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掌握农田常见杂草的主要识别方法与识别特征对于广大农业生产者和一线植保科技工作者科学地选用除草剂进行农田杂草的有效防除和进行作物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基于作者多年来在广东地区开展的农田杂草调查与研究,采集了302种常见杂草的照片,并参照《中国植物志》《中国杂草志》《广东植物志》《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等经典工具书,结合作者的植物分类学知识编撰而成,同时结合每种杂草在南方农田中发生与为害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分级,特别是对近年来在南方地区外来入侵杂草扩散侵入农田发生为害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书中将其中的外来入侵杂草其用字母“A”(Alien invasive weed)特别标出,以便持续监测其未来发生与为害的趋势。 冯莉,陈国奇 主编 冯莉(1963-),江苏宝应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南方农田恶性杂草防控、杂草抗药性监测与治理以及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以及广东省农业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文章4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7项。作为一名曾经对农作物之外的植物知之甚少的城市居民,现在有机会在农村体验农耕生活,我深刻体会到了“脚踏实地”的含义,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在我初到农村时,面对那些疯长的小草,我总是感到困惑和无力,不知道它们叫什么,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如此顽强地生长。这本书就像一本“杂草百科全书”,以极其精美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些我曾经模糊不清的植物一一呈现。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些逼真的色彩和清晰的细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那些平日里被我视为“杂草”的小生命,在书页中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比如,我看到了“稗草”,以前只是模糊地知道它会抢占水稻的生长空间,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与水稻在营养和光照上的竞争,这让我对它的危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于“鸭舌草”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曾经在水田边见过这种植物,它那小小的、有点像鸭舌的叶片,现在在书里有了具体的名称和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每一种杂草的生长习性、传播方式以及在农田中的具体表现的描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鉴,更像是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它让我了解到,为什么有些杂草会在特定季节大量出现,为什么有些杂草会在特定作物旁边肆意生长。这对于我这样刚刚接触农业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知识。书中对每种杂草的“生态位”的分析,也让我开始思考,这些杂草的存在,是否也反映了土壤的状况,或者农作管理上的某些不足。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认知。我不再仅仅将杂草视为“害虫”,而是开始以一种更科学、更全面的视角去观察它们,去理解它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打开农田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逐渐变成一个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参与这片土地的“农夫”。
评分我家世代都是农民,从小耳濡目染,对农田里的各种植物都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认识,比如“那个长得快的,开着小白花的”之类的描述。《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科学的认知框架。当我看到书中的“狗牙根”时,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常说的,那种在干旱的田埂上特别顽固的草,有着如此发达的地下根茎,难怪那么难以清除。书中对“鸭舌草”的形态描绘,让我终于将那些在水田边见过,但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与书中的形象一一对应。我一直对某些杂草,在特定季节大量出现,而到了另外的季节又几乎看不见感到疑惑,这本书解释了它们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书中对“一年生早熟禾”的描述,让我理解了它为何在耕作层容易滋生,以及它对早熟作物的潜在威胁。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一些杂草的“生态位”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它们是如何在农田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这不仅仅是认识植物,更是认识整个农田生态系统。这本书的图谱极其精美,色彩鲜艳,细节逼真,让我觉得仿佛在欣赏一幅幅关于农田的“艺术画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杂草的“繁殖方式”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杂草会如此迅速地蔓延,以及在防治时,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经验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知识型”的农民。它不仅让我认识了杂草,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读懂”农田。
评分作为一个热爱旅行和自然探索的爱好者,我对各种植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次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深入了解南方地区的农田生态,一本好的参考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被书中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每一张图片都清晰地展示了杂草的形态特征,色彩鲜艳,细节逼真,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农田之中。例如,书中对“一年生早熟禾”的描绘,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这对于野外考察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种杂草的“生态分布”和“发生规律”的介绍。它详细说明了这些杂草在南方地区的不同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发生规律。这为我进行区域性的农田生态调查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杂草的“药用价值”或“饲用价值”,这让我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份“南方农田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它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为我展示了南方农田这个复杂而迷人的生态系统。我期待着,能够将这本书带到田间地头,用其中的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南方农田的秘密。
