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手册

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强,张志恒 著
图书标签:
  • 草莓
  • 生产技术
  • 安全生产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果蔬种植
  • 农业安全
  • 病虫害防治
  • 采摘后处理
  • 质量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24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36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手册》作者近年正致力于草莓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结合自身在草莓安全生产技术领域所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并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编著完成。《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手册》以草莓安全生产技术为主线,并兼顾栽培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力求实用,并配以大量的彩图。
《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手册》能给从事草莓生产经营、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的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有助于提高我国草莓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草莓产业与安全生产
一、世界草莓产业的发展
二、国际草莓贸易概况
三、我国草莓产业的发展
四、安全生产与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草莓安全生产全程质量控制
第二章 世界草莓主要消费市场的安全质量要求
一、草莓安全质量的市场准人标准
二、不同市场准入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比较分析
三、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对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
第三章 产地环境的选择与控制
一、草莓的生长发育特性
(一) 根
(二) 茎
(三) 叶
(四) 花芽分化
(五) 花和花序
(六) 果实
(七) 休眠及其控制
二、草莓生产的生态条件
(一) 土壤
(二) 温度
(三) 光照
(四) 水分
三、草莓安全生产的环境质量要求
(一) 无公害草莓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二) 绿色食品草莓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三) 有机食品草莓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四、产地环境质量的控制
(一) 各种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污染来源
(二) 控制草莓产地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
第四章 草莓优良品种
一、丰香
二、吐德拉
三、达赛莱克特
四、卡姆罗莎
五、幸香
六、甜查理
七、枥乙女
八、红颊
九、北辉
十、早明亮
十一、加州巨人2号
十二、瓦达
十三、森加森加拉
十四、弗杰尼亚
十五、章姬
十六、佐贺清香
十七、金三姬
十八、枥木少女
十九、宝交早生
二十、明宝
二十一、鬼怒甘
二十二、法兰蒂
二十三、帕罗斯
二十四、昂达
二十五、帕蒂
二十六、宏大
二十七、石莓3号
二十八、石莓4号
二十九、明晶
三十、星都2号
三十一、硕露
三十二、红丰
三十三、港丰
第五章 无病毒苗培育
一、种苗脱毒
(一) 茎尖培养脱毒法
(二) 花药培养脱毒法
二、无病毒鉴定
(一) 指示植物嫁接小叶鉴定法
(二) 血清学检测法
(三) 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 电子显微镜鉴定法
三、组培增殖
四、移栽炼苗
五、田间隔离繁殖
六、草莓苗假植
(一) 假植时期确定
(二) 苗床的准备
(三) 采苗和假植方法
(四) 假植后的管理
第六章 连作障碍及其控制
一、连作障碍及其成因
二、连作障碍控制
(一) 轮作
(二) 土壤熏蒸处理
(三) 改良土壤
第七章 土肥水管理
一、整地
二、土壤管理
三、施肥
(一) 施肥的一般原则
(二) 绿色食品草莓生产的肥料使用准则
(三) 有机食品草莓生产的肥料使用准则
四、水分管理
第八章 植株管理
一、影响草莓苗花芽分化的因素
(一) 温度和日照时数
(二) 氮素营养
(三)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定植
(一) 定植时间的确定
(二) 种苗的准备
(三) 定植密度
(四) 定植方法
三、茎叶管理
(一) 摘除匍匐茎
(二) 掰除老叶和病叶
(三) 掰分蘖芽
(四) 掰空花茎
四、花果管理
(一) 疏花疏果
(二) 预防畸形果
(三) 放蜂授粉
(四) 果实成熟着色管理
五、生长调节
(一) 休眠期的调节
(二) 结果期调节
(三) 成熟期调节
第九章 保护地栽培
一、设施材料的选择和棚室搭建
(一) 塑料薄膜小拱棚
(二) 塑料薄膜大棚
(三) 日光温室
(四) 大型连栋塑料温室
二、棚室内的温湿度管理
(一) 温度管理
(二) 湿度管理
第十章 病害防治
一、草莓灰霉病
二、草莓白粉病
三、草莓炭疽病
四、草莓枯萎病
五、草莓青枯病
六、草莓轮斑病
七、草莓蛇眼病
八、草莓角斑病
九、草莓黑斑病
十、草莓褐斑病
十一、草莓病毒病
(一) 草莓斑驳病毒
(二)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三) 草莓镶脉病毒
(四) 草莓皱缩病毒
十二、草莓高温日灼病
十三、草莓冻害
十四、草莓畸形果
十五、草莓缺铁
十六、草莓缺锰
十七、草莓生理性缺钙
第十一章 虫害防治
一、斜纹夜蛾
二、肾毒蛾
三、短额负蝗
四、大青叶蝉
五、点蜂缘蝽
六、麻皮蝽
七、茶翅蝽
八、桃蚜
九、棕榈蓟马
十、朱砂叶螨
十一、二斑叶螨
十二、茶黄螨
十三、小地老虎
十四、蝼蛄
十五、蛴螬
十六、蜗牛
十七、野蛞蝓
第十二章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选用抗病品种
二、农业防治措施
三、物理防治措施
(一) 黄板杀虫
(二) 防虫网
(三) 灯光诱杀
四、生物防治措施
(一)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
(二) 利用木霉菌防治草莓炭疽病和灰霉病
(三) 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斜纹夜蛾等蝶蛾类害虫
(四) 用丽蚜小蜂防治粉虱
(五) 用捕食螨防治螨类害虫
(六) 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和小地老虎
