了解,对坳村这个地方的“惯习”、传统与当下的状况,也能够放在一个更为长远和广阔的坐标系中予以判断和把握。
所谓的“以往”和“历史”,在坳村人这里最远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前。本节当中所涉及的,主要也就是坳村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土改时期的情况。在那段被坳村人称为“过去”的岁月里,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主要有两件事——土匪与饥饿。在坳村人的记忆中,那就是一个常遭土匪与饥饿的年代。
前言/序言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
治理之变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