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
原 价:36.8元
作者:张鸣 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1 0:00:00
ISBN:9787802568679
字数:213000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张鸣这本随笔,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在这本书里,辫子、烧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盖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来当话题,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然后通过这些命题,揭露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人性假面。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有严肃的悲悯之心。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性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揭下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著作:
《重说中国近代史》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辛亥:摇晃的中国》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历史的坏脾气》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
《张鸣说历史:朝堂上的戏法》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
张鸣这本《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在这本书里,辫子、烧狗、燃放鞭炮、洋人的膝盖以及拳民的秘密都被作者拿来当话题,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然后通过这些命题,揭露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人性假面。
权谋下的王朝
监督与分肥
高处的拥挤
神不迷人官自迷
风月与官场
文甘草的故事
民意何如官意
狱吏之贵
一出掉包戏的台前幕后
给西太后讲立宪
永乐皇帝的功德箱
铁面法官手里的“冤案”及其他
左宗棠晚年的“骂人事业”
借口的故事
两个糊涂丞相的故事
小人不可得罪
自己被自己忽悠了
民国里的五光十色
两只老虎跑得快
两个人日记里的“五四”
五光十色说民国
辛亥革命前后,摇晃的中国
关于辫子与革命的零碎故事
沿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
双枪兵与双枪将
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
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
世纪末的看客
高人指点
瞄准射击
历史在大学转了一个圈
顾和尚和他的法术
辫帅的人缘和地缘
当代国民性的疼痛
责任心、职业道德和骨气
中国台湾的“大埔事件”
群体性乖戾的传统
中国zui牛的县太爷
烧狗事件的核心问题
令人麻木的悲剧的幕后叙事
一个普通贫困者的特殊悲剧
从富二代的衰相到富二代培训的乱局
国人养生狂迷
“逼祼”的荒唐
速成病及其经济
“大”字病及其他
正常社会的不正常话题
只图自己方便的管理者
围墙故事的续篇
富不出三代的魔咒
银子堆出来的白象—中华文化城
农民工也要安居
燃放鞭炮的民主和人道问题
嗜血儿童的制造者
黑窑的存在与揭黑记者的命运
戏台上的百姓
上海外教激起众怒的背后
洋人的膝盖
人有权不受监视地生活
“国”字及其滥觞
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
美国人的“中国戏”
混事的本事
荣誉和面子的闲话
离谱的假古董和没有文化的游客
从公厕的修建到大粪主义
正在肆虐着的两种恶俗
选举与美女经济
无法分级的《色戒》
土洋并举的克己复礼
历史可以当饭吃吗?
红色“桃花源”的解读
真祖宗和真真老王麻子剪刀之争
狗血淋头的文人
逼上梁山的《苏报》
文人打手的故事
吴稚晖的两次“冤”
狗血淋头的文人们
以吃为价值取向的民族
不识字的好处
梁启超和胡适的“医疗事件”
马屁也不易
中国式的死撑现象
章太炎的政治疯病
监督与分肥 一有官员贪污腐化,总结经验教训,总免不了要 说监督不力。怎么才算有力呢?我们现在政府有监察 部门,有审计部门,有反贪局,党还有纪律检查部门 ,据说还要效法香港,成立廉政公署,世界上有哪个 国家有我们这么多专门的监督部门呢?没有,那为什 么偏是我们监督不力? 有人说了,各个地方政府里的监督机构跟被监督 的对象属于同一个级别,同级之间监督的有效性自然 不高。于是改进,纪检委级别提高,好像效果也不大 。又有人认为监督部门跟地方党政负责部门有统属关 系,于是改进,监督部门尽量独立,由中央直线领导 。但是,如果监督机构也出问题怎么办?那就再派监 督监督者。现在,听说已经开始实行中央向地方派巡 视员制度,此举能否有效遏制腐败?从历史的经验上 看,短期效果应该有,但想要根本改善,也难。
做古代历史研究的,大多认为明代的政治昏乱, 但是从制度层面讲,明代的监督机制偏偏zui发达。历 朝都有的监察机构自然少不了,只是不叫御史台而叫 都察院,辖十三道御史,原来专门的谏官给事中此时 也演变成分布在六部的监察官,从给皇帝提意见,转 变为给京官挑错,除此而外,各省还派有专门定期驻 省监察的巡按,后来再加派巡抚、总督。政府体系之 外,皇帝还要派自己身边的人到各地监察,有矿监、 税监,zui重要的是监军,正因为如此,被阉割过的宦 官到了明代被尊成为太监。这还不算那些直属于皇帝 、权力无边,但却近似于特务组织的锦衣卫和东厂、 西厂。
巡按是zui早下派的监督人员,官位不高,不过跟 一般的御史一个级别,七品官而已。跟四处走走的十 三道御史不同,巡按盯在一个地方,不可能什么都看 不出来,因此,早期的巡按还真能查出点事来。但是 ,恰好也是因为定期驻在一个地方,很容易被地方官 们包围软化。按规矩,监察官位卑而权重,可以跟省 级的三司长官相分庭抗礼,三司见了巡按,只能客客 气气的。客气归客气,礼貌归礼貌,但巡按没有具体 的行政权,按规矩办事,实惠捞不到。人都是要吃饭 的,官员也是人,当官还是要图吃好饭,明朝的官俸 又低得可怜,大家只有自己想办法。巡按虽然只有七 品但也是官,有跟所有官一样的想法。巡按没有行政 权力,但却有跟行使行政权的人挑刺的权力,于是大 家心照不宣,监察变成了分肥。这下好了,巡按不仅 地位跟省级官员平起平坐,连实惠也平起平坐,朝廷 要的监督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巡按不中用,有人找原因说是官位不高,于是派 下来六部堂官一级(类似部长和副部长)的人挂上都 察院的副职,下来做巡抚、总督。原来七品芝麻官派 下来都可以跟省级官员平起平坐,派来部长副部长跟 省级三司官阶相当,更了不得,直接就把个三司变成 自己的下属,以至于后来人们不认为巡抚和总督是中 央派出官员,径直把他们当成了省长。
zui受皇帝信任的太监,虽说身体关键零件少了, 但贪心一点都不少,只要被派下去,就无师自通地把 监督化为分肥的契机,打着皇帝的名义,为自己捞足 了好处。明代宦官机构二十四监,权力zui大的是司礼 监,因为那里的太监可以替皇帝批奏折,zui实惠的却 是御马监。御马监里的太监官阶都跟当年的孙猴子差 不多(估计当年吴承恩写这个情节,有讽刺太监之意 ),但权势可不小,不仅掌握着调兵遣将的令牌兵符 ,而且可以向外派监军。军队多了监军,长官无所谓 ,但是小兵倒霉,因为又多了一个喝兵血的。时人写 道:“监视之设,止多一扣饷之人。监视之欲满,则 督抚镇道皆有所恃矣。故边臣反乐于有监视,功易饰 ,败易掩也。上(指皇帝)性多疑,有监视,又有监 视监视者,多一人有一人之费,穷边士卒,何不幸一 至于此。”(杨士聪《玉堂荟记》) 只要官员是只对上负责的,无论监督怎样绵密都 无济于事,监督变成分肥绝对是官员的理性选择。只 有让官员不仅只是对上负责,而且对下负责,让社会 来参与监督,保障舆论监督自由,监督机构才会真正 有效。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时期也一度出现过官 商勾结、权钱交易盛行的局面,但是由于有社会的监 督,有舆论的揭弊,民间掀起扫黑风暴,很快就扭转 了局面。(p002-004)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