五、生态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合理使用农药
一、农药合理使用的法律基础
二、我国农药合理使用规范的主要形式
三、农药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一) 严格遵守农药禁限用的规定
(二) 在必要的时候用药
(三) 在最适的时期用药
(四) 选择对口的农药品种
(五) 采用恰当的用药方法和技术
(六) 掌握适当的用量
(七) 控制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八) 预防人畜中毒
(九) 预防植物药害
(十) 预防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
四、绿色食品生产中农药的合理使用规范
(一) 生产A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合理使用规范
(二) 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合理使用规范
五、有机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合理使用规范
第十四章 果实的采收包装和贮运
一、草莓果实的成熟和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二、采收
三、分级包装
四、贮运保鲜
附录:部分农药通用名与商品名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草莓的科学栽培与病虫害防治 前言 草莓,以其鲜艳的色泽、诱人的香气和酸甜可口的口感,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草莓的种植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然而,草莓的优质高产并非易事,它涉及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栽培技术,以及对病虫害的有效管理。 本书旨在为广大草莓种植者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栽培技术指导,涵盖从选种育苗到采收加工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们深入浅出地解析草莓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影响其生长的环境因素,并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栽培模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本书还将重点关注草莓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病虫害,提供详细的识别方法、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策略,帮助种植者在保障产量和品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绿色、可持续的草莓生产。 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可靠的种植知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草莓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健康的草莓产品。 第一章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 要成功种植草莓,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草莓(Fragaria × ananassa Duch.)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独特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响应,都决定了其栽培管理的重点。 1. 植物学特征: 根系: 草莓的根系主要由须根和侧根组成,根系较浅,通常分布在土壤表层15-30厘米的范围内。根系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也关系到植株的抗逆性。 茎: 草莓的茎呈匍匐茎(Runner)和营养茎(Crown)两种形态。匍匐茎是草莓主要的无性繁殖器官,能延伸并长出新的植株。营养茎是植株主体,上面着生叶片、花序和不定根。 叶片: 草莓叶片为三出复叶,由三个小叶组成,叶柄基部常有托叶。叶片的光合作用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基础。叶片的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植株的营养和健康状态。 花序与花: 草莓的花序为聚伞花序,着生在营养茎顶端。草莓的花为两性花,有五个花瓣,花色多为白色或粉红色。花器的发育和授粉受精是产量形成的关键。 果实: 草莓的果实是聚合瘦果,由膨大的花托肉质化形成。我们食用的部分实际上是花托。果实的成熟度、大小、颜色和风味是评价草莓品质的重要指标。 2. 生长发育周期: 草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而有规律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 从幼苗生长开始,植株主要进行叶片和匍匐茎的生长,积累养分,为后续的生殖生长奠定基础。此阶段的温度、光照和水分条件对植株的健壮程度至关重要。 生殖生长阶段: 当环境条件适宜(通常是日照缩短、温度降低)时,植株开始分化花芽,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花芽分化受温度、光照、营养和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开花结实阶段: 花芽分化完成后,植株开始抽生花序,开花。授粉受精后,花托膨大,形成果实。此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授粉媒介(如蜜蜂)以及养分供应的要求都非常高。 果实成熟与采收阶段: 果实逐渐长大、着色、成熟,风味物质积累,达到商品成熟度。及时采收是保证果实品质和延长销售期的重要环节。 休眠与越冬阶段: 在北方地区,草莓在冬季会进入休眠状态,以抵御严寒。在温暖地区,植株可能无明显的休眠期。休眠与否和越冬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来年的产量。 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草莓是喜凉爽的作物。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是15-25℃。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例如,高于30℃或低于5℃都可能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花芽分化通常需要10-15℃的较低温度。 光照: 草莓喜充足的光照,光照强度和时长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花芽分化。