评分我的家庭世代务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对传统农耕方式的理解,也开始注入新的知识。《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正是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我翻开书,看到“稗草”的图片,虽然我早已熟悉它在稻田里的身影,但书中对其形态的细致描绘,以及它对水稻生长影响的深入分析,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于“黄花酢浆草”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它为何在一些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为我在管理这些地块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种杂草的“生态适应性”的解读,例如,某些杂草为何能在酸性土壤中生存,而另一些则更喜欢碱性土壤,这些信息对于我调整土壤改良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还提及了不同杂草的“抗药性”问题,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过去单一的除草剂使用方式,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某些杂草的进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识别图谱,更是一本“农田生态管理手册”。它让我认识到,杂草的存在,往往与土壤、气候、耕作方式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而要有效控制杂草,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我期待着,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实际耕作中,用更科学、更精准的方法,去应对那些“难缠”的杂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本书的出现,是我在农田管理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我对农村的生活充满了好奇,而农田里的各种植物,更是让我觉得神秘而有趣。当我拿到这本《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时,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那些我曾经在田埂边、在庄稼地里匆匆瞥过的小生命,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了“苍耳”,我记得小时候,它的种子会粘在我的裤子上,让我感到恼人,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它的形态,以及它为何能够如此容易地传播,这让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鸭舌草”的描述,它那小小的、像鸭舌一样的叶片,在书中的图像下显得如此精致。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农田里的杂草,并非都是“坏家伙”,有些甚至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书中对于“一年生早熟熟禾”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它为何会在一些特定的土壤条件下生长得特别旺盛。我欣赏书中用非常直观的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介绍这些植物,这对于像我这样没有太多植物学基础的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个“农田探险指南”。它让我学会了去观察,去发现,去认识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生命。我期待着,下次再去农村,能够用书中的知识,去辨认那些“陌生的朋友”,去了解它们的故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的大门,让我对农田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意和喜爱。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农龄的老农,我在这片南方土地上耕耘了一辈子,亲手播种、施肥、收割,也亲手拔除过无数的杂草。然而,我一直有个困惑,就是对于那些田里的“野草”,我大多只能叫出几个最常见的名字,对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的真正“性格”,我知之甚少。《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带着我重游我熟悉又陌生的田野。我翻开书,看到那些熟悉的“稻稗”,还有那些开着小黄花的“黄花酢浆草”,它们在书中以如此清晰、生动的形象出现,让我倍感亲切。书中对每一种杂草的描述,都带着浓厚的实践经验,例如,对于“一年生早熟禾”,书中不仅描述了它的形态,还点出了它在早春时节大量繁殖的特点,以及对幼苗期水稻的危害,这与我在田里的实际观察非常吻合。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一些“隐蔽性”杂草的介绍,比如那些生长在稻田深处的,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清的杂草,这本书都一一列举,并且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这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时候,我的稻田会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减产现象,原来是这些“隐身”的杂草在悄悄作祟。书中对于杂草的“发生规律”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连续几季种植同一种作物后,某些杂草会特别容易出现,这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调整我的轮作方式,来抑制这些杂草的生长。这本书不仅仅是图谱,更像是一部“农田生存指南”。它让我明白,认识杂草,是有效管理农田的第一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学习方向。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往经验中的盲点,也为我指明了更科学、更有效的农田管理之道。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于南方这片沃土的农人,我拿到这本《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的时候,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一丝期望。我一直觉得,我们脚下的土地,不仅仅孕育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稻谷、蔬菜和果蔬,也孕育着那些与我们争夺养分、光照和空间的“不速之客”——杂草。然而,对这些杂草的认知,我大多停留在“不好惹”的层面,辨识它们,更是常常凭借经验和模糊的记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照进了我认知中的盲区。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色彩鲜艳、细节逼真的杂草图谱。我小心翼翼地翻阅,看着那些熟悉的,以及一些我从未仔细观察过的杂草,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真实感呈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田埂上,总会零星地冒出一些认识又似乎不认识的草,奶奶会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掉,但究竟叫什么名字,它们有什么特性,我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敌人”,也让我开始思考,也许它们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我看到了那株在稻田边特别显眼的“猪殃殃”,以往只觉得它长得快,容易蔓延,但书中对于它的生长习性、传播方式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具体影响,都有着细致的描述,这让我开始重新评估它的危害程度,以及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管理策略的可能性。还有那些长在旱地里的,开着黄色小花的“黄花酢浆草”,以前只觉得它顽固,难以根除,而书中却点出了它的一些耐旱特性,以及在某些土壤环境下表现出的竞争力,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我们以往的除草方式,对于某些特定环境下的杂草,效率并不高。