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共2册: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故国人民有所思 陈徒手 著 三联

套装共2册: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故国人民有所思 陈徒手 著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徒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回忆录
  • 散文
  • 陈徒手
  • 三联书店
  • 故国
  • 个人经历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160
商品编码:10426712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580
品牌:三联书店###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43580
  • 品牌:
  • 定价:32.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3-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4
  • 字数:18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本书为作者积12年功力推出的又一部佳著。 
本书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脚下”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的“头面人物”,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景观”。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本书自2013年6月出版后,先后获得了“新浪中国好书榜”2013年十大好书之一、南国书香节首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历史类大奖、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之一、第九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等十多项奖项。
内容简介  《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这是作者积12年功力推出的又一部佳著。 
  这里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 
  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脚下”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的“头面人物”,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景观”。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作者简介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 
  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精彩书评  我读了陈徒手先生的《文件中的王瑶》,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过去的年代。群众性大揭发大批判的大字报劈头盖脸而来,昭琛不断地写“自我检讨”,作“自我批判”,没完没了地交代自己的问题。一家人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日子不能再有了。 
  ——杜琇(王瑶夫人) 
   
  读到陈徒手先生《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一文,真觉难能可贵。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只有了解了真实的情况,才能明白个人的处境是多么艰难,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我们需要这样的文章。希望作者写出更多的好文章。 
  ——宗璞(冯友兰之女) 
   
  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多半知道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普遍流行“知识分子改造”一说,但具体的经过,怎样从各高校发轫,往往就不得其详了。 
  这本书,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邵燕祥
目录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 
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 
陈垣校长入党前后波澜 
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 
汤用彤:五十年代的思想病 
贺麟:转型时代的落魄和转机 
周培源:坚辞背后的酸辛诉说 
傅鹰:中右标兵的悲情 
文件中的王瑶 
蔡旭:大跃进“小麦王”的苦恼 
冯定:大批判困局中的棋子 
后记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43160
  • 版次:1
  • 定价:45.00
  • 品牌: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3-05-01
  • 页数:516
  • 字数:387000
编辑推荐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内容简介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作者简介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
  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精彩书评  历史是不可摧毁的,也不能抹杀,不能瞒,不能骗。还有历史会再现。以理性或感性再现在史书上,在艺术里,在真里或美里,不论戏剧或悲剧。果然再现了,就有震撼的力量,倒会是摧毁的手段。
  在这面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档案,找资料,访人物。为真也为美,青灯黄卷,善哉善哉。
  ——林斤澜
  
  作家的戏剧性经历后隐藏着的是中国社会变迁史,也是人性的证明。陈君的文章就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的人证。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细,生动,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独得之秘至少是独得之深与细,他的文章十分好读。读着读着“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至少是一点点风雷。
  ——王蒙
  
  读陈徒手的文章,眼里闪过一个个老先生们,会想起一句话:“安危显大节,琐事见性情”,只是,只是,更多的,是想起孤独。怎么也忘不了沈从文先生那封未发出的信:“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孤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望……
  ——网友
目录善哉 林斤澜 2 
人证与史证 王蒙 4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10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28 
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 66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48 
1959年冬天的赵树理 200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218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 284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404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440 
浩然的历史场466 
严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协琐事480 
林希翎女士489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496 
初版后记 508 
再版后记 513 
三联版后记 515

精彩书摘《青年突击队》上演颇费周折,屡屡被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打乱,导演和演员们已经无暇去顾及剧本、角色问题。1955年1月下旬,全院组织学习批判《(红楼梦)研究》的有关文件,并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院内一些人把焦菊隐视为俞平伯式的资产阶级学术,把党委书记赵起扬看作“向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投降”、“压制新生力量”的《文艺报》式人物。
据内部印行的《北京人艺大事记》记载,4月16日刚刚请演员们初读《青年突击队》,不料又布置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政治学习,院里请来了杨献珍、孙定国、黄药眠等学者作学习辅导报告。5月底、6月初,白天举行报告会,晚上分组讨论。6月10日,全院召开反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动员大会,分组讨论报上公布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第三批材料及按语。就在这一天忙中偷闲,邀请老舍来剧组谈《青年突击队》剧本。
7月7日特邀当时北京建筑工地上著名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百发来剧院作报告,9日开始组织演员到建筑工地体验生活。谁知8月初全国开展肃反运动,剧院五人领导小组宣布,排练演出全部停止,转入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全院抓出一批历史上有问题的人,立案审查。
11月20日,肃反运动暂告一段落。在这前后,组织全院人员每天上午学习*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文件,进入12月又集中学习上级布置的《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历时一个多月。
很奇异的是,经历了大轰大起的一连串政治运动之后,政治上不断生长的激进引发了艺术上的无比热情。1956年1月28日至31日,剧院连续召开制订十二年规划的会议,初步提出在七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导演两人、演员四至五人、设计一人;在十二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导演两人以上、演员十人以上、设计两人以上。
剧院对“国际水平”的解释是,其艺术作品、水平均获国际公认,享有国际声望。
总导演焦菊隐做规划说明时强调,在十二年内使我院的总体艺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求做到作家成为我院*好的朋友,要争取作家乐意为我院写戏。
院长曹禺兴奋地表示:“一个没有性格的剧院,群众一定不会喜欢。树立我们剧院这一派,在十二年里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在这样气氛里,拖延近一年的《青年突击队》总算进入彩排阶段,1956年2月6日正式公演。在体验生活时,就听到建筑部门不少意见。上演后招待青年突击队员和建筑工地领导观看,收到的意见之多更使剧组一下子难以消化。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好

评分

物流派发太慢了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物流派发太慢了

评分

好!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