但在果实成熟期,过强的光照和高温可能导致日灼。 水分: 草莓根系较浅,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但又怕涝。土壤湿度应保持在60-80%之间。干旱会影响生长和产量,积水则容易导致根系腐烂和病害发生。 土壤: 草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pH值在5.5-6.5为宜。 空气湿度: 适宜的空气湿度有利于草莓的生长,但过高的湿度容易诱发病害。 第二章 草莓的选种与繁育技术 优良的品种是草莓高产优质的基础,科学的繁育技术则是实现品种优势的关键。 1. 品种选择: 品种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市场需求、抗病性以及种植者的技术水平。常见的草莓品种大致可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以及适合不同栽培模式(如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盆栽等)的品种。在选择时,应关注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果实硬度(关系到耐贮运性)、风味、产量及商品性状。 2. 繁殖方式: 草莓的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 无性繁殖(营养繁殖): 这是最主要的繁殖方式,通过匍匐茎上的不定芽产生新的植株。 匍匐茎繁殖: 将匍匐茎引到育苗盘或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形成新的幼苗。这是最常用、最经济的繁殖方法。 组织培养(无菌快繁): 利用草莓的茎尖、叶片等组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能够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且能获得无病原体的高质量种苗。这种方法成本较高,但适合用于快速推广新品种或繁育脱毒种苗。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通过种子繁殖可以获得新的变异个体,用于育种。但对于常规栽培,种子繁殖的后代容易发生变异,性状不稳定,一般不作为主要的繁殖方式。 3. 繁育过程管理: 母株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结果丰产的优良植株作为母株。 环境控制: 育苗期间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促进匍匐茎的生长和幼苗的壮大。 病虫害防治: 育苗期是病虫害容易发生的阶段,需要加强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种苗健康。 种苗炼苗: 在定植前,需要对幼苗进行适当的炼苗处理,使其适应外界环境,提高抗逆性。 第三章 草莓的栽培模式与管理技术 不同的栽培模式决定了草莓的生长环境和管理重点,选择适合的栽培模式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前提。 1. 主要栽培模式: 露地栽培: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种植,成本较低,但受气候影响较大,产量和品质稳定性相对较差。 保护地栽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 通过温室或大棚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可以提早上市、延长供应期、提高产量和品质,并有效避开恶劣天气。这是当前商业化草莓生产的主流模式。 立体栽培: 利用架体、管道等将草莓种植在不同高度的层面上,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便于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 容器栽培(盆栽/穴盘栽培): 将草莓种植在花盆、育苗盘或栽培槽中,便于移动和管理,适合家庭种植或作为商品化育苗。 2. 关键栽培环节的管理: 土壤 preparation: 种植前深翻土壤,施足基肥,改善土壤结构,确保排水良好。 定植: 选择健壮的幼苗,按照品种特性和栽培密度进行定植。定植深度要适宜,避免根系裸露或过深。 肥水管理: 草莓生长对养分需求较高,需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及时补充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科学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避免旱涝。 温度与湿度调控(保护地栽培): 根据草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精确调控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例如,通过通风、补水、补温等措施。 疏花疏果: 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目标,适当疏除过多的花朵或幼果,集中养分供给,提高果实大小和品质。 匍匐茎管理: 对于用于繁殖的母株,需要保留并引导匍匐茎生长。对于结果株,则根据需要及时剪除匍匐茎,减少养分消耗,集中供给果实。 授粉: 在保护地栽培中,为了保证授粉效果,常采用放养蜜蜂或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 覆盖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如黑色、银灰色地膜)可以保温、保墒、抑制杂草、减少病害传播,同时还可以改善光照条件。 修剪整枝: 及时去除枯叶、病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第四章 草莓的主要病害与防治 草莓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造成产量和品质损失。有效的病害防治是草莓生产成功的关键。 1. 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花、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匍匐茎。在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灰褐色霉层,果实迅速腐烂,脱落或干瘪。 发生规律: 常见于低温高湿的季节,特别是保护地内通风不良时。病原菌主要通过风、雨、昆虫传播。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药剂防治: 在花期、果实膨大期,可选用嘧霉胺、异菌脲、啶酰菌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施,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2. 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和幼果。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叶片卷曲、畸形,生长不良。 