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它让我明白了,对杂草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除之而后快”的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高度。了解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对环境的需求,了解它们与其他作物的竞争关系,甚至了解它们是否具有药用价值或饲用价值,这些信息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农田,提高产量,减少损失。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最直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杂草世界的另一扇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田间地头,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与这些“南方农田的常客”和平共处,甚至化敌为友。
评分我对农田里那些“不速之客”——杂草,一直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有它们对庄稼生长的威胁,也有它们顽强生命力的让我感到一丝敬佩。《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我翻开书,看到“狗牙根”的图片,这才明白,原来我们常常用“像狗牙一样咬住土地”来形容它的顽固,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书中对“苍耳”的描述,让我理解了它为何能够轻易地传播,原来是它那带钩的果实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喜欢书中对于每种杂草“生态适应性”的解读,例如,某些杂草是如何在缺水、贫瘠的环境中生存的,这让我对生命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还提及了不同杂草对作物“营养竞争”的细致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何有时候同样的施肥量,收成却会因杂草的多少而产生差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部“农田生命斗争史”。它让我看到,在农田这个看似平静的环境中,植物之间也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我期待着,能够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农田管理中,用更科学、更智慧的方式,去与这些杂草“对话”,而不是一味地“征服”。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除草者”,变成了一个“理解者”,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农田里的各种“小草”都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它们就是影响庄稼生长的“麻烦精”,除了拔除,似乎也没有别的价值。然而,当我翻阅这本《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时,我的这种观念被彻底颠覆了。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让我惊叹,那些平日里毫不起眼的杂草,在精美的图谱中,展现出它们独特而迷人的形态。我看到了“狗尾草”,以前只知道它会长得很高,但书中详细描述了它的叶片、穗状花序以及种子,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有“苋菜”,我一直以为那是我家菜园里偶尔冒出来的一种野菜,没想到它也是农田里的常见杂草之一,书中对它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它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差异,以及它为何能在农田中如此顽强地生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种杂草的“生存策略”的解析。比如,有些杂草是如何快速生长,抢占阳光的;有些杂草又是如何通过发达的根系,在贫瘠的土壤中生存的。这些细节让我认识到,杂草并非“愚蠢”地生长,它们拥有着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杂草视为敌人,而应该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了解它们的特性,才能更好地制定防治策略,甚至可能从中发现它们的潜在价值。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不仅仅是用来识别杂草,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甚至开始觉得,这些杂草也拥有着它们自己的美。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抗拒者”,变成了一个“观察者”,再到未来的“管理者”。它不仅仅是为农人提供了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的农田管理中,用更智慧的方式,与这些“南方农田的常客”进行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对植物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在校学生,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严谨又实用的植物图谱,能够帮助我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野外观察相结合。《南方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这本书,无疑是这样一个理想的选择。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其精美的设计和高质量的印刷所吸引。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栩栩如生,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将真实的植物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对于我进行植物的准确识别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种杂草的详细描述,不仅仅包括了它们的形态特征,还涵盖了它们的生态学特性,如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以及它们的繁殖和传播方式。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书中对“一年生早熟禾”的描述,不仅仅是停留在识别其叶片和穗状花序,更深入地分析了它在农田中的竞争优势,以及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杂草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此外,书中还提及了不同杂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一些杂草的经济价值,例如某些杂草可能具有药用或饲用价值,这为我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研究指南”。它能够帮助我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田间观察联系起来,提高我的植物识别能力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解。我期待着能够将这本书带到野外,对照着书中的内容,去发现和记录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植物朋友”。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植物学研究、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一种科学而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南方农田杂草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些“植物居民”的宝贵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