发生规律: 常见于干燥、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及时摘除病叶,加强通风。 药剂防治: 可选用粉锈宁、三唑酮、戊唑醇、硫磺悬浮剂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施。 3.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 为害症状: 可为害叶片、果实、匍匐茎。果实上产生圆形至不规则的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有橙红色粘状物。 发生规律: 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病原菌可通过带病种苗、病残体、雨水传播。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注意种苗检疫,及时清除病残体。 药剂防治: 可选用代森锰锌、百菌清、戊唑醇、多菌灵等药剂。 4. 根腐病/茎腐病(Phytophthora spp., Pythium spp.等): 为害症状: 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严重时导致整株萎蔫死亡。根系变黑、腐烂,易折断。 发生规律: 常见于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良、土壤板结的条件下。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避免连作,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排水能力,实行轮作。 药剂防治: 可选用敌克松、甲霜灵、瑞毒霉、咯菌腈等土壤处理剂或灌根。 第五章 草莓的主要虫害与防治 草莓的虫害防治是确保果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食果性害虫和传播病毒的害虫,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蚜虫(Aphids): 为害症状: 刺吸植株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畸形,生长衰弱。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 发生规律: 喜温暖、干燥、有风的环境,常在嫩叶、嫩茎上聚集。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保护地栽培注意密封,清除田间杂草。 药剂防治: 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蚜灭多、毒死蜱等杀虫剂。也可用黄色粘虫板诱杀。 2. 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 为害症状: 刺吸叶片汁液,使叶片失绿、变黄,甚至干枯脱落。叶片背面有细小的白色网状物。 发生规律: 喜高温、干燥的环境,繁殖速度快。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及时清除病残叶。 药剂防治: 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炔螨特、螺螨酯等杀螨剂。 3. 蓟马(Thrips): 为害症状: 刺吸幼嫩的花、果实、叶片,导致花瓣、果实畸形,出现褐色或银白色斑点,果实表面粗糙,影响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 喜高温、干旱的环境,常在花期危害。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保护地栽培注意密封,清除杂草。 药剂防治: 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杀灭菊酯等杀虫剂。 4. 蛴螬/金龟子幼虫(Grub): 为害症状: 啃食草莓的根系,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死亡。 发生规律: 栖息在土壤中,以幼虫(蛴螬)期危害最重。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深翻土壤,消灭越冬虫源。 药剂防治: 在种植前,可在土壤中施用毒死蜱、辛硫磷等颗粒剂。 5. 蛞蝓/蜗牛(Slug/Snail): 为害症状: 啃食草莓果实,留下孔洞和粘液,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商品性。 发生规律: 喜阴湿环境,夜间或阴雨天活动。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杂草和落叶。 物理防治: 设置屏障(如铜条),或使用诱捕器。 药剂防治: 可选用四聚乙醛颗粒剂。 第六章 草莓的采收与采后处理 草莓的采收是实现商品价值的最后环节,科学的采收和采后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草莓的新鲜度和品质。 1. 采收标准: 成熟度: 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途径,选择适宜的成熟度采收。一般以果实颜色达到七八成熟,果面着色均匀,有草莓特有的香味时为宜。 时间: 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采收,避免在高温天气下采收,以减缓果实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 方式: 采摘时应轻拿轻放,连同果柄一并摘下,避免损伤果实。 2. 采收技巧: 整齐一致: 尽量一次性采收完符合标准的果实,避免多次采摘对植株造成不必要的损耗。 分级: 采摘后,应立即进行分级,将大小、色泽、形状、有无病虫害的果实分开,方便后续包装和销售。 轻拿轻放: 避免挤压、碰撞,保持果实完整。 3. 采后处理: 预冷: 采摘后的草莓应尽快进行预冷处理,快速降低果实温度,抑制呼吸作用和生理活动,延缓衰老。 包装: 根据销售渠道和运输方式,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常用的包装有吸塑盒、塑料盒、礼品盒等。包装应保证通风透气,同时又能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 贮藏: 草莓是极易腐烂的水果,不耐贮藏。在短期贮藏中,可采用冷藏(0-4℃)的方式,并控制湿度。对于长途运输,则需要更先进的保鲜技术,如气调贮藏。 结语 草莓的种植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需要种植者付出辛勤的劳动和精细的管理。本书从草莓的生物学特性出发,系统介绍了从品种选择、繁育、栽培管理到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帮助广大草莓种植者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农业生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新的技术和理念层出不穷。本书所介绍的内容是基于当前普遍认同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在实际应用中,请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祝愿所有从事草莓种植的同仁,都能通过不懈的努力,收获丰硕的果实,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美味、安全的草莓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园艺和农产品种植抱有极大的热情,但总是苦于找不到一本既专业又易懂的实践指南。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理论性太强,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实操步骤。这本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困扰。它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土壤准备、种子选择,到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和采摘技巧,都做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关于不同季节气候对草莓生长周期的影响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灌溉策略,仅仅一个多月,就看到了明显的成效——果实的大小和甜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作者显然是深谙此道的专家,文字中透露着一种踏实的经验主义,没有丝毫浮夸的成分。对于初入门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直接掌握到最核心的技术要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才是真正实现高产优质的关键。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在自家后院或小规模农场里种出完美草莓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购买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技术手册”的定义太宽泛了。我是一个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老果农,最怕的就是那些理论高于实践的书籍。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它对“极端天气应对”那一章节的描述。我们这片区域近几年夏季异常炎热,传统的水分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导致收成大幅下降。这本书详细分析了高温对草莓根系和花青素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使用遮阳网的最佳角度和不同品种的耐热性比较。这些都是教科书上不常提及,但却是决定最终收成的“临界点”知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专业,没有使用过多华丽的辞藻,每一个段落都直指核心问题。对于我这种需要精细化管理生产环节的人来说,这种务实到近乎严苛的写作态度,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它不是在“教你种草莓”,而是在“优化你的生产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其定价本身。我最赞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所有草莓品种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不同地域的微气候条件,推荐了最适合的栽培品种选择,并且详细对比了它们的抗病性和市场价值。这种区域化的、细分市场的分析,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产业链的深刻理解。我所在地的土壤偏酸性,传统的石灰改良法总是有反复。书中提到了一种结合有机肥和特定矿物添加剂的复合改良方案,效果立竿见影。此外,关于采摘后的贮藏和运输环节,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现代化的建议,比如气调包装和不同温度下的保鲜期预测模型。这表明它不是一本过时的“老法子”集合,而是融合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笔记本上做批注,记录下我认为可以立即在我的农场实行的创新点。这本书,是真正能驱动生产力提升的实战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排版,给我一种非常沉稳可靠的感觉,完全不像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我通常对技术手册类的书籍不太抱有太高期望,总觉得它们在可读性上有所欠缺,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特别是那些高清的显微照片和流程图,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种植”那几个章节的论述。在当前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的时代,如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转而采用生物防治等绿色手段,是每个种植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替代方案和实施细节,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书籍,更像一本工具书,我经常在田间地头对照着查阅,遇到的每一个新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即时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是衡量一本技术手册价值的黄金标准。

评分

我是在大学里接触到一些园艺学的基本概念后,希望能系统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出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道壁垒。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营养诊断”部分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列出缺乏某种元素的症状,而是通过图谱对比,教你如何从叶片的颜色变化、斑点的形态,精确判断出是缺镁、缺钾还是其他微量元素的失衡。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培养,是书本教育中最难传授的部分。作者似乎能预见读者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小插曲”,并提前给出应对措施。读起来有一种被老前辈悉心指导的感觉,充满了人情味,但技术上又无可挑剔。对于希望从草莓种植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精准管理策略,